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三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行动计划TOC\o"1-2"\h\u29139第一章总体要求 2106411.1防治目标 2216861.2工作原则 221431.3实施步骤 32442第二章农村自然灾害防治组织体系 3161952.1防治机构设置 323972.2职责划分 3257122.3协调机制 430083第三章农业生产风险识别与评估 4123063.1风险类型识别 4309743.2风险评估方法 5119353.3风险等级划分 511772第四章农村自然灾害预警与监测 568724.1预警系统建设 5287644.2监测网络布局 6175914.3数据采集与分析 63428第五章农业生产灾害应急响应 7217175.1应急预案制定 75175.2应急物资储备 7307465.3应急救援队伍 717506第六章农业生产灾害防治技术措施 875896.1农作物抗灾品种选育 8149696.2农业设施抗灾改造 83436.3农业生产技术指导 920249第七章农村自然灾害防治政策支持 9203347.1政策体系构建 9244627.1.1政策目标 9209917.1.2政策内容 9203957.2资金投入保障 10244147.2.1资金来源 10161477.2.2资金使用 10145177.3政策宣传与培训 10291797.3.1政策宣传 10169817.3.2培训工作 1020660第八章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1029498.1基础设施建设 11155448.1.1建设目标 1125268.1.2实施措施 11120618.2技术创新能力 11195758.2.1技术创新方向 11295918.2.2实施措施 11198128.3人才队伍建设 12113638.3.1人才培养目标 12318438.3.2实施措施 1228383第九章农村自然灾害防治宣传教育 12132199.1宣传教育体系 1214399.1.1构建完善的宣传教育体系 1241029.1.2加强宣传教育队伍建设 1231159.1.3落实宣传教育责任 12123809.2宣传教育内容 12311969.2.1政策法规宣传 12151909.2.2科普知识普及 1372759.2.3技能培训 13190219.3宣传教育方式 13184839.3.1传统媒体宣传 1318119.3.2新媒体宣传 13294859.3.3现场宣传活动 13320969.3.4社区教育 13228369.3.5文化传播 1325759第十章农村自然灾害防治成效评估与总结 133151510.1成效评估方法 13336310.2成效评估指标 14602410.3总结与展望 14第一章总体要求1.1防治目标为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降低农村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防治行动计划。防治目标具体如下:(1)提高农村自然灾害防治意识,增强农民防灾减灾能力。(2)完善农村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防治能力。(3)降低农村自然灾害风险,减轻灾害损失。(4)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1.2工作原则本行动计划遵循以下工作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充分发挥防治工作的主动性。(3)坚持科技创新,推动防治技术进步。(4)坚持主导,社会参与,形成合力。(5)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地域差异。1.3实施步骤本行动计划分为以下四个实施步骤:(1)调查评估开展农村自然灾害调查,全面掌握灾害类型、分布、风险程度等信息。对农村自然灾害防治现状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规划布局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制定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规划,明确防治目标、任务、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3)防治实施按照规划布局,有序推进农村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包括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灾害防治设施建设、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等。(4)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建立健全农村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预警准确率。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迅速有序开展救援工作。第二章农村自然灾害防治组织体系2.1防治机构设置为有效开展农村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我国应构建一套完善的防治机构体系。该体系分为三个层级:国家级、省级和县级。国家级防治机构负责全国农村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协调;省级防治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县级防治机构负责具体落实防治措施,开展灾害防治工作。国家级防治机构主要包括: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门。省级防治机构主要包括:农业农村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相关部门。县级防治机构主要包括: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水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相关部门。2.2职责划分各级防治机构应明确职责,保证农村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序推进。国家级防治机构职责:(1)制定全国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规划和政策;(2)指导、协调和监督省级防治机构开展工作;(3)组织全国农村自然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4)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省级防治机构职责:(1)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规划和政策;(2)组织、协调和监督县级防治机构开展工作;(3)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农村自然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4)向上级防治机构报告工作情况。县级防治机构职责:(1)具体实施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规划;(2)开展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防灾减灾意识;(3)组织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和维护;(4)及时报告灾害信息,协助开展灾害救援工作。2.3协调机制为保障农村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各级防治机构之间应建立以下协调机制:(1)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保证灾害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2)建立会商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3)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对违反农村自然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4)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保证在灾害发生时,各级防治机构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救援工作。第三章农业生产风险识别与评估3.1风险类型识别农业生产过程中,风险类型识别是风险管理与防治的基础。按照风险的来源,可以将农业生产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等四大类。自然风险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和地质地貌灾害等。其中,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洪涝、台风、霜冻等;生物灾害包括病虫害、动物疫病等;地质地貌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市场风险主要指农产品价格波动、市场供需失衡等,如市场过度饱和、价格低迷等。技术风险涉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不足,如种子质量、肥料使用不当、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等。政策风险主要指国家政策调整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确定性,如农业补贴政策、农产品贸易政策等。3.2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潜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目前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有:(1)定性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专家评分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这些方法通过专家经验、主观判断等手段对风险进行评估。(2)定量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这些方法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3)综合评估方法:结合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方法,如耦合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以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3.3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可以将农业生产风险划分为以下等级:(1)轻微风险:风险可能性小,影响程度轻。