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5-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边塞征戍(提升训练)(原卷版)_第1页
专题35-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边塞征戍(提升训练)(原卷版)_第2页
专题35-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边塞征戍(提升训练)(原卷版)_第3页
专题35-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边塞征戍(提升训练)(原卷版)_第4页
专题35-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边塞征戍(提升训练)(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35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边塞征戌【提升训练】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白沟行①王安石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②年年事。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万里锄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棘门灞上③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注]①宋嘉祐四年,王安石出使辽国,来回经过白沟,有感于现实,写了这首诗。②送迎蕃使,自宋真宗景德元年起,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大量银绢作为“岁币”,两国岁岁通使。③棘门、灞上,均为汉时军事地。公元158年,匈奴大举进犯,汉文帝派遣徐厉、刘礼分别驻守棘门、灞上,视察后,说:“灞上、棘门军,若儿戏尔,其将固可袭血虏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前句点题,点出白沟为两国边界;后句写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岁币”的事实。B.颔联前句写辽国人经常来边境狩猎野兽,暗示了两国通使后民众之间互有往来。C.颈联写宋辽边疆万里农田,无险可据;幽燕则桑林密蔽川野,表现了诗人的担忧。D.诗歌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如古今将领的对比以及南北边境地区情况的对比。2.本诗尾联有何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③。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③麟阁:即麒麟阁,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霍嫖姚:即霍去病。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出边塞。“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B.汉地拉弓,匈奴地搭箭,表示射箭动作持续时间长。拉开弓能持续这么长时间,说明战士们臂力很强。C.用“星芒尽”“海雾消”,用星芒已尽,茫茫大海上雾气也已经消散,既写出了北地的自然景象,又象征战争的结束。D.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写破敌时的艰难。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4.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试结合原诗具体说说用“独”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呢?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边思李益①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注)①李益,字君虞,凉州(今甘隶武成)人,中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A.首句中的“腰垂锦带”显示出自己衣饰的华美、身份的尊贵;“佩吴钩”表现出姿态的勇武。B.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C.第三句中李益直接称自己是“关西将家子”,看似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暗含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D.作为一首赠友人的自题小像诗,写慷慨悲凉的诗歌,是李益这些“关西将家子”的本愿。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从军行〔唐〕骆宾王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7.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化用《战国策》苏代游说齐王前说到一匹马因伯乐“一顾”而身价倍增的典故,后人通常借指君恩。B.颔联寓情于景,通过“野日”“天星”来表现时间推移,展现了唐军昼夜兼程、气冲斗牛的威武气势。C.颈联中“抱”字写战士拉开弓弦若怀抱明月,“践”字写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两个词动感极强,呈现激烈的战斗场景。D.这首诗以对待“生”“死”态度的对比,间接写出了当时士兵的价值取向,也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8.这首边塞诗呈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结合诗句简要分析。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塞。诗人用“秦汉时”修饰“月”和“关”,给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B.第二句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归家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C.后两句既有对侵略战争的厌恶,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领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回味无穷。D.诗人先对边塞风光加以细致的描绘,再对征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揭示,把复杂的情感熔铸在四句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咀嚼。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结客少年场行孔绍安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注]吴师惊燧象:春秋时,吴楚大战,吴军打到了郢都。燕昭王让人在大象尾部系上火把冲向吴军把他们吓退了。燕将警奔牛:写战国时燕攻齐,围即墨,齐将田单用牛千馀头,灌脂束于牛尾,燃之,牛惊,突奔燕军,燕军大溃。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飘零无定。