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杠杆》教案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1E/3A/wKhkGWeMP22AYIcSAAGX1gNlVzU689.jpg)
![2024年《杠杆》教案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1E/3A/wKhkGWeMP22AYIcSAAGX1gNlVzU6892.jpg)
![2024年《杠杆》教案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1E/3A/wKhkGWeMP22AYIcSAAGX1gNlVzU6893.jpg)
![2024年《杠杆》教案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1E/3A/wKhkGWeMP22AYIcSAAGX1gNlVzU6894.jpg)
![2024年《杠杆》教案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1E/3A/wKhkGWeMP22AYIcSAAGX1gNlVzU68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杠杆》教案
《杠杆》教案1
(一)背景和目标
在前一课,学生初步认识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杠杆省力、费
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本课学生将通过对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和
分类,认识各类杠杆的作用。这一探究,能让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向生活迁移,帮助学生理
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
生活中的杠杆并不像杠杆尺那样简单直观,不同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是不相
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工具,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它的三个重要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本课的探究将把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引向
生活实际。学生将经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分析,既能找到各类杠杆工具的三个
重要位置,也能根据省力情况进行分类。
科学概念
•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二)教学准备
为每位学生准备:1支长竹筷(秤杆)、螺丝帽或钩码(秤蛇)、粗棉线或钓鱼线、小塑料
圆盘(秤盘)、记录单。
为每组学生准备:撬盖的铁片、开瓶器和夹子。
为全班学生准备:铁片撬盖子、开瓶器开瓶子和夹子夹东西放大的情景图,传统杆秤。
(三)教科书说明
教科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杠杆类工具的匕瞰
为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杠杆也和杠杆尺一样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情况。教
科书选择了代表省力杠杆的打开油漆桶的铁片、打开饮料瓶的开瓶器和代表费力杠杆的夹东西的
夹子。这些杠杆都是学生较熟悉的工具,生活中应该有使用类似工具的经历。教学中从杠杆工具
的三个重要位置着手进行比较,这是学生比较容易做到的。
教科书呈现了10种工具,依次是偏口钳、园林剪、银子、切刀、剥线钳、剪刀、核桃夹、
尖嘴钳、订书器、筷子。分析这些常用的杠杆类工具,按是不是省力的标准给它们分类:用比较
分析的办法去判断哪些杠杆工具像开瓶器一样是省力的,哪些杠杆和夹子一样是费力的。
夹子等杠杆工具用起来不省力为什么还要设计这样的杠杆工具呢?学生在这里可能很自然
地提出这样的科学问题,所以有必要讨论,省力只是工具的一个作用,工具还有给人们带来方便
的作用,如:延长手臂(指)、方便拿取等。
第二部分:小杆秤的'研究
"秤曲虽小,能压千斤",这是杠杆类工具运用的一个典型现象。学生在生活中也许没有很
多机会见到杆秤,所以这里先通过实际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了解杆秤:在中药房、农贸市场等地方
都有可能见到杆秤的身影。如仍不容易见到杆秤,建议教师准备一把杆秤,让学生进行观察。
在学生仔细观察杆秤实物后,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个杆秤,这样能很容易地分析杆秤这
个杠杆工具的三个重要位置及其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杠杆是怎样省力的以及杆秤设计的巧妙。
附:小杆秤制作步骤
•把一根小手指粗的竹筷或直木棍(长约30-50厘米)打磨光滑;50克钩码1~10个,其
中一个用钓鱼线系好做秤由。
・自制一个秤盘,系好三条一栏长的细绳并固定在秤杆上。
•在秤蛇与秤盘间选择适当的位置系上一个绳套,作为初次实验的平衡点。
•利用平衡原理制作托盘小杆秤刻度,在称盘内每次加一个怯码(50克),移动秤蛇使秤
平衡,并在秤杆的挂秤蛇的位置做好标记,直到秤杆用完为止。
《杠杆》教案2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起点基于学生的已有基础
