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宜宾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文明的始祖黄帝就是一位伟大的工匠,传说他发明创造了房屋、衣裳、车船、阵法、音乐等;另一位始祖炎帝也据说发明了医药,制耒耜,种五谷,作陶器等。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也集中体现在能工巧匠创作的各种各样精致细腻的物品之中,比如青铜器、丝绸、刺绣、陶瓷等等。可以说,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工匠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精神特质。“尚巧”的创造精神。追求技艺之巧,对于传统工匠具有极其特别的意义。首先,巧是工匠一词的基本内涵。《说文解字》曰:“‘工’,巧饰也。”段玉裁注曰:“引伸之凡善其事曰工。”《汉书·食货志》曰:“作巧成器曰工。”《公羊传》何休注云:“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在某种程度上,“巧”是工匠的代名词,能称之为工匠的人就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其次,“巧”构成了工匠区别于其它职业群体的鲜明特征。从事器械制造活动最需要的能力便是“巧”,所以为工必尚巧,它是工匠最基本的职业要求。第三,它是工匠努力追求的重要美德,当人们赞美一个工匠时,经常会用“巧夺天工”“能工巧匠”“鬼斧神工”“巧同造化”之类的词语来表达对工匠的赞美之情。第四,它也是形成优良器物的必要条件。《考工记》曰:“天有时,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巧”并不只是一种简单模仿的手工操作技巧,它在本质上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质。鲁班就是以其发明创造了曲尺、墨斗、刨子等器物而被后人尊奉为土木建筑的祖师爷,奚仲因为造车而闻名于世,此外还有“虞驹作舟”“仪狄作酒”“夏鳍作城”等。这些工匠的创造发明,极大程度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获得了民众的崇敬,被奉为祖师爷予以纪念。“求精”的工作态度。追求技艺的精湛与产品的精致细密是传统工匠精神的第二大特点。由于它对为学、修身、做事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得它也因此获得道德意义,从而成为工匠所追求的一种重要美德。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中国古人制造的器物上,它们以其精致细腻的工艺造型闻名于世。马王堆出土的汉代素纱襌衣丝缕极细,用料2.6平方米,而重仅49克,“薄如蝉翼”“轻若烟雾”,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中国的丝绸、陶瓷等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远销欧亚,号称“丝绸之国”“陶器之都”。至宋代,冶炼、建筑、织造、陶瓷、茶、酒等工艺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民间的许多传统手工艺制作,比如剪纸、年画、雕刻、皮影、泥塑等也以精巧而著称。这些产品的背后都凝聚着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对技艺和作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并不是那些高明工匠们的真正目的。娴熟的技巧对于他们而言,只不过是通往“道”的一种途径。他们希望通过手中的技艺领悟到“道”的真谛,从而实现人生意义的超越。在庄子笔下并不在少数,例如,“轮扁斫轮”“佝偻承蜩”“运斤成风”“大马捶钩”“津人操舟”等等,这些人的技艺可以说已经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地步。通过技艺理解生活世界,最终可以使我们从“游于艺”的状态,到达“心合于道”的境界。综上所述,中国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将“巧”,即理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造精神,作为工匠所应当具备的职业基本要求与美德;在工作过程中,特别注重严谨细致的态度,力求做到技艺与制作品的精益求精;从而达到一种“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状态。(摘编自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工匠精神源远流长,既体现在黄帝和炎帝的发明创造中,也体现在能工巧匠们创作精美器物的过程中。B.“求精”是工匠追求的一种美德,具有道德意义,因此,相对于追求技艺之巧的“尚巧”而言,显得更为重要。C.工匠们在创作中精益求精,是为领悟“道”的真谛,理解生活世界,希望最终达到“心合于道”的境界。D.工匠精神蕴藏着生命哲学,我们不必每个人都成为心灵手巧的工匠,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2.下列对材料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从中华文化演进的历史维度提出“工匠精神”,然后从三个方面阐释其特质,最后进行总结。B.材料一在论述“尚巧”时,特别指出“巧”不只是简单模仿的手工操作技巧,而是创造精神的体现,论证严谨深刻。C.材料二第一段运用因果分析和假设论证法,论述了成功与“心性”的关系,强调了工匠们在实践中追求一流技术的必要性。D.材料一、材料二相互关联,围绕“工匠精神”这一核心展开论述,为新时代传承工匠精神提供理论支撑。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宜宾智轨在研发中,巧妙地整合了“虚拟轨道跟踪”“无人驾驶”等先进技术,既节约了成本,又绿色安全。