10.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是用典,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战例,从正面进一步来表现结客少年的军事才华。B.“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写的是结客少年的境遇,不包含其他情感。C.“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突出结客少年侠客的形象特征,“横行”是走遍之意,“陇头”,古代之边疆。D.“雁在弓前落”写他本事的高超。“云从阵后浮”与“雁在弓前落”。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副较为广阔的场景,既写他射箭本领的高超,又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赞美。E.“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信心和宽慰。“三边”,古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11.请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注释]①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写诗人登上燕台,耳闻目睹汉营笳鼓声声,喧天动地,气势非凡,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惊惧之感。B.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登台远眺汉将军营,蓟城重镇,临台俯望万里雪原,而尾联则抒发“望”中感受。C.诗歌尾联借用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请缨杀敌的典故,表现了诗人要效法古人,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D.全诗意境辽阔雄壮,格调高昂,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读来振奋人心。13.诗歌颔联和颈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苦寒行(南宋)刘克庄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帏箔施屏山②,中酒不知屏外寒。(注)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帏箔:帐幔和帘子,泛指帘幕。屏山:屏风。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月边头风色恶”一句写出环境恶劣,为下面写官军之苦做铺垫。B.“押衣敕使来不来”一句描写边军将士的心理活动:期盼中又有不满和愤懑。C.“热”字一语双关,既是说官员优渥的生活条件,也暗指其炙手可热的权力。D.这首诗直抒胸臆,抒发了对“城中热官”的不满,对守边官军的同情。15.本诗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后面各题。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16.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17.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塞下曲二首令狐楚其一雪满衣裳冰满须,晓随飞将伐单于。平生意气今何在,把得家书泪似珠。其二边草萧条塞雁飞,征人南望泪沾衣。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1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描写了塞下风光,“冰雪”“边草”“黄尘”等意象写出了边塞的萧条景象。B.“冰满须”和“尘满面”都形象地展现了征战环境的恶劣,为后文抒发情感做铺垫。C.第一首诗用“飞将军”的典故既交代了作战行动直接展现了诗人的“平生意气”。D.第二首诗见塞雁南飞引征人南望,大雁尚可南飞以衬征人南望不得南归,更显其悲19.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盘山绝顶①戚继光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②舞剑台。注:①本诗是明朝名将戚继光荡平东南沿海倭患后,北调镇守蓟门时所写。盘山,在今天津蓟县西北。②李将军,指唐朝名将李靖,曾在盘山顶上舞剑。(一说“李将军”指李广)2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云头对起石门开”句状写盘山绝顶两峰对峙、风起云涌之景,表现了诗人俯临四海之气势。B.诗人“不成醉”的原因是他身为带兵主将,必须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随时准备迎击敌人。C.在盘山上刻石留名的前人很多,诗人最赞赏和钦佩李将军。尾联用设问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D.这首诗格调高昂,气势磅礴,流露出不可遏制的壮志豪情,读来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21.有人评价这首诗的颈联是全诗的传神之笔,也是后世传诵的名句,这一联究竟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注)凉州,也作“梁州”,治所在今天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岑参作此诗时在此地作客。2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中两个“月出”不同,首句中的“月出”是指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中的“月出”是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B.诗歌七、八句运用顶针的手法,连用两个“故人”,形成了衔接流畅的音效,突显朋友多、情谊深。C.诗歌九、十两句流露出作者面对时光流逝,不愿与朋友相互看着在贫贱中渐渐老去的伤感。D.诗歌最后两句从人物神态着笔,不仅表现了诗人豪迈之气,也透露出盛唐的时代脉搏。23.这首诗的前六句在意象的选择上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羌馆悠悠霜满地”相似,但在意境却有不同,请赏析二者的不同之处。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闻角[唐]章孝标边秋画角①怨金微②,半夜对吹惊贼围。塞雁绕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冻还飞。关头老马嘶看月,碛里疲兵泪湿衣。馀韵袅空何处尽,戍天寥落晓星稀。(注)①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表面有彩绘;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②金微:山名,即今阿尔泰山。24.下列对本诗题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羁旅 B.咏史 C.边塞 D.咏物25.对本诗评价适合的一项是()。A.慷慨激昂 B.雄奇瑰丽 C.平实质朴 D.深沉悲壮26.本诗围绕“闻角”展开,层层渲染,步步推进,请对这一写法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2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B.