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遵义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适应性考试参考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辨析信息,理解文本的能力。A选项张冠李戴。材料一第1段说“图灵测试是促使人工智能从哲学探讨到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引导了人工智能的很多研究方向”,“图灵测试”不等于选项中的“智能机器”。B选项定位到材料一第2段:“知识驱动AI的推理过程完全基于人类的经验。由于缺乏数学基础,其推理仅限于数理逻辑等确定性推理,只能解决特定问题。”此选项是信息的同义转述。C选项定位到材料一第3段:“近年来,生成式AI技术获得了显著发展,2022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技术的火爆在全球引起了一股新的AI热潮。”此选项是信息的同义转述。D选项定位到材料一第4段:“2024年4月17日,在由量子位举办的中国AIGC产业峰会上,《中国AIGC应用全景报告》发布。该报告提出,今年中国AIGC应用市场规模将达200亿元,2030年达万亿规模,2024年到2028年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将超30%。”此选项是信息的同义转述。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辨析信息,理解文本的能力。C选项定位到材料二第4段:“大模型在人类标准化考试中如中国高考、公务员考试等的表现,能够为其在真实世界中的能力提供评估参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模型在诸如数学测试任务中表现优异,但在复杂推理或特定知识领域中的表现却又不够出色。”此选项是信息的同义转述。A选项曲解文意。“李来明对《问,岂可少?》一文的评价很一般”这句有误。需定位到材料二第2段李来明对该文的评语为“全文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论证层层递进,结构框架清晰明了。全文多处扣题生发议论,鞭辟入里,分析得当。但在一些地方,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论证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总的来说,李来明对这篇文章的评价是正面的,文章整体上已经很不错,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来进一步提升文章的质量。B选项扩大范围(夸大事实)。“能评估和量化模型的所有表现及能力”这句有误。需定位到材料二第4段:“评测作为对机器理解、处理、应用自然语言能力的一种评估和量化手段,是大模型领域技术水平和研究进展的直观体现,是相关研究的工具和重要驱动力。”这句话是说,评测是推动大模型研究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够评估和量化机器(如人工智能系统或模型)在理解、处理和应用自然语言方面的表现和能力。D选项曲解原文。原文中穗志方说的是“在大模型内在机理没有探究清楚的情况下,我们目前的评测路径只能依靠从外部表现来推测内在能力”。并不是选项说的“目前的评测路径只有外部表现而无内在能力,不清楚大模型内在机理”,“推测内在能力”不等于“无内在能力”,严格说来“没有探究清楚”也不等于“不清楚”。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材料推理判断的能力。C项属于过度推断,“AI大模型将改变学生写作文的习惯”中“学生写作文”其实是一个不确定概念,以在校中小学生这个庞大群体来说,考场手写作文许多年来从未改变过。相比于其他选项,本项的推断要更不可信一些。A项,从原文来看,具有类似人类婴孩思维能力的AI模型是放在技术发展史的角度列出的模型之一,可以推断出也很重要。B项,生成原创图像与自然语言是原文在描述生成式AI的重点内容,可以推断出各家大模型公司的主要竞争点之一在这里。D项,大模型技术既然可以理解写作题目,如果加入了词汇方面的特别说明,也是可以使用规定范围词汇的。4.(1)缺乏数学基础(2)两次革命性发展(3)养成式Al(4)快速增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以及概括、理解文本的能力。考生需要从材料一中梳理信息,概括出大意。【评分标准】每点1分,写出4点即可得满分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特别是第(4)空,只要能够概括出原材料的信息都是可以的。5.【参考示例】①AI大模型可以辅助语文学习,其回答结构清晰,逻辑性较强。②利用大模型学习必须要加上个人的判断,示例的回答中存在答非所问的情形(如提及周瑜与诸葛亮的友情)。③自己要深度思考,大模型基本只是整合相关资料得出结论,缺少深度理解与个性化理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应用交际情景,对信息处理与思辨的综合能力。考生应根据高三学生小刚向某生成式AI大模型提问的页面内容,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对这个案例进行总结。考生要从文中找到相应的依据,对信息进行归纳、整合。【评分标准】每点2分,写出3点即可得满分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阅读Ⅰ整体命题思路】语文参考答案·1·(共8页)现代文Ⅰ文本阅读材料关联学习任务群“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文本内容选用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话题,贴近现实生活。