理性思维是科学最本质的特点之一,探究学习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新课程强调教学
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先前的经验为起点","教材内容的组织要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
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充分促进他们在
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杠杆的平衡》一课取材于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研究》。杠杆现象
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孩子很少对其中进行过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
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
验而不是科学知识。从科学探究层面上分析,从实验到结论的探究过程,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这些方面六年级学生已经比较清晰,而实验到初步结论到验证再到结论,这种探究活动方式对学
生还是初次经历,理解体验验证工作是科学实验的重要过程成了本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实
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形成一种敏感的捕捉数据、发现规律本领,也是本课教学学生在理性思维、
理性精神方面的重要发展,相信这种素养将对学生今后的更多实践活动提供"飞翔的翅膀"。本
课教学大胆对原教材进行取舍,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
二、构建一个典型的科学学习过程
新课程强调"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展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和关注去观察自然
界的事物和现象,让他们在开展实验与调查、交流与分析和最终形成结论的过程中进行科学课程
的学习。在必要的时段,也需要组织适当的内容,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
科学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悉心引领学生经历这么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一多次实验、收集数
据、分析数据、初步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如何针对问题寻找实验,
感受结论与定论的发展关系,理解验证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理解科学是可以反复3佥证的。这
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一丝不苟的科学志度在本课中得到很好
的体现。现实中很多孩子不习惯于实验后的验证活动,或者验证活动十分马虎。因此,让孩子理
解验证活动的重要性是本课一大特色,强烈渗透着科学实证思想。这,或许就是我们期盼看到的
有科学味。
课堂教学实录:
学生4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桌面一个杠杆尺装置,一盒钩码。
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这么一个装置,谁能说说这个装置有什么特点?
生:这个装置像一个十字架,横着的是可以动的。
师:怎么动?
生:绕着中间的一个地方转动。
生:这个装置应该可以用来测两边的物体是否相等。
生:这个装置上面有很多孔,4个大孔,10个小孔。
生:小孔在下面,大孔在上面。
生:我还发现10个小孔都是平均排列的,它们的上方有1、2、3、4、5的数字。
师:像这样的一个装置,我们称它为杠杆尺。杠杆尺中间的点,叫做支点。为了便于我们的
研究,我们把杠杆尺其他的10个小孔也标上名字。而另外的4个大孔,因为它们的分布没有明
显的规律,我们这节课不做研究。
师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左边第2格、右边第2格、右边第5格。
(评:杠杆尺的认识,特别是每个部位名称的界定,为学生研究杠杆尺的平衡提供一定的认
识基础,便于描述。)
师:接下来老师在杠杆尺的左边第3格挂上2个钩码,这时候杠杆尺会怎么样?
生:往右边歪。
生:要在右边也挂上2个钩码。(师在右边第一格挂上2个钩码,杠杆尺还往右边歪。)
生:也要挂第3格。
师:为什么要挂第3格?我挂第4格会怎样?
生:挂第4格会往右边斜。
师演示第4格挂2个钩码,再演示第3格挂两个钩码。
师:现在杠杆尺处于一种怎么样的状态?
生:平平的状态。
(生笑)
生:水平的状态。
师:杠杆尺这种水平的状态,我们叫它平衡。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平衡就是指杠杆尺在水平状
态的平衡。
(评:杠杆尺的平衡有两种状态,这里指出今天研究的问题是杠杆尺的水平状态的平衡,为
学生的研究明确方向。)
师:左边第3格如果不是挂2个钩码,而是挂4个钩码,要使杠杆尺平衡,右边应该怎么
挂?
生:右边第3格也挂4个。
师:左边第4格挂5个钩码,要使杠杆尺平衡,右边应该怎么挂?
生:右边第4格也挂5个。
师:杠杆尺的平衡简单吧?
生:简单!
