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宋元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建议用时:45分钟满分:120分)
1.《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八《任将》,元祐元年刘挚言:祖宗之法,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武人为总管,领兵马,号将官,受节制,出入成守,唯听指挥。”这是由于宋代A.开放宽容的政治环境 B.节度使制度的废除C.地方割据基础被铲除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答案】D【解析】宋代的建国、治国方针政策,几乎都是针对唐五代的历史经验教训而建立和制定的。宋初统治者对武人深具警惕之心,便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以文抑武”,充分信任文人士大夫,在各种岗位上委文人士大夫以重任,甚至地方统率之职责与中央军事首脑枢密院长官也都由文人士大夫充任。宋太宗以后,逐渐形成以文臣任统兵官、督率武将的定例。宋哲宗时大臣刘挚更将其归纳为“祖宗之法”,D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宋代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元代废除,排除B;转运使的设置,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而非铲除,排除C。2.北宋时期,西北和京师是消费性商业市场,而东南则是生产发达的地区,京师与西北货币供应量大,东南货币供应量小,而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形式流向北方,这一矛盾是宋代商品货币流通的一大特色。该特色反映了这一时期()A.东南地区商品经济滞后 B.政治、军事因素影响货币流通C.铜钱地区间分布不平衡 D.西北与东南地区无法直接贸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的西北地区有辽和西夏,北宋为了和平,连年向辽和西夏政权送岁币,故造成了“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形式流向北方”,故选择B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A项错误;材料仅仅说了铜钱的流向问题,未提及原有的和流向西北后的具体分布状况,C项错误;D项并未从实质上揭示材料的内涵,排除。3.宋朝时期,官方对外话语经历了从“华夷一统”为主导向“汉唐旧疆”为主导的转变。澶渊之盟确立了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是这一转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意在A.重塑本朝正统地位 B.承认对外战争受挫C.强化中央政府权威 D.推动国内政策转向【答案】A【解析】澶渊之盟确立了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形成了以北宋和辽为中心的两个朝贡体系,这一转变意在重塑北宋王朝的正统地位,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反映的是北宋和辽的关系,与强化中央政府权威无关,排除C;宋辽二元并存反映的是宋辽关系,不属于北宋的国内政策,排除D。4.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这反映了北宋A.兵士激增国家负担重 B.专制集权得到了强化C.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 D.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财用有无不知也”“何故用不知也”“谓兵非职事也”等信息可以看出,各个职能部门只顾自身利益,不能相互配合协调,反映了北宋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故答案为C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兵士激增国家负担沉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专制集权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军队战斗力,排除D项。5.近期热播的《清平乐》以宋仁亲在位时期的宋代为背景,展现了一幅集朝堂、后宫、百姓、边疆生活于一体的画面。其中,诠释的宋太祖留下的“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的遗训,更是宋朝独有。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答案】A【解析】宋太祖留下的“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的遗训以及文彦博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体现了宋代文官治国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最能体现该主张,故A正确;魏晋时期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故B错误;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体现不出文官治国的思想,故CD错误。6.北宋时,在与辽、夏等边境地区设置的贸易场所——榷场里面,书画交易只是偶然出现,并未形成气候。到了南宋时期,宋金边境的榷场遂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兴盛起来。据此可知A.两宋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B.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C.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D.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答案】B【解析】北宋时期,与辽、夏等边境地区进行贸易时,书画交易不常见,而到南宋时则成为常见的“由北向南回流”现象,这是因为南宋偏安江南,对故国存在浓烈的依恋和思乡之情,书画交易就是其表现,故选B;A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与题干无关,D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D。7.宋代科举制着眼于防范作弊、保护“公平竞争”的考虑,设计的考试程序及规则,“一切以程文(固定章法、格式)为去留”,这模糊了儒家重视个人品德及才行的理想标准,并且最终发展为束缚人才的桎梏。以上信息表明科举制A.目标与手段存在矛盾 B.难以选拔对社会有用人才C.注重选才公平与开放 D.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A【解析】宋代科举制中着眼于防范作弊、保护“公平竞争”的考试程序及规则最终却发展为束缚人才的桎梏。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目标与手段存在着矛盾,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宋代科举制难以选拔对社会有用人才,故B错误;注重选才公平与开放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错误;科举制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8.邓小南教授指出:南宋政府机构比北宋明显精简,表现之一就是兼职之发展,随时局之变化而推进,兼职时间渐长,而且渐成惯例;兼职是制度已经有意无意地向权力集中的方向转变,北宋时“众建诸司”被分散的地方行政权力,又通过兼职逐渐合并。材料反映出()A.宋代积贫积弱局面得到初步改善 B.宋代“分化事权“思想逐渐强化C.南宋机构精简导致中央集权弱化 D.理学思想导致兼职现象普遍化【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南宋政府机构精简,地方权力逐渐集中,这会导致中央集权弱化,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积贫积弱局面得到初步改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兼职渐成惯例以及分散的地方行政权力逐渐合并,不能看出“分化事权”,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理学的影响,排除D项。9.