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地理初一教案_第1页
2024年地理初一教案_第2页
2024年地理初一教案_第3页
2024年地理初一教案_第4页
2024年地理初一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地理初一教案

地理初一教案1

教材简析:

本节课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初步认识畸仪三部分内容。"地球的形状”是本节

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中有3个阅读部分和一个活动部分,并配有相应的图、像,让学生了解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他们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

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要求学生认识也X赤道、赤道半径、极半径,并重点掌握地球赤道

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亿平方千米,培养学生描述地

理事物的能力。初步认识地球仪这部分是学生以后学习经纬网、认识海陆分布等内容的前提条件,

教材中配有图片以及一个活动部分,要求学生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仪的用途,并能在地球仪上

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d匕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期的形状,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

地球形状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

2、能根据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提醒学生平时要注意对嚓地理现象,鼓励学生

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3、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

能力。

4、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仪的用途,观察地球仪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1强圈、

南北极。

教学方法:

1、学生活动,分组交流,让学生思考、讨论,谈看法。

2、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进

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3、注意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4、观察图片、课件及地球仪,让学生学会描述相关地理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

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

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讲授新课: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展示图片:地球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认

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盖天说"与"浑天说")(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根据教

材的阅读部分和自己的认知情况谈谈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盖天说一浑天说一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活动:(看图回答:)

A.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那些大洋?

B.麦哲伦船队航行成功证明了地球是什么形状?(注意让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侬平面、立体))

2、证据: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能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说说其他反映地球不是

平面而是球体的事例吗?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

例子启发、解释。)

典型事例:A、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

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课件)

B、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月面上呈现的地球阴

影的边缘是圆弧形,使我们确认了地球的球体形状。(课件)

C、地球仪卫星照片。

3、真实形状: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阅读课本,

说出地球的真实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小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经过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地理

现象,勒思考,常体验,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

二、地球有多大

承转:有哪些具体的数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到底有多大?

展示图片:地球的基本数据图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出地t\、赤道、赤道半径、极半径,读出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亿平方千米。

(注意: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1麻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

半径的长度比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三、地球仪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it®。

3、地球仪与真的地球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积极回答)如:A、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B、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C、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

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D、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和

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板书设计: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2、证据

3、真实形状

二、地球有多大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三、地球仪

1、定义及作用

2、地轴、南:(缴等

3、与地球的不同点

反思:

对于"根据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这一内容,由于很多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

说不出来,因此在教学时需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并注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勤于思考,

勇于探索。

地理初一教案2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d胖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

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

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跨纬度最

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

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

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大山脉:喜

马拉雅山脉;

(2)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表-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

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

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的湖泊:里海(咸水湖);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的湖泊:贝加尔

湖【俄罗斯];世界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

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

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

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

增长率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氐的是欧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的是本

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的火山是富士山。

地形以山地为主,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

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l8,活动pl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

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

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漱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三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

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

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臼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图7.17-18p26-27)

2、东南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

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

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的稻米出

口国,泰国是世界上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的椰

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城市附近大

河所在国家

河内红河(上游为元江)越南

金边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柬埼寨

万象同上老挝

曼谷湄南河泰国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缅甸

地理初一教案3

一、位置、领土和居民

1.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

2.东南亚面积最小的岛国

3.世界上人口稠密国家

二、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

1.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主要经济

三、花园城市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通过第一二节的学习,我们对东南亚的位置、居民特点,自然环境及经济状

况有了一个整体了解,但各国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讲东南亚的国家地理。

学习新教材

[指导阅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38页《东南亚国家概况》表,使学生对东南亚国家

有一概括的认识。

[教师讲授]在上述国家中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尤以新加坡更为突出,本节我们重点分析

新加坡。

第三节新加坡(板书)

一、位置、领土和居民(板书)

读《东南亚地形图》

[提问]新加坡的位置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位于马来半岛南面,把守着马六甲海峡东口,

