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巩固卷8-【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原卷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8世纪之前,在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农民和手工业者经验积累的社会里,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享有优势。而当技术进步的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之后,中国开始迅速落后。中国有其独特的科举制度可以让平民百姓晋升为统治阶级,考取功名对大众来说极具吸引力。当科举在宋朝成为国家选取人才的制度时,数学也是其中的一项考试内容。但皇帝随后发现,数学好的人没有用处,对皇帝的忠诚才更重要。儒家思想更有助于培养忠君爱国的人才,宋朝以后科举制度要求考生熟记四书五经。因此,有才华的年轻人没有学习数学和可控试验的动力。中国缺乏拥有这两样人力资本同时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才,科学革命也就未能应运而生。尽管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有助于中国维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与大一统,但它阻碍了中国技术创新范式的转变,因此,中国无法自发产生一场工业革命。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前,中国与绝大多数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没有找到利用“后来者优势”以加速经济发展的方式。1978年之后,中国改变了发展策略,开始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形成了竞争优势。没有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采用双轨渐进转型的策略,给传统的资本密集型重点工业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提供转型期保护补贴,并放开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准入。这种务实的方式不仅为中国维持了经济社会稳定,也带来了强劲的经济发展。我们从中国的发展中可以学到一些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用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应发展与自身比较优势相适应的产业。这些国家应该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将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转变为国家的竞争优势。在消除过去不当政策所造成的各种扭曲时,政府也要通过务实的方式维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选自林毅夫《李约瑟之谜和中国的复兴》,有删改)材料二:(选自熊秉元叶斌蔡璧涵《李约瑟之谜——拿证据来》)材料三: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封建官僚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是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有效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中国井然有序,并发展了以整体论、实用化研究为主的科技。负面效应是,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在西方,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为主的科技得到发展,与商业阶级的兴起和他们对技术开发竞争的鼓励相联系。除李约瑟本人外,对“李约瑟之谜”有许多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任鸿隽把中国无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之于没有使用归纳法。钱宝琮、徐模等认为,中国为大陆文化,以农业为主,太重实用,因而自然科学难以发展。陈立、竺可桢等认为,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近代)科学。也有一些学者从语言文字方面找原因。李世闻研究指出,汉字是具有整体结构的象形文字,导致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西欧的拼音文字具有分析性质,使得欧洲人擅长分析,而分析性思维正是近现代科学所必需。费正清认为,中国语言的性质造成了士绅阶级对学术的包办,文字对人的桎梏也使中国学者未能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伊懋可认为,中国最初的家庭耕作制度有利于技术进步,不过这种进步的成果被一轮又一轮人口增加所吞噬,国家不得不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去缓解人口压力。因此,中国出现了在较高农业技术水平上维持大量人口的局面。人口增加引起人地比率的上升,造成劳动力便宜而资源和资本昂贵,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降低,同时由于人口膨胀,中国没有足够的剩余去发展工业,便进入了一个“高农业水平、高人口增长和低工业水平”的高水平陷阱之中。