宋代官制规定有官、职、差遣的区分,“官以寓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仆射、尚书、丞、郎,以及台、寺、监的官员,都不担任与官职名称相符的职务,以至于出现“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的现象。宋朝这一设计A.明确职责,提高行政效率 B.很有效地实现了权力制约机制C.细化级别,加强官员监督 D.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此制度只是实行职位与实际职务的分离,差遣更是打破官员论资排辈的传统,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项正确;据材料“官以寓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汉治内外之事”“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可知宋代官、职、差遣制度导致了管理机构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排除A;“权利制约机制”和“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不是该设计的作用,排除B项和C项。10.史书记载:“赵宋立国,行伍出身的赵匡胤谓近臣日:‘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以至于出现‘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的局面。”这说明宋代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实现了官员间的相互监督C.治国理政方式发生了转变 D.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有效性【答案】C【解析】宋代重用读书人,材料“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说明宋代和前代相比治国理政方式发生了转变,故选C;材料并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材料也没有涉及对官员的监督,排除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有效性”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故选C。11.宋人洪咨夔有言:“往古治乱之原,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即宰相),无不治。权不归人主,则廉级(君主的尊严)一夷,纲常且不立,奚政之问?政不出中书,则腹心无寄,必转而他属,奚权之揽?”其意说明A.皇帝专制的正当性B.君主与宰相的矛盾难以调和C.宰相必须衷心皇帝D.君主与宰相是分工合作关系【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皇帝无权,君主的尊严就没有了,纲常不存在了,就无法处理政务。政不出中书,宰相的才华无法施展,治国的主张无法落实,必然就不专心于政务,皇上就无法集权了。所以君主与宰相应当是分工合作的关系。故答案为D项,B项排除;AC项,皇帝专制的正当性、宰相必须衷心皇帝概括题干信息不全面,排除。12.元代规定行中书省为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日人担任,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A.扩大了对地方监察权 B.弱化了其政权的民族色彩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答案】D【解析】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对地方的监察,故A错误;材料和弱化政权的民族色彩无关,故B错误;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的,故C错误。13.《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行省官员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且重要政务事从公议。据此可知,行省制A.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色彩 B.扩大了元朝统治疆域C.体现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 D.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行省制赋予行省较大的权力,同时又对行省官员的权力进行制约,体现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故C正确;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实行代议制,与行省制有根本区别,A错误;材料反映行省的权力问题,不能体现行省制扩大了元朝统治疆域,排除B;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君权与相权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D。14.与历史上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同的是,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直接领有路府州县,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这反映出,元朝A.中央集权的衰落 B.地方势力的膨胀C.国家治理的创新 D.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元代的行省制与历史上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同,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了中央。这反映出元朝行省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国家治理的创新,故C正确;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约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故AB错误;材料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D错误。15.元世祖末期,行省官在一地任职五年以上的时有发生。《久任官员迁转》颁布后,“行省官久任”的现象虽然迟迟未能绝迹,但行省官迁调已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变化A.折射出行省地位的下降 B.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C.说明行省体制已固定化 D.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代行省官员由在一地长期担任职务,逐渐走向定期迁调,这一变化有利于抑制行省长官势力的膨胀,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对行省长官的牵制与制约,并不影响行省地方行政级别及地位,A项错误;材料中仅反映了行省官员的管理,不能说明行省体制的固定,C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对行省长官的牵制,不是针对边疆地区的管理,D项错误。16.元代由中书省统管财政,后设尚书省代替。地方由行省综领督办,由路府总领征收,即在路总管、府总领前提下,形成“府科于州,州科于县,县科于民”的体制。这一体制A.扩大了国家税收来源 B.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矛盾C.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加强了中央财政控制力【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元代逐级科敛的财政体制,由民众到中央,体系严整,这使中央财权更为高度集中,故D符合题意;材料只是突出财政征收的办法,无关税收的种类,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不符合题意;元朝层次较多财政体制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17.“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都省)分支机构的性质,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这反映出元代行省A.