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陕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陕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陕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陕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陕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陕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460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1983年,国家积极提倡发展集体和个体零售商业、服务业。于是,个体商业户,特别是个体零售商业、饮食业和缝纫、修理、洗染、照相等服务业在各大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一情况A.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跃B.缓和了城镇的就业压力C.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2、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A.农业的出现B.小农经济的产生C.手工业的产生D.火的使用3、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儿童免疫计划,目前我国实施的基础免疫计划中有卡介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减毒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儿童可以免费接种这些疫苗。这表明A.基础免疫计划的实行有利于确保儿童健康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重视儿童的免疫计划C.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医疗卫生体系D.疫苗接种后可以终生免疫4、宋代的地契分为“红契”和“白契”,红契是政府或法律认可的产权凭证,土地交易后完税后由政府在契尾加盖政府印章,相当于官府颁发的财产所有权证。白契是民间买卖土地房屋时,由交易双方协商拟订,有中人作保并签名盖章。此做法()A.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B.确保了政府赋税收入C.缓和了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D.维护了小农合法权益5、爪哇人原来是“吃食无匙箸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人口中而食”。中国瓷器传入后,部分爪哇人“采用来自中国的陶器和碗碟”。《东西洋考》记录加里曼丹岛的“文郎马神”人的改变称:“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磁器。”这表明中国瓷器的输入()A.提升了中国在东南亚政治影响力B.提高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C.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落后的习俗D.推动了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6、经过从洋务运动到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的建设,中国逐渐发展了现代的工商业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包括铁路、轮船航线,电报、电话,所及诸处,文化与社会均呈现"都会化"现象,而且居民也趋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特点是()A.西方引领与政府主导相结合B.以民族经济的发展为主导动力C.铁路和电信事业发展较迅速D.大中城市的建设居于优先地位7、1771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在德文特河上的克罗姆福特建立了近代的第一家水力纺纱厂,但是工厂的选址却受到了水源的限制,只能够建在靠河的地方,并且离城镇很远。此类工厂的建立A.对生产动力的变革提出新要求B.是科学理论突破的直接产物C.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D.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快速发展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28分)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土豆是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蔬菜,同时它也是人们喜爱的美食。2014年12月,农业部提出了马铃薯的主粮化战略,小土豆翻身进军主粮界,引发公众热议。在全球人口暴增的年代,使他们不致挨饿的那些美洲作物,最初其实是很低贱的食物,但天灾人祸的危机,为马铃薯创造了良机,马铃薯的特性正符合危机时人类的需求;如今,马铃薯是全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在高海拔和严寒地区都能生长;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惊人,而且种植几乎没有成本。1600年后,欧洲人口急速增加,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随之出现,植物学家、改革人士、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开始想到用马铃薯解决危机。1641年英国入侵者在爱尔兰杀人放火捣毁庄稼,大多数农作物颗粒无收,惟有马铃薯在地下安然渡过了战火和严冬,使爱尔兰人得以渡荒抗灾。爱尔兰成为欧洲第一个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方。正如上述在爱尔兰所见,战争、饥荒把马铃薯打入了中欧、东欧。对于准备战争的政治家而言,它是军队最理想的粮食。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今天波兰和德国东部,积极推广马铃薯。最终这种作物征服全欧洲。——摘编自[美]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1)依据上述材料说明马铃薯在近代欧洲成为一种主要粮食的原因和影响。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八七八年;唐廷枢开办开平煤矿时,为了解决运输问题,建议修筑开平至北塘的铁路,由于李鸿章的支持而获批准。旋因守旧派的反对,清政府又收回成命。唐廷枢被迫改为开挖运河,由于开挖运河失败,再获批准。一八八一年六月,在英人金达指导下,铁路终于通车。

但守旧派又群起攻击;清政府进以“震动皇陵”;“伤害庄稼’为由下令查禁,经李鸿章多方努力,铁路才得以保留。修一条九公里长的铁路,竟然几起几落,中国铁路产生之艰难,实难想象。

——摘编自李开第《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几个问题》材料二2019年中国高铁总里程突破3万公里;是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运营最繁忙的国家。中国高铁行业的技术创新,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中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优化了出口贸易结构。中国高铁“走出去”,使中国进入“新陆权”时代,由此必然带来世界海权与陆权格局的变迁,从而产生巨大的地缘政治效应,同时还推动了沿线国家在核心价值同一性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形成彼此尊重、交融、互相学习的“朋友圈”与“文化圈’。

——摘编自徐飞《中国高铁的全球战略价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铁路修建艰难的原因。