也有学者指出,西欧相对分散的政治体制以及有市民阶级参与的等级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的专制君主制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制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东方型”的专制君主制及其抑制、打击商品经济的政策则是导致封建制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对“李约瑟之谜”,林段夫先生认为,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无心去投资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和上述学者的观点相比,林毅夫先生的这个解答有些浅陋。其实,科举制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从西方和东方的考试制度看,现代化也是离不开考试制度的。(选自宋圭武《林毅夫先生若干观点批判》,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没有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而是通过双轨制推动经济转型,维持了经济社会稳定,也带来了强劲的经济发展。B.材料二显示,历代书籍存量中科技类文献占比低,说明在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一直没有成为知识存量的主体。C.有研究认为,汉字象形表意的特征无法培养分析性思维,不利于完整逻辑体系的形成,导致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D.“高水平陷阱”缘于人口膨胀消耗了社会财富,国家没有足够的剩余发展工业,劳动力便宜影响了工业技术进步。2.下列有关西方产生工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技术进步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这种转变催生和促进了工业革命。B.工业革命需要科学技术研究以还原论、公式化为主,取代以整体论、实用化为主的研究。C.工业革命能应运而生,是因为社会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旺盛,让更多的人投身科研。D.西方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商人因此获得更多权利鼓励技术开发,助力工业革命的产生。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在实验室里,一个科学家能在一年中做成百上千次试验,而这可能需要农民或手工艺者穷其一生才能完成。B.科学革命的精髓是通过运用数学模型来归纳宇宙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并运用可控实验来验证数学模型中产生的假说。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实业的热情,民族工业迎来春天。D.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时,步步照搬高收入国家的理论、思路和做法,尽管付出很多努力,结果却差强人意。4.根据材料概括什么是“李约瑟之谜”。5.材料三认为林毅夫对“李约瑟之谜”的解答有些浅陋,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木匠刘亮程一个人在夜里敲打东西,我睡不着。外面刮着清风,有一阵没一阵,好像大地在叹气。敲打声一下一下蹦到高空,又顺风滑落下来,很沉地撞着人的耳膜。冯三一躺倒就开始说梦话,还是昨晚上说过的内容,他在跟梦中的一个人对话。他说一句,那个人说一句。我听不见他梦中那个人说些什么,所以无法明白冯三说话的全部内容。有一阵冯三长时间不吭声,他说了半句话,突然停住。我侧起身,耳朵贴近他的头,想听听梦中打断他说话的那个人正在说些什么。房子里亮堂堂的,那扇糊着报纸落满尘土的小窗户,还是把月光全放了进来。一连两个晚上,我一睡倒,便感到自己躺在一片荒野上。冯三做梦的身体远远地横着,仿佛多少年的野草稀稀拉拉地荒在我们之间。梦离他的身体又有多远。我也睡着,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又有多远。曾经是我们一家人睡了多少年的这面土炕上,冯三一个人又躺了多年。他一觉一觉地延接下去的已经不是我们家的睡眠。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在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我及时地赶了回来。外面亮得像梦中的白天。风贴着地面刮,可以感到风吹过脚背,地上的落叶吹出一两拃远便停住。似乎风就这么一点点力气。那个敲打声把我喊出了门,它在敲打一件我认识的东西。我必须出去看看。我十一岁那年,有个木匠想带我出去跟他学手艺。他给母亲许诺,要把所有木工手艺都传给我。母亲问我去不去。我没有主意,站着不吭声。那个木匠在他叮叮咣咣的敲打声里,把我熟悉的木头棍棍棒棒变成了桌子、板凳和木箱。我的影子黑黑地躺在地上,像一截烧焦的木头。其他东西的影子都淡淡的,似有似无,可能月光一夜一夜地,已经渗透那些墙和树木,把光亮照到它们的背阴处。我在这个地方少待了二十年。二十年前,这里的月光已经快要照透我了。我在别处长出的一些东西阻挡了它。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一个声音在响。我能听出来,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件东西在敲打另一件东西。不像那个木匠,用他带来的一把外地斧头,砍我们村的木头,声音噌刺噌刺,像不认识的两条狗狠劲相咬,一点不留情。许多年前的一个中午,一群孩子围在我们家院子里,看一个外地来的木匠打制家具。他的工具锁在一个油黑的木箱里,用一件取一件,不用的原装进去锁住。一件也不让人动。那群孩子只有呆呆地看着他在木头上凿眼,把那些木棍棍锯成一截一截的摆放整齐。其中一个孩子想,要能用一下他的刨子,把这块木板刨平该多好呀。另一个想,能动动他的墨盒,在这根歪木头上打一根直直的黑线多好。吃午饭时,那群孩子看着大人们给木匠单独做的白面馍馍,炒的肉菜。长大了我也要当木匠。一个孩子说。我也背个木箱四处去给人家做家具。另一个孩子说。赶我们长大不知还有没有木头了。另一个孩子想。我记不清自己为什么没有跟那个木匠去学艺,而是背着书包去了学堂。那个木匠临走前在门外等了好长一阵。母亲把我拉进屋里。忘了是劝我去还是劝我不去。出来时,那个木匠刚刚离去。他踩起的一溜土还没落下来。那群孩子中的一个,后来果真当了木匠。现在他就在我面前敲打着一样家具,身旁乱七八糟堆着些木料。