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B.完全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C.体现了集权与分权主辅结合 D.赋予了地方极大的自主权限【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都省)分支机构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带有中央和地方的双重特征,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故C符合题意;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A不符合题意;行省不只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同时也是地方行政机构,B不符合题意;行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D不符合题意。故选C。18.唐代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域,但自元朝以来“犬牙相入”与前者相结合,使得任何一个最高行政区划在地理、经济和文化上都不能“自成一体”。这一变化A.目的是强化皇权和制造地方纷争B.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分裂势力C.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可调和D.有利于地方发展和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行省制将“山川形便”、“犬牙相入”相结合,利用山川形势加强军事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制约地方分裂势力,故B符合题意;材料的目的是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说明中央可以采取措施以强化对地方的管理,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的做法是牺牲地方发展以加强中央集权,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9.元代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是,在官员任命、调动军队方面仍旧受到中央的节制。这说明元朝的行省A.缺乏实质上的权力,效率低下 B.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集权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D.使地方拥有适度权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元朝实行行省制,赋予地方官员较大的权力,同时通过对地方的节制来巩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项;从材料信息来看,地方拥有实质性权力,排除A项;中央通过节制地方,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排除B项;对地方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为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C项。20.据史料记载和《清明上河图》所绘,北宋东京城十分繁华,《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可清晰看到,当时的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A.对外贸易高度繁荣 B.民众税收负担沉重C.城市经济职能凸显 D.实行不抑兼并政策【答案】C【解析】材料“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可知,北宋城市仅设税务所负责征税管理,这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汴河沿岸商业发展情况而未提及对外贸易,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税收量的变化,排除B;实行不抑兼并政策是宋代的土地政策,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D项。21.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明元朝A.对外贸易成为重要财政来源 B.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C.区域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贩运 D.北方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答案】B【解析】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开辟长途海运航线是为了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明元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故B正确;开通大运河和对外贸易无关,故A错误;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是在明朝,故C错误;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不代表北方经济严重衰退,故D错误。22.我国古代有一市镇初称“昌南镇”,后因制陶业兴盛,又称陶阳镇。东晋时改名为“新平镇”,诏代改为“新昌县”,后改名“浮梁县”。在宋代以烧造“影青瓷”而名噪一时。元代在此设浮梁瓷局,成为名副其实的“瓷都”。这一市镇位于图中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瓷都”是江西景德镇,位于③处,C正确;A、B、D所示位置不在江西,排除。23.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答案】A【解析】宋代土地利用形式多样,而且两熟制得以推广,加之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在农业上的做法能够增加粮食产量,缓解人口增加的压力,A正确;题干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题干列举的现象中并未体现出粮食或者农产品投放市场,因此无法证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排除C;宋代土地政策是“不抑兼并”,与土里利用形式多样、两熟制无关,排除D。24.叶适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他反对把仁义和功利对立的观点,认为谋利而不自私其利,计功而不自居其功,这便是仁义。叶适还赞扬“通商惠工”,要求“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叶适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B.丰富了程朱理学的内涵C.抛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 D.导致理学日渐陈腐僵化【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叶适提出功利主义的思想,这一思想适应了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故选A项;叶适的主张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不是丰富了其内涵,排除B项;“抛弃”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这一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与理学的陈腐僵化无关,排除D项。25.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政府在江南设立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间,令百姓岁输木棉十万匹后量取消,但在成崇时,依然执行江南夏税岁输木棉布等物的政策。这折射出元朝江南地区A.农民赋役异常沉重 B.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C.棉花种植受到重视 D.