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与推广应用研究项目计划书_第1页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与推广应用研究项目计划书_第2页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与推广应用研究项目计划书_第3页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与推广应用研究项目计划书_第4页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与推广应用研究项目计划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与推广应用研究项目计划书TOC\o"1-2"\h\u1762第1章研究背景与意义 3317351.1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3148291.2智能化技术对新能源汽车的影响 341221.3研究目的与意义 426201第2章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概述 4323742.1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发展历程 4138272.2主要智能化技术分类与特点 4241602.3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519501第3章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 546853.1驾驶辅助系统 512253.1.1概述 5175153.1.2研究内容 5202743.2自动驾驶系统 6258683.2.1概述 618873.2.2研究内容 685573.3车联网技术 625953.3.1概述 6157653.3.2研究内容 6255873.4能量管理与优化 7210983.4.1概述 7141473.4.2研究内容 714635第4章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应用 778144.1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案例 7307004.1.1自动驾驶技术 7121014.1.2车联网技术 7242684.1.3智能充电技术 7120194.2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安全功能提升方面的应用 7174014.2.1驾驶辅助系统 8203294.2.2智能安全监控 8319374.2.3防碰撞预警系统 8143814.3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方面的应用 8256664.3.1能量管理策略 827934.3.2智能热管理系统 811394.3.3车辆轻量化技术 8176084.3.4智能控制策略 823709第5章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产业链分析 8111555.1智能化技术产业链构成 8226565.1.1核心零部件研发与制造 8114515.1.2系统集成 9260375.1.3整车制造 914635.1.4销售与服务 9166545.1.5后市场服务 921485.2核心零部件企业分析 992165.2.1车载传感器企业 990275.2.2控制器企业 9313285.2.3执行器企业 9217085.2.4芯片企业 9191865.3智能化技术产业链发展趋势 9107975.3.1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945195.3.2产业链整合与优化 10115655.3.3深度融合与创新 101135.3.4国际化竞争加剧 105295.3.5政策扶持与市场驱动 101050第6章推广应用策略与政策建议 10157936.1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推广应用现状 1052566.1.1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 10320286.1.2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 10215766.2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分析 10213736.2.1技术成熟度 10249276.2.2成本与价格 1020886.2.3政策支持 1124776.3政策建议与措施 11117586.3.1加大技术研发支持力度 11264756.3.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197686.3.3制定合理的税收和补贴政策 11201006.3.4强化标准制定与监管 11299866.3.5加强宣传与推广 11312026.3.6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1115047第7章市场分析与预测 1181577.1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 11311637.1.1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概述 1139547.1.2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 12267007.1.3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趋势分析 12173917.2智能化技术市场需求分析 1286717.2.1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 1228667.2.2智能化技术市场需求现状 1212177.2.3智能化技术市场需求预测 12314077.3市场前景预测 12101157.3.1政策支持 1245697.3.2技术进步 12272207.3.3市场竞争 1273307.3.4消费者需求 133050第8章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探讨 13161748.1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概述 1399818.2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模式 1371518.2.1产业链纵向合作模式 13257048.2.2产业链横向合作模式 13204158.3产业创新与协同发展策略 14203218.3.1加强产业链核心技术研发与创新 1470968.3.2构建产业协同平台 14257088.3.3优化产业政策环境 1448228.3.4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 14309678.3.5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144522第9章案例分析与启示 14186229.1国内外成功案例介绍 14145059.1.1国内案例 1480419.1.2国外案例 1596839.2案例启示与借鉴 1520529.2.1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 15206899.2.2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15310379.2.3市场导向与用户体验 15175889.2.4安全保障与标准制定 15277879.2.5国际合作与交流 153325第10章研究总结与展望 163269210.1研究总结 16604010.2研究局限与不足 163155610.3研究展望与未来工作方向 16第1章研究背景与意义1.1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了我国的大力扶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全球汽车产业正面临绿色、智能化的转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此背景下迅速崛起,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关键技术、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产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1.2智能化技术对新能源汽车的影响智能化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新能源汽车带来了诸多创新和变革。智能化技术可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降低能耗,提升续航里程,进一步满足消费者需求。智能化技术还有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高国际竞争力。1.3研究目的与意义(1)研究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应用现状,分析产业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和企业技术研发提供参考。(2)探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3)研究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创新路径,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全球领先地位,提升国际竞争力。(4)通过研究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环境保护和交通出行变革提供有力支持。