(2)综合以上材料,简析中国高铁迅速发展的意义。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直达非洲东岸沿海国家。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金银和丝绸等国内产品,去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郑和每到一国,就给其国王赠送中国礼物,表明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与西欧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13、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2072年的1894万人,至2351年增至5万人,从占总人口的1.6%上升至34%。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个。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商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整理自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等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材料二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002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严峻的国际局势下,基于战备需要而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调整。三线建设期间,累计在三线地区的投资多达9亿元,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45.30万个,形成196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52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整体上,三线建设期间中国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从1970年的54%提高到8年的1978.59%和4年的7.4%,十余年间提高了.个百分点。随着城市人口上升,人口密度加大,过度拥挤不可避免.供水和排污能力不足所造成的问题,更加剧了城市拥挤的后果,导致1848——摘编自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与城市化的影响》1849材料三随着城市人口上升,人口密度加大,过度拥挤不可避免.供水和排污能力不足所造成的问题,更加剧了城市拥挤的后果,导致18541866—19年、40年以及年的霍乱大流行。此外,人口身高、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实际收入情况等统计数据表明,人们的生活总体水平并没有随着主要工业部门的飞速增长同步提升。

(1)根据材料一;分析“在此期间”推动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时间;空间、指导方针、意义等要素解释三线建设的内涵。

(2)伴随城市化的进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请结合材料三中呈现的问题,从三个不同角度给当时的政府写一份建言献策的提案,题目自拟。(要求:问题鲜明,观点明确,条例清晰,表述成文。)世纪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1题,共10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近现代先秦:传说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扁鹊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病。

秦汉:《黄帝内经》是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葛洪记载了青蒿治疗疟疾的功用。

隋唐:日本多次派药师来中国学习医学;鉴真赴日本传授医学;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孙思邈的《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

宋元:政府派医官到高丽教授医学;王唯一撰《铜人俞穴针灸图经》。

明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后由朝廷颁行;传教士卜弥格翻译《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书。1914年,各省中医组织请愿团向政府请求保存中医,政府申明“非有废弃中医之意”。

1950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团结中西医”的方针。

1955年,中医研究院成立。

1956年,苏联派专家来华学习针灸。

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后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屠呦呦凭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等

表为中医药学发展史大事简表。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6分)15、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6、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个体经济在1983年后的城镇里大量出现;并且是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因此可以缓解就业压力,选项B正确;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A排除;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C排除;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

【点睛】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解题关键除了有效提出材料信息,即个体经济出现在城镇,集中于第三产业,有助于解决就业,还要把握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2、A【分析】【详解】

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因此A正确,BCD排除。3、B【分析】【详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重视公共疾病的防控,在免疫计划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儿童的疫苗接种问题,并没有提到接种疫苗后儿童的健康情况,故A项错误;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包含很多内容,材料只涉及儿童疫苗的接种问题,故C项错误;儿童接种疫苗,并不能保证终生免疫,故D项错误。4、A【分析】【详解】

宋代的土地交易,分政府颁发财产所有权证和民间协商订立契约两种,体现出社会对契约的重视,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规范土地交易并不能确保政府赋税收入,排除B项;土地交易重视契约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无关,排除C项;规范土地交易维护的并非只是小农的合法权益,排除D项。故选A项。5、D【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磁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爪哇人之前的生活方式比较粗糙,中国瓷器和碗碟传入之后,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影响,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排除B项;“根本上改变”表述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6、A【分析】【详解】

根据题干“洋务运动到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的建设”和“居民也趋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主导和受西方影响相结合,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洋务运动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设都是政府主导建设,并非民族经济的发展为动力,排除B项;题干中以铁路和电信实业举例,铁路和电信事业发展较迅速并非主要特点,排除C项;题干中,文化与社会均呈现‘都会化’现象指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化,并非体现基础设施建筑主要在大中城市,排除D项。故选A项。7、A【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工厂的选址却受到了水源的限制;只能够建在靠河的地方,并且离城镇很远”体现的是当时工厂建立迫切需要改进生产动力,摆脱对自然力的依赖,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并未实现科学理论的突破,排除B项;瓦特改良蒸汽机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排除C项;材料与适应城市化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28分)10、略

【分析】【详解】

(1)“原因”,依据材料信息“马铃薯在高海拔和严寒地区都能生长;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惊人,而且种植几乎没有成本”得出:马铃薯易于种植,产量高;由材料信息“1600年后,欧洲人口急速增加,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随之出现”得出: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粮食需求的增加;由材料信息“正如上述在爱尔兰所见,战争、饥荒把马铃薯打入了中欧、东欧”得出:战乱的影响和战争的需要。“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有助于维持人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解析】(1)原因:马铃薯易于种植;产量高;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粮食需求的增加;战乱的影响和战争的需要。

影响:有助于维持人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11、略

【分析】【详解】

(1)据材料“旋因守旧派的反对;清政府又收回成命”可得出顽周派的阻挠和缺少政府的支持;据材料“在英人金达指导下,铁路终于通车”可得出技术依赖西方,铁路修建艰难;据材料“清政府进以‘震动皇陵’;‘伤害庄稼’为由下令查禁”可得出封建思想的阻碍。