处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处在赤道附近。)位置特点非常突出。

1.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

[读新加坡地图]

[提问]新加坡领土、人口有什么特点?(新加坡是由新加坡岛及附近一些小岛组成。属世

界人口稠密区。)

[教师补充]新加坡为一城市岛国,面积狭小,约600多平方千米但人口达到260万,

平均每平方千米4000人以上,属人口高度密集区。居民以华人为主,约占四分之三。

2.东南亚面积最小的岛国

3.世界上人口稠密国家

上述地理特征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新加坡发

展经济的条件。

二、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板书)

1,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提问]新加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提示从所在位置、领土、自然资源等方面考虑。

[教师讲授]新加坡国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境内几乎没有矿藏,又无重要的经济作物。

但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东南亚中心,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还是太平洋、印度洋以及亚

欧非和澳大利亚之间海、空航线交汇处。加上新加坡沿海水深浪静,暗礁较少,拥有天然良港。

新加坡正是从本国具体情况出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迅速发展了本国经济,成为东南亚新兴的

工业国。

2.主要经济

新加坡是怎样利用这一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阅读思考]新加坡的经济以哪些方面为主?

[教师讲授]新加坡利用位置的'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和航运业。利用引进的资金、技术及进口

原料,发展了许多新兴工业,如炼油、海上钻井平台制造、电子电器等。还积极利用有利的地理

位置,便利的交通,优美的城市环境发展了旅游业。

对外贸易、航运、新兴工业、旅游业(板书)

新加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很注意环境保护和城市的美化,并在城市建设中进行合理规划布

局。

[阅读课文]第137页“花园城市"。

[提问]新加坡市政建设如何布局的?(可按课本归纳,并配合新力瞅城市风光景观图,做

简单介绍。故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

三、花园城市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第137页“读一读”。

[提问]从上述新加坡经济发展特点中,可以吸取哪些对我们有益的经验?

[教师讲授]只有结合本国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才是发展经济的正确方向。我

们在发展经济时,一方面要借鉴外国的经验,同时还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其优势,促

进经济的发展。

地理初一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

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

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

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

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

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

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

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

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一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

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

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

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

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

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

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

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

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

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

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活动二:完成导学案的第一个活动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完

成,期间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的过程当中适时巡视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

B寸提醒学生要获得需要的信息,就要从教材中的'文字或是图片中查找。在各小组完成导学案后,

让小组代表和同学们分享他们小组的成果,教师给予肯定。我们知道任何知识听一遍是不可能有

很深刻的印象的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把活动一涉及到的知识点再将一遍。

活动三:完成导学案的第二个活动题——热带季风气候和粮食生产。仍然是以小组为单位

合作,讨论完成。各小组完成之后选一个小组代表分享成果,由于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

难点,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仍然要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把矢匚识点加深印象,尤其是

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教师在此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代表在前面完成,在填表的时候,一次

叫两个同学同时上来合作完成,这样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得到的结果会更准确。印

度的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以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好难点,充分利用教材P35的活动题,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和自然条件

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三)课堂反馈、巩固提高

活动四:让学生重新看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检测自己完成了几个,这样做不仅整节课

首尾呼应,非常完整。而且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体的回顾。锻炼学生对重点、非重点

的处理能力,学生自主整理课堂知识,效果更好。

活动五:课堂练习反馈,导学案上设计了A级、B级、C级、D级四级难度的题,课堂中完

成A级难度的题目,这些题目的设计都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学生能很快完成,难度较小,学生

会很有成就感。

(四)自我挑战、拓展延伸

导学案上B级、C级、D级,留作课下作业,让学生逐级挑战,既激发他们的利俄欲又加

深了对知识的巩固提高。

地理初一教案5

一、教学内容

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认识及九大行星绕三运动初步了解的基础

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

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是学生对地球原有认识的沿伸(从原来认识的

静态的地球——到动态的地球)。

三、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衢江区的山区,学生对天文、地理方面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能

力也较弱。但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

本质,注重学生发展。)

本课的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

(活动),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

等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故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

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

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3、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

趣。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

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

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能

力。

六、教学用具

地球仪、十字方向标、矿烛、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组,地球自转及昼夜现象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们对我们的家园一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师:同学们对地球了解的确实不少,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哪个同学是否能帮我解疑?我们常看

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是太阳绕地球旋转造成的吗?

