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植被与土壤-浙江省2023届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总复习(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5植被与土壤-浙江省2023届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总复习(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5植被与土壤-浙江省2023届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总复习(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5植被与土壤-浙江省2023届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总复习(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5植被与土壤-浙江省2023届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总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植被与土壤【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节次考点考试内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5.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考点39.地球上的主要植被①植被概念及其主要类型;②主要植被的分布与景观类型;考点40.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自然环境对植被形态和分布的影响;②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原因。5.2土壤的形成考点41.成土因素①土壤的概念及其功能;②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③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考点42.土壤剖面图的判读①土壤剖面图示及其土层类型;②典型土壤及其剖面特点;【知识清单】5.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一、主要植被1.植被(1)概念: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2)分类: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3)请把常见的植被种类与其对应类型连起来。[特别提醒](1)在一定区域内,同种植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各种植物种群的集合,构成植物群落。(2)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方,群落结构复杂,高等植物种类丰富;环境条件严酷的地方,群落结构简单,只有少数高等植物。(3)植物群落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2.森林(1)分布: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2)类型: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3)典型植被比较:类型特点热带雨林发育最繁茂,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温带落叶阔叶林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和能量丧失亚寒带针叶林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3.草原(1)分布: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2)类型:①热带草原:a.分布地区:位于干旱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b.植被特征: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的植被;具有极其独特的群落外貌。②温带草原: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4.荒漠(1)分布: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2)类型: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3)特点: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缺乏,群落结构简单。二、植被与环境1.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都依赖于所生活的环境。2.植物分布与环境大尺度影响因素气候条件(热量和水分条件)分布形态带状分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海,植物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中尺度影响因素地形分布形态垂直分带3.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十分显著。(2)当地表失去了植被,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3)人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来恢复植被,改善整个生态环境。5.2土壤的形成一、土壤1.概念: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2.意义: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3.形成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人类活动等。二、成土因素因素作用成土母质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其粒度影响土壤质地,其化学成分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温度、降水和风影响显著生物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土壤随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分化;坡度不同,土壤厚度不同时间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人类活动①积极影响:能培育出肥沃的耕作土壤;②消极影响:会导致土壤退化三、土壤剖面1.概念: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2.土层的主要类型名称特点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eq\a\vs4\al(低)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真题再现】(2022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1.下图为某地景观照片。据此该景观为()A.热带草原景观 B.温带荒漠景观C.常绿阔叶林景观 D.落叶阔叶林景观【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图中树木稀少,主要植被为草原,该地是典型的热带草原景观,A正确,排除BCD。故选A。【点睛】热带草原气候的地表植被以热带稀树草原为主。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2022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位于福建和江西两省之间的武夷山国家公园,2021年被评为我国首批五个“国家公园”之一。下图为该国家公园不同区域2000-2018年植被覆盖率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该国家公园内不同区域的植被覆盖率()A.持续上升,生态修复区上升最快 B.波动变化,传统利用区变化最小C.总体较高,核心保护区数值最高 D.变化较小,三个区域均平稳上升14.采集到核心保护区内的亚热带森林土壤标本,其剖面各土层的特点,正确的是()A.母质层颜色为黑色 B.淀积层质地较疏松C.枯枝落叶层为表层 D.淋溶层有机质丰富【答案】13.C14.C【解析】【13题详解】读图可知三个区域植被覆盖率总体较高,核心保护区数值最高,C正确;三个区域植被覆盖率波动变化的,并不是持续上升的,故A错误;变化最小的为核心保护区,故B错误;传统利用区与生态修复区波动上升,故D错误,故答案选C。【14题详解】根据森林土壤剖面可知,枯枝落叶层在表面,故C正确;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故A错误;淀积层质地黏重结实,故B错误;淋溶层矿物质淋失,有机质含量少,故D错误。故答案选C。【点睛】森林土壤剖面一般由四个发生层组成。从地表垂直向下依次为枯落物层,厚度一般在10厘米以下;腐殖质层;淋溶层,厚度可达25厘米;淀积层,厚度为30~100厘米;母质层,厚度一般在1米以下。枯落物层是森林土壤剖面特有的层次。腐殖质层最显著的特点是颜色发暗、疏松多孔、具有粒状的结构。淀积层的颜色相对较浅且较紧实,根系主要分布在此层。(2021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下图为森林土壤剖面图。完成下列小题。5.腐殖质层中的有机质来自(

)A.成土母质 B.母岩层 C.生物 D.淀积层6.森林土壤一般分布在(

)A.湿润、半湿润地区 B.半湿润、半干旱地区C.干旱、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7.热带雨林植被的特点是(