(2)一般风险:风险可能性较小,影响程度中等。(3)较大风险:风险可能性较大,影响程度较大。(4)重大风险:风险可能性大,影响程度严重。(5)特别重大风险:风险可能性极大,影响程度特别严重。通过风险等级划分,有助于部门和农业生产主体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第四章农村自然灾害预警与监测4.1预警系统建设农村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是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构建农村自然灾害预警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预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发生规律以及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预警系统应包括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发布和反馈等环节。信息采集环节要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包括气象、地质、水利、农业等部门的数据。信息传输环节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信息处理环节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评估,为预警发布提供科学依据。预警发布环节要利用多种渠道,如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保证预警信息能够迅速传达给农村居民。预警系统建设应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加强对预警系统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能力。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预警系统提供技术支撑。4.2监测网络布局农村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布局是预警系统建设的基础。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根据农村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合理规划监测站点布局。监测站点应覆盖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易发灾害区域,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加强监测设施建设。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同时加强对监测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建立健全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实现监测数据的互联互通,为预警系统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加强监测网络的管理与维护。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管理制度,保证监测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4.3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采集与分析是农村自然灾害预警与监测的核心环节。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明确数据采集的内容和标准。根据农村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确定需要采集的气象、地质、水利、农业等数据,并制定相应的数据采集标准。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数据采集。结合地面观测、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手段,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据采集。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审核、校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规范数据采集和处理流程。开展数据分析和评估。运用统计学、数学模型等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和趋势。同时根据分析结果,为预警系统提供决策依据。第五章农业生产灾害应急响应5.1应急预案制定农业生产灾害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灾害、降低灾害损失、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各级和农业部门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和灾害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明确应急响应的组织体系、职责分工和指挥协调机制;(2)制定农业生产灾害预警、预报、监测和评估制度;(3)明确农业生产灾害应急响应等级和响应流程;(4)确定应急响应的资金、物资、技术、人员等保障措施;(5)制定农业生产灾害恢复重建计划。5.2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物资储备是农业生产灾害应急响应的重要保障。各级和农业部门应根据农业生产灾害特点和应急响应需求,合理确定应急物资储备种类、数量和布局。应急物资储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农业投入品:种子、化肥、农药等;(2)农业生产资料:农膜、农具、饲料等;(3)救援设备:水泵、发电机、无人机等;(4)生活物资:食品、饮水、药品等;(5)防护用品:防毒面具、防护服、口罩等。5.3应急救援队伍农业生产灾害应急救援队伍是实施应急响应的关键力量。各级和农业部门应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应急救援队伍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专业救援队伍:消防、水利、林业等部门的专业救援队伍;(2)志愿者队伍: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志愿者队伍;(3)农村基层组织队伍:村(居)委会、村民小组等基层组织组成的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应急救援技能和素质;(2)完善应急装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3)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协调机制,实现资源共享;(4)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实战能力。第六章农业生产灾害防治技术措施6.1农作物抗灾品种选育为实现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目标,农作物抗灾品种选育成为关键环节。本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抗病性品种选育: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开展抗病性品种选育研究,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通过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发掘和利用抗病基因资源,培育具有较高抗病性的新品种。(2)抗逆性品种选育:针对干旱、盐碱、低温等逆境条件,开展抗逆性品种选育。通过基因工程、生理育种等手段,提高农作物对逆境的适应能力,保证在恶劣环境条件下仍能获得较高产量。(3)抗虫害品种选育: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主要虫害,开展抗虫害品种选育。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培育具有抗虫特性的农作物品种,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6.2农业设施抗灾改造农业设施抗灾改造是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的重要手段。以下从几个方面阐述农业设施抗灾改造的技术措施:(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信息化设施等。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布局,保证农业设施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2)推广新型农业设施:研发和推广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设施,如智能温室、节水灌溉系统、抗风防雹设施等。这些新型农业设施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抗灾能力。(3)提高农业设施的抗灾标准: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特点,制定相应的农业设施抗灾标准,保证农业设施在设计、建设、运行过程中具备较强的抗灾能力。6.3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为提高农业生产灾害防治水平,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以下从几个方面阐述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的措施:(1)推广适应性栽培技术: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推广适应性栽培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抗灾能力。如抗逆栽培、节水栽培、抗病栽培等。(2)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作物的多样性,降低单一作物风险。