一盏灯高挂在草棚顶上。我站在院墙外的黑暗处,想不起这个人的名字。但他肯定是那群孩子中的一个,过去多少年后,一个村庄里肯定有一大批人把孩提时候的梦想忘得一干二净。肯定还会有一个人默无声息地留下来,那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被他一个人实现了。尽管这种愿望早已经过时。我没去打扰他。他抡一把斧子,干得卖力又专心。不知他能不能听到他的敲打声。整个村子在这个声音里睡着了。我猜想他已经叮叮当当地敲打了多少年。他的敲打声和狗吠鸡鸣一样已经成为村子的一部分。他砍这根木头时,村子里其他木头在听。他敲那个卯时,他早年敲紧现已松懈的一个卯在村子的某个角落里微微颤动。我从来没把哪件活干到他这种程度。面对这个年纪与我相仿的人,我只能在一旁悄悄站着,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文本二: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也是所有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表达。从地上开始,朝天上说,余音让地上的人隐约听见。说给天听,也说给天地万物听,那声音朝上走,天听过了,落回到人耳朵里。文学最怕的情况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所谓上不着天,就是缺乏一种大修养。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知之甚少,无法接轨的作家是不可能成大器的,所以上要着天。下要着地是说你要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散文没有那么多的空间和篇幅容纳一部小说的故事,但是散文总是能让故事停下来。所以散文也是慢艺术。慢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这个世界的匆忙用小说去表述,这个世界的从容和安静用散文来呈现。散文是沉淀的人心,是完成又被重新说起的故事,他没头没尾,但自足自在。散文无论从哪写起,写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心中得有那个“天”和“荒”。心中有“天”和“荒”,才能写出地老天荒的文章。(节选自刘亮程《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很遥远,是因为最终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而“我”却没有。B.最终有一个孩子成了木匠,暗示面对乡村文化式微的现状,仍有人坚守孩提时代的梦想。C.作者描写那个实现儿时梦想的木匠在“我”面前敲打家具,是为了表明他技艺高超。D.第七段“我”说的“那些生活”,就是冯三睡梦中梦见的生活,也是“我”曾经的生活。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多次出现的“敲打声”衬托了村庄的宁静,渲染了平和静谧的气氛,同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让文章结构更加紧凑。B.文章开头“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指村庄古朴的生活慢慢变成了作者模糊遥远的记忆,暗示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无可避免的消逝。C.在文中“我”的无法入睡与“冯兰”的躺倒梦话连篇形成了对比,暗示了“我”与这个村庄简单生活方式的距离越来越遥远。D.文中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通过作者的乡土记忆来表达对乡村的哲学化思考,凸显了作者想让乡村生活重焕生机的决心。8.文本一的结尾提到“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请联系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9.假设在班级读书分享会上,你将以“真正的散文”为题赏析刘亮程的《木匠》。请结合文本二,列出你的分享要点。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事继母以孝谨称。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晋朝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之请高祖参府军事。于时东伐诸帅,御军无律,士卒暴掠,甚为百姓所苦。唯高祖法令明整,所至莫不亲赖焉。桓玄欲且缉宁东土,复遣高祖东征。元兴二年六月,加高祖彭城内史。十二月,桓玄篡帝位,迁天子于寻阳。玄见高祖,谓司徒王谧曰;“昨见刘讳,风骨不恒,盖人杰也。”每游集,辄引接殷勤,赠赐甚厚。高祖愈恶之。或说玄曰:“刘讳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蚤为其所。”玄曰:“我方欲平荡中原,非刘讳莫可付以大事。关陇平定,然后当别议之耳。”三年二月已丑朔,乙卯,高祖托以游猎,与无忌等收集义徒,凡同谋二十七人;愿从者百余人。玄自闻军起,忧惧无复为计。或曰:“刘讳等众力甚弱,岂办之有成,陛下何虑之甚!”玄曰:“刘讳足为一世之雄,刘毅家无担石之储,樗蒲一掷百万;何无忌,刘牢之甥,酷似其舅。共举大事,何谓无成。”三月戊午朔,遇吴甫之于江乘。甫之玄骁将也其兵甚锐高祖躬执长刀大呼以冲之众皆披靡即斩甫之。进至罗落桥,皇甫敷率数千人逆战。高祖进战弥厉,前后奋击,应时摧破,即斩敷首。玄闻敷等并没,愈惧。别使领军将军殷仲文具舟于石头,仍将子侄浮江南走。庚申,高祖镇石头城,遣诸将帅追玄,尚书王嘏率百官奉迎乘舆。司徒王谧与众议推高祖为使持节、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领军将军、徐州刺史。先是,朝廷承晋氏乱政,百司纵弛,桓玄虽欲厘整,而众莫从之。高祖以身范物,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二三日间,风俗顿改。高祖位微于朝,众无一旅,奋臂草莱之中,倡大义以复皇祚。由是王谧等诸人时众民望,莫不愧而惮焉。四月,奉武陵王遵为大将军,承制,大赦天下,唯桓玄一族后不在赦例。(取材于《宋书卷一·本纪第一·武帝上》)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甫之/玄骁将也/其兵甚锐高祖/躬执长刀/大呼以冲之众/皆披靡/即斩甫之。