链接2024年新课标Ⅰ卷中作文材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本试题符合课程标准中“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基本理念,材料重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科学与文化论著”类的文章,试题考查了语文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这两则材料的组文可以同时关联科普和语文学习,文本内容比较贴近当下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对新科技的兴趣和探求欲。前2个选择题是常规考法,考查学生筛选、辨析信息、理解文本的能力。第3个选择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这两则材料内容进行推断。第4题图表考法既能考查学生对文脉的梳理,又能考查学生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图文转化应用的能力,这道题目难度相对较小,考生需要紧扣文本进行概括。第5题为具体情境的应用类题目,考生需根据学生对AI应用的真实体验及个人感受,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进行总结,这需要学生回归文本并结合现实生活对其归纳与概括。本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所学内容的迁移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具体情景来学以致用。整体来看,现代文Ⅰ的这两则材料篇幅适中,难度适中,符合高考要求。材料条理清晰、通俗易懂,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与理解。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选项“情感色彩浓厚,且带有高傲之感”有误。根据文本第②段:飞檐凌空的沧浪亭正高踞假山之上,四围苔痕青青、古树参天。这里的“高踞”意味着处于高处,突出强调沧浪亭的显著位置,生动形象,画面感强,读者可以更为直观地想象出沧浪亭的壮观与宏伟。结合上下文,这里的“高踞”一词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人们在沧浪亭所展现出的自然、历史、文化、园林艺术等元素中传达出了一种对沧浪亭的崇高或敬畏情感。选项中的“且带有高傲之感”则融入了个人对沧浪亭的主观感受,并非沧浪亭本身固有属性。另外,“高傲”一词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和本文语境不符。故选B。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选项,原句为明喻手法,而非暗喻。B选项“多处化用诗句”错误。原文主要是引用而非化用。化用诗句指的是将他人作品中的句子或段落化解开来,经过作者的艺术改造,根据表达需要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引用诗句则是在说话或写作中直接引用现成的话,不经过重新组合,并且由于直接引用原文。化用诗句可帮助作者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引用诗句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C选项“本文语言通俗质朴”错误。本文多处引用古诗文,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语言清新洒脱、自然流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能够生动形象地传达思想和情感,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因此,本文语言飘逸典雅。D项是对文章结尾的鉴赏,原句以短句为主,节奏感强,“不朽”一词很有分量,可以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8.①沧浪亭为苏舜钦提供了远离政治纷争的环境,促成了他心境的逐渐平和与通透。②苏舜钦创作的相关作品,赋予了这座园林文化意义及历史价值。③两者之间存在相互滋养、相互塑造的统一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这句话摘自第⑦段:沧浪亭成就了心境逐渐平和、通透的苏舜钦,苏舜钦则成就了一座水清水浊皆可取、云卷云舒俱自得的人文名园。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然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寻找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联。根据文本内容:①沧浪亭为苏舜钦提供了一个远离政治纷争、亲近自然的环境,这种环境促成了他心境的平和与通透。沧浪亭作为苏舜钦摆脱仕宦羁绊的精神家园和避风港,让他在这里体验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这种生活状态也反映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②苏舜钦对沧浪亭的描绘及相关文学作品,也赋予了这座“水清水浊皆可取、云卷云舒俱自得”的人文名园深厚丰瞻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中表达了他摆脱仕宦羁绊的决心和享受自由和宁静的愿望,这些作品使得沧浪亭不只是一个实在的物理空间,更是中国文人精神自由和文化传承的象征。③沧浪亭与苏舜钦之间存在着相互成就、统一的关系。沧浪亭“水清水浊取舍自然”的这种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成就了苏舜钦心境的平和和通透,而苏舜钦的文学作品和精神追求也成就了沧浪亭的文化地位。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彼此。