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升【答案】C【解析】根据设立木棉提举间,以及“依然执行江南夏税岁输木棉布等物的政策”可以看出,元代政府对江南的棉花种植十分重视,故C正确;ABD项不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26.典当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借贷机构之一,基本功能是通过质押财物调剂资金的缓急余缺,早期的典当是多数穷苦百姓资金周转、救急告贷的选择之一。唐代质典开始走向世俗社会,北宋时期,资金需求多,推动了质典业的发展,民办典当业在前朝数业兼营的基础上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专门行业。这说明典当A.慈善救助功能不断加强 B.市场需求影响经营方式C.自由生长不受政府控制 D.成为社会转型的助推剂【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民办典当业在前朝数业兼营的基础上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专门行业”可知,随着北宋时期经济的发展,资金需求的增加,推动典当业发展为独立的专门行业,说明市场需求影响经营方式,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典当业的发展,而不是慈善救助机构的发展,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北宋时期典当业发展为独立的专门行业,但不代表不受政府控制,也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典当业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有关,不能直接推动社会转型,D项错误。27.对下表内容解读正确的是北宋科举取士对比表(摘录)皇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录取数118139916514255年平均数7.9174.9127327A.构建了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 B.大幅度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进一步简化了科举选官程序 D.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政治结构【答案】D【解析】宋代时期,科举录取数和年平均数不断增加,有利于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从而改变传统的政治结构,故D符合题意;北宋时期,封建等级森严,故A不符合题意;表格无法反映政府行政效率,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反映科举选官程序,且宋代科举制完善,选官程序反而相对繁琐,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28.宋代王柏《答严陵史君书》记载:“严不产米,其来已久,每视上游之商舟至否,为之丰歉。”庄绰《鸡肋编》记载:“如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由此可知,宋朝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B.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C.农业出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趋势 D.已经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C【解析】宋代关于严陵粮食仰仗上游商船运输;平江、洞庭等地种植柑橘桑麻,“种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等记载,反映出宋朝农业出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趋势,C项正确;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B项错误;“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29.宋代,与“市”制相适应的“城郭”和“乡村”的分工结构崩溃,这不但使原有城市市区面积扩大,而且还催生了新型商业城市,城市供需的中心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网密度进一步增加。这说明宋代A.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升 B.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相辅相成C.城乡一体化局面逐渐形成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格局的调整【答案】D【解析】据材料“不但使原有城市市区面积扩大,而且还催生了新型商业城市,城市供需的中心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网密度进一步增加”可知,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旧的城市结构崩溃,推动新型商业城市的出现,即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格局的调整,D项正确;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重农抑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低下,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问题,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宋代城市格局的发展,而不是农产品和手工品产品商品化,B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城市供需中心向农村扩散,但这并不代表城乡一体化,并且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30.吴钩在《宋代大航海》中写道:“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北界(辽)公私交易,使本朝铜钱”,南洋诸蕃国“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近代考古更是证明,以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越南,到属于阿拉伯与印度经济文化圈的南洋诸岛国,从印度半岛到波斯湾,到非洲东海岸,制作精良、信用良好的宋钱广泛流通,成为当时区域性的“硬通货”据此分析下列不属于宋钱成为区域性“硬通货”的原因A.宋代的经济发达海外贸易繁荣 B.宋代时白银是主要的流通货币C.中华文化圈的对外影响力较大 D.宋代实施积极开明的对外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是在明代,B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南洋诸蕃国‘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到非洲东海岸,制作精良、信用良好的宋钱广泛流通”等信息可知,当时的中国与外界联系密切,经济发达,海外贸易繁荣,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南洋诸蕃国‘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到非洲东海岸,制作精良、信用良好的宋钱广泛流通”等信息可知,这时期中国与外界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并且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力较大,C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经济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制作精良、信用良好的宋钱在国际上广泛流通,说明宋代实施积极开明的对外政策,D项不符合题意。31.在唐代地位不甚高的杜甫在宋代却备受推崇,大批文人学士从思想、艺术上学习杜甫。王安石在《杜甫画像》中写道:“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这反映出A.宋代文人对个性和神韵的追求 B.文学艺术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C.