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对产业的影响,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第2章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概述2.1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发展历程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起源于20世纪末,其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摸索期、成长期和成熟期。(1)摸索期(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技术研发,如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智能化技术作为辅助功能,逐渐开始在新能源汽车上得到应用。(2)成长期(21世纪初201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技术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此阶段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安全功能和驾驶舒适性等方面。(3)成熟期(2010年至今):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逐渐成熟,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和综合集成的特点。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不断拓展,包括自动驾驶、车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2.2主要智能化技术分类与特点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自动驾驶技术:通过集成环境感知、决策规划、车辆控制等技术,实现车辆自主行驶。特点包括提高道路安全性、降低驾驶员负担、提升交通效率等。(2)车联网技术:通过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信息交互,实现智能交通、智能服务和智能管理等。特点包括实时交通信息、驾驶辅助、远程监控等。(3)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通过对新能源汽车运行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为车辆研发、运营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持。特点包括提高研发效率、优化能源管理、提升用户体验等。(4)电机、电池和电控技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通过智能化控制策略,实现高效、安全和可靠的能源利用。特点包括高能量密度、低能耗、长寿命等。2.3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领域,各国和研究机构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动驾驶、车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2)发展趋势:①自动驾驶技术:传感器、人工智能和计算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驾驶技术将逐步实现从部分辅助驾驶到完全自动驾驶的转变。②车联网技术:5G、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车联网将实现更高速、更广泛的信息传输,为智能交通、智能服务提供支持。③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充分利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实现车辆研发、运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④电机、电池和电控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电机、电池和电控技术将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更低的能耗和更长的寿命。第3章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3.1驾驶辅助系统3.1.1概述驾驶辅助系统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本研究项目将对驾驶辅助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3.1.2研究内容(1)环境感知技术:研究车辆周围环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识别技术,包括雷达、摄像头、超声波等传感器的数据融合与处理。(2)车道保持辅助:研究车道线检测、车道偏离预警及车道保持控制技术,保证车辆在规定车道内安全行驶。(3)自适应巡航控制:研究车辆与前车之间的距离、速度等参数的检测与控制技术,实现自适应巡航功能。(4)碰撞预警与紧急制动:研究前方碰撞预警、紧急制动辅助技术,降低交通发生的风险。3.2自动驾驶系统3.2.1概述自动驾驶系统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核心,本研究项目将针对自动驾驶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3.2.2研究内容(1)自动驾驶算法:研究自动驾驶系统中的感知、决策和控制算法,提高驾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高精度定位:研究车载高精度定位技术,包括卫星定位、惯性导航、视觉定位等,实现车辆在复杂环境中的精确定位。(3)多传感器融合:研究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提高自动驾驶系统对环境感知的准确性和鲁棒性。(4)自动驾驶系统集成与测试:研究自动驾驶系统集成技术,开展实车测试与验证,保证系统安全可靠。3.3车联网技术3.3.1概述车联网技术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智能交通、智能驾驶等功能。3.3.2研究内容(1)车联网架构:研究车联网体系结构,包括车辆终端、通信网络、云端平台等。(2)车辆通信技术:研究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技术,包括专用短程通信、蜂窝网络等。(3)数据融合与处理:研究车联网中多源数据的融合与处理技术,提高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4)车联网应用:研究车联网在智能交通、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水平。3.4能量管理与优化3.4.1概述能量管理与优化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延长续航里程。3.4.2研究内容(1)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电池状态估计、充放电策略、电池寿命预测等技术,优化电池使用功能。(2)能量回收系统:研究车辆制动能量回收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3)驱动电机控制:研究驱动电机的高效控制策略,降低电机损耗,提高驱动效率。(4)能量分配策略:研究多能源之间的能量分配策略,实现能源的最优利用。第4章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应用4.1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案例4.1.1自动驾驶技术新能源汽车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搭载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实现车辆的自主导航、路径规划和障碍物避让等功能。典型案例包括特斯拉Model系列车型、百度Apollo无人驾驶汽车等。4.1.2车联网技术车联网技术通过将新能源汽车与外部网络连接,实现信息传输、数据交互和远程控制等功能。应用案例包括蔚来汽车的NIOPower、比亚迪汽车的云服务APP等。4.1.3智能充电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充电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充电效率和安全性。例如,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站、国家电网的智能充电桩等,均具备智能充电、远程监控等功能。4.2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安全功能提升方面的应用4.2.1驾驶辅助系统驾驶辅助系统通过集成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从而提高行车安全。例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紧急刹车辅助等功能。4.2.2智能安全监控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安全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车辆状态、驾驶员行为等,预防潜在的安全隐患。