两者之间存在相互滋养、塑造的统一关系,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成就及相互影响。【评分标准】每点2分,写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语文参考答案·2·(共8页)9.①自然烟雨。现实中的江南细雨湿润、古朴、清幽。②历史烟雨。“烟雨”包含了沧浪亭历经千年的沧桑变迁。③文化烟雨。“烟雨”蕴含了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寄托了中国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超然物外的情怀。④情感烟雨。“烟雨”蕴含了作者对苏舜钦的理解,对沧浪亭的热爱及面对自然的宁静与惬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丰富意蕴的能力。首先要找“烟雨”的表层义,再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出“烟雨”的深层内涵,最后根据文章主旨,提炼出其象征义和情感义。【评分标准】每点2分,写出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阅读Ⅱ整体命题思路】本文是当代作家申琳的作品,选自《散文》杂志2023年第7期。文章通过对沧浪亭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背景及文化氛围,体现了作者对沧浪亭的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本文文风亲切、笔调自然流畅、行文线索明晰、语言典雅飘逸、篇幅适中,适合作为高中语文学科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试题材料。出于试题命制的需要,对作品原文略有改动。试题文本并不难读,但要理解其深度关联的传统人文精神,对考生而言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对照一下高考真题中的《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建水记》《霜降夜》《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之类的作品,帮助学生加深这方面的理解。文学类阅读要求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前提下,要观照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等意义,还要关注体裁的特质,逐步探寻“文本、读者和作者”这一平衡关系。客观题的设置比较常规,一题考内容理解,一题考艺术技巧鉴赏。第一道主观题属于低难度题目,考生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这类文章并不陌生,理解本题并不困难;第二道主观题难度较大,要求紧扣“烟雨”作答,考生要深度理解文本,并抓住“烟雨”进行提炼与分析。命题团队期待的是考后教师能够认真分析学生的答题卡,找出学生在应对这道题目时的优势与弱势,进而找到突破这类题目的路径。10.CEF【解析】涂对一处即得1分,二处得2分,三处均涂对得3分。填涂超过三处给0分。句子大意是:“屈原怨恨的是亲近亲人,怨恨的是君主被奸人蒙蔽,宗社有累卵般的危险,自己相信自己可以维护国家但是没有被任用。”11.C【解析】A项中的“咎”,在材料中出现在“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课文注释是:咎,怪罪,责怪。《出师表》中“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的“咎”译为过失,意思不相同。B项的亡,译为失去,在材料中出现在“亡其六郡”,指失去了六郡。《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意思是秦国没有失去箭和箭头,与材料一中的“亡”意思相同。C项“虽”字出现在“身虽陷败”一句中,译为虽然,而“虽董之以严刑”的“虽”,译为即使,所以两句中的“虽”意思不相同,为答案选项。D项中的所以,在材料中出现在“其获罪同而所以获罪则不同”,翻译为……的原因。《师说》中“圣人之所以为圣”指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意思相同。12.C【解析】C项原文表述“未能尽明,明主不晓,遂下于理”,司马迁没有完全阐明自己的想法,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司马迁,于是将司马迁交付给狱官。皇帝应该听了司马迁的说辞,认为司马迁是在为李陵辩护,所以才交给狱官处罚,C项表述不正确。13.(1)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让他的弟弟子兰担任令尹)。【评分细则】“立”“以”“为”各1分,通顺1分。(2)我忠诚的心意,最后没有机会陈述。因此被定为欺骗皇上,最终皇上允许官吏的判决。【评分细则】“因为”“诬”“卒”各1分,句意1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既要求文句大意理解无误,又要求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第(1)题的关键词语有“立”“以”“为”三处。“立”是“即位”的意思。“以”是“任用”。“为”是“担任”的意思。本题直接是对教材的原文考查,意在引导学生注重课内文言文的积累复习。第(2)题的关键词语有“列”“因为”“诬”“卒”四处。“列”是“陈述”的意思(未列入重点采分点)。“因为”是“因此被”的意思。“诬”是“欺骗”的意思。“卒”是最终的意思。这些考点都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字词的含义,能理解文言实词,句意基本就通顺了。语文参考答案·3·(共8页)
