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材料研发与应用推广方案_第1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材料研发与应用推广方案_第2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材料研发与应用推广方案_第3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材料研发与应用推广方案_第4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材料研发与应用推广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材料研发与应用推广方案TOC\o"1-2"\h\u22614第1章绿色建筑材料概述 3253781.1绿色建筑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3166111.1.1生态型建筑材料:以天然材料为主,如竹材、木材、石材等,具有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特点。 363071.1.2节能型建筑材料:通过提高材料的热工功能,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如保温隔热材料、节能门窗等。 3153681.1.3环保型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如低放射性内照射防护材料、无毒害涂料等。 363631.1.4循环利用型建筑材料: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再生、再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如再生混凝土、废旧砖块等。 362881.2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218501.2.1绿色建筑材料品种繁多,但标准化、系列化程度较低,影响了其推广应用。 4122721.2.2部分绿色建筑材料生产成本较高,影响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4243861.2.3绿色建筑材料的研发力度有待加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4323181.2.4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绿色建筑材料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471421.2.5研发新型绿色建筑材料,提高材料功能,降低生产成本。 437881.2.6推广绿色建筑理念,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建筑材料的认识。 4244291.3绿色建筑材料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427471.3.1环境效益 496431.3.2经济效益 424833第2章绿色建筑材料研发技术路线 488332.1材料研发的技术创新方向 5316642.2材料研发的关键技术及难点 5282932.3研发过程中质量与成本的平衡 521644第3章绿色建筑材料评价体系 6311833.1国内外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概述 628623.1.1国际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 6322663.1.2我国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 6289883.2评价指标与方法 6128673.2.1评价指标 6259943.2.2评价方法 6220323.3绿色建筑材料认证与监管 7238383.3.1认证制度 758873.3.2监管机制 712651第四章绿色混凝土材料研发与应用 7108644.1绿色混凝土的定义与分类 7177214.1.1工业废渣混凝土 718594.1.2低碳混凝土 7240974.1.3纳米混凝土 8179294.1.4自密实混凝土 8159964.2绿色混凝土的制备技术 891044.2.1原材料选择与优化 8113204.2.2制备工艺改进 8166474.2.3功能性添加剂研发与应用 8130454.3绿色混凝土的应用案例与前景 8220294.3.1应用案例 892934.3.2前景分析 827749第5章绿色墙体材料研发与应用 9121005.1绿色墙体材料的种类与特性 9148895.2绿色墙体材料的制备工艺 9287055.3绿色墙体材料的应用与推广 95808第6章绿色屋面材料研发与应用 1092946.1绿色屋面材料的类型与功能 10101146.1.1类型概述 10189246.1.2功能特点 1035986.2绿色屋面材料的制备与施工技术 10289826.2.1制备工艺 10256066.2.2施工技术 10301966.3绿色屋面材料的市场前景与政策支持 118966.3.1市场前景 11188256.3.2政策支持 1116727第7章木材及其复合材料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11313257.1木材及其复合材料的优势与局限性 11131567.1.1优势 11193847.1.2局限性 11106127.2木材及其复合材料的处理与改性技术 1223717.2.1干燥处理 12305267.2.2防腐处理 12235007.2.3防火处理 12242157.2.4木材复合材料 12207427.3木材及其复合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案例 1293997.3.1木结构建筑 1257177.3.2木质装饰材料 12292737.3.3木塑复合材料应用 1299577.3.4木材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1224038第8章绿色建筑材料的推广策略 13285798.1政策法规与行业标准 13143648.1.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3163358.1.2完善行业标准体系 13140318.2市场需求与竞争分析 13213058.2.1深入挖掘市场需求 13139948.2.2竞争对手分析 13275098.3推广渠道与宣传策略 13215458.3.1建立多元化的推广渠道 13223998.3.2加强与行业合作伙伴的合作 13238348.3.3创新宣传策略 1314448.3.4开展绿色建筑材料培训与讲座 14264698.3.5强化示范工程引领 1422967第9章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协同发展 14325009.1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模式 1445629.1.1建立战略联盟 14112439.1.2推进产业一体化 1456829.1.3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14234459.2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 14135599.2.1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14188559.2.2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平台 1442929.2.3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15135249.3国际合作与交流 154149.3.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15165809.3.2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15249499.3.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1514565第10章绿色建筑材料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51900310.1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动态 151707910.2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的拓展应用 151471310.3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与市场前景展望 16第1章绿色建筑材料概述1.1绿色建筑材料的定义与分类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在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能够有效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对人体健康危害,并有利于建筑物整体生态环境协调的建筑材料。