(常见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不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的自转》。

(二)探究⑴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生:(通过转动地球仪)有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两种。

提出问题:

师:地球究竟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学生假设:

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根据以上的猜测假定太阳不动,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在“地

球仪"上某点贴上十字方向标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标中间插上一火柴代表观察者。)

师: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是东升西落为标准。)

方案一:猜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方案二:猜测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我们从地轴J端或1湫上方观察和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

样的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按顺时针

方向旋转。

师: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坐上航天飞机离开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转的课件。(通过学生相互间合作与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学生有

了成就感。)

(三)、探究(2)昼夜交替和昼夜交替现象

师: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时

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们现有的工具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完善其中一方案:(L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让"太

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观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阳光"照到哪部分没有被照到。各代表一

天中的什么时候?2、转动"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什

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中学生代表发言:"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昼);"太阳光"没有

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

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白天与黑夜交替现象。

师:造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

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被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

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师: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

生:约24小时。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与没被照亮(即昼与夜)之间有一条分界线一晨昏线(圈)。

师:晨昏线(圈)有几条?

生(讨论):有无数条。

播放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使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现象直观化、具体化、可接受化。)

师: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请大家

课后思考。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大家的探讨、研究,你们对地球有那些新的认识?

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问题!

生:小结(通过学生小结使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与原有知识进行顺应。同

时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探究动机和目标。)

八、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及兴趣是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和这种教学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设计抓

住学生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的冲突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及学习兴趣。本

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

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

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

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教师确实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学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

含在嘴里怕他化了,应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要我们能为他们创设起较好情境、合适的氛

围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全可以在"开放、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地理初一教案6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名称《地球的运动》执教者张培杰课时1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二

节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

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部,并影响到人类活动。学情分析我校贾庄中学是一所农村普

通初级中学,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水平均处于较底水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了解

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静止的表面化,对于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为什么不同等等

还有很多疑问,特别是对各种光照图的判读还有困难。但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

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

任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

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⑴动手演示,砌地球的运动,

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

的人地关系观。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

释运动规律。

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难点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

释运动规律。

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节抽象、空间概念强,

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

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域之间的因果联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4分钟)第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知道一些关于地球的

数据。播放动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大家能解一下原因吗?学生回忆旧知回

答。"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新课教学(35分钟)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

动画:"地球的运动”。自学P9第1、2段、第P11第1、2段。结合屏幕上,完成学案

"学生自主学习(一)"表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有针对性的鼓励。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自主学习(一)"让学生展

示自我,提高学习兴趣。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①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②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探究昼夜的形成:借助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

球的自转。边演示边解说。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如果分别从1匕极和南极看,还能

简单的说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吗?教师动画点拨。表演者叙述,观察者完成‘学生合作学习(一)”。

了解我们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对生活是有用的。师生共同学有关时区的知识。和老

师一起学习时区知识,并完成"师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师生共同探究:怎么统一时间呢?和老师一起分析、学习?