14.①司马迁态度:司马迁对李陵的投降行为持有同情和理解的态度,肯定李陵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品质。②李晚芳态度:国家利益不容侵犯,国家法度不容逾越。李陵奉命出征,战败后投降敌人,李陵罪不可赦。【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筛选能力、观点归纳能力。回答此题,要先找到材料中司马迁和李晚芳对李陵事件表述的句子。从材料二“身虽陷败,彼观其意……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推言陵之功”中我们可看出,司马迁认为李陵有大将之风,强调李陵的战绩和忠诚,同情李陵的遭遇。从材料三“陵受命出征,兵败降虏,为将之罪,莫大于是……向天子表陵之能,解陵之罪,欲天子徇其请,枉法而赦陵,褊之甚也”中我们可看出,李晚芳认为李陵战败后投降敌人,作为将领的罪过,没有什么比这个罪过大。李晚芳反对司马迁歪曲法律来赦免李陵。【评分标准】一点1分,两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作为令尹。楚人已经怪罪子兰,因为他劝楚怀王进入秦国而怀王未能返回。屈平已经嫉恨子兰等人贻误国事,虽然被疏远,仍眷念楚国,心系怀王,没有忘记回到朝廷。希望君主有一天能醒悟,国家风气能有所改变。他思念君主,希望能振兴国家,希望回归,一篇之中多次提及志向。然而最终也无可奈何,所以最后没能返回。终究可见怀王到最后也没能醒悟。一个君主,无论是愚笨还是明智,贤能还是不才,没有一个不想要寻求忠臣帮助自己,选拔贤人辅佐自己。但是国破家亡的君主接连出现,而圣明的君主、安定太平的国家连续多代也见不到,这就是因为那些所谓忠诚的人并不是真正忠诚,而所谓贤明的人并不贤明啊。怀王因为不知道分辨忠臣,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遭张仪欺诈,疏远屈平而亲信上官大夫、子兰令尹,结果军事上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郡,自己也客死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不能知人善任的灾祸啊。材料二: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愚忠,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能超过的。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我内心打算向皇上陈述上面的看法,而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恰逢皇上召见,询问我的看法,我就根据这些意见来论述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宽慰皇上的胸怀。我没有完全说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于是将我交付狱官处罚。我的虔敬和忠诚的心意,始终没有机会陈述和辩白,被判了诬上的罪名,皇上终于同意了法吏的判决。可悲啊!可悲!这些事情是不容易逐一地向俗人解释的。材料三:司马迁在创作《屈原传》时,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和牢骚,整篇文章充满了怨恨之词。大概是因为屈原因罪被放逐,司马迁也因罪受刑。他们获罪的结果是相同的,但获罪的原因则不同。屈原可以怨恨,司马迁不应该怨恨,为什么?屈原怨恨的是亲近亲人,怨恨的是君主被奸人蒙蔽,宗社有累卵般的危险,自己相信自己可以维护国家但是没有被任用。屈原,是宗族的臣子。宗室大臣为国家社稷而死,这是他们的职责。但是司马迁的怨恨,仅仅是因为庇护李陵而未能如愿罢了。李陵奉命出征,战败后投降敌人,作为将领的罪过,没有什么比这个罪过大,皇帝诛杀他的家族,来惩治他的罪过,这是符合法律的。而司马迁则是诚恳地向皇帝陈述李陵的能力,为李陵脱罪,想要天子顺从他的请求,歪曲法律来赦免李陵,这实在是太偏激了。【阅读Ⅲ整体命题思路】试题材料为复合文本,由三段文言文组合而成。材料一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见于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材料二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段篇幅较长,在不影响文献原意、保证准确设问答题的基础上,对原文内容进行了删节。材料三节选自李晚芳《读史管见》。三则材料,在内容上深度关联,史实与议论交织严密。所述史实清晰晓畅,所议事理简易明了,语言典雅规范,知识点较全面、准确,与高三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相一致,可作为典型的文言文样本来进行阅读、考查训练。根据考试标准、考试要求,通过试题设置,答案回应,考查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语文参考答案4(共8页)
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生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应该并不陌生。简答题设置的目标不在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而在于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同时有效关联课文、课标内容以及已有知识,引导考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能拘于一隅之见,对相关事件、人物要从不同时间节点、思考角度进行评判,引导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提升。15.B【解析】B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整首词,辛弃疾和友人应该是不忍离别,所以劝慰友人不要上兰舟。选项中的“因为担心友人眼泪直流“理解片面,“更换交通工具”更是曲解原文。