)A.植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可见茎花、板根B.终年常绿,花期一般在春末夏初,秋季进入果期C.耐寒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D.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夏季盛叶,秋冬季落叶【答案】5.C6.A7.A【分析】5.腐殖质是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黑褐色,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些元素,能改善土壤,增加肥力。所以腐殖质层中的有机质来自来自于生物,C正确,ABD错误。故选C。6.森林的生长需要较多的水分,湿润半湿润地区适合森林的生长,A正确;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是农耕和游牧、森林和草原的界线,B错误;干旱、半干旱地区是草原、荒漠地区,C错误;干旱地区适合荒漠生长,D错误。故选A。7.热带雨林植被的特点是植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可见茎花、板根,A正确;终年常绿,花期一般在春末夏初,秋季进入果期是亚热带的特点,B错误;耐寒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主要是亚寒带的特点,C错误;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夏季盛叶,秋冬季落叶是温带的特点,D错误。故选A。【点睛】热带雨林植被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②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粉。④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18.(2021春·浙江·高一统考学业考试)下图为某校学生设计的研究植被护坡效果的实验装置。当植物根系在砂土中长成后,实验才可以开始。实验开始后,该装置还可以改变的实验条件有(

)A.风力等级 B.地形坡向 C.降水强度 D.地下水流速【答案】CD【详解】结合材料读图分析,该实验设计的目的是研究植被护坡效果,实验开始后,可以通过调控开关调节喷水器水量模拟降水强度的变化,或者通过调节排水管开关模拟地下水流速的变化,从而研究不同条件下植被对坡地水土保持的效果,CD正确;该实验装置无法模拟风力等级的变化,也无法调整地形的坡向,AB错误。故选CD。【模拟预测】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不同地区间也存在水平差异。下图“为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小题。1.土壤剖面结构图中字母A代表(

)A.腐殖质层 B.淀积层 C.淋溶层 D.母质层2.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是时间 D.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答案】1.A2.D【解析】1.从图中可以读出,A为腐殖质层、B为淋溶层、C为淀积层、D为成土母质层、E为基岩(母岩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2.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成土母质,A错误;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小于河谷,B错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是气候,C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D正确。故选D。【点睛】气候为土壤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物,从而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下图为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典型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4.下列不是骆驼刺主要分布地区的植被特征的是(

)A.叶面细小 B.根系发达 C.植被稠密 D.群落结构简单【答案】3.A4.C【解析】3.由图示景观信息可以得出,草原巨人锤树生长在热带草原气候区,为减少干季水分蒸发,形成图示植被外形特点,便于将水分储存在植物体内;由图可以看出,骆驼刺根系发达,主要是该地区气候干旱,地下水埋藏较深;热带季雨林分布地区年降水丰富,植被生长茂盛,树木可独木成林。因此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为水分条件的差异,A对;B、C、D错。本题选A。4.由上题及所学知识可知,骆驼刺生活在干旱的荒漠,而其他生活在此的植物,为了减少蒸发,会形成细小的叶片,A说法正确;为获取更多水源,会演化出发达的根系,B说法正确;由于荒漠环境恶劣,植被十分稀少,且群落结构比较简单,D说法正确、C说法错误。根据题意选择错误说法,本题选C。【点睛】荒漠地区的植被特点:根系发达、叶片细小且有绒毛,甚至呈针状;植被群落结构简单且植株矮小。浙江省推广未来社区建设,其建筑亮点之一是在建筑的垂直方向上,覆盖有本地乔木、灌木和草本等植物,为每层住户营造“空中花园”,形成具有森林效应的生态居住群落。读示意“垂直森林”效果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垂直森林”营造乔木、灌木和草本组成的立体植被,其主要目的是(

)A.提升住宅环境的舒适性 B.提高植被对光照的利用率C.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 D.增加建筑物对雨水的收集6.“垂直森林”中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乔木,其特征是(

)A.终年常绿 B.常有板状根 C.茎花现象 D.多纸质叶片【答案】5.A6.A【解析】5.乔木、灌木和草本相结合,美观性增强,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能力增强,可以提升住宅环境的舒适性,A正确;由材料“覆盖有本地乔木、灌木和草本等植物,为每层住户营造‘空中花园’,形成具有森林效应的生态居住群落”可知,乔木、灌木和草本相结合,主要是为了提升住宅环境的舒适性,而不是提高植被对光照的利用率,B错误;浙江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风力侵蚀作用弱,C错误;浙江省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无需收集雨水,D错误。故选A。6.浙江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当地自然环境的乔木或森林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因冬季气候温和,终年常绿,A正确;板状根、茎花现象是热带雨林的特征,BC错误;纸质叶片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特征,D错误。故选A。【点睛】植被与环境相互作用。植被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环境(包括热量、光照、水分等)影响植物的种类、形态以及分布。在稳定的植被中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的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下图为某地理活动小组绘制的海南岛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图中甲、乙、丙土层的名称依次是(

)A.淀积层、有机层、母岩层 B.淋溶层、淀积层、母岩层C.有机层、淀积层、母质层 D.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8.导致图示腐殖质层浅薄的主要原因是(