通过轮作、间作等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3)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使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抗灾能力。(4)建立健全农业灾害预警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农业灾害预警体系,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灾害损失。(5)加强农业保险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鼓励农民参加农业保险,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保险的理赔效率。第七章农村自然灾害防治政策支持7.1政策体系构建7.1.1政策目标为实现农村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政策体系构建应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核心目标,充分考虑农村自然灾害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7.1.2政策内容(1)制定农村自然灾害防治总体规划,明确防治任务、目标、重点和措施。(2)完善农村自然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保证防治工作有法可依。(3)建立健全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责任体系,明确各级部门及农民群众的责任。(4)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5)加强农村自然灾害防治科技支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国家经验。7.2资金投入保障7.2.1资金来源(1)及地方财政资金投入。(2)金融机构贷款。(3)社会捐赠资金。(4)国际合作与援助资金。7.2.2资金使用(1)加大农村自然灾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防治能力。(2)支持农村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研发与推广。(3)设立农村自然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保障防治工作顺利进行。(4)对受灾农民给予救助和补偿。7.3政策宣传与培训7.3.1政策宣传(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农村自然灾害防治政策。(2)组织编写农村自然灾害防治宣传资料,发放给农民群众。(3)开展农村自然灾害防治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政策知晓度。7.3.2培训工作(1)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其自然灾害防治能力。(2)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群众自然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3)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授课,提升农村自然灾害防治技术水平。(4)建立农村自然灾害防治培训基地,为防治工作提供人才支持。第八章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8.1基础设施建设8.1.1建设目标农村自然灾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为核心,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目标,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1)防洪抗旱设施:加强江河治理,提高防洪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旱能力。(2)地质灾害防治设施: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3)气象灾害防治设施:完善气象观测、预警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4)农村住房安全:加强农村住房安全监管,提高农村住房抗灾能力。8.1.2实施措施(1)加大财政投入,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2)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自然灾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3)完善项目审批制度,保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规、高效。(4)强化项目监管,保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质量。8.2技术创新能力8.2.1技术创新方向农村自然灾害防治技术创新应以实际需求为导向,重点开展以下方向的研究与应用:(1)防灾减灾技术:研发新型防灾减灾技术,提高防治效果。(2)智能监测技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高农村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3)防灾减灾产品研发:针对农村自然灾害特点,研发适用于农村的防灾减灾产品。(4)信息技术应用:加强信息技术在农村自然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提高防治水平。8.2.2实施措施(1)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支持,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农村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2)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3)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4)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农村自然灾害防治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8.3人才队伍建设8.3.1人才培养目标农村自然灾害防治人才队伍建设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的防治人才队伍。8.3.2实施措施(1)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农村自然灾害防治人才培养规划。(2)加强专业培训,提高防治人才业务能力。(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投身农村自然灾害防治事业。(4)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第九章农村自然灾害防治宣传教育9.1宣传教育体系9.1.1构建完善的宣传教育体系农村自然灾害防治宣传教育体系是提高农村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的重要保障。各级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构建涵盖政策法规、科普知识、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的宣传教育体系。9.1.2加强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加强农村自然灾害防治宣传教育队伍建设,提高宣传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保证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9.1.3落实宣传教育责任明确各级相关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宣传教育责任,保证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9.2宣传教育内容9.2.1政策法规宣传加强对农村自然灾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对政策法规的知晓度,增强依法防灾减灾的自觉性。9.2.2科普知识普及普及农村自然灾害防治科普知识,包括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危害及防范措施等,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素养和防灾减灾能力。9.2.3技能培训针对不同农村地区和自然灾害类型,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包括紧急避险、自救互救、应急通信等,提高农村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9.3宣传教育方式9.3.1传统媒体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广泛宣传农村自然灾害防治知识,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9.3.2新媒体宣传运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农村自然灾害防治信息,提高宣传教育效果。9.3.3现场宣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用车买卖合同协议书
- 建筑企业劳务合同
- 新能源车辆租赁合同
- 建筑水电工程劳务合同
- 劳动法律服务合同
- 信托资金借款合同经典
- 保护市场协议合同
- 水电费剩余合同协议书
- 建设合同作废协议
- 居间供货合同协议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课外阅读测试卷
- 妇产科护理学 简答题
- 毕业论文工程量计算与造价控制
- 人机料安全等方面应急措施及处理方法
- 麻醉学课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GB/T 24128-2018塑料塑料防霉剂的防霉效果评估
- GB/T 21403-2008喷灌设备文丘里式差压液体添加射流器
- 新老物业移交表格(全套)
- 五子棋入门教程ppt
- 18.光伏支架安装、太阳能组件自检记录
- 站台填筑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