根据其特性及用途,绿色建筑材料可分为以下几类:1.1.1生态型建筑材料:以天然材料为主,如竹材、木材、石材等,具有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特点。1.1.2节能型建筑材料:通过提高材料的热工功能,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如保温隔热材料、节能门窗等。1.1.3环保型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如低放射性内照射防护材料、无毒害涂料等。1.1.4循环利用型建筑材料: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再生、再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如再生混凝土、废旧砖块等。1.2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我国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建筑材料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比例逐年提高,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2.1绿色建筑材料品种繁多,但标准化、系列化程度较低,影响了其推广应用。1.2.2部分绿色建筑材料生产成本较高,影响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1.2.3绿色建筑材料的研发力度有待加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未来,绿色建筑材料发展趋势如下:1.2.4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绿色建筑材料市场将进一步扩大。1.2.5研发新型绿色建筑材料,提高材料功能,降低生产成本。1.2.6推广绿色建筑理念,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建筑材料的认识。1.3绿色建筑材料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1.3.1环境效益绿色建筑材料在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具有以下环境效益:(1)减少资源消耗:绿色建筑材料采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资源,降低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2)降低环境污染:绿色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3)保护生态系统:绿色建筑材料有助于改善建筑物周围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1.3.2经济效益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可带来以下经济效益:(1)降低建筑能耗:节能型绿色建筑材料有助于降低建筑物的运行能耗,减少能源支出。(2)提高建筑品质:绿色建筑材料具有更好的环保功能和健康功能,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市场竞争力。(3)促进产业升级: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将带动建筑行业及相关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第2章绿色建筑材料研发技术路线2.1材料研发的技术创新方向绿色建筑材料研发的技术创新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废弃资源、工业副产品及低值资源的再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2)环境友好型材料:开发具有低污染、低毒性、可降解的绿色建筑材料,降低建筑材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3)高功能材料:提高建筑材料的力学功能、耐久功能、节能功能等,满足绿色建筑的高功能需求。(4)功能型材料:研发具有特殊功能(如自清洁、调湿、防火等)的绿色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性和安全性。(5)结构一体化:研究建筑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功能和施工效率。2.2材料研发的关键技术及难点绿色建筑材料研发的关键技术及难点主要包括:(1)原材料选择与优化:选择具有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原材料,通过材料配比优化,提高建筑材料功能。(2)制备工艺创新:研究新型制备工艺,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生产效率。(3)功能调控技术:通过调控材料组成、结构、工艺等,实现高功能、多功能绿色建筑材料的目标。(4)耐久性与可靠性研究:研究建筑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功能变化规律,提高建筑材料的耐久性和可靠性。(5)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评估绿色建筑材料生产、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2.3研发过程中质量与成本的平衡在绿色建筑材料研发过程中,需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实现质量与成本的平衡。(1)优化材料配比:通过实验研究,确定最佳材料配比,实现功能与成本的双重优化。(2)生产工艺改进: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3)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产品质量稳定。(4)成本控制策略: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物流运输等环节进行成本控制,实现整体成本的最优化。(5)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降低研发成本,促进绿色建筑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第3章绿色建筑材料评价体系3.1国内外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概述3.1.1国际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国际范围内,绿色建筑材料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体系、欧盟的生态标签(Ecolabel)体系、国际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等。这些标准从资源消耗、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室内环境质量等多个维度对建筑材料进行评价。3.1.2我国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我国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等。这些标准对建筑材料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环节进行了全面规定,旨在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3.2评价指标与方法3.2.1评价指标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消耗:包括原材料采集、生产、运输等环节的能源和资源消耗;(2)能源利用: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及排放的污染物;(3)环境保护: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如废气、废水、固废处理等;(4)室内环境质量: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5)产品质量:产品的使用寿命、功能等指标。3.2.2评价方法绿色建筑材料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生命周期评价(LCA):对建筑材料从原材料采集、生产、使用到废弃物的全过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2)生态效率评价:通过比较不同建筑材料的环境功能与经济功能,评估其生态效率;(3)权重因子法:根据不同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赋予相应权重,计算综合得分。