B.甫之玄/骁将也/其兵甚锐高祖/躬执长刀大呼/以冲之众/皆披靡/即斩甫之。C.甫之/玄骁将也/其兵甚锐/高祖躬执长刀/大呼以冲之/众皆披靡/即斩甫之。D.甫之玄/骁将也/其兵甚锐/高祖躬执/长刀大呼/以冲之/众皆披靡即斩甫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用于开国皇帝。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南朝宋开国皇帝,武皇帝是其谥号。B.讳,即名讳。古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桓玄和他的大臣对刘裕不敢直呼其名,故称之为“刘讳”。C.乙卯,乙卯为干支之一。其前是甲寅,其后是丙辰。用于纪年也常用来纪日。文中的乙卯、庚申都是用来纪日的。D.担石,计量单位,读音是dāndàn,意思是一担一石之粮,比喻微小。更小的单位是升和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裕气概刚正,深受赏析。刘裕虽出身贫寒,却怀有大志;虽不拘小节,却气概刚正不凡,先后受到刘牢之和桓玄的赏识。B.刘裕是非分明,睿智善断。在桓玄篡位后,刘裕虽然深受恩宠,却暗怀不满;不久,即以弱小的力量讨伐桓玄,旬月间就诛杀了桓玄,匡复晋室。C.刘裕统军严明,威武善战。刘裕治军整肃,法纪严明,不放纵士兵侵害百姓;刘裕善于以少胜多,作战勇猛,冲锋陷阵,威慑敌军。D.刘裕眼界宏远,朝野归心。刘裕在奉迎晋安帝复位后,又把朝廷大权交给宗室司马遵;刘裕还大力整顿吏治,改变了朝廷的风气,得到内外的敬重。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时东伐诸帅,御军无律,士卒暴掠,甚为百姓所苦。(2)高祖以身范物,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14.刘裕位微力薄,却为什么在短时间内声望就能超过王谧诸人?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琴唐·孙氏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D.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静美好,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16.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两句系从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脱胎而来。(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城内士兵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气势。(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沦陷区人民已安于异族统治的痛心。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筷子是我们中国人吃饭的必备工具,它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木棍,但却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在我国的餐桌礼仪中,筷子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随处日常可见的筷子,承担着我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传统,对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国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使用筷子吃饭了。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使用筷子的习俗皆由中国传入。筷子,()。筷子的“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地方”的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这是中国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中国的筷子文化,远不是简简单单的两根小木棍那么简单,筷子送孩子,寄望“筷长筷长,快长快长”;筷子送恋人,寓意“成双成对,永不分离”;筷子送老师,则有“耿直而不弯曲、奉献而不求回报”的含义……筷子,传承着中国的饮食文化,是联系中国人情感的一根纽带。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为中国人发明的独特餐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B.作为中国人发明的独特餐具,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树木买卖合同协议
- 人民医院安保服务采购合同
- 委托书合同范文(32篇)
- 场地租赁补充协议
- 吊车机械租赁合同
- 保理融资担保合同
- 企业网络安全防护与合作协议
- 农业智能化生产合作合同
-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运营承包合同
- 石头场地租赁合同
- GB/T 12618-1990开口型扁圆头抽芯铆钉
- GB/T 12006.2-2009塑料聚酰胺第2部分:含水量测定
- GA/T 458-2021居民身份证质量要求
- 入职的通知书
- 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
- 中国结英文介绍
- 全口义齿的制作课件
- 人教版2023年初中道法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思维导图)
-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四章课件
- 徐金桂行政法讲义
-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