完成学案"师生共同探究(一)"。分析问题能力,初步了解时区。教师以诗的形式小结地球

自转。说说对该诗的理解。活跃气氛温习知识播放动画"走过四季"。观看动画。缓解气氛,感

受四季之美和学生一起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知识。和老师一起学,并完成学案上“师

生共同探究(二)”。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后面"学生合作学习(二)”作为知识准备。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并给予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太阳的公转”。合作探究能力。你学到了哪些

地球公转的知识?用动画补充或强调。利用"学生合作学习(二)"展示学习成果。检验合作学习

情况。了解科学史上的"天转还是地转"之争。阅读”是天转还是地转"。培养坚持真理,崇尚

科学的精神。结合动画,和学生一起学习五带的划分。利用"师生共同学习(三)"

展示学习成果:五带。太阳公转知识的延伸。延伸拓展:思考并回答。检验学习情况。课堂

小结(5分钟)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有什么感想?(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

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布置作业

地理初一教案7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比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

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图从两方面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

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说明通常情况下,人

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进而通过文

字和图来介绍连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线。另外,还通过"活动”来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

示大洲基本轮廓,引导学生通过轮廓来认识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

割,又相互连通。然后介绍了四大洋的名称,进而通过图表对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过"阅读"

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二、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学习了也求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

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前几节中出现的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

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总之,

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

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

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时主要

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

分布。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

海和海峡等。

在地图上能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

理的语言一地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高等形式掌握基础知识

3、情感目标: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爰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

精神、通过读图、绘图等熟悉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状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四、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五、教学难点:

1、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2、海峡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六、课型

新授课

七、说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启发,互动,提问?

学法: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学会分析地图,及时动手记笔记。

八、教学工具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九、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居住在这个美丽星球上可是我们真的了解它么?接下来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探索和了

解地球吧。同学们,你们知道的中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呢?(苏联宇航员(加

加林)),那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又是谁?(杨利伟)

播放PPT,展示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的图片。提问:看这张图片有没发现什么特点?

蓝色是海洋,绿色是平原及地势较低的地方,(越绿地势越低)黄褐色是山地及海拔较高地,

(越黄地势越高),白色是云团。我们可以看到蓝色居多,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是不是总体蔚

蓝色的星球

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

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1、设计目的:以加加林、杨利伟等事迹提出地球像一个水球的观点,使学生感觉真实,既

创设了本节课的学习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步骤一:世界海陆分布

教师:翻开课本26页,我们一起来看下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学生观察海洋和

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学生:(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教师;通过看P26图2.2"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我们是不是清清楚楚的看到海

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快速记忆,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地表的海陆分布:海洋:

71%;陆地:29%)(板书)

教师提问:观察地球仪说明,南d胖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世界海陆分布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的,而是陆地集中分布在」胖球,海洋

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边说边在地球仪上指示)

教师:读教材P27图23"地球还是水球",清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

叫地球还是水球?

学生:(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可是古

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

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目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

合理,而是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球仪和地图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3、教师:下面阅读下书本"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部分,谈感怛。

学生:略

教师总结:?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时候科技不够发达,人类对

地球的探索是艰苦的。在这过程,需要敢于冒险,渴望新知的人去勇于探索,人类地球面貌的探

索不会停止••…

(目的: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从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

分布的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培养

勇于探索的精神。)

步骤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教师:讲完对人类地球的探索过程,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人类对地球母目前的探索的

结果,一起认识下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2、首先,读课本图2.5,认识下"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

(课件展示)大陆:指地球表面面积广大的大陆块;

半岛:指陆地延伸进海洋的部分;

岛屿:指与大陆分离,面积较小的陆地;

海洋:面积广大且包围大陆的水系

教师:了解了这些概念后,下面我们来思考一道题,大家看图,思考下图中的abed分别代

表的是什么,小组讨论三分钟后回?答

地理初一教案8

教学目标

1、巴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热带雨林的危机

3、巴西主要的热点经济作物

4、巴西的工业布局及城市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巴西的地形图、气候图分布图,掌握巴西主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分布

2、运用巴西的矿产资源图及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巴西工业区的影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难点

热带雨林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法学法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L教学环节