如:电池管理系统、车辆健康监测等。4.2.3防碰撞预警系统基于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新能源汽车可以实现与前、后、侧方车辆的防碰撞预警,有效降低交通发生的风险。4.3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方面的应用4.3.1能量管理策略新能源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通过优化动力电池的充放电过程,提高能源利用率。如:智能充电策略、电池寿命延长策略等。4.3.2智能热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热管理系统可以实时调节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的温度,保证其在最佳工作状态,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3.3车辆轻量化技术通过采用先进材料、结构优化等手段,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整备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铝合金等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4.3.4智能控制策略新能源汽车的智能控制策略可以实现电机、电池等关键部件的高效协同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如:矢量控制、能量回馈控制等。第5章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产业链分析5.1智能化技术产业链构成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产业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核心零部件研发与制造、系统集成、整车制造、销售与服务以及后市场服务。以下是各环节的具体构成:5.1.1核心零部件研发与制造核心零部件包括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芯片等,涉及领域包括环境感知、决策控制、信息通信、车载计算等。5.1.2系统集成系统集成主要包括自动驾驶系统集成、车载信息系统集成、车联网系统集成等,通过集成各类核心零部件,实现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功能。5.1.3整车制造整车制造环节包括新能源汽车的设计、生产、组装等过程,智能化技术在整车制造环节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品质。5.1.4销售与服务销售与服务环节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售后服务、充电设施建设等,智能化技术在此环节的应用可以提升用户体验,扩大市场占有率。5.1.5后市场服务后市场服务主要包括二手车交易、汽车租赁、维修保养等,智能化技术在后市场服务中的应用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业效率。5.2核心零部件企业分析5.2.1车载传感器企业车载传感器企业主要负责环境感知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如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包括博世、大陆集团、巨星科技等。5.2.2控制器企业控制器企业主要负责决策控制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如自动驾驶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包括特斯拉、比亚迪、宁德时代等。5.2.3执行器企业执行器企业主要负责执行机构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如电机、电控、转向系统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包括博世、电装、汇川技术等。5.2.4芯片企业芯片企业主要负责车载计算芯片的研发与制造,如CPU、GPU、FPGA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包括英特尔、英伟达、紫光集团等。5.3智能化技术产业链发展趋势5.3.1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技术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未来产业链将逐步实现自主可控。5.3.2产业链整合与优化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产业链各环节将不断整合与优化,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提高整体效率。5.3.3深度融合与创新智能化技术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实现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5.3.4国际化竞争加剧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大,国内外企业竞争将愈发激烈,我国企业需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5.3.5政策扶持与市场驱动在政策层面将继续扶持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发展,同时市场需求也将成为推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因素。第6章推广应用策略与政策建议6.1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推广应用现状6.1.1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市场保有量逐年攀升,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逐渐成熟,并开始广泛应用于市场。6.1.2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自动驾驶、车联网、电池管理系统等。目前这些技术已在部分车型上得到应用,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功能、安全性和便利性。6.2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分析6.2.1技术成熟度技术成熟度是影响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在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消费者对智能化技术的信任度不足,从而影响市场推广。6.2.2成本与价格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这导致车辆价格相对较高。降低成本、合理定价是促进市场推广的关键。6.2.3政策支持政策支持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推广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包括税收优惠、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有助于推动市场的发展。6.3政策建议与措施6.3.1加大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应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研发,提高技术成熟度,降低成本,为市场推广奠定基础。6.3.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性,促进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6.3.3制定合理的税收和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进行税收优惠和补贴,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激发市场需求。6.3.4强化标准制定与监管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相关标准,加强市场监管,保证技术应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6.3.5加强宣传与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认知度和接受度,推动市场发展。6.3.6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为智能化技术提供更多应用场景。第7章市场分析与预测7.1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7.1.1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概述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220万辆,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1000万辆以上。