3.3绿色建筑材料认证与监管3.3.1认证制度我国绿色建筑材料认证制度主要包括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产品认证是指对符合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的产品进行认证,发放绿色建材标识;体系认证是指对企业的管理体系进行认证,保证其在生产过程中符合绿色建筑材料的要求。3.3.2监管机制为保障绿色建筑材料的健康发展,我国建立了以下监管机制:(1)监管:加强对绿色建筑材料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2)行业自律:鼓励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水平;(3)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对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销售、使用进行监督。通过以上措施,保证绿色建筑材料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为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四章绿色混凝土材料研发与应用4.1绿色混凝土的定义与分类绿色混凝土是指在生产、应用及其生命周期内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混凝土。它具有节能、减排、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特点。根据其组成和功能,绿色混凝土可分为以下几类:4.1.1工业废渣混凝土利用工业废渣如粉煤灰、矿渣、硅灰等作为混凝土的掺合料,既减少了废渣对环境的污染,又提高了混凝土的功能。4.1.2低碳混凝土低碳混凝土通过降低水泥含量、使用低碳水泥、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等措施,降低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4.1.3纳米混凝土纳米混凝土是将纳米材料添加到混凝土中,提高其力学功能、耐久性等功能,从而实现绿色环保的目的。4.1.4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工作性和自流平性,无需振捣即可自行密实,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噪声和振动污染。4.2绿色混凝土的制备技术4.2.1原材料选择与优化选用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原材料,如低碱水泥、工业废渣、天然矿物掺合料等,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提高混凝土功能。4.2.2制备工艺改进采用高效、节能、环保的制备工艺,如高效搅拌、预拌混凝土、泵送技术等,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4.2.3功能性添加剂研发与应用研发具有改善混凝土功能、提高耐久性、降低环境影响的功能性添加剂,如减水剂、缓凝剂、防冻剂等。4.3绿色混凝土的应用案例与前景4.3.1应用案例(1)案例一:某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中,使用工业废渣混凝土作为结构主体材料,实现了废渣资源化利用,降低了工程成本。(2)案例二:某城市道路工程中,采用低碳混凝土,降低了碳排放,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3)案例三:某大型水利工程中,应用自密实混凝土,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噪声和振动污染。4.3.2前景分析我国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和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绿色混凝土在未来的市场前景广阔。其应用领域将从传统的房建、道路、水利等工程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如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建设等。同时绿色混凝土的研发和应用将推动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第5章绿色墙体材料研发与应用5.1绿色墙体材料的种类与特性绿色墙体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生态混凝土、植物纤维板、石膏板、加气混凝土、页岩空心砖等。这些材料具有以下特性:(1)生态环保: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可再生资源或废弃物作为原料。(2)节能减排: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能耗。(3)耐久性:使用寿命长,抗老化,抗腐蚀,抗潮湿。(4)功能性:部分材料具有调节室内湿度、吸附有害气体等功能。5.2绿色墙体材料的制备工艺(1)生态混凝土:采用粉煤灰、矿渣、工业废渣等作为原料,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制备具有良好力学功能和环保功能的生态混凝土。(2)植物纤维板:以农作物秸秆、竹材等植物纤维为原料,经过高温压制、粘合剂粘合等工艺制备而成。(3)石膏板:以天然石膏或工业副产石膏为原料,加入适量的增强纤维和助剂,通过搅拌、浇注、干燥等工艺制备。(4)加气混凝土:以水泥、石灰、砂等原料,加入铝粉作为发气剂,通过蒸压养护等工艺制备。(5)页岩空心砖:以页岩为原料,通过破碎、配料、压制、烘干、烧结等工艺制备。5.3绿色墙体材料的应用与推广(1)生态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路面、广场、河道护坡等工程,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2)植物纤维板: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家具制造、建筑隔墙等领域,实现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3)石膏板:广泛应用于室内吊顶、隔墙、贴面等,具有防火、隔音、保温等功能。(4)加气混凝土:广泛应用于框架结构建筑的填充墙、屋面保温等,有效降低建筑能耗。(5)页岩空心砖:广泛应用于多层及以下建筑物的承重墙、围护墙等,具有良好的力学功能和耐久性。在推广绿色墙体材料的过程中,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宣传和培训,促进绿色墙体材料的广泛应用。第6章绿色屋面材料研发与应用6.1绿色屋面材料的类型与功能6.1.1类型概述绿色屋面材料主要包括植物屋面、防水透气屋面、节能隔热屋面等类型。各类绿色屋面材料具有不同的特点及适用范围。6.1.2功能特点(1)植物屋面: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可降低屋面温度,提高隔热功能,减少城市热岛效应。(2)防水透气屋面:具有优良的防水功能和透气功能,可提高屋面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3)节能隔热屋面:采用先进的隔热材料,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6.2绿色屋面材料的制备与施工技术6.2.1制备工艺(1)植物屋面:选用适宜的植物、培养基质和排水层材料,进行科学配比和混合。(2)防水透气屋面:采用环保型防水透气材料,如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透气膜等。(3)节能隔热屋面:选用高功能隔热材料,如真空绝热板、挤塑聚苯板等。6.2.2施工技术(1)植物屋面:做好屋面防水、排水和绿化施工,保证植物生长和屋面安全。(2)防水透气屋面: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保证防水层和透气层的完整性。(3)节能隔热屋面:合理设计隔热层厚度和施工工艺,保证隔热效果。6.3绿色屋面材料的市场前景与政策支持6.3.1市场前景我国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绿色屋面材料市场前景广阔。植物屋面、防水透气屋面和节能隔热屋面等绿色屋面材料的需求逐年增长。6.3.2政策支持(1)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绿色建筑发展和应用绿色屋面材料。(2)地方层面:各地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支持绿色屋面材料的研发与应用。(3)企业层面:建筑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绿色屋面材料的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第7章木材及其复合材料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7.1木材及其复合材料的优势与局限性木材及其复合材料作为绿色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众多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下是木材及其复合材料的主要优势与局限性分析。