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版八年级科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外研版八年级科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外研版八年级科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外研版八年级科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外研版八年级科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版八年级科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8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共6题,共12分)1、把重6N,边长为0.1m的正方体物块投入足够多的水中,当物块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取10N/kg)()A.物体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B.物体所受浮力为10NC.物块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为1000PaD.物体在水中处于漂浮状态,物块的密度为0.6×103kg/m3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依次是()A.C,H,O,SB.N,O,Al,FeC.O,Si,Al,FeD.Fe,Cu,Zn,Al3、下列叙述,表示气候的是()A.天空湛蓝B.大风呼啸C.寒流过后,气温骤降D.四季分明,雨热同期4、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蔗糖和水B.高锰酸钾和水C.汽油和水D.酒精和水5、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B.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C.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脑发出的神经组成D.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6、关于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四位同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B.C.D.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7、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____、不断____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____。1803年英国化学家____提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人们称为实心球模型。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____在实验中发现了带负电的____,他提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人们称为枣糕或____模型。1911年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在实验中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提出了原子的____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____,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____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1913年,丹麦科学家____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____上运动。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比波尔模型又有了很大的改进。8、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图中A点表示的乙溶液为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t3℃时,将4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

(3)t3℃时,将等质量甲和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质量大小关系为:甲____丙(填“<”;“>”或“=”);

(4)将t1℃时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为____(填一种即可).

9、(1)下列氮肥含氮量由高到低是排列顺序是:____(用序号表示).。常见氮肥①NH4NO3②NH4HCO3③CO(NH2)2相对分子质量807960(2)治理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的一种方法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装置.使NO和CO反应生成N2和C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3)有机物中碳氢化合物可用CxHy表示,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xHy+(x+)O2xCO2+H2O.判断等质量的①CH4,②C2H2,③C2H4,三种碳氢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用序号表示)10、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硫在氧气中燃烧____;

(2)锌和稀硫酸反应____;

(3)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盐酸反应____.11、溶液的浓稀与饱和;不饱和之间的关系.

(1)不同溶质的溶液饱和,不饱和与浓稀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稀溶液____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____是饱和溶液.

(2)同一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____.12、当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用丝线悬挂着的通草小球时,发现小球被吸引,那么,这小球带____电或____.13、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如图甲所示的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产生的。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可以得出____不能传声。

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4、水果存久了重量会减轻,是因为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有机物。15、农民给植物松土是为了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16、柳树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柳树从水中吸收氧气,把氧气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17、蔬菜大棚内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增加产量。18、为了充分利用阳光,每块土地种植的农作物越多越好。评卷人得分四、作图题(共1题,共10分)19、作图题;画出斜面上的物体A和光滑球的受力示意图。

评卷人得分五、其他(共2题,共14分)20、小磁针S极所指的方向如图所示;请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和电源的正、负极.

21、根据要求作图:

(1)如图甲;在图中画出与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

(2)如图乙;物体A静止在斜面上,画出物体A对斜面压力的示意图;

(3)如图丙;在虚线框内分别画出开关和灯泡符号,使之符合安全用电要求.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6题,共12分)1、D【分析】【解答】解:

(1)物体的体积V=(0.1m)3=0.001m3;

物体的质量m===0.6kg;

物体的密度ρ===0.6×103kg/m3;故D正确;

(2)由于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物块在水中将漂浮,故A错误;

(3)因为物块漂浮;物块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为6N;故B错误;

(4)物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6×10﹣4m3;

浸入的深度h===0.06m;

物块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

p=ρ水gh=1000kg/m3×10N/kg×0.06m=600Pa.故C错误.

故选D.

【分析】已知物块的边长,可求物块的体积,已知物块的重力可求物块的质量,根据公式ρ=可求物块的密度,再与水的密度进行比较,即可知道物体的在水中的浮沉状态;从而求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再根据物体受到的浮力求出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进一步求出浸入的深度,根据公式p=ρgh求出下表面受到的压强.2、C【分析】【分析】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氧;硅、铝、铁、钙等元素。

【解答】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为;氧;硅、铝、铁。

故答案为:C3、D【分析】【分析】天气与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天气是某地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变化,特点是多变;气候是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稳定性.本题考查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比较记忆即可.

【解答】解:比较题干中的四个选项可得;选项ABC都是描述的某地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变化,属于天气,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属于气候.

故选:D.4、C【分析】【分析】根据溶液的定义: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必须能够溶解.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溶液的特点尤其是均一性;稳定性.悬浊液和乳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解答】解:A;蔗糖能溶于水并且形成的混合物也是均一、稳定的;故A错误;

B;高锰酸钾能溶于水并且形成的混合物也是均一、稳定的红色液体;故B错误;

C;汽油不能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分层,不均一、不稳定,不能形成溶液,故C正确;

D;酒精和水可以以任意比例互溶;属于溶液,故D错误.