师:来点难度好不好?清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在杠杆尺的左边一个位置挂上钩码,在右边一个不同的位置,挂上钩码,使杠杆
尺平衡。(停顿30秒后)
(评:留白,给学生思维的时间。)
师:注意左边几个位置?
生:一个。
师:右边呢?
生:也是一个。
师:特别注意,左右的位置必须不一样。有没信心试一试?
生:有!
师:给每个小组3分钟时间,看哪个小组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个挑战,一完成,请小组
长马上把你们组的作品端到台上来,对号入座。开始!
伴随轻快、稍有紧张的音乐,学生开始了探究活动,有些小组较快完成了,有些小组还急成
一团有些小组开始讨论别人的摆法有些小组开始借鉴别人的方法并思考着别的不一样的方法,
老师巡视着,指导个别的确存在困难的小组。
结束的铃声响起,学生们安静的坐了下来。
师:我们来看一看,哪些小组已经挑战成功?哪些小组是还需要努力的呢?
师生共同检查对所有小组作品的平衡情况。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成功了的小组都是怎样摆放的?
生:我们组左边第4格挂1个,右边第1格挂4个。
生:我们组左边第4格挂1个,右边第2格挂2个。
生:我们组左边第3格挂2个,右边第2格挂3个。
生:我们组左边第2格挂1个,右边第1格挂2个。
生:我们组左边第1格挂5个,右边第5格挂1个。
生:我们组左边第1格挂4个,右边第2格挂2个。
生:我们组也是左边第3格挂2个,右边第2格挂3个。
课件将每组学生的数据填入表格。
师:科学家面对很多的实验数据的时候,他们会做什么?
生:分析数据,找规律。
师:我们也来找找规律,这些数据有什么规律呢?
生:有些地方左右两边的数据是刚好反一下的。
师:有些地方的数据能不能说明全部?
生:左边钩码的位置加上钩码数,等于右边的钩码的位置加上钩码数。
生:不对,比如说我们组左边第1格挂4个,右边第2格挂2个,左边1力口4等于5,右
边2加上2等于4,两边就不相等。
生:左边的乘起来等于右边的乘起来。
师:左边的什么乘起来呀?
生:应该是左边的钩码位置乘以左边的钩码数等于右边的钩码位置乘以右边的钩码数,杠杆
尺就平衡。
(留白,学生观察全体数据思考。)
师:是这样的吗?
生:是。
生掌声。
(评:让学生经历着在一组数据中找出规律的过程,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过程。)
师:左边的钩码位置乘以左边的钩码数等于右边的钩码位置乘以右边的钩码数,杠杆尺就平
衡,这个规律到底是不是普遍的规律?还是就这么几个实验数据的规律呢?我们还必须进行实验
验证。什么是实验验证呢?所谓实验验证是指先根据这个规律在脑子里面想好数据,然后再在杠
杆尺上做实验如果所有符合这个规律的数据都能使杠杆尺平衡?B么这个规律就是普遍的规律,
就是真理。
师:比如说左边第2格挂了3个钩码,根据这个规律,右边可以怎么挂呀?
生:右边第一格挂6个。
生:还可以右边第3格挂2个,右边也第2个格挂3个。
师:好,有这么多挂法,我们就一个一个的验证。
实验验证。
生:如果右边有第6格,我觉得第6格挂一个也应该可以。
师:说的很好,把掌声送给他。
师:还有谁愿意来再来验证一下?
生:我们刚才右边第3格挂4个,左边怎么挂都挂不起来,现在左边第2格挂6个试下。
验证实验。
生:右边第2格挂5个,左边第5格挂2个试下。
验证实验。
师:真金不怕火烧,真理不怕验证,现在我们可以说这个规律是……
生(齐):正确的。
师:如果左边第1个挂1000个钩码,右边……
生:第1000格的位置挂一个。
师:给你一个杠杆,你能翘动地球吗?
生:能!