上阕描写了画角、牧马、西风、红叶等意象,营造了壮阔、悠远、荒凉的意境。C.下阙词人描写的是眼前边塞的恩怨情恨,表达了征人在外对闺中思妇的怀念。D.此词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展现出一个年轻有为的贵族,对江山无常、人生意义的思考。28.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从军行唐·崔国辅塞北胡霜下,营州索兵救。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29.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B.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C.“将军马亦瘦”句写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D.“刀光照塞月”句写刀光与月光交相辉映。30.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小题。回中①作温庭筠苍莽寒空远色愁,呜呜戍角上高楼。吴姬怨思吹双管,燕客悲歌②别五侯。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注]①回中:回中道。汉武帝巡幸郡国,为行路方便,辟回中道,为丝绸之路中的一段。②燕客悲歌:指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高渐离辞别时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事。3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愁”字统摄全诗,后面对景物的描写无一“愁”字,却都围绕“愁”来表情达意。B.颔联借典抒怀,诗人通过对“燕客悲歌”这一悲情场面的描写,抒发自己难以排解的愁绪。C.全诗寓情于景,诗人有意识地只把边塞景物呈现出来,诗的意蕴留给读者自己遐想体味。D.较之于温庭筠辞藻华丽、浓艳精致的“花间”词作,此诗语言清新爽利,意境含蓄深远。32.《唐诗评选》评本诗为“纯净可诵”,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从情景角度对其“纯净”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夜行吴兆骞①惊沙莽莽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客同属国②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注释)①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②属国,指汉朝的苏武,被扣匈奴19年,获释归国后曾任典属国。3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的第一联紧紧围绕“夜行”展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夜行中所见景物的特点。B.“惊沙”“飒风飙”突出了西北的特点,“赤烧连天”是指烧野草的火焰在远处与天边相连。C.颔联写三更雪原尚有人打猎,冰河四月才开始解冻,描写了当地的生活习性和物候特征。D.尾联中“杨花”“楼阁”“玉骢”三个意象,虚实相生,描写春天来临时江南繁华的生活场景。34.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阅读这首词,完成小题。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李纲②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③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④何曾专美。(注)①淝上:淝上之滨,晋军在此以少胜多击败前秦。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将。③阿坚:指前秦皇帝苻坚。④周雅:指《诗经》“大雅”和“小雅”中赞颂周宣王派兵征伐西戎的诗篇。3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B.“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C.“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36.李纲与辛弃疾同为主战派,这首词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范仲淹太原兵重压强胡,莫对秋风忆鲙鲈。万里天声扬紫塞①,十年人望在黄枢②。定应松柏心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注]①紫塞:北方边境。②黄枢:指门下省。门下省在汉为黄门,位居枢要,故称。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首联中,写到太原的军队重兵相对,压制强敌,透露出写诗的背景。B.诗歌颔联对仗工整,“万里”“十年”分别从空间、时间出发,抒发感慨。C.诗歌运用了莼鲈之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典故,凝炼蕴藉。D.诗人认为生病的人既然对国事补益无多,可以让他们静养身心,安心隐居。38.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3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百战沙场碎铁衣”,用平直叙起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百战”,意谓战事频繁。“碎铁衣”,形容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B.李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打了一场胜仗。“突营射杀”“千骑归”,描绘出老将军的英雄豪气。C.柳诗用“千山”“万径”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了感染力。D.“寒江雪”三字是“画龙点睛”之笔,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40.这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字都很有表现力,但内涵不同,试作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出塞作①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③朝乘障④,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注]①开元二十五年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打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宣慰,本诗就写在此时。②天骄:汉代时匈奴自称。③护羌校尉:与下句中的“破虏将军”均借指唐军将士。④障:障堡,边塞上的防御工事。⑤霍嫖姚: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吐蕃打猎声势之盛,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句中的“野火”即“猎火”,暗指战火。B.