A项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两个“西楼”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句子中,第一个“西楼”是与友人相约的地点,而第二个“西楼”则是在风急的环境下,营造出一种紧迫、凄凉的氛围。C项考查对诗歌修辞手法的把握,“声散江天满”这句词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对乐声的传播范围进行了扩大化的描述,从而更突出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引发读者想象。D项考查对辛弃疾诗歌风格的认识,这首词主要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情感细腻而含蓄,与他那些抒发壮志豪情、表达爱国情怀的作品明显不同。16.①直抒胸臆。词人着一“愁”字,直接抒发了面对离别的无尽愁苦。②以景结情。蟋蟀仿佛也因为离别而不停鸣叫,词人寓情于物,愁情不止不休。【评分细则】每点3分,点出技巧1分,结合词句分析2分。第二点如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只要分析得当也给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如果考生将后两句理解为友人离别后的想象之景,答到想象、虚写之类的技巧,也可酌情给分。【解析】题目先说明词作“表达离别之愁”,设问涉及“如何表达”,实际考查的是考生对具体抒情方式的掌握。“一夜旅中愁”一句中的“愁”,直接点名了词人心中的愁,词人这一晚上在旅途中有着无限的愁苦,直接抒发了词人面对离别无尽的愁苦之情。“蛩吟不忍休”以写景收束全词,虽只字未提离情,但让人读后感觉离愁别绪愈加浓重。此句以景结情是一个难点,学生虽然明白这一抒情方式,但是在具体的诗句情境之中,很难想到并判断出来。【词作参考译文】与你相约一同前往西楼,西楼的风急促,行人的衣衫单薄。且不要登上那艘兰舟,怕的是离别时清泪流淌。迎着风吹奏玉笛,悠扬的歌声弥漫在江天之间。这一晚上在旅途中有着无限的愁苦,蟋蟀鸣叫着不愿停歇。【阅读Ⅳ整体命题思路】试题的材料作者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文学家。考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对辛弃疾比较熟悉,对他的《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作品也都有一定了解。辛弃疾一生创作比较丰富,他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诩,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之愁和旅途之苦。词中所表现的离别愁绪与考生学习辛弃疾的作品情感有不同,选择题侧重诗歌内容的理解,简答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具体抒情方式的掌握。试题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学业质量水平4“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综合运用直觉的、顿悟的、灵感的、形象的、逻辑的方法”“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的要求,总体考查考生对诗词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的理解。17.(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3)示例: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注意必须是宋词中的句子)【评分标准】错、增、减字均不得分。语文参考答案(共8页)18.【示例A】讯飞星火文心一言腾讯元宝【示例B】判别式AI养成式AI生成式AI【示例C】沧浪亭岳阳楼黄鹤楼醉翁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积累词语的能力。“口语体、一般书面语体和典雅语体”是按照语体聚合的类型词语组合。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说:“有些词,通过语义上的各种关系聚合在一起,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亲属关系、顺序关系等。从词语的‘家族’或者‘系统’出发,触类旁通,可以大大增加词汇量。”这里所考查的可以视为“类属关系”词的聚合。【评分细则】如果写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答案是合理的,给4分。三个中有两个是合理的,给2分。如果只写出两个,给Ⅰ分。只写出一个词语,不给分。19.随着语言技术的快速发展,普通话拥有了丰富多彩的模态和媒体形态,并快速而广泛地进行着媒体融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言技术的快速发展,普通话……”成分残缺,残缺介词造成两主争锋,在“语言技术”前加上“随着”,使整个句子的主语为“普通话”;二是关联词使用不当,将“或”改为“并”。此处不是选择关系,而是并列关系。【评分细则】4分,每改对一处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改法,合理的可酌情给分。不在“语言技术”前加上“随着”,而是在“普通话”前加“使(让)”,也是可以的。写句子时明显改变原意要视情况扣分,增删字词导致表达明显不通顺的要扣1分。20.A三足鼎立B兼容并包/兼收并蓄C举足轻重/至关重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甲处,文中提到三种语体在普通话中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普通话丰富的语体格局。