(评:科学需要实证,引导学生作实证研究,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科学方法的
训练,更是对儿童在做科学的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科学实证思想的渗透和培养。学生在活动中
体验着真金不怕火烧,真理不怕验证。)
师:刚才第一关拟戡大部分小组成功,个别小组还未成功,成功的小组为自己喝喝彩,尚未
成功的小组为自己加加油,都用掌声表示。(生鼓掌)
师:挑战第2关。(大屏幕显示:在杠杆的左边找一个位置挂上钩码,在右边同时找两个
位置挂上钩码,使杠杆尺平衡。留白半分钟)
师:左边几个位置?
生:一个。
师:右边呢?
生:2个位置。
师(结合幻灯演示):这个实验我们要按照刚才的实验步骤做,先做实验找数据。那么,要
找出规律,一组实验能不能说明问题?
生:不行。
师:做100组呢?
生:没时间。
师:另颐做几组实验?
生有的说2组,有的说3组,有的说4组、5组。
师:(出示表格)这里有4组数据可以填,建议同组的每个同学寻找一组实验数据,碰到
有困难的,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动动脑筋,要互相帮忙。如果想多做几组实验的,可以把实验数据
填下面。分析数据得出规律后一定要进行验证,然后才能下结论。
教学现场:生开始实验,伴着舒雅的音乐。生A:我想到了,我先来试试,大家看行不?生
B:左边的乘起来,右边的加起来好像相等哦……生C想了好久,突然拍了下脑袋:有了,这肯
定行。两分钟后的时候,老师对还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陆续提供帮助。学生边想边挂,思维发展
很快。有的说”搞定,继续"。8分钟的时候,有些小组已经完成实验了,教师要求他们去帮助
那些有困难的小组。
(评:现场活动持续13分钟,这里有许多很经典的镜头,这是一个孩子身心充分解放的过
程,一个每个孩子都充分参与活动的过程,一个师生共同探索、相互合作的过程,一个孩子思维
异常活跃后的顿悟的过程,一个学生经历多次的验证后的科学实证思想的洗礼的过程。学生体验
"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验证",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师:研究时间结束,相信每个小组在这一过程中都会有很多收获,下面我们要进行汇报。哪
组同学愿意上来将你们的研究发现和大家交流。
生纷纷举手,第一组上去汇报。
组1:我们的结论是左边的格数乘以钩码数等于右边的格数相加,这是我们小组进行了5次
实验、2次验证得出的结论。请大家看我们的研究报告,有问题的可以向我们提问。
生:能不能给我们演示其中的一组数据?
组1:好吧。我们左边第2格挂2个,2乘以2等于4。右边第1格挂1个,第3格挂1
个,1加上3等于4,左右相等,杠杆尺平衡。
生:你们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实验的过程有没什么困难?
组1:我们先是根据刚才的规律去做实验的‘,不过我们发现这两个实验还是有区别的。后
来我们终于找出了一组数据,然后我们就顺水推舟,完成了实验。这个规律经过我们的验证是对
的。
组2:我们的研究结果和你们不大一样,可不可以让我们组发表我们的研究发现?
组1:可以。
生掌声。
组2:我们的研究发现是左边的格数乘以左边的钩码数,等于右边的格数1乘以钩码数1,
加上右边的格数2乘以钩码数2。
生:希望你能说的更明白点。
组2:比如说我们的这组实验,左边的格数3乘以左边的钩码数4等于12,右边的格数2
乘以钩码数2等于4,格数4乘以钩码数2等于8,4加8也等于12,杠杆尺平衡。
生:你们的研究有没有一些比较正确的验证结果。
组2:有,而且不是比较正确而是正确。请看!
生掌声。
生:你们组的研究结果和我们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刚才的小组和我们不一样呀?看看他们
的研究报告好象也是对的呀,你们能不能解释这个问题?
组2:这个问题让我们请我们组的XXX同学给大家解释好吗?