颔联像两幅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猎手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姿态。C.前两联反衬后两联,越是渲染吐蕃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出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D.朝廷将把宝剑、强弓、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霍去病,尾联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束得体。42.用“词约义丰”来评价本诗的颈联可谓一语中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注)凉州,也作“梁州”,治所在今天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岑参作此诗时在此地作客。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4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六句主要写宴会宏大、繁荣的环境背景,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风萧萧兮夜漫漫”,用“兮”字和叠词“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B.诗歌七、八句运用顶针的手法,连用两个“故人”,形成了衔接流畅的音效,突显朋友多、情谊深。C.诗歌九、十两句流露出作者面对时光流逝,不愿与朋友相互看着在贫贱中渐渐老去的伤感。D.诗歌最后两句从人物神态着笔,不仅表现了诗人豪迈之气,也透露出盛唐的时代脉搏。44.这首诗的前六句在意象的选择上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羌馆悠悠霜满地”相似,但在意境上却有不同,请赏析二者的不同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赴邠宁[注]留別李益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注]邠宁:唐代方镇名,治所在邠州(今陕西彬县)。4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自言为飞将军李广之后,年少就习兵法,流露出对军事才华的高度自信。B.侠少的问询,激起了作者对世道不公的愤慨,暗示了前往邠宁从军的缘由。C.作者庆幸能响应招募、前往边镇征战,并坚信自己将横戈沙场、赢得功名。D.作者前往边镇之际作诗留别,却不为离别而感伤,慷慨豪迈之情溢于言表。46.本诗颈联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47.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开宗明义,揭示主题,然后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显出巨大的讽谕力。B.七、八两句别出机杼,背面敷粉,胡雁、胡儿尚且哀啼、落泪,更何况是远戍的行人。C.诗歌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仅强调了语意,音节上也生色不少。D.诗歌对当时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默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48.请依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戍边战士的生存境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夜听捣衣①[东晋]曹毗寒兴御纨素,佳人理衣衿。冬夜清且永,皎月照堂阴。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清风流繁节②,回飙洒微吟。嗟此往运速,悼彼幽滞心。二物感余怀,岂但声与音。月下听砧[唐]刘长卿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③。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注)①捣衣: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②繁节:繁密的节奏。③卢龙戍:即卢龙塞,边防军事驻守之地。49.选出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诗描绘的场景都与思妇怀人相关。B.两诗都从旁观者角度描摹女性心理。C.两诗都以秋夜月光的朦胧烘托气氛。D.两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50.“声声捣秋月”在语序安排上独具匠心,赏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51.两首诗都围绕“听捣衣”声展开,表达的思想情感却有差异,对此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泊蒲类骆宾王二庭①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②会封侯。莫作兰山③下,空令汉国羞。(注)①二庭:指西突厥的南庭、北庭。②燕颔:东汉名将班超自幼即有立功异域的志向,相士说他“燕颔虎颈”,有封“万里侯”之相。后奉命出使西域31年,陆续平定各地贵族的变乱,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③兰山:皋兰山。李陵投降匈奴之地。5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诗人在二庭放眼远望,看不到万里之遥的故乡,不由得产生了浓浓的思乡愁绪。B.诗中用“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出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C.诗中七、八两句,作者描写灶火成片,营垒相接,可见声势浩大;烽烟直逼戍楼,可见军情紧急。D.末尾两句,诗人用“空令汉国羞”既对李陵投降一事表示遗憾,也寄寓了对李陵不幸遭遇的同情。53.结合全诗,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①杨巨源两河②战罢万方清:原上军回识旧营。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戍闲部伍分岐路,地远家乡寄旆旌。圣代止戈资庙略③,诸侯不复更长征。(注)①自玄宗后期重用宦官以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大唐帝国的稳定。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裴度被宪宗任用为宰相,三年内平定了藩镇割据,唐朝再次实现了统一。这首诗是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②两河: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两河。③庙略:皇室宗庙的功绩。5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了“征人回”的背景,从“万方清”三字可见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B.颈联说战争结束了,部队回原驻地;旆旌寄回了家乡,和平已到来。C.尾联诗人以喜悦的心情歌颂平藩战争的丰功伟绩,总括全诗,深化主题。D.