因此,需要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种三者并存、相互支撑的局面。“三足鼎立”原指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各立一方,常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在这里,可用它来形容口语体、一般书面语体和典雅语体三种语体并存的格局。乙处,根据语境,文中指出普通话以某种姿态大量吸收古代汉语、方言、民族语、外语的成分,这显示出普通话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吸纳能力。因此,需要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种广泛吸收、兼容并蓄的特点。“兼容并包”或“兼收并蓄”都符合这一描述。“兼容并包”指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都包容进去;“兼收并蓄”指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都吸收进来。丙处,此处是强调普通话在中国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需要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种极其重要、不可忽视的地位。“举足轻重”或“至关重要”都符合这一描述。“举足轻重”指只要脚稍微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至关重要”指具有特别重大影响或后果。【评分细则】3分。每填对一个给1分,有错别字或成语中字的位置错误,则该成语不给分。若答其他成语,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注意答案必须是成语。2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项和原句一样用于连接并列的成分。A若相邻两数字连用为缩略形式,宜用顿号。B项用于某些序次语(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天干地支”类序次语)之后。C项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22.【示例一】超语时代是指普通话的一个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新词语大量产生,其他语言的成分被大量吸收,以表情包、图表、图像等为辅助,并有语言智能产品提供助力。【示例二】超语时代,是指普通话新词语大量产生,大量吸收其他语言的成分,并容纳表情包、图表、图像等,以语言智能产品为助力的迅速发展时期。【评分细则】语句通顺1分,出现明显的不通顺扣1分。“超语时代是……时期(阶段)”这个句式1分。其他各要素合理融入语段,4分:①普通话新词语,②其他语言成分,③表情包、图表、图像等,④语言智能产品,这几个要点缺少一处扣1分。【语言文字运用整体命题思路】本道大题为一则材料关联五道题的题型,现在的考题越来越强调阅读的综合,这种一拖五的形式符合命题的导向。当然,日常训练中,语用部分的材料到底选用一则还是两则,也可以交替尝试。本次分别考查了词语积累、病句修改、成语填空、标点符号、下定义等内容,均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范围,第一道题考查角度较新,意在提醒一线教学回归教材,这里关联的是必修上册第八单元。最后一道下定义这个考点只要是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一般都会涉及,考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可以检验一线语言文字运用复习的有效性。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题目能够综合反映考生的语用水平,有两个关键点需要长期关注:一是如何保证学生在这个板块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做题;二是高三日常教学中每节课学生是否有时间进行语言表达(口语与书面语)。语文参考答案·6·(共8页)23.作文审题指引本题直接对标教育部九省联考作文试题题例Ⅰ,注重教考衔接,所有考生均有话可说,希望考生能够在考场上调用语文学养进行写作。《拿来主义》属于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对于考生而言并不陌生,但要在考场上将作文写好,客观上又存在时间与写作深度上的重要挑战。《教师教学用书》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杂文,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某种意义上说阐述的也是如何学习的问题。文章针对国民党政府的媚外‘送去’政策和革命阵线内部全盘否定外来文化或全盘西化的主张,提出要采取‘拿来主义’: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清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的新文化。这一观点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作为作文命题材料,材料从《拿来主义》中选取了一部分,开放性更强,立意点更多。“拿来”不止限于外来文化,可以泛指个体或某种文化形态之外的所有优秀文化。考生可以结合学习《拿来主义》的体会,写一篇评论,展开谈“拿来主义”的文化价值。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拿来”的思维方式在学习中的作用。还可以反向思考,如果没有吸收外部优秀文化的能力,个人将可能变得保守,社会风气将变得僵化。总之,只要围绕“拿来”展开,紧扣议题,思想健康,文风端正,都是符合写作要求的。