2025年青岛版六三制新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青岛版六三制新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青岛版六三制新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青岛版六三制新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青岛版六三制新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青岛版六三制新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695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记载:“弄赞(松赞干布)率兵次柏海(青海)亲迎;见道宗(唐太宗族弟),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这最能表明A.汉藏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B.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C.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明进步2、唐肃宗以来,翰林学士用白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内命",中书门下用黄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外命”,都具有法律效力。翰林学士院的“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这一制度设计()A.避免了政府决策的失误B.削弱了中书门下的权力C.形成了中央双轨辅政制D.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3、1941年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这一举措()A.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制度探索B.调整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C.奠定了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坚实基础D.贯彻了“工农武装割据”方针4、秦统一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既有直达九原的直道,又有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这些道路把全国各地紧密地联系起来。秦朝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改善国内交通B.保障皇权独尊C.加强中央集权D.促进经济发展5、东汉在选官上出现“公卿尤以辟士相高”的现象,有“通儒”之称的卓茂习被征召为丞相府吏;博学好词章的蔡邕“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又有“五府俱辟如黄琼者,四府并命如陈纪者”。这一现象A.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B.加强了中央选官用人权C.加速了地方势力膨胀D.抑制了豪强大族的势力6、关于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A.秦汉时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度B.这一制度随着中央集权制加强而形成C.是官员考课依据的制度D.有力地加强了地方治安7、下图为1949—2005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数量示意图(单位:个)。其中1965—1980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大幅增加的原因是中国()

A.实行“另起炉灶”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B.实行对外开放,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C.逐渐实现了中美和中苏关系正常化D.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国际合作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隋唐以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的沿袭与变革情况:。朝代。

特点。

地方。

沿革情况。

秦。

传承开创。

郡县制。

秦朝建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汉。

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

(1)_________(制度名称);

东汉:州;郡、县。

汉初(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汉武帝颁布(3)“_____”,_______。

东汉时“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

隋。

承前启后。

州;县。

隋废郡;由州直辖县。

唐。

发展完善。

道;州、县。

州的行政权力萎缩;

监察区“道”(4)________________。

9、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治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其中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是共中的一个重耍组成部分。(1)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A.削弱地方权力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官制。

B.选择标准的演变与不断制度化的趋势。

C.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由官员兼任到设立专门机构的演变趋势。

E;“家国一体”政治特点的先秦政治制度。

(2)若就提纲中的“二”展开论述;可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10、(一)官员的选拔。制度时期内容世官制西周至。

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____世代垄断高官荐举功劳制春秋。

战国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____授予官职“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秦朝向官吏学习____而为官察举制汉代含义察举指先____而后____形成汉武帝时期形成汉武帝时期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九品中正制魏晋。

南北朝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11、民族交融往往通过战争;和亲、改革与管理、经济交往等方式实现。按照这种分类;与下列事件对应,填写在答题纸上(填写序号和文字)。

①征伐匈奴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

④文成公主进藏⑤建立榷场⑥设宣政院。

。民族交融的方式事件战争

和亲

改革与管理

经济交往

12、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时期田赋秦朝“收泰半之赋”;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汉景帝改为三十税一人头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隋唐时期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征收两税,但________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王安石推行________王安石推行________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明朝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________”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3、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秦朝与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A.正确B.错误14、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A.正确B.错误15、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如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A.正确B.错误16、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A.正确B.错误17、《战争与和平法》标志国际法诞生;()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24分)18、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67年;罗马设立了裁判官,以接替执政官审判权中民事司法权的部分,负责处理罗马市民的民民事纠纷。裁判官有权发布文告,而且所颁布的文告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发展成一个体系。裁判官有力量将来自“万民法”的新观念和新原则灌输到罗马法中。随着罗马的不断征服,罗马国家的人口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罗马有许多非公民身份的人,还有许多非罗马的人。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些关系,公元前242年又设立外事裁判官。外事裁判官处理问题基于一系列对所有人都一致的原则。这些原则具有所有人都要认可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故工而被称作“万民法”。

——摘自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材料二。

——摘自《法国民法典》(1804年)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户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整理(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万民法”体系形成的原因,并分析万民法对罗马帝国的作用。

(2)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国民法典》所体现的法律原则。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在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原则中的突出体现,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重要意义。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牧民群众积极参与1954年宪法草案大讨论。

材料二宪法起草的亲历者董成美教授回忆指出:“当时还编辑了三辑资料;叫《宪法参考资料》。第一辑是1918年苏俄宪法和1924年苏联宪法;第二辑是美;英、法、德意志和瑞士联邦宪法;第三辑是从清朝、北洋军阀到国民党蒋介石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第三辑资料于1953年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的名称印刷后发给所有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委员以及参与宪法起草工作的有关人员。”“当时的讨论中,有人提出一院制,有人提出两院制,还有人提出三院制。我记得两院制是由当时的民盟副主席张伯钧提出的。我认为应该实行一院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毛主席在宪法起草中是不同意规定迁徙自由的,他认为人不能想到哪儿就到哪儿,得有制度;城里人就是城里人,乡下人就是乡下人,不能随便来回移动。但是后来宪法仍作了规定,没有听毛主席的,我们大都认为规定迁徙自由是有必要的。”