B.庖丁通过解牛领悟到了“道”的真谛,这种对“道”的领悟,使他的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C.胡双钱,上海飞机制造公司钳工,发明了“对比检查法”,为加工的准确和产品的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D.愚公为了移走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不畏艰难,从不动摇,带领子孙日复一日地凿石、挖土。4.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5.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更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江名赣罗铮小河弯弯向南流。她没有名号,仅仅三四米宽,但对于四百多户村民而言,她的分量举足轻重。每天清早,家家户户的第一件事便是赶往河边挑水,河水在桶里上下颠簸,晃醒整座村庄。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历程,储存的,忘却的,在小河的密码库里统统可以找到。千百年来,这种状态一直持续着。小河全方位印刻着村庄的春夏秋冬,记载着历史变迁与精神传承。这是我家乡会昌县庄口镇黄冠村的小河。在广袤的赣南大地,类似的小河星罗棋布。她们流着流着,在地图上绘出密密麻麻的水系,又被两条大江悉数收入囊中。一条叫贡江,一条叫章江。两条大江不弃涓流,翻山越岭,百转千回。终于在一处河滩一见钟情,依偎北上。于是,一条崭新的大江应运而生。取章、贡二字之合体,是为赣江。水流到哪里,文明的种子就播到哪里。时间久了,种子破土发芽,开花结果,催生出自己的城郭。汉高祖六年,在此设县,亦命名“赣”。从此往后,新兴的城池与章江、贡江水乳交融,逐渐壮大为江南重镇。北宋嘉祐年间,朝廷将孔夫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瀚派到赣江边,任虔州知军。他为全城百姓留下的最大杰作,是一座楼台。楼台竣工后,孔知州遍邀群贤,登台论景,绘下一幅《八境图》,并力邀大文豪苏东坡题诗。苏大才子并未亲临现场,单凭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便将图中八景一一赋诗,挥毫而就《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尽管东坡先生多年后终于实地鉴赏,发出“前诗未能道其万一也”的遗憾,但这万分之一也足以名留青史。此处,便是章江与贡江的邂逅之所。此楼台,便是八境台。天地静穆,远山微茫。舞台的中央,唯有倒“丫”字形的三条大江。其中两条一左一右,领头的浪花倏忽一跃,壮阔合流,绵延北往。远远望去,烟波浩渺,草木蕃丽,薄雾淡抹,水天相接,绾连起两岸的田野与山峦,好一幅秀丽天成的水墨画。每当登临八境台,都遇见清幽殊绝的三江合璧。它们远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把身上携带的无数时光印迹和千百年来积淀的民俗、文化、传统合而为一,激荡出丰厚的生命之道。或许是因一座八境台略显孤独,上天又沿章江上溯几百米,赐予一座郁孤台。郁孤台因坐落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虽然始建于唐代,但一直不温不火。直到偶遇辛弃疾。南宋淳熙二年,这位中国文学史上难得的文武全才被朝廷急调赣州,仅用时三个月,便平定茶商军起义。胜利并没有让他沉醉,他依然牵挂着北国家园,无法放下收复失地的抱负。郁孤,这个伤感的词,令稼轩心有戚戚。于是在赣州期间,稼轩成了郁孤台的常客。他时常独自登临,凭台远眺,静观章贡二水环流脚下,滚滚北去。翌年,他奉调京西转运判官,赴任途中,在江西万安县造口触景生情,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把名不见经传的郁孤台,拽上了与八境台平起平坐的高度。文学史上合称“苏辛”的两大词匠,先后把才华播撒于赣江之滨,难道是一种巧合?他们也根本无法预料,不经意间的一次创作,竟然联袂创造了一条时代久远、文脉兴盛的古城墙之路。从此往后,一股厚实的文脉强力注入赣江。赣江昂然北上。穿越庐陵大地。收孤江、遂川江、蜀水、禾水、泷水等支流。在巍巍城郭下,她默默注视着“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的代际传承。在白鹭洲书院旁,她静静聆听着朱熹、周敦颐、程大中、邵雍、张载、程颐等儒学大师的传道授业。在青原山上,她牢牢记住了黄庭坚、杨万里、周必大、王阳明、徐霞客、罗洪先他们的伟岸背影和珍贵墨宝。她倾力守护着三千年前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新干大洋洲程家商墓遗址上熠熠生辉的一千三百余件青铜器、玉器、陶器、原始瓷器,江南罕见……穿越豫章故郡。她欣赏了太多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品味了无数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的帝王悲凉。她见识过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千军万马,受教于陆象山、王船山、欧阳永叔的高谈阔论,也领略了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名士风流。在她的记忆里,公元675年重阳节,高规格的重修竣工宴上,官员、富绅、名流、文人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场景依旧栩栩如生。尤其是那个白衣翩跹、酒至微醺的王勃,踉跄之间走笔龙蛇,满纸繁丽的《滕王阁序》顷刻写就……一路上,赣江及其大小支流溪河,滋养着一萸苑稻谷,抚触着一座座山脉,托运着一艘艘航船。八万多平方公里后,方才张开双臂扑向长江。