生鼓掌。
XXX:因为第1组同学刚才右边挂的钩码数都是1,一个数乘以1还是等于它自己,所以他
们把右边的钩码数忽略了,其实只要他们做一个右边的钩码数不是1的实验,那么他们就会发
现这个规律是不全面的。
生鼓掌。
师:做科学实验特别是数据实验的时候,数据一定要全面,否则,你的研究就会存在局限。
组2:我们还想到如果右边挂的位置如果更多的话也是一样的,只要把右边每个钩码数和格
数的积相加等于左边的格数乘以钩玛数,杠杆尺就平衡。
师:有道理吗?
生:有。
生:我补充下,刚才我们实验过了,其实不是右边,左边也一样,只要左右两边每个钩码数
和格数的积相加的和相等,杠杆尺就平衡。
生热烈的掌声。
(评: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都有属于自己思维层次的探究问题,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有属于
自己的思维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做到相互倾听、相互质疑、相互交流、思想相互碰撞,在交流中
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这是科学课的追求,这是新课程的追求,这是所有课堂教
学的追求。)
师:精彩,很精彩,让我们再次为我们的成功鼓鼓掌!
生鼓掌,下课。
《杠杆》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动物头饰、木棒、积木、重物、记录卡、水彩笔、浆糊、抹布、用力标志(大小不等的圆片)。
活动过程
1、导语:小熊要盖新房子,它买了许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动,我们去帮助它吧!
说一说,用什么办法来运材料。
(1)我用双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试T式,哪种方法用的力气小。
幼儿使用各种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点。
Q)使劲用双手抱重物。
(2)弯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抱最费劲,汗都流出来了,拉有一点费劲,推只有一点点费劲,撬很轻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点点汗,推不费力,撬更不费力。
(3)抱要费力气一些,拉要稍微费力气一些,推费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费力气,轻轻一下
就行了。
4、我的实验过程。
让幼儿用省力的办法帮小熊把材料全部运过去。
注意事项
1.使用木棒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给幼儿提供的.重物以不超过三名幼儿抬起的重量为宜。
3.提供作支点的积木高度要适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时,支点应随重物一起移动。
活动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
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本次活动
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杠杆》教案4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
型的杠杆。
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梯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银
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银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哽酒瓶的图片(教师).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银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
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
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匕徽)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I牛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镜子和开瓶器的'
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镜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
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
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蛇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
什么杆秤的称蛇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
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4用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建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
(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祛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ft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杠杆》教案5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
(2)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力臂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
用点的距离。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可以体会很深刻。例如教材中图12.4-5,可以把右
边的钩码换成一个弹簧测力计,让测力计向不同方向用力拉,为了让杠杆平衡,看力的大小是否
相同,想一想,为什么?
1、如图12.4-1,是用一根木棒在撬石头,这根木棒的特点有:①木棒不易:②能在力F的
作用下围绕着旋转。我们就可以把这根木棒叫.
2、在上题中,我们从0点作一条MN的.垂线,这条垂线的长度就是力F的.
MN这条直线就是力F的。
3、下列物体中不能看成杠杆的是()
A、筷子B、火钳C、剪刀D、橡皮筋
4、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如果分别用不同方向的三个力作用于杠杆的
A点,都能使图12.4-2所示的杠杆平衡,那么最小的力是°
5、生活中的杠杆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省力杠杆,例如;二是,例如;三是等臂杠杆,例如。
(把钓鱼杆,跷跷板,瓶起子填在女咛后的横线上)
6、如图12.4-3,图中轻质木棒AB可以看成一个杠杆,C点吊一重物,B点用绳子拉着,
杠杆的支点是点。请在图中标出动力F1,阻力F2,并画出它们的力臂LLL2。如果木棒静止,,
则等式:F1L1=成立。
7、用一根细棉线把一段直铁丝吊起来,让铁丝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再将棉线右边的铁丝对
折一下,铁丝还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吗?实际做做,然后回答:
①你看到的现象是:;
②猜想可能的原因是:;
③猜想的依据是:。
8、用剪纸的剪刀剪一叠较厚的纸,是用剪刀的尖端容易剪断还是用剪刀的中部容易剪断,
试试看,并和同学交流一下,讨论是什么原因?利用的物理知识是什么?