7.1.2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0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在政策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7.1.3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趋势分析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善和成本的降低也将有助于市场的进一步扩大。7.2智能化技术市场需求分析7.2.1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自动驾驶、车联网、电池管理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功能、降低能耗、提升驾驶体验等。7.2.2智能化技术市场需求现状当前,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市场需求逐渐上升。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等功能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7.2.3智能化技术市场需求预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大和消费者对智能化技术认知度的提高,智能化技术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元级别。7.3市场前景预测7.3.1政策支持在我国政策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国家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支持,为市场前景提供了有力保障。7.3.2技术进步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的不断突破,将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技术的逐步成熟,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新的增长点。7.3.3市场竞争国内外企业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化技术的研发投入,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等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7.3.4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逐渐提高,对智能化技术的需求不断上升。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将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第8章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探讨8.1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概述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是指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与推广应用过程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的相互支持、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通过产业协同,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本节将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作用等方面进行概述。8.2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模式8.2.1产业链纵向合作模式产业链纵向合作模式主要是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模式:(1)供应链合作模式:以主机厂为核心,向上游零部件企业采购原材料、零部件等,形成稳定的供应链体系。(2)销售与服务合作模式:主机厂与下游经销商、服务商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3)技术研发合作模式:主机厂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技术研发合作关系,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8.2.2产业链横向合作模式产业链横向合作模式主要是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内同一环节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模式:(1)产业联盟:企业之间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研发、生产、推广新能源汽车产品。(2)共享经济:企业之间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降低成本,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3)跨行业合作:新能源汽车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如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合作,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8.3产业创新与协同发展策略8.3.1加强产业链核心技术研发与创新提高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水平,加强产业链核心技术研发与创新,是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培育技术创新体系。8.3.2构建产业协同平台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构建产业协同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技术、资源等共享,提高产业协同效率。8.3.3优化产业政策环境应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的支持力度,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加强合作,推动产业协同发展。8.3.4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提高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技术水平,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8.3.5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新能源汽车产业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第9章案例分析与启示9.1国内外成功案例介绍9.1.1国内案例(1)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比亚迪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军企业,其智能化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自动驾驶、车联网、电池管理系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例如,比亚迪秦Pro车型搭载的DiLink智能生态系统,实现了车与手机、家居、云端的无缝连接,提升了用户体验。(2)蔚来汽车电池换电技术蔚来汽车创新性地推出了电池换电模式,解决了电动汽车续航焦虑问题。用户可在换电站快速更换电池,提高出行效率。蔚来汽车还通过车联网技术,实现电池健康管理、远程诊断等功能,提升车辆智能化水平。9.1.2国外案例(1)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特斯拉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其自动驾驶技术具有较高成熟度。通过不断升级的软件算法和硬件设备,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在辅助驾驶、自动泊车等方面表现出色,为用户带来便捷的驾驶体验。(2)德国大众汽车集团MEB平台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推出了专为电动汽车设计的MEB平台,该平台具有高度模块化和灵活性,可快速推出不同类型的电动汽车。MEB平台还支持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智能化技术,为电动汽车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9.2案例启示与借鉴9.2.1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从国内外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政策支持和产业协同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9.2.2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新能源汽车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