长江,这个气场强大、气韵悠长的母体文明,用她的宽阔尺度、宏大体量、广袤结构和瑰博功能,用她刚刚反哺完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沅江、湘江的余温,继续反哺赣江,让赣江的源流元气绵长,韧性十足,也让内敛醇厚的赣鄱文明,孜孜濡染长江下游的城镇村庄,在与中华文明其他子系统的碰撞中升华、永生。并非每一滴水都淹没于母体。她们既溶解于母体,又维系着自身的独立。水是有记忆的。她们博杂的基因里,涵盖了经过的每一寸土地,她们充盈的血液里,蕴含了流淌的每一处文明。于是,赣鄱大地因为赣江,傲然挺立于江南西道。(选自罗铮《一江名赣》,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写到孔夫子的第四十六代孙被派到赣江边,表明赣江与儒家文化的渊源深厚。B.苏轼凭超凡的想象力,将图中八景一一赋诗,却只能道出其万分之一,深为遗憾。C.辛弃疾在赣州取得胜利,登临抒怀,留下许多激情豪迈的诗篇,以此成就了郁孤台。D.赣江一路流淌,穿越庐陵大地、豫章故郡等地,她的血液里蕴含着这每一处的文明。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从家乡的小河写起,指出赣江的由来,为下文描述文化意义上的赣江做铺垫。B.文章以赣江的流向为线索,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深厚的情意和深沉的思考。C.文章多处使用对比手法来凸显赣江的独特,如赣江与小河的对比,长江与赣江的对比。D.列举了大量与赣江有关的文化名人和诗文,为文章增加了浓郁的文化韵味和历史厚度。8.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赣江·文明·滋养;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的记忆。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文本一: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①。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黑,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廿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老先生谓南山公也。(李孝光《大龙湫记》)文本二:客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节选自苏轼《赤壁赋》)[注]①大龙湫,浙江名山雁荡山“风景三绝”之一。公元1303年秋,李孝光跟随南山公观赏了大龙湫瀑布,后来每年他都会前去游览。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苍林A积叶B前行C人迷D不得路E独见F明月宛G宛如H故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稍,稍微,与《登泰山记》“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的“稍”意思相同。B.鼓,名词作动词,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的“鼓”用法相同。C.相,互相,与《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的“相”意思不相同。D.滑,光滑,与《琵琶行(并序)》“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滑”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孝光记录了两次游览大龙湫的经历,前正值雨后水势浩大,气势恢宏;后适逢冬日大旱,瀑布更显细腻柔美。B.《大龙湫记》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描绘岩石,并伴随视角的转换来展现岩石的千姿百态,创造了引人联想的场景。C.苏轼在《赤壁赋》中从水、月变与不变的角度,阐发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展现出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大龙湫壮美的景象带给了同行者欢笑,这与《赤壁赋》“客喜而笑”中的“笑”意蕴相同,也展现了生活的情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2)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14.这两篇游记在内容上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15~16题。横溪①为彭允祯赋徐阶横溪东去水迢迢,虚阁重檐共寂寥。山外夕阳低度鸟,雨余春渚暗通潮。寒空落叶书声静,秋草孤帆客梦遥。欲徙石湖②湖上石,为君乘月更吹箫。【注】①横溪:地名,在江苏南京西南。②石湖:湖名。在江苏苏州西南,风景优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横溪东去水迢迢”一句描绘出了一幅辽阔而遥远的景象,传达出诗人的心境。B.横溪边的虚阁在寂寥中静静地伫立,诗人凝视远方山水,不免心生淡淡的哀愁。C.落叶飘零,秋草丛生,颈联将思念与无尽的挂怀巧妙地融入这苍茫的秋色之中。D.诗人欲迁居到石湖,与友人乘月吹箫,共赏景致,寄寓了对彭允祯的深切情谊。16.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新春佳节回乡踏青,见炊烟袅袅升起,村舍隐约掩映。此情此景,你不禁忆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
,
。”(2)荀子《劝学》“
,
”这一观点,与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所强调的通过广泛的读书来帮助我们超越个人局限、提升自我的理念不谋而合。(3)临古迹,思古人,古诗词中有很多咏史怀古之作,吟咏英雄的卓越才能,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