能力提高
9、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劫中,你一定注意了首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吧!这样做对
你填写书中表格中的哪几项数据有利,为什么?
10、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我们使用的杠杆两端有两个螺母,它们的作用是。如
果不要这两个螺母,请你设计一种装置,使它具有与螺母相同的作用,画出设计草图,加上必要
的文字叙述。
1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小红发现用2个钩码可以平衡3个钩码。如图12.4-4,
小红想,杠杆平衡,肯定不能光看动力和阻力,可能还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于是她
反复做了几次实验,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二阻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老师看后,指出她的不足之处,可小红据理力争,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老师为了让小红相信,拿来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测力计的挂钩挂在A点上,则.小红明白了。
①你能说说教老师是怎么做的吗?
②小红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得出的平衡条件等式两边各改了一字就变成了正确的结论,
想一想她是怎么改的?
12、能否用量称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一名同学的重?
需要的辅助器材:
应用的物理知识:
启发你这样创意的来源:
13、如图12.4-5,一个圆柱形质地均匀的桶重400N,直径1m,要把它推上一个高20cm
的坎,此时这个桶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杠杆,它的支点是,。点为重心。如果要用最小的力把它
推上坎,应如何使力,在图上把它画出来,并算一算,这个最小的力应是多少?
《杠杆》教案6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杠杆一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
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锄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
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杠杆”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杠杆?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杠杆的定
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恻刀、剪刀都是杠杆。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
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
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
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0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物理教案《杠杆一初中
物理第一册教案》。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
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
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
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
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
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教师: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
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
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学生答出: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
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X动力臂"和"阻力X阻力臂”的单位是
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
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
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
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杠杆示意图如图1所示。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之后练习1、2、3题
《杠杆》教案7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
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
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
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一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
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
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
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
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
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我在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力图突出两点:第一,通过教师精心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发展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第二,让学生体验杠杆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加深对杠杆省
力、费力原理的理解。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两点都有较好的体现。
针对第一点,我先组织学生开展.寻找更多使杠杆尺平衡的钩码挂法”的探究活动,并将自主探
究而得的多种挂法记在记录表上。由此,学生就有了第一手数据资料,可供后续的分析研讨之用。
在分析数据资料时,考虑到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我没有采用■撒大网”式的研讨模式,而
是采用“扶放结合,有扶有放”的师生共同研讨模式。在研讨过程中,我先展示了省力状态和费力
状态的两张记录表,通过简单的研讨认识了这两者的根本性区别,并让学生将手中的记录表分成
省力和费力的两类。这样,既癖了学生认知上的难度,也有利于后续研讨的深入。接着,我组
织学生在省力状态的记录表上画出重点到支点、力点到支点的线段,并进行比较。由于记录表上
线段的直观性,学生很轻松、准确地推导出杠杆省力的原理。最后,顺着直观教学的思路,甥IJ
用"反证法"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了杠杆费力的原理。在这个师生共同研讨过程中,学生手中的信
