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爱国忧民类和雄心壮志类诗词鉴赏专项练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爱国忧民类和雄心壮志类诗词鉴赏专项练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爱国忧民类和雄心壮志类诗词鉴赏专项练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爱国忧民类和雄心壮志类诗词鉴赏专项练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爱国忧民类和雄心壮志类诗词鉴赏专项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鉴赏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下面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题目。B.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险要地势形象地呈现出来。C.“望西都,意踌躇”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D.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甲《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呢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长于律诗,有“杜律”之称。《春望》为五言律诗,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B.艾青是“土地的歌者”,代表作《我爱这土地》,诗节形式自由,句子长短错落,不讲究押韵和对仗。C.甲诗颈联写出了战争离乱中人们共有的一种心情,能够引起广泛的同情和共鸣。D.两首诗都是基调沉郁、感情凝重,深沉中蕴含着炽烈昂扬,悲愤中预示着新生希望。4.甲诗以“________”字领起前四句,由远及近,视域开阔;乙诗以“________”一词统领四句,由近及远,虚实相映,以声夺人。5.情到深处,诗人泪目。杜甫和艾青之“泪”有什么相通之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6.本诗首段的词语“①____”将风拟人化,显示出狂风破屋的巨大威力;紧接着二、三段通过“群童抱茅”和“②______”的铺叙,为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感升华奠定了基础。我们从这首诗中能够感受到一位③_______的诗人形象。7.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陶渊明《饮酒》中“结庐在人境”与本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都写到了“庐”。请简要说明三位诗人分别借“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卖炭翁【唐】白居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花翁【唐】吴融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①。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②春华。【注释】①许史家:借指豪门世家。②著:显示。8.《卖炭翁》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词传神地刻画了统治者巧取豪夺、蛮横无理的行径;《卖花翁》中的富贵人家也有如此行径,是通过“______________”一词显露出来的。9.两首诗以小见大,诗人都从底层百姓的角度切入,共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甲】春望唐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月夜忆舍弟唐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0.下列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诗分别紧扣“望”和“忆”字展开来写,它们都出自“安史之乱”这一时代背景。B.甲乙两诗的首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C.甲诗的颔联和乙诗的颈联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兵荒马乱、人民饱经忧患散乱的社会现实。D.甲诗的尾联让我们看到作者忧国忧民的形象,乙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统一的期盼。11.甲诗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和乙诗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都共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它们体现情感的手法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2.诗的首句将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集在一起,既有_______,又有_____,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13.请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辣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4.《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时所作。作者先写观海的地点,接着以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澹澹”形容大海①______的特点,“丛生”和“丰茂”表现出草木②______的特点。15.本诗和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都是借助宏大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请分别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6.下列对诗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题为“望岳”,诗文中没有一个“望”字,但每一句都围绕“望”展开。B.诗的开篇两句采用问答的形式,主要是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C.诗的三、四句写俯视望中所见,侧面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之美。D.诗的五、六句通过描写“云”的涌动和“鸟”的翱翔,突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令人震撼。17.赏析: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______;《登飞来峰》的作者是______(人名)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花”“子规”两种意象既点明是仲春时节,又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修辞,表达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C.“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写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D.“闻说鸡鸣见日升”写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20.《登飞来峰》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什么历代被人们所喜欢?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1.“行路难”是_____________,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此为第一首。22.诗人反复呐喊“行路难”,结合诗中体现“难”的句子分析困难中李白的形象。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用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B.“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C.诗歌的结尾,诗人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拾沧海扬帆的勇气,表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D.这首诗语言自然流畅,音节高亢,又抑扬宛转。形象鲜明突出,悲歌慷慨,于抑郁中冲出了奔放不羁的豪情。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4.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将叙事、用典、言志融为一体,风格豪放,超迈洒脱。B.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由虚而实,场面热烈,情豪志壮。C.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心系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D.这首词通篇押“阳韵”,音调铿锵高昂,表现出词人意兴飞扬的气派。25.“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要概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1.C

2.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怒批判,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1.C.“意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理解有误。“西都”即长安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大帝国的国都,历代有多少励精图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多少无道的昏君,在此滥施淫威,虐杀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长安,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的戏剧;又有多少诗人,作家,写过多少有关长安的诗文。特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多少血汗!这是作者“意踌躇”的原因和内容。2.本题考查诗词情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3.D

4.

歌唱

5.因为他们都有一腔爱国热情,而且国家都在遭受战争的摧残。(意思对即可)3.本题考查诗歌鉴赏。D.甲诗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是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在此指安史之乱的战火,“烽火连三月”直言战事之久,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此时能够传达报平安的“家书”就显得弥足珍贵,“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家书的珍贵,渴望得到家书以解对家人的思念。此句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搔”为动词,表现了诗人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才不知不觉搔首徘徊。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借助诗人衰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心系国事,不禁伤时忧国的情怀,思亲之切,感叹自身命途多舛的悲伤。称甲诗“深沉中蕴含着炽烈昂扬,悲愤中预示着新生希望”分析有误;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第一空:甲诗前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诗歌开篇描绘远见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近处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均为诗人所见,可见甲诗以“望”字领起前四句。第二空:《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歌唱”自己所见;“土地”为万物生长、繁衍提供营养,是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而现在的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风雨”是指祖国正被侵略者无情的践踏,祖国正在经受着苦难;“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中的“激愤、激怒”是中国人民看到祖国被侵略时内心的感受,愤怒并且进行着反抗,是不屈不挠的反抗战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中“黎明”代表光明与未来,代表“风雨”(苦难)终会过去,生机与希望还会回归这片“土地”,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而作者身为一只鸟,看似身单力薄的一只鸟,它从未放弃对祖国热忱的爱,它“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表达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乙诗以“歌唱”统领作为一只鸟的所见。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甲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提到了作者的流泪,其意思是: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诗人是为自己的处境而落泪,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战事持久,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诗人为国家遭受战争的摧残而落泪,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土地”为万物生长、繁衍提供营养,是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而现在的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祖国正被侵略者无情的践踏,祖国正在经受着苦难;而作者身为一只鸟,看似身单力薄的一只鸟,它从未放弃对祖国热忱的爱,它“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眼里常含泪水”,表达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它愿意将“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者面对遭受苦难的祖国,愿意倾其所有,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愿意为祖国而献身),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据此可知,作者创作诗歌的时候国家都在遭受战争的摧残,杜甫和艾青之“泪”都饱含对国家的热爱。6.