A
的习惯传统,对土地十分依恋和珍视。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甲),这是客观现实。①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②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③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④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⑤中国每天至少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乙),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和商业价值考量置于首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和“颜值”的开发,(丙)。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地方
B
外国风格来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
C
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18.请分别在文中ABC画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分别在甲乙丙三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21.标点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画横线词语的双引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22.下列句子中的“可能”与文中加点的“可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真正不表示态度的文艺,事实上是不可能的。B.她递给我一件礼物,可能是一本书,一本画册,或者一本照相簿。C.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才能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D.战士的脚步也显得摇晃不定,似乎随时都有被大风吹倒的可能。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一江名赣》的最后提到:“并非每一滴水都淹没于母体。她们既溶解于母体,又维系着自身的独立。”一滴水如此,生活中很多方面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B(“相对于追求技艺之巧的‘尚巧’而言,显得更为重要”错误,两者是并列关系。)2.C(“强调了工匠们在实践中追求一流技术的必要性”错误,而是强调了“一流心性”的重要性。“论述了成功与‘心性’的关系”不够准确,应为“一流心性与一流技术的关系”。)3.D(愚公身上不能体现工匠精神。)4.(4分)①材料一主要从工匠精神的特质出发,详细阐述了“尚巧”的创造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三个方面。②材料二主要从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出发,探讨了工匠精神对于个人、企业、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性。(1个点2分,答到2个点满分。)5.(6分)①要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只有充满热爱,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不断钻研、创新;②要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制造强国的建设需要不断追求卓越,不断突破自我,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③要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在制造过程中要能做到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在细节上做到极致,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1个点2分,3点满分。只要答到关键词热爱、追求、忘我都可,其他答案只要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也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D(A“表明赣江与儒家文化的渊源深厚”说法很牵强;B“但也只能道出其万分之一,深为遗憾”理解错误,文中是苏轼觉得只道出万一感到遗憾;C“许多激情豪迈的诗篇”错误。)7.C(“对比手法”错误)8.(4分)①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②语言典雅凝练,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或成语,富有文采。③使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浪花的生命力和山水相接的美景。(答“对偶”也可。)(1点2分,两点即满分。)9.(6分)甲组示例:①文章围绕赣江展开,书写了她的形成、流向及孕育的文明。②水流到哪里,文明的种子就播撒到哪里,赣江的血液里,蕴含了流淌的每一处文明。③赣江滋养了她流淌的每一处村庄和城镇,滋养出丰厚的文化;赣江汇入长江,长江又滋养赣江,让她与中华文明其他子系统的碰撞中升华、永生。