息是在自主探究中记录下来的,学生所得出的科学概念是在充分分析手中的信息后自行获得的,
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先"扶"着学生进入有效的研讨思路,再"放手”让学生自行获取学习成果。
在这个“扶放结合,有扶有放”的研讨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针对第二点,我注重突出"体验",即让学生实际体验杠杆工具的效用,从而加深对杠杆省
力、费力原理的理解。例如游戏“以弱胜强”中,通过支点位置的移动,一名弱小的女生战胜了
强壮的男生;通过铁丝在老虎钳钳口位置的变化,学生感受到老虎钳作为一个省力杠杆工具的强
大;通过手拎铁块和用火钳夹铁块的比较,学生马上感受到火钳是一个费力的杠杆工具等。正是
这些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头脑中抽象的科学概念化为现实具体、活泼生动的应用实例,巩固了
概念的记忆,并反过来加深了对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从实际教学中来看,学生在这个环
节中学得既开心,又有效率。值得说明的是,虽然我在这个环节中注重突出学生的实践体验,但
并没有让学生简单地"就事论事",拘泥于一件工具的认识,而是追求“举一反三",让学生经
历一个"实践一理论T再实践"的过程,实现对科学概念的再认识。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
分析老虎钳的省力原理之后,教师提出"铁丝放在钳口的哪个位置最省力?"这个问题,学生正
确地利用科学理论指导了生活实践;学生在理解杆秤的工作原理之后,教师设计情境”如果称量
要扩大10倍,秤蛇不变,怎样设计杆秤?",学生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增加秤杆长度、在
靠近重点处增设一个提纽,而这第2个方案我在课前也没有预想到。正是由于科学概念与实践
体验的紧密结合,学生通过这个应用环节的学习,对于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大大深化了。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与近期所听的科学课相比,本课的预设成分比
较多,但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的限制,其学习意识、学习能力毕竟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就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无异于盲人摸象。所以,在〃浮阶段的探极学中,较多
的预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探究活动。
《杠杆》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理解杠杆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能力目标: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爱科学、爱动手,事实求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学生自制蜡烛跷跷板:长蜡烛1支,大号舞衣针1根,环子2个,薄铁皮(或
塑料板)1块,小碟2个。
教具准备: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
教学难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教学重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出示幻灯片1、2
二、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出示幻灯片3、4。
三、展示收集的杠杆,出示幻灯片5、6,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分组讨论:什么叫杠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7,杠杆的定义,学生齐读。
五、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展示耀石头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什么叫支点?什么叫动力?什么叫阻力?。
出示幻灯片8,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什么是动力臂?什么是阻力臂?
出示幻灯片9-12说明做图过程。
六、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你想探究的问题是XX。
作出假设:你作出的假设是XXX。
提小:
杠杆要平衡:
1、只与力的大小有关;
2、只与力臂的大小有关;
3、只与力的方向有关;
4、只与力和力臂的乘积有关。
制定计划: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
讨论和完善计划:
实施计划:你可以参考下面的实验装置(出示幻灯片15用口实验步骤(出示幻灯片17、18),
让学生分小组实验。
得出结论:
你得出的.数据是XX,填入设计的表格中,结论是XX。
展示学生的分析结果,并给以评价:
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出示幻灯片17。
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
六、趣味小实验:自制蜡烛跷跷板
目的:证实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设计:
1、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些,让它象顶端一样露出烛芯。
2、把握衣针从蜡烛中部穿过,露出的针头、针尾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
3、用薄铁皮(或塑料板)剪成两个小人,用腿间的尖头插立在蜡烛上,两个小人的位置到
缝衣针的距离相等。
4、点燃蜡烛两头,就做成了一个蜡烛跷跷板。
做出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出示幻灯片18。
七、比拼台:出示幻灯片18(通过超链接和19-25相连),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答题,
竞赛。学生竞争选取题目,抢答题。目的:活跃课堂气氛,巩固课堂教学,并颁奖鼓励。
八、小结本节内容:出示幻灯片26。
1、杠杆的定义。
2、杠杆的五要素。
3、杠杆的平衡条件。
九、作业:。出示幻灯片27。
课堂作业:课本193页题目2、3
板书设计:第一节杠杆
一、杠杆
1、定义:一跟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
(2)动力F1
(3)阻力F2
(4)动力臂
(5)阻力臂
二、探究实验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教案9
(一)教学要求
1.知道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分三种情况及三种杠杆的特点,会举例说明。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直的问题和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具:
羊角铁锤、木板、铁钉。天平和磋码。杠杆实验器和支架、钩码、弹簧秤、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杠杆?什么叫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教师演示用羊角铁锤拔钉子并画出这个杠杆的示意图,在图上标出支点、动力和阻力。
要求学生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结合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杠杆示意图如图2所示。
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上题中如果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是6:1,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二、进行新课
1.三种杠杆