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文化现象,考生需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不能不加选择直接写进作文,正如鲁迅先生告诫我们的“他占有,挑选”,“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考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拿来主义”的态度,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文构思参考示例】第1步认真审题。提取关键词:拿来自成新人新文艺第2步理解其内涵和构建逻辑关联。“拿来”原指从别处取来或带来某物,但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引申意义。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指的是在文化交流中,既要借鉴外来文化,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盲目崇拜或排斥。这种态度强调了在吸收外来文化时要有选择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鲁迅在文中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将文化遗产比作一座大宅子,指出我们应该“占有,挑选”,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或完全排斥。他详细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具体方法。他将文化遗产分为三类:有益无害的(如鱼翅)、有害有用的(如鸦片)、有害无益的(如烟枪和烟灯)。对于有益无害的部分,我们应该吸收;对于有害有用的,我们应该利用其有用的部分;对于有害无益的,我们应该销毁。这样通过“拿来”,我们便可以成为新人,文艺可以成为新文艺。因此,这里的“拿来”就不只是简单的接收或吸纳,而是经过筛选和消化后的吸收,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第3步立意与构思框架①通过引用鲁迅的这句话引出主题,然后简单阐述对这句话的理解,点明“拿来”在个人成长、文化(艺术)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②为什么要拿来——A.人要成为“新人”。B.文艺要成为“新文艺”。具体怎么做——明辨性质、目光敏锐、有批判精神、积极借鉴与学习前人经验(不闭门造车)、怀有空杯心态,不断学习新生事物,与时俱进,做到自我更新与成长,在文化艺术上进行传承与创新。③总之,“拿来”对于个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很重要。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以敏锐的目光,明辨性质,不断学习,积极地去“拿来”,同时也要在“拿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推动个人成长、文化艺术发展和社会进步。【附:作文参考题】参考题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举办戏剧节,让同学们都参与台前或幕后工作,是否是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请明确观点和立场,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能照搬本套试卷中的材料;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7·(共8页)
23.作文审题指引本题直接对标教育部九省联考作文试题题例Ⅰ,注重教考衔接,所有考生均有话可说,希望考生能够在考场上调用语文学养进行写作。《拿来主义》属于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对于考生而言并不陌生,但要在考场上将作文写好,客观上又存在时间与写作深度上的重要挑战。《教师教学用书》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苗木种植与水资源利用合作合同规范3篇
- 2024版计算机软件许可与实施协议版B版
- 2024年路演活动专用展示厅房屋租赁转租合同3篇
- 2024年项目合作合同:文化旅游景区开发与合作
- 2024年食品冷链物流与配送服务合同
- 2024年鲜活水产品运输合同3篇
- 2024年高效委托薪资发放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年采购合同范本:供应商与采购方的货物质量、交付时间等关键条款
- 2022年抚顺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
- Unit+5+I+think+that+mooncakes+are+delicious同步练-+2024-2025学年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英语下册+
-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除法竖式计算题200道及答案
- 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制造考核试卷
- 法人变更股权转让协议书(2024版)
- 研究生中期考核汇报模板幻灯片
- AQ/T 2061-2018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防治水安全技术规范(正式版)
- 培训机构与学校合作协议书范本
- 留置导尿法操作评分标准
- 2024年高考数学经典解答题-立体几何专项复习17题(附答案)
- 麻醉管理-血气分析在手术中的应用
- 建立安全监督与反馈机制
- 水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