乙组示例:①文章围绕河流的记忆展开,赣江的形成、流向及孕育的文明即赣江的记忆。②水是有记忆的。赣江的基因里,涵盖了经过的每一寸土地,蕴含了流淌的每一处文明。③河流的记忆意味着每一滴水既溶解于母体,又维系着自身的独立,引发我们的思考。(本题是开放性题型,上述参考答案只是给出的示例,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评论思路。要求思路清晰,扣住关键词展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CE11.A(A项“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的“稍”意思是“逐渐”。)12.D(D项“这与苏轼‘客喜而笑’的场景异曲同工”错误,李孝光笔下是因自然奇观而引发的欢笑,苏轼“客喜而笑”是释然内心的苦闷,蕴含着深刻的哲理。)13.(8分)(1)进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见一声巨响从山谷中传来,跟随的人都胆战心惊。(特殊句式“转出谷中”、“心掉”翻译正确各1分,大意正确2分。)(2)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小舟,举杯相互敬酒。(意动用法“侣”“友”、“属”翻译正确各1分,大意正确2分。)14.(3分)①材料一李文调动感官观察并享受山水细节,侧重对地理风光的描写。②材料二苏文借山水传达个人内心冲突,抒发情感,侧重借景抒情、以事喻理。(答出1点2分,2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间,我曾经跟随老先生来观赏大龙湫瀑布,正逢阴雨连绵,日夜不停。这一天,大风从西北刮起,才见到太阳出来。大龙湫的水势正大,进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见一声巨响从山谷中传来,跟随的人都胆战心惊。望见西北方屹立的一座山峰,作出人俯伏的姿势,又很像堂前的柱子。走过二百步,接着见到此峰变得好像是两腿互相支撑站立。再前行一百多步,此峰就又像是竖立着的大屏风了。它的顶峰裂开而又深陷,仿佛螃蟹的两只螯足,不时地摇动,游人心神紧张而不敢再往里走。我们转身沿着南山脚,向北略作回顾,它就像是树立的玉圭。又转弯进入东山,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徘徊了很久还没有下流,忽然又迸落,像雷霆万钧。东山脚下有诺讵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把水飞射到人,飞鸟走进庵里躲避,剩余的水沫仍然会迸发进入庵里,好像暴雨到来一样。水往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好像千万人在击鼓。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于是相视大笑。先生说:“雄壮啊!我走遍天下,没有见过这样的瀑布。”从此以后,我每年都会来一次。来时,常在九月。因为在十月,瀑水就减少,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了。今年冬天又是大旱,我自外而来,到诺讵浪轩外面的石桥上,渐渐听到有水流声。于是顺着石桥下去,走出乱石丛,才看见瀑布垂挂着,水气喷溢升腾有如青色的云烟,忽大忽小,而水声也渐渐宏壮急迫起来。瀑水跌落在水潭中低凹的石面上,石面被瀑水猛烈地冲击,反射出丹砂一般的红光。石间没有丝毫的泥土气息,生长于此的树木本该瘦瘠,却反而像翡翠鸟和野鸭的羽毛那样碧绿光滑。水潭里有二十多尾斑鱼,听到石头被水冲击转动的声音,就舒缓地摇尾游向远处,悠闲徘徊,就像避世的隐士那样。家僮此时在石旁放置了大瓶,想盛接由远处瀑布飞泻而来的泉水。这时泉水忽然飞舞着向人们扑来,势头加大了一倍,家里的奴仆们不能再取回瓶子。于是他们解衣脱帽放在石上,互相牵拉着手,想争先取回瓶子,因此而大声呼笑。西南方的石壁上,有几十只黄色的猿猴子,听到叫声都自己惊慌地躲藏起来。攀援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一起朝下看,还出声地啼叫。我们放眼观看很久,才走到瑞鹿院前。太阳已经落山,树叶堆积,往前行,人们迷失了路,只见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 落花生(说课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 2024年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食品原料采购合同3篇
- 外汇资产管理合同(2篇)
- 2024年进口食品批量买卖协议格式
- 专业科技协作协议模板2024版
- 房屋场地租赁合同标准
- 27《故事二则》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税务顾问服务税务咨询合同模板
- 建筑土建施工合同
- 优2024年度医疗设备采购与技术支持合同
- 演艺培训项目商业计划书
- 《采矿工程英语》课件
- 2024年02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招考聘用62人笔试近6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荟萃答案带详解附后
- 《物联网单片机应用与开发》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 公司扭亏方案
- 国家开放大学《学前儿童游戏指导》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 谁是卧底小游戏
- 打造健康养生品牌的策划方案
-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英语试题(无答案)
- 物业管理服务领域:保利物业企业组织架构及部门职责
- 鄂州市重点中学2023年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