故选C.5、C【分析】【分析】此题考查了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据此回答.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要注意理解掌握,不能死记硬背.

【解答】解: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故选:C6、C【分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化学方程式能够反映多方面的内容;要注意理解。

【解答】解:A;铁和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后生成一种固体;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由3Fe+2O2Fe3O4可知;各物质的质量比为:(56×3):(32×2):232=21:8:9,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铁和氧气都是单质;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7、完善修正本质道尔顿汤姆生电子西瓜核式原子核核绕核波尔轨道【分析】【分析】结合科学家对原子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回答。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原子结构的模型是在实验和发现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的。

【解答】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人们称为实心球模型。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实验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他提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人们称为枣糕或西瓜核式模型。1911年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在实验中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提出了原子的原子核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1913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比波尔模型又有了很大的改进。

故答案为:完善;修正;本质;道尔顿;汤姆生;电子;西瓜核式;原子核;核;绕核;波尔;轨道8、不饱和37.5%>加溶质或蒸发溶剂【分析】【解答】(1)图中A点表示的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因为A点在乙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故答案为:不饱和;

(2)t3℃时,甲的溶解度是60g,将4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故答案为:37.5%;

(3)t3℃时,将等质量甲和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质量大小关系为:甲>丙;故答案为:>;

(4)将t1℃时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为:加溶质;蒸发溶剂;故答案为: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图中A点表示的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因为A点在乙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t3℃时,甲的溶解度是60g,将4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t3℃时,将等质量甲和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质量大小关系为:甲>丙;将t1℃时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为:加溶质,蒸发溶剂.9、③①②2CO+2NO2CO2+N2①③②【分析】【解答】(1)解:在硝酸铵中,NH4NO3﹣﹣﹣﹣﹣2N

8028

在碳酸氢铵中,2NH4HCO3﹣﹣﹣﹣﹣2N

15828

在尿素中,CO(NH2)2﹣﹣﹣﹣﹣﹣2N

6028

由此可见;尿素中氮元素的含量最高,碳酸氢铵中氮元素的含量最低.故填:③①②;

(2)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CO+2NO2CO2+N2.故填:2CO+2NO2CO2+N2;

(3)设:三种物质的质量均为x;

①甲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a,CH4燃烧的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1664

xa

a=4x

②C2H2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b,燃烧的方程式为:2C2H2+5O24CO2+2H2O

52160

xb

b=x

③C2H4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c,燃烧的方程式为:C2H4+3O22CO2+2H2O

2896

xc

c=

故填:①③②.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解答;

(2)根据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经过催化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进行分析;

(3)根据化学方程式来分析解答.10、S+O2SO2Zn+H2SO4═ZnSO4+H2↑HCl+KOH=KCl+H2O【分析】【解答】(1)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SO2;

(2)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3)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KOH=KCl+H2O.

故答案为:(1)S+O2SO2;(2)Zn+H2SO4═ZnSO4+H2↑;(3)HCl+KOH=KCl+H2O.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11、不一定不一定浓【分析】【解答】(1)不同溶质的溶液饱和;不饱和与浓稀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2)同一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分析】(1)不同溶质的溶液饱和;不饱和与浓稀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2)同一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12、负|不带电【分析】【分析】(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带电体吸引不带电体.(4)排斥的两个物体带有同种电荷,吸引的物体可能带有异种电荷,也可能带电体吸引不带电体.

【解答】解: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悬挂的通草小球,出现吸引现象,可能是通草球带负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也可能通草球不带电体,带电体吸引不带电体.

故答案为:负;不带电.13、振动真空【分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转换法来研究物理现象;(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1)正在发生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时;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虽然闹钟仍在响,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故答案为:振动;真空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4、A【分析】【解答】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植物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水果存久了,水果进行长时间的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有机物,导致重量会减轻。因此水果存久了重量会减轻,是因为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有机物。所以题干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呼吸作用是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上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呼吸作用反应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15、A【分析】【解答】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农民给植物松土,是为了让根部能够得到更多的氧气,促进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16、B【分析】【解答】土的重量只减少了很少一部分;说明植物的生活还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但量很少;只浇灌纯净的水5年后,被柳树吸收后大部分(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了光合作用的原料。而柳树苗从空气中吸收的氧气是用来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的,会使重量减轻;而柳树苗能不断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等有机物,积累在柳树的体内,是柳树增重的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17、A【分析】【解答】在温室中种植蔬菜;要使蔬菜产量得到提高,就要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的效率,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所以,蔬菜大棚内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就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就多,因此可以增加产量。所以题干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18、B【分析】【解答】合理密植是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种植农作物时;如果过稀,使阳光照到地面,造成浪费,会减产;如果过密,植物叶片互相遮挡,不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也会减产。因此种植农作物时应合理密植不是越密越好。

【分析】合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