(2)据材料“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运营最繁忙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铁的迅速发展促进人口流通,刺激经济发展;据材料“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中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优化了出口贸易结构”可得出带动产业升级,优化出口结构;据材料“必然带来世界海权与陆权格局的变迁,从而产生巨大的地缘政治效应”可得出推动世界格局改变,提升地缘政治影响力;据材料“形成彼此尊重、交融、互相学习的‘朋友圈’与‘文化圈’”可得出推动各国合作交融,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1)顽周派的阻挠:缺少政府的支持;技术依赖西方;封建思想的阻碍。

(2)促进人口流通,刺激经济发展;带动产业升级,优化出口结构;推动世界格局改变,提升地缘政治影响力;推动各国合作交融,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可得出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根据“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金银和丝绸等国内产品”“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可得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宋元以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和材料二“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可得出两者产生的不同结果;第二小问从政治体制、经济基础、思想等对比分析。【解析】(1)客观条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结果:中国:促进中外友好往来,推动朝贡贸易的发展,但仍然行走在农业文明道路上;西欧: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推动西欧走上工业文明道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原因: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天朝上国”的观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为近代资本主义。13、略

【分析】【详解】

(1)因素:根据材料“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商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及所学知识可得到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或通商口岸的开放);洋务运动的推动(或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解释:根据材料“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严峻的国际局势下,基于战备需要而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调整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万个,形成45个新兴工业城市”及所学知识,可得到时间:三线建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或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局势,指导方针:以“备战、备荒、为人民”为指导方针,空间: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或中西部)的一次对全国工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意义: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我国工业布局(或推动中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

(2)问题:根据材料“随着城市人口上升,人口密度加大供水和排污能力不足所造成的问题导致1848—1849年、1854年以及1866年的霍乱大流行人们的生活总体水平并没有随着主要工业部门的飞速增长同步提升政府在应对危机方面的能力有明显的不足”可得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人口猛增;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居民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流行;人们的生活总体水平未同步提升;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不足等。建议: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到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基层治理中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如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日常的救济、协调私产团体和救济工作等);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建立廉洁高效政府;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析】(1)因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或通商口岸的开放);洋务运动的推动(或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解释:三线建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或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局势,以“备战;备荒、为人民”为指导方针,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或中西部)的一次对全国工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我国工业布局(或推动中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时间、空间、方针,影响)

(2)问题: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人口猛增;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居民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流行;人们的生活总体水平未同步提升;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不足等。

建议(角度):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基层治理中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如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日常的救济、协调私产团体和救济工作等);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建立廉洁高效政府;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五、论述题(共1题,共10分)14、略

【分析】【详解】

论题,材料反映了古代和近现代中医药学发展的成就,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例如:中医药学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又有创新。阐述,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经验、政府组织、中医诊疗、政府重视、科学成就等方面加以阐释。其它论题,论从史出、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评分建议:

第一层次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找到分析论证问题的多个要点;并将这些要点有机地整合起来;同时能够对所分析的问题进行抽象概括,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第二层次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找到分析论证问题的多个要点;但不能将这些要点整合起来,缺少理论的抽象。

第三层次学生基本上无法发现和论证问题;或只提供了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再或找到了一个问题要点,但单凭一点就直接得出答案。

示例1:以中医药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又有创新。

早期的中医药学发展受个人经验积累影响较大.现代中医药学在个人研究与政府组织之间形成了合力。先秦时期;名医扁鹊根据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此后中医诊疗的重要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科学研究和医学发展,成立中医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进行统筹管理。生物学、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在结晶牛胰岛素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屠呦呦凭借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医药学走出了一条“传承一发展一创新”的路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示例2:早期的中医药学受农业时代的限制经验性较强;现代中医药学更加强调临床经验与科学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葛洪凭借经验,记载了青蒿这种植物治疗疟疾的功用。20世纪中后期,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物科学愈发重要,科学家开始在作物中提取相关成分,推动了中医药学发展。屠呦呦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

中医药学走出了一条“传承一发展一创新”的路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示例3:古代中医药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医药学受西方医学影响,并进一步发展。

《黄帝内经》总结前人经验;是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唐代,孙思邈《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集此前药物学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医药学吸收了西方医学的经验和方法。民国政府强调中医的地位,新中国确定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促进了中西医的结合,推动了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药学走出了一条“传承一发展一创新”的路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示例4:从古至今;中医药学作为一种优秀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

在古代东亚朝贡贸易体系下;中国是地区的中心。中医从中国传播到以朝鲜;日本为代表的周边国家。唐代,日本派遣药师来中国学医;宋代,政府派医官到高丽教授医学。上述交流推动了中医的传播,扩大了中医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极格局下,中国奉行“一边倒”,加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苏两国关系密切。一方面,苏联援助中国开展“一五计划”,另一方面,也派专家来华学习,比如针灸,促进了中医在苏联的传播。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扩大了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