①怒(号)

②示例:遭受夜雨

③示例:心怀天下

7.示例:刘禹锡借“庐”自比古代圣贤,突显洁身自好的品性;陶渊明借“庐”表达自己虽身处闹市,但心灵远离尘俗的宁静淡泊之志;杜甫借“庐”抒发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理解。从“八月秋高风怒号”一句“怒号”可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狂风破屋的巨大威力;第三段“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为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感升华奠定了基础。“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据此分析作答即可。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探究情感。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以及两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突显洁身自好的品性;陶渊明《饮酒》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表达自己虽身处闹市,但心灵远离尘俗的宁静淡泊之志;本诗中“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据此分析作答即可。8.

不教

9.表达了对权贵们霸道贪婪行径的愤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8.本题考查古诗文用字的鉴赏。根据题目“动词”与“统治者巧取豪夺、蛮横无理的行径”可作答出“把”“叱或牵”两空,统治者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体现了其蛮横无理的行为。《卖花翁》尾联中东风送暖,大地春回,鲜花开放,本该是一片烂漫风光。可如今豪门世家把盛开的花朵都闭锁进自己的深宅大院,剩下那白茫茫的田野,不容点缀些许春意,景象又是何等寂寥!“不教”一词,显示了豪富人家的霸道。9.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的赏析。《卖炭翁》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花翁》通过春天里豪门世家将绽放的花朵全部收进自己的深宅大院,来表现豪门世家的蛮横霸道,揭示出剥削者的罪恶。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权贵们霸道贪婪行径的批判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怜悯。10.D

11.第一问:都表达作者思乡念亲之情。第二问:甲诗通过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乙诗通过融情于景的手法。10.D.乙诗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意思是:我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更何况安史之乱的战争还没有停止。表现了诗人对因战乱而离散的兄弟的思念之情;“乙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统一的期盼”表述有误;故选D。11.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者情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持续了好几个月仍不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一封家书价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书之珍贵,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烽火”对“家书”,两者均为名词;“连三月”对“抵万金”,均为动补短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因战事使消息隔断,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节候;那是在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思乡念亲之情。据此提炼概括即可。12.

浩荡离愁

吟鞭东指

13.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现了诗人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形象生动,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1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两句叙事抒情,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互为映衬,表达出诗人孤苦郁闷、悲壮豪迈的感情。据此分析概括即可。13.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可以从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等角度赏析。作答时要结合诗句理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是: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运用了比喻修辞,把“自己”比喻成“落红”,形象生动地写出自己即使辞官,仍会关心国家前途的思想感情;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运用了移情于物表现手法,把自己的情感移植到“落红”之上,“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14.

波澜壮阔

生机勃勃

15.示例:本文作者抓住了海水“荡漾”,洪波“涌起”的特点,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惊人的力量;作者又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场面宏大,体现出了一种壮阔、宏伟的气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沁园春雪》中毛泽东描写了北国广袤无垠的雪景,天地茫茫,纯然一色,气魄宏大,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1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结合“水何澹澹”可知,这是作者登上碣石看见的大海景象:海水是多么宽阔浩荡,“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的特点;结合“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可知,这两句是具体写竦峙的山岛,岛上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丛生”和“丰茂”表现出草木繁茂,充满生机(生机勃勃)的特点。15.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分析诗人情感。本诗中的描写宏大景象的诗句有“水何澹澹”(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洪波涌起”(海中涌动着巨大的海浪),这两句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惊人的力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里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作者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这两句想象,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为我们展现了壮观的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景象的宏大壮观,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领袖毛泽东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16.C

17.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这两句衍生意义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16.本题考查理解诗文内容。C.理解不正确。诗的三、四句写近望中所见,正面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故选C。17.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结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这是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贴切传神。诗人将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18.

降职(意思对即可)

王安石

19.A

20.示例:因为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18.本题考查对词语理解和文学常识的掌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登飞来峰》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1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杨花’‘子规’两种意象既点明是仲春时节”有误,此诗开头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故选A。20.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这首诗是诗人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这首诗借站在山顶,浮云就遮不住眼睛,来揭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还可以理解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惧怕困难和和挫折,最后两句话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揭示了的人生哲理是: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扰,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21.乐府古题

22.【示例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面对美味佳肴,诗人竟然食不知味。可见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通、人生失意的苦闷。【示例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隐喻诗人仕途的艰难。从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惆怅)、前途艰难的李白。【示例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感慨前路艰难,如今身在何处,去向哪里。从中看到了李白内心的悲愤与迷惘。

23.B2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22.本题考查对诗人形象的把握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