Q)提问并演示:要求如图3装置中的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A点或B点或C点施加一
个多大的竖直向下的动力?图中每个钩码的质量是50克。
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回答以上问题。用弹簧秤的拉力当作动力F1,分别测量各点
动力的大小,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2)教师总结:
在杠杆的A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0.5牛的动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是用较小
的动力克服较大的阻力,是省力杠阡。这种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抽水机的.柄,撬
石头的撬杠等都是省力杠杆。
板书:"1.三种杠杆
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在杠杆的B点施加一个1.5牛竖直向下的拉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它的特点是动
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这是费力杠杆。
板书:"②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在杠杆的C点需施加一个1牛的竖直向下的拉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使用这种杠
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这种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这是等臂杠杆。
板书:"③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3)组织学生画出课本图135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分析哪个是省力杠杆,哪个是费力
杠杆。
学生在课本上画力臂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纠正,然后由学生说出答案及
理由。
(4)分析使用费力杠杆的好处。
以转纫机踏板为例说明,使用费力杠杆费了力却省了距离,给我们的作用带来了方便。以课
本图124中撬箱盖的撬棒为例,这类省力杠杆虽然省力,但是动力移动的距离却比阻力移动的
距离长。省了力,费了距离。
2.天平和秤
Q)观察托盘天平,找到支点。教师指出,等臂杠杆重要的应用是天平。
提问:用天平称物体质量,天平平衡时为什么建码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
要求学生答出:天平是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动力等于
阻力。动力和阻力就是祛码和被称物体对杠杆的压力,其压力的大小在杠杆水平平衡时等于它们
各自的物重。根据物体受到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可知,祛码的质量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
板书:"2.天平是支点在中间的等臂杠杆。"
(2)看课本图136。
指出:杆秤、案秤是称物体质量的工具。杠秤、案秤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注意它是不等
臂杠杆。杆秤、案秤用几个不重的怯码就能平衡秤盘中重得多的货物的道理。(秤盘离支点近,
磋码离支点较远,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
三、总结本节重点知识,三种杠杆及特点,举例说明。
四、布置作业:
课本节后1、2、3题,其中3题要求答出哪个是省力杠杆,哪个是费力杠杆,并说明理由。
注:教材为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作者刘崇獭。
《杠杆》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矢1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
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
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内容由
"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
件。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
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
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三、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属于
杠杆的工具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分析,从而抽象出杠杆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
探究实验得出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尽
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
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师)铁架台、杠杆、钩码、大剪刀、钳子、大银子、羊角锤、
起子、钉有钉子的木板、未启封的饮料;(学生)铁架台、杠杆、钩码(50g,8个)、弹簧测
力计(5N量程)。
《杠杆》教案11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使用杠杆的三种情况: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及每种杠杆的特点.
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指出它们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会确定力
臂;指出属于哪一种杠杆.
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托盘天平(或学生天平)、案秤.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知识
问:1.从上节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什么是杠杆的支点?
3.什么是杠杆的动力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全球风电用工业碳刷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服装金属探测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高性能航空涂料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眼科手术剪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公路工程进度、计量、合同管理监理内容
- 餐桌茶几家具买卖合同
- 年货物运输合同范本
- 2025合同模板合伙协议范本
- 大米购销的合同
- 物联网系统定制与开发合同
- “5E”教学模式下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 急救药品知识培训内容
- 人教版初中英语单词大全七八九年级(带音标) mp3听力音频下载
- 营销策划 -嘉华鲜花饼「正宗」战略重塑
- 解剖台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医师定期考核临床类人文医学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共280题)
- 2024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上海市2024年中考化学真题(含答案)
- 物流公司员工守则以及管理制度
- 2024人形机器人产业半年研究报告
- 购买演唱会门票的合同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