——摘编自《董成美教授访谈录》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史料价值。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96年出版的《中国环行记》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评价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评价中国的科举制:“(柏拉图若与科举同时代;科举制)这个方法柏拉图将会很感兴趣。”

——刘海峰《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科举制令人钦佩的“突出特征”是什么?威尔·杜兰特认为柏拉图对科举制“将会很感兴趣”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泰西(西方)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2)材料二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项选官制度之所以盛行一千多年;原因就在于它留下合理的内核和竞争的精神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变迁了,合乎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潮流即考试、竞争制度却长期被推行。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代西方文官政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科举制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张佳杰、丁凌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3)科举制度留下的合理的内核是什么?你如何认识它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影响?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2题,共4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是中国古代各朝代相关的关键词,请从图中任选三到四个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出关键词,论题明确,史论结合)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第二套人民币10元币样第二套人民币10元币样注:1955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第二套人民币。该套人民币正面主币主景图案还包括井冈山龙源口图案、延安清凉山图案、天安门图案;角券主景图案包括小丰满水闸、“毛泽东号”火车、农场拖拉机耕地图;分券主景图案包括民用轮船、民用飞机、民用汽车。同时,该套人民币第一次将国徽元素运用于票面图案设计。

人民币图案设计蕴含了丰富而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材料中提取两组人民币图案信息,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分别予以解释说明。(要求主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摘编自陈智超《试论人民币票面图案的时代特征》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4分)23、“美国费城州议会大厦东会议厅”,思考:在此地诞生了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它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是怎么解决的?24、简述新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A【分析】【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文成公主入藏,得到礼遇,文成公主带去了以服饰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建造布达拉宫来激励后世,反映的是汉藏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A正确;题干中出现的是汉藏两个民族,与B选项中“各民族”不符,错误;CD两个选项都符合史实,但不能代表题干中汉藏关系的历史渊源,不是问题中“最能表明”的最佳选项,排除。故选A。2、C【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在下达皇帝诏敕时,区分“内命"和“外命”,交由翰林学士院和中书门下省分理的制度设计,推动了中央双轨辅政制的形成,C项正确;翰林学士院和中书门下省分类传达诏敕并不能避免政府的决策失误,排除A项;削弱中书门下权力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区分“内命"和“外命”,明确不同类型文件的下发部门,并不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3、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三三制”原则,“三三制”原则正确处理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能够保证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民主选举,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抗日,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制度探索,A项正确;“三三制”原则并未调整抗日民族统一战争的政策,两者并不冲突,排除B项;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三三制”原则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抗日,并非是奠定了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坚实基础,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C【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通过修建这些道路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改善国内交通、促进经济发展不是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D项;保障皇权独尊主要体现在皇帝制度,排除B项。故选C项。5、C【分析】【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公卿牧守为了发展个人势力,纷纷利用手中的辟除之权笼络士人的现象,被辟除者对辟主感恩戴德,辟主则利用被辟除者扩大个人政治力量,逐渐发展成类似君臣关系的集团,其结果必然会加速地方势力的膨胀,C项正确,排除B、D两项;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是西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故选C项。6、D【分析】【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上计制度与地方的治安状况没有直接关系,D项说法符合题意;A、C两项是关于上计制度的正确说法,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的加强需要有对官员相应的考核制度,上计制度因此而产生,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7、B【分析】【详解】

1965~1980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的增加主要是因为中国对外开放外交方针,奉行不结盟得到更多的认同,故B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1980年还没有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排除C项;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后,中国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排除D项。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8、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了中央集权;唐朝时期州的行政权力萎缩,监察区“道”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解析】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9、略

【分析】【详解】

(1)一;贵族政治指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夏商周的制度都具有“家国一体”特点,所以1)应填E;二、根据材料中的皇权加强、地方管理由中央垂直管理等可知,这里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所以二出应填C;且2)处应填A;三、标题是选官制度的演变,而中国的选官制度的标准经历了从血缘到德才、门第和才学的演变,且不断制度化,所以1)处应填B;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往往由官员兼任,随着历史发展,后来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监察,所以1)处应填D。

(2)根据材料可知,“秦代行政图“,反映的是秦代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B项正确;“清掣签金瓶”反映的是清朝利用民族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C项正确;都护府是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为监护边境各族而设置的军事机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E项正确;“清民间匾额”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发展,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著作反映的是西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当时还未产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错误。【解析】(1)一;1):E;二、C;2):A;三、1):B;四、1):D

(2)B、C、E10、略

【分析】【详解】

①结合所学可知;西周至春秋实行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②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为荐举功劳制,即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③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官员选拔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④⑤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