宋代文化多元化发展受到抑制 D.杜甫品质才学契合了理学精神【答案】D【解析】材料“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体现的是杜甫兼济天下的情怀。杜甫的这种品质才学和理学对高尚人格塑造的追求相契合,因此在宋朝受到追捧,D选项符合题意;仅从杜甫艺人是无法得出宋代文人对唐诗中艺术执着追求,A选项排除;杜甫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文学艺术世俗化趋势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宋朝的文化相对单一,多元化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32.唐朝时,士大夫最爱金碧辉煌的壁画,壁画规模宏大,用色流光溢彩,而到了宋代,上流社会流行淡雅的水墨画,在尺寸之间展现文人意趣。下列选项中可能导致宋代绘画风气转变的因素是A.朝廷实行“强干弱枝”政策 B.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主流C.市民文化的影响扩大 D.科举考试影响到文化取向【答案】B【解析】理学相比之前的儒学,有两个明显的取向,一个是更加追求哲理,二个是追求对欲望的克制,反映在绘画上就会使绘画更加追求意境、用色更加克制及淡雅,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国家政策,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文人意趣,显然和市民文化关系不大,而且市民文化反而不追求淡雅和高远的意趣,排除C;科举制并不考绘画,因此并不能导致文化取向转变,加之唐代也存在科举制,因此这一制度不能作为两朝画风转变的原因,排除D。33.魏晋之际,儒学受到佛道思想冲击,隋朝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主张;北宋时期,儒学家在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理学、心学相继出现。材料表明儒学A.本质在悄然发生变化 B.对各派学说均能兼容C.地位未因冲击而动摇 D.具有自我调节的本能【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儒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着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具有自我调节的本能,故D符合题意;材料表明宋明理学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它又保持儒学的根本特质和立场,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儒学能兼容各派学说,故B不符合题意;东汉以来,儒学就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强烈冲击,但依然是正统地位,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34.据《宋史》记载,西夏国主“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西夏文,字形体方整",介于小篆隶书之间。他还教国人“记事用蕃书,而译《诗经》、《孝经》、《尔雅》等为蕃语。”此举A.推动文化的交流认同 B.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完善 D.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元昊命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并且将《诗经》《孝经》《尔雅》翻译为西夏文,从而加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故选A;西夏文是大臣野利仁荣创制的,B错误;西夏文不是汉字,C错误;不能说加强文化的交流就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D错误。35.下表是唐宋节妇烈女对照表表中数据反映出A.两宋妇女自给能力提高 B.两宋时战乱仍频繁C.两宋时主流思想发生新变化 D.宋代妇女地位低下【答案】C【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两宋时期的节妇烈女人数是隋唐时期的4.49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两宋时期程朱理学的影响有关,因此表中数据反映出两宋时主流思想发生新变化,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两宋妇女自给能力提高,故A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两宋时战乱仍频繁,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两宋妇女地位低下,故D错误。36.宋代江西赣州的“福寿沟”,出口之处安装有“十二水宿”闸门。该闸门设计十分巧妙,江水低于闸门时,凭借高度差,用城中排出的积污水冲开闸门,排入江中。若闸门低于江水,则江水的压力迫使闸门封闭,江水不会倒灌。由此可知A.工艺设计贯穿理学思想 B.技术水平彰显工匠精神C.古代科技重视理论总结 D.设计思想体现天人感应【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江水低于闸门时……积污水冲开闸门,排入江中”“若闸门低于江水,则江水的压力迫使闸门封闭,江水不会倒灌”等信息可知,宋代江西赣州“福寿沟”对“十二水宿”闸门的设计体现了当时人对相关技术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十二水宿”闸门技术的巧妙设计,没有体现理学思想的影响,A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的总结,而不是理论的总结,C项错误;天人感应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材料没有体现天人感应,D项错误。37.北宋科技史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钢耳,暂假生铁以为坚。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材料表明A.灌钢法在生产中被广泛使用 B.作者对灌钢法技术提出质疑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储煤场煤炭交易代理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金融机构外汇借款合同绿色金融创新实践
- 二零二五年度码头租赁项目环保验收及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录音系统定制开发与实施合同3篇
- 2025年度苹果水果产地直供直销采购合同4篇
- 2025版木工模板租赁与园林景观设计施工承包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宠物医院宠物食品研发与生产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办公家具销售合同(含安装)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天使投资协议书:生物科技研发项目风险投资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商标授权及商标市场推广合同范本2篇
- 2024-2030年中国招标代理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医师定期考核 (公共卫生)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1课时)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 内科学(医学高级):风湿性疾病试题及答案(强化练习)
- 音乐剧好看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办公设备(电脑、一体机、投影机等)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案卷评查培训课件模板
- 2024年江苏省样卷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 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八九全部单词(打印版)
- 波浪理论要点图解完美版
- 金融交易数据分析与风险评估项目环境敏感性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