7.1.1优势(1)可再生资源:木材来源于树木,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2)低碳环保:木材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具有碳储存功能,有利于减轻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3)良好的力学功能:木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可满足建筑结构要求。(4)良好的装饰效果:木材具有天然纹理,可提高建筑的美观度。(5)保温隔热功能:木材的导热系数较低,有利于建筑的节能。7.1.2局限性(1)生物降解性:木材容易受到微生物、昆虫等生物侵蚀,影响其使用寿命。(2)燃烧性:木材具有可燃性,需要采取防火措施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3)含水率影响:木材的含水率会影响其尺寸稳定性和力学功能,需进行干燥处理。7.2木材及其复合材料的处理与改性技术为了提高木材及其复合材料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功能,需对其进行处理与改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术手段。7.2.1干燥处理干燥处理是降低木材含水率、提高其尺寸稳定性和力学功能的重要手段。常见的干燥方法有自然干燥、窑干、真空干燥等。7.2.2防腐处理防腐处理可提高木材的耐久性,延长其使用寿命。常用的防腐剂有铜铬砷、氨溶季铵盐等。7.2.3防火处理防火处理可降低木材的可燃性,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常见的防火方法有涂覆防火涂料、浸泡防火剂等。7.2.4木材复合材料通过将木材与其他材料(如塑料、玻璃纤维等)复合,可提高木材的功能。如木塑复合材料、木材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7.3木材及其复合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案例以下是木材及其复合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实例。7.3.1木结构建筑木结构建筑具有节能、环保、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住宅、公共建筑等领域。7.3.2木质装饰材料木质装饰材料广泛应用于室内装修、家具制作等领域,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和环保功能。7.3.3木塑复合材料应用木塑复合材料在户外地板、围栏、家具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具有防水、防潮、耐腐蚀等特点。7.3.4木材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木材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建筑结构、桥梁、门窗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木材及其复合材料在绿色建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根据木材及其复合材料的功能特点,合理选择处理与改性技术,以提高其在建筑中的使用功能。第8章绿色建筑材料的推广策略8.1政策法规与行业标准8.1.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和落实一系列支持绿色建筑材料研发与应用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8.1.2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材料的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保证产品质量。加强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绿色建筑材料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8.2市场需求与竞争分析8.2.1深入挖掘市场需求对绿色建筑材料市场进行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研发具有针对性的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8.2.2竞争对手分析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技术、市场策略等,找准市场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8.3推广渠道与宣传策略8.3.1建立多元化的推广渠道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开展绿色建筑材料的推广活动。线上渠道包括官方网站、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线下渠道包括展会、论坛、实地考察等。8.3.2加强与行业合作伙伴的合作与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推广绿色建筑材料,实现产业链共赢。8.3.3创新宣传策略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如新闻发布、广告投放、案例展示等,提高绿色建筑材料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注重宣传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和科普性,提升公众对绿色建筑材料的认知。8.3.4开展绿色建筑材料培训与讲座针对设计师、工程师、施工人员等专业人士,定期举办绿色建筑材料培训与讲座,提高行业内部对绿色建筑材料的了解和应用能力。8.3.5强化示范工程引领通过建设一批绿色建筑材料示范工程,展示绿色建筑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优异功能,以实际效果赢得市场认可。第9章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协同发展9.1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模式本节主要探讨绿色建筑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模式。在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上下游企业间的紧密合作是推动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关键。9.1.1建立战略联盟绿色建筑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可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游生产企业和下游应用企业共同参与,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9.1.2推进产业一体化鼓励上下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投资合作等方式,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业一体化。以此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绿色建筑材料的竞争力。9.1.3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绿色建筑材料的技术创新,通过共享研发成果,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水平。9.2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绿色建筑材料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用各方的紧密合作。本节探讨如何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9.2.1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确立企业在产学研用合作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绿色建筑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9.2.2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促进各方在绿色建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