2、教学内容

3、补充与反馈

4、课前预习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课。

大家看录像,说出展现的内容。

播放日韩世界杯,巴西队获得冠军时的录像片断。

说说看,你还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巴西

重难点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巴西。

2、展示世界政区图。

要求:指图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总结:巴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纬度较低,光热资源丰富。

板书:位置、环境、热带面积广大。

电脑播出巴西的地形图(多媒体课件)

读图回答:

1、二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

2、巴西所处的温度:热带

3、巴西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景观图展示)

4、巴西的主要地形: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占面积的1/3巴西高原

----------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占面积的2/3

(提问):

(-)为什么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国家?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地理位置决定。

2、亚马孙流域经过这里。(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亚马孙河并展示图片)

3、安第斯冰雪消融带来大量流水

(二)热带雨林有何作用它为人类提供了那些资源?

(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推选代表举例说明。

教师提供图表总结。

1、经济价值一提供木材

2、提供全球气候

3、提供新鲜空气

4、环境效益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5、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6、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三)巴西是怎样开发和利用热带雨林的?

(活动):由学生出示资料进行角色扮演:角色分工

1、林业部长

2、外国开发商

3、当地农民

4、生态学家。

(小组成员认领角色,通过讨论,然后上台表演。各小组经过角色之间引起的争论,最后得

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二、热带经济作物王国

1、看图9.35请回答: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分布在哪一地带?

结合图9.33,34图说明这里有哪些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产量居世界前列的作物?

咖啡、甘蔗、柑橘、橡胶、可可、玉米、棉花、大豆等,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这里地形平

坦,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沿海多港口,海运便利;这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便于就地消费。

总结: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热带土地广阔,为热带作物的种植提供了

有利条件。其中,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T立,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三、民族工业的发展

L导入:巴西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

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工农业生产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些是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2、阅读课本,自学探究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经济特征。

(1)殖民初期,出口"巴西木"。

(2)16世纪中期,种植甘蔗,制糖业兴起。

(3)17世纪末,掀起采金热。

(4)19世纪初,大量种植咖啡。

总结: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

3、展示"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观察该图,看看巴西有哪些丰富的矿产?分布在

何处?对巴西的现代工业有何影响?(主要矿产有铁、镒、金、煤等,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富的

铁、镒等金属矿产,便于发展重工业;而矿产的分布,又影响着工业的分布在接近东南沿海的矿

产地。

总结:的确,依据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巴西的钢铁、造船、汽车、飞机等制造业都已跃居世

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

4、引导:巴西重工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除靠近矿产地等因素以外,还受哪些因素影响?

提示:从交通、气候等方面考虑。(东南沿海多港口,便于海上运输;这里纬度较高,气候

凉爽宜人。)

5、引导探究:巴西的能源矿产如优质煤、石油等都不多。想一想巴西该怎样解决能源不足

的问题?

(1)利用水能,合作修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一伊泰普水电站。

(2)进口能源。

(3)大力发展生物能源等。

(4)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潮夕能等。

总结应用

四、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桑巴王国"巴西知道了它是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

也是热带雨林最多的国家,该国铁矿丰富,工业发展很快,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占世界重要地位

板书设计:

一、位置和自然环境

1、位置:纬度位置:主要位于南半球,热带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

2、地形和河流: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

3、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二、热带雨林的危机

1、经济价值一提供木材

2、提供全球气候

3、提供新鲜空气

4、环境效益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5、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6、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7、热带雨林的保护

三、热带经济作物王国

1、主要作物:咖啡、甘蔗、可可、剑麻

四、民族工业的发展

1、主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巴西利亚

2、人口和工业分布在东南沿海

地理初一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2、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并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特点。

二、教学重点:

地形类型、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难点:主要地形类型特点、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三、教具:

沙盘、水、小风扇。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家园地球表面70%是海洋,30%是陆地而这陆地并不是平坦的,而是由各种

形形色色的地形构成的。对于这些地形我们的地理学家给它们取了相应的名字。它们各叫什么、

有什么特点呢?