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展现了征人的风采,给人雄健昂扬的感受。55.颔联是怎样刻画征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作,完成各题。雁门胡人歌崔颢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56.以下对诗歌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清新峻朗 B.含蓄蕴藉 C.雄浑激昂 D.哀怨凄婉5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C.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D.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58.诗歌的尾联传递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内容做简要评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注)①行子:出行的人。59.本诗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60.颈联、尾联中的“休”“喜”“闲”分别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少年行二首(其一)王昌龄西陵①侠年少,送客短长亭。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②。(注)①西陵,因汉代帝王的陵墓多在长安西北,故有此称。相传其地多富贵游侠之徒。②燕山铭: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6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陵侠年少,送客短长亭”既点明了少年游侠的身份,又表现了他为人义气、交游广阔。B.“白马如流星”,风风火火的紧张画面与“送客”的安闲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悬念顿生。C.“气高轻赴难,谁顺燕山铭”体现了少年心高气傲、年少轻狂的特点和不计功名的高贵品格。D.全诗写景叙事,有条不紊,以少年形象反映盛唐有志之士积极向上、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62.扣住“闻道”二字,赏析“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两句。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征苏子卿一朝游桂水①,万里别长安②。故乡梦中近,边愁酒上宽。剑锋但须利,戎衣不畏单。南中地气暖,少妇③莫愁寒。(注)①桂水,在今湖南省东南。②长安,借指陈朝京城建康(今南京)。③少妇:指妻子。6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诗人将“万里”置于“长安”之前,强调在空间距离上远离故乡之意。B.颔联上句写思乡之梦,下句写借酒浇愁,以“梦中近”写醒时远,以“酒上宽”写酒醒愁。C.诗歌最后,抒情主人公走出了愁绪并以“莫愁”二字直接劝慰“少妇”,语至浅而情至深。D.此诗感情细腻,风格缠绵,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读来真实感人,值得崇敬。64.诗的颈联写到“剑锋”“戎衣”,对抒情主人公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①(节选)岑参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注)①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八月,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前往河西、陇右(在今陕、甘交界区域)一带。临行前,当时在长安的岑参写了这首诗赠他。6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通过描写秋季边地独有的景象,表现边塞的苦寒荒凉,衬托送别的悲凉心境。B.三、四句写诗人看到昆仑山南的斜月,听到胡人吹响的胡笳,视听结合,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凄凉。C.第六句写诗人遥望目送友人,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惆怅之情。D.萧关、天山、昆仑山用来泛指边关,构成诗歌广阔的地域空间,显示出边塞诗浑阔的意境。66.“向月胡笳谁喜闻”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两句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纳兰性德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注:①康熙十五年,词人途经弹琴峡,题本词于壁上。“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水流石罅,声若弹琴。”(《大清一统志·顺天府》)②泠泠:形容水流声清脆。67.下列对本词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词开篇以冷冷水声起兴,联想到泠泠琴声,自然地发出“谁是知音者”的疑问。B.“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承接前面词句,仍从听觉落笔,写琴声勾起了种种的愁情悲感。C.过片“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用语夸张,写出了边塞之地的辽远险要。D.结尾两句典出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人借此展现胸臆宽宏、积极向上的心境。68.简要概括本词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歌,完成各题。送董判官高适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6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既悲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B.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C.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作者实写出关塞的景物特点。D.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70.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诗经·唐风·鸨①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④﹖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注①鸨(bǎo):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本性不喜栖木。②苞栩;丛密的柞树。下文也棘、苞桑也均为树木。③靡盬:没有停息。靡:没有。一说,盈,姑且,片刻的闲暇。④怙:依靠,凭恃。7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从鸨飞翔栖于树上写起,以这种反常行为引发下文对百姓不能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