)①气温高,微生物活动较强②风力强,枯枝落叶堆积少③光照强,植被茂盛吸收多④降水多,淋溶作用比较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7.D8.D【解析】7.森林土壤剖面中,自地表向下依次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甲)、淀积层(乙)、母质层(丙)、母岩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8.海南岛纬度低,气温高,微生物活动较强,养分循环旺盛,同时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淋溶作用比较强导致腐殖质层浅薄,①④正确;森林枯枝落叶较多,②错误;腐殖质层浅薄与光照关系不大,③错误;综上所述,故①④正确,故选D。【点睛】森林土壤剖面中,自地表向下依次为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下图为内蒙古不同类型植被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植被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甲—荒漠 B.乙—草原 C.丙—森林 D.丁—沼泽10.下列关于内蒙古草原植被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②丛生禾草植被占优势③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④叶片多覆盖白色绒毛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9.C10.B【解析】9.内蒙古的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故甲为草原,乙为荒漠,丙为森林,丁是农业用地,故ABD错误,故选C。10.据图可知,内蒙古草原植被为温带草原,几乎无乔木分布,①错误;温带草原是多年生草本植被群落,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②正确;夏季生长旺盛,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③正确;叶片多覆盖白色绒毛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特征,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故选B。【点睛】草原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可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热带草原位于干旱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是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的植被。热带草原具有极其独特的群落外貌。温带草原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略图,左上为甲地土壤剖面图。材料二:17世纪,清廷入关,“尽族西迁”,同时实行封禁,导致东北人口总量较低。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百姓闯入东北开垦土地,东北人口快速增加。从2013年开始,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持续七年净流出,共累计减少182.4万。(1)黄河之水天上来,其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华北平原是我国低产地比较集中地区,主要原因是____严重(生态破坏问题)。(2)甲所在平原典型的土壤为____,其颜色主要由____层(A/B/C/D)决定。从气候、生物角度分析该区域土层深厚、肥沃的原因____。(3)渤海是我国的内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请将下列资源归类(填代码):①海底通信②贝类③小黄鱼④运输⑤砂矿⑥港口建设⑦可燃冰⑧对虾⑨天然气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____________(4)17世纪和21世纪引起东北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简述当今人口迁移对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____。【答案】(1)海陆间循环/大循环土壤盐碱化(2)黑土A温带季风气候,植被茂盛,枯枝落叶多;冬季漫长寒冷,枯草、落叶等有机残体分解缓慢,有利于腐殖质积累。(3)⑤⑦⑨②③⑧①④⑥(4)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造成人才外流和劳动力缺失;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区域内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程度加剧;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分析】本题以东北地区为情境,设置4个小题,考查水循环、土壤、海洋资源的类型、人口迁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黄河为外流河,其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循环(大循环);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春季蒸发旺盛,土壤盐碱化严重,造成耕地质量不高,是我国低产地比较集中的地区。(2)读图可知,甲平原为松嫩平原,典型的土壤为黑土;黑土富含腐殖质,腐殖质呈黑色,使土壤呈黑色。图中A为腐殖质层,因此其颜色主要由A层决定;该地黑土肥沃的原因可以从气候和生物角度分析,该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植被茂盛,枯枝落叶多;冬季漫长寒冷,微生物活性弱,枯草、落叶等有机残体分解缓慢,有利于腐殖质积累。。(3)海洋矿产资源是指目前处于海洋环境下的除海水以外的矿物资源,包括分布在滨海、浅海、深海、洋盆和洋中脊的各类矿产资源,如⑤砂矿、⑦可燃冰、⑨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如②贝类、③小黄鱼、⑧对虾;海洋空间资源是指海洋水体所占据的空间,也称海域,主要由水体、礁石、海岛、海床(包括海底和底土)和海岸线、潮间滩涂等构成。如①海底通信、④运输、⑥港口建设。(4)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清廷入关,“尽族西迁”,同时实行封禁,说明引起17世纪东北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政策;而21世纪(当今)引起东北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当今东北地区人口以迁出为主。大量人口迁出会造成人才外流和劳动力缺失;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区域内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程度加剧;产业结构层次偏低。12.上海某中学学生利用暑期到浙江某地开展红壤和植被野外观察活动。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在野外考察时,调查小组发现当地林木个体高大,四季常绿,林冠整齐一致,樟科、山茶科等是这里的优势树种。通过测量,他们还发现,白天林内的气温比林外低4-5℃。下图是考察地的“红壤剖面”图,及回校后,通过实验测得的红壤中各主要成分比重统计图。(1)通过实验测定,同学们发现红壤中含赤铁矿较多。土壤中的赤铁矿主要来自于(

)A.生物 B.气候 C.母质 D.化肥(2)从土壤中各成分的比重看,浙江红壤的肥力相对较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3)理想状态下发育完整的土壤剖面一般分为有机质层、_________层、_________层、_________层和母质层。“红壤剖面”缺失(或发育不明显)的土壤层是_________层和_________层。(4)试从土壤的演化过程角度,简析这些土层缺失(或发育不明显)的原因。(5)从材料中关于植被特点的描述可以看出,该地的天然植被类型为_________。(6)运用已有的知识,简析考察地白天林内、林外气温差异形成的原因。(7)林内、外气温的差异会影响局地大气的微循环,形成_________环流,这种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请在下图绘制林内、林外间的大气环流示意图_____。【答案】(1)C(2)低有机质含量少(3)腐殖质淋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