读图4-8——4—51思考并分组讨论:地形主要有那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代表发言:(地形: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根据P154表格要求完成表格

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

丘陵有高有底小

平原地面宽广地表起伏小小

山睇高有明显起伏大

高原极高顶面较大起伏小大

提问:我们的家乡有那些地形类型?这些类型对我们家乡经济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我们的家乡确实有许多矿,开采这些矿对我们生活水平提高有好处,但是我们以

前的家乡是山清水秀、鱼羊成群。你们的父辈不合理的开发以使我们的家乡上无一片净空、下无

一片净土水中无鱼,自然界已经开始给我们惩罚了。合理开发资源还我清山绿水是我们义不容辞

的责任。

过渡:通过前面我们大家的讨论知道了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等,那么它们是

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山脉是由板块碰撞形成的等。)

教师再问:那么我们家乡的山上的沟谷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讨论:

教师演示小实验:

①用水从沙盘中"山"的顶部冲下。

②用小风扇吹沙盘中的"山"。

教师讲解:降水冲刷、风蚀这都是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区由于外力作用的千差万

别形成了许多特殊的.地形。

对照图4—60至4—65看书P157内容。

学生讨论: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及我们家乡地形变化的主要外力因素。

教师小结:地球的巨大内力是地形的塑造者,而外力则是地形的雕刻师,雕刻出千奇百态的

特殊地形。外力的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

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谁发挥较大的作用呢?(有时是

内力、有时是外力。)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P158.2

板书设计: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一、地形的类型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二、地形的变化

1、地球内力的作用。流水冲刷

2、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风蚀

冰川移动等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第2课时

上方镇初中:徐建平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

的用途。

2、知道绘制等高线的地形图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判读简单等高线地形图。

难点:绘制等高线的地形图的方法。

三、教具:老龄土做的山模型(湿土做好晾放一天)、小刀、明胶片做的山模型、等高线地

形图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前面我们讨论我们得出地形有丘陵、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那么我们可用

什么方法把它们表示到地图上呢?

读图4-52,讨论关于珠穆朗玛峰的知识。可用什么方法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是否看到

过表示地形的地图。

学生讨论:

代表发言:(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等高线地形图是什么呢?

分组实验:(要求把老龄土做的山峰,用刻度尺量出高度,按1厘米高度差用小刀刻画出

等高线,做好后把山峰放在白纸上。)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讨论:(P155、1、2、3问题,重点是2、3两问题。)

学生代表发言:(把等高线绘制到白纸上学生方法有多种)

教师选其一种进行示范:

步骤:

①用硬棒从"老龄土做的山模型"山顶直插入到底。

②用小刀按等高线依次横切"山"但不能切断其中硬棒。

③把切好的“土串"正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脚轮廓在纸上描出最下面的等高线。

④把第一条到第二条等高线之间的"土块"从"土串"上卸下再用笔沿第二条等高线在纸

上描出轮廓等高线,依次在白纸上描出相应的等高线。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尽可能按自己的方法做。)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

教师小结且提问:等高线绘制在白纸上形状是怎样的?(闭合的曲线)

教师讲解於t于真正的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

示起伏的地形。

教师演示:等高线投影1(自制的有陡坡、缓坡、山峰的明胶片山体模型)

等高线投影2(有鞍部、山谷、峭壁的明胶片山体模型)

学生讨论:(陡坡、缓坡、山峰、鞍部、山谷、峭壁、山脊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陡坡等高线密、缓坡等高线疏、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由内向外海拔增高、鞍部

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山谷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山脊等高线向海拔较低

处凸出、峭壁等高线重叠。)

学生读图4一56、4—57完成P156的表格

练习:对照等高线地形挂图由学生找出图中山峰、山谷、陡坡、缓坡、峭壁、鞍部等。

思考:盆地的等高线有什么特点?

地理初一教案10

复习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

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

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

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