⑥⑦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分常科(岁举)和特科(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⑧⑨结合所学可知;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⑩⑪⑫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州;郡设置资品、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中正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⑬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解析】贵族军功大小律令考察推举常科特科功劳征辟资品大中正中正中央集权11、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征伐匈奴属于战争方式;文成公主进藏属于和亲方式;设河西四郡、孝文帝改革和设宣政院属于改革与管理的方式;建立榷场属于经济交往的方式。【解析】战争:①征伐匈奴;和亲:④文成公主进藏;改革与管理: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⑥设宣政院;经济交往:⑤建立榷场。12、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解析】财产租庸调两税法附加税募役法金花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3、B【分析】【详解】

郡县制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并非秦朝开创,故该说法错误。14、A【分析】【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故正确。15、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如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所以材料说法正确。16、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下规定输庸代役,保障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故题干表述正确。17、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战争与和平法》国际法”可知,《战争与和平法》是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创作的政治类著作,而国家法诞生的标志是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故题目错误。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24分)18、略

【分析】【详解】

(1)原因:根据所学可从罗马版图的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公民法不适合新的形势、长期的司法实践等方面概括。作用:根据所学可从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等方面概括。

(2)根据“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得出平等原则;根据“所有权是无限地”得出绝对所有权原则;根据“依法成立的契约”可得出契约原则。

(3)表现:英国:根据所学可得出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美国:根据所学可得出制约与平衡。意义:结合所学可从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角度分析即可。【解析】(1)原因:随着不断对外扩张;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原来的公民法不适合新的形势: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其他民族的利益,给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以必要的法律保护:外事裁判官已在处理外邦人之间及罗马人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件(或长期的司法实践)。

作用: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2)平等原则;绝对所有权原则(或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原则(或契约精神)。

(3)表现:英国: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美国:制约与平衡。

意义: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角度分析即可。19、略

【分析】【详解】

本题可从多个角度理解分析。结合材料的内容,可从材料来源的角度,可得出上述材料分别取自新闻图片和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叙述,因此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从具体的内容来看,宪法的起草借鉴了中外宪法起草的经验,因此可用于研究宪法制定过程中人民民主的体现和贯彻。国家政治制度的设计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因此可用于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历程。其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上述材料分别取自新闻图片和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叙述。

新闻图片能真实地记录历史;当事人叙述是研究五四年宪法制定的第一手史料。

材料内容。

宪法的起草借鉴了中外宪法起草的经验。

可用于研究宪法制定过程中人民民主的体现和贯彻。

图片和当事人回忆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五十年代的民主政治的进展情况。五四年宪法的制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进程的里程碑。

国家政治制度的设计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

可用于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历程。

可用于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历程。

宪法注重保障公民的权利。

可用于研究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和发展。

可用于研究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和发展。

20、略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特点和进步之处。对于本题的解答一方面要根据材料信息;通过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总结来确定答案,另一方面要联系所学来回答,如“突出特征”“历史背景”等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国古代科举制令人钦佩的“突出特征”;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科举制的进步意义来回答。威尔·杜兰特认为柏拉图对科举制“将会很感兴趣”的依据,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主张的选官标准与科举制的选才原则有一致之处来回答。

(2)清末科举注重选拔的新式人才;可以根据材料反映的考查内容如“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等分析得出是需要了解西方文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这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特别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回答。

(3)科举制度留下的合理的内核,可以根据教材所学,从科举制的特点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来回答。它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变迁了,合乎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潮流即考试、竞争制度却长期被推行”“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代西方文官政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来回答。【解析】(1)特征:以才能为选官标准而不是以家世门第为准;不分贫富贵贱;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依据: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主张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来选拔人才;科举制的选才原则与之有一致之处。

(2)人才:了解西方文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背景:近代以来中国受到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实用人才;传统科举制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内核: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认识:是人才选拔的一种重要方式;被近代西方国家合理借鉴与应用;是中国和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答出任意两点或言之成理即可)五、论述题(共2题,共4分)21、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可拟定论点为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关于阐释可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关系、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重点突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解析】示例1:关键词: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论题: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锐减,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遂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要求受田者承担定额租调与徭役,人身控制较强。唐初,改租调制为租庸调制,规定男子可以以庸代役,保障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放松。到唐后期,随着均田制崩溃、交税人口锐减,国家实行两税法,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转变为财产为准,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综上所述,赋税制度的调整体现了国家治理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2、略

【分析】【详解】

首先,根据材料“1955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及图案内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背景出发,概括出主题观点。其次,根据具体的图案信息分别进行解释说明,如根据10元币样上的“工农”图案、少数民族文字及国徽等信息,可联系到政权性质及民族团结等内容;根据井冈山、延安等信息可知,新政权重视对革命圣地和革命历程的纪念;根据水闸、拖拉机及交通运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