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教版必修3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沪教版必修3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沪教版必修3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沪教版必修3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沪教版必修3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教版必修3生物下册月考试卷730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最可能是乙烯B.丙最可能代表生长素C.乙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D.丙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2、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3、如图是某动物一反射弧模式图,b处细胞膜外接电流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代表感受器,②代表效应器B.c处兴奋的传递可以是双向的C.③处完成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a处接受适宜的刺激,b处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4、如图表示正常人肝脏组织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液体成分。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B.A中细胞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C.②与④中的液体成分可以直接相互交换D.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中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5、以下生物学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正确的是()。实验名称实验操作A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B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将无菌空气先通过酵母菌培养液,再通入10%NaOH溶液发生反应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清水漂洗后依次滴加HCl、龙胆紫D模拟生物体维持pH稳定先在肝匀浆中滴加5滴0.1mol/LHCl,再滴加5滴0.1mol/LNaOH后测定并记录pH

A.AB.BC.CD.D6、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食物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内源性因素B.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C.B点时种群有最大自然增长率D.该种群发展过程中,AB段幼体所占比例小于CD段幼体所占比例7、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云南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B.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D.沼气池的建造,提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的利用率8、如图表示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造成资源枯竭,环境容纳量降低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9、最新研究表明,胸腺上皮细胞通过制造不同的蛋白质,模拟整个机体的各种组织细胞来“教育”未成熟的T细胞区分敌我,即胸腺上皮细胞通过呈现不同的“身份”为成熟的T细胞预演了它们一旦离开胸腺将会遇到的自我蛋白,错误的自我蛋白训练形成的T细胞会收到自我毁灭的命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T细胞不能正确地区分敌我,则会引起免疫失调B.胸腺上皮细胞模拟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过程是细胞分化C.T细胞在胸腺中起源、分化、发育、成熟,并参与到特异性免疫过程中D.T细胞自我毁灭的过程是基因程序性表达的过程,可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10、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结构1的通透性会降低B.乙液和丙液可以通过结构2相互渗透C.正常状态下,含蛋白质最多的是甲液D.甲液、乙液和丙液构成了外界环境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现象,说明能量流动是单向的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绝大部分是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12、螟虫是一种水稻害虫,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中,小龙虾取食浮游动植物、害虫、虫卵等,使螟虫数量下降。科研小组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下稻虾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处理环境参数无机肥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1.952.292.58浮游植物生物量(mg/L)11.032.717.68

A.螟虫爆发可减少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仅施无机肥组可能导致浮游植物竞争加剧C.该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发生在不同营养级和无机环境之间D.为提高浮游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应对稻田施加有机一无机复合肥13、目前;一些地区采用人工浮床(如下图)治理水体污染。人工浮床净化水体的机理包括()。

A.植物吸收水中悬浮物,提高水体透明度B.植物吸收水中的N03―,PO43―等,降低水中氮、磷等含量C.浮床遮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防止水华发生D.浮床下方水体氧浓度升高,减少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4、内环境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5、将单位时间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作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_____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_______个营养级。16、请补充完成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填空。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概念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功能繁殖和____的基本单位____特征具有____和空间特征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开放性、自我调节性

①_____________②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17、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18、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①一方面要控制对_______,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_______,不应该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②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该实施相应的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_与_______的协调。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1题,共8分)19、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五、实验题(共4题,共20分)20、请回答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问题:

(1)经研究;人的记忆分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其中短期记忆与_______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___________有关。

(2)一般情况下;小鼠的神经元在出生后便不再分裂,但其大脑海马体中的神经干细胞即使在出生后也能分裂产生新的神经元,这可能与学习和记忆等脑的高级功能有关。现已研究证明,某些神经递质可以促进海马体中神经元的增殖,若令小鼠在转轮上运动,海马体中神经元的增殖也会加快。为了探究运动导致神经元再生的原因,对4组小鼠分别进行了如下处理,并统计了每组小鼠正在分裂中的神经细胞数目,如下表所示。

。组别。

实验处理。

每只小鼠正在分裂中的神经元数目(平均值)

不施加任何药物;在配有转轮的环境下饲养。

720

不施加任何药物;在没有转轮的环境下饲养。

298

178

施加神经递质功能抑制剂;在没有转轮的环境下饲养。

172

①第Ⅲ组的实验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做“光线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设计了一组实验:在纸盒内均匀地铺上潮湿的泥土,一边用书遮住,另一边不用书遮住(如下图)。同时放2只鼠妇在纸盒中央,观察鼠妇的活动。

(1)该实验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

(3)若要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请指出实验中的两处不足并加以改正。

①不足: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②不足: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4)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下列哪种做法是错误的?()。A.修改假设B.修改实验数据C.重新进行实验D.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5)实验结束后,我们应当怎样处理鼠妇?__________。22、黄顶菊是繁殖能力极强的生态入侵植物;可造成本地植物减产,严重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1)黄顶菊入侵地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黄顶菊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在同一实验基地的相同土壤条件下进行种植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处理土壤全磷g/kg土壤磷酸酶活性mg/(g·h)(该酶可参与有机磷降解)A空白组0.850.23B本地植物0.750.32C轻度入侵0.730.39D重度入侵0.640.54①上述实验中A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研究者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___________中占据明显优势。

(3)土壤磷酸酶主要来自于微生物。研究人员推测:黄顶菊入侵后可能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他们利用上述实验中A;D两组的土壤盆栽本地植物旱稻,实验处理及结果见图。从图中找出支持此推测的证据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使其根系周围大量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耐寒短杆菌。综合上述研究,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入侵植物导致本地植物减产的原因。

A.土壤磷酸酶等酶活性改变B.入侵植物分泌化学物质。

C.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D.土壤营养成分发生变化。

外来植物入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侵植物在竞争中占优势→本地植物减产。23、农作物的根系是土壤致病微生物侵染的重要部位;为治理根部病害,有些地区采取了向土壤中施用农药来杀菌的办法,却造成了病害越来越严重的局面。研究发现土壤中稳定的微生态环境会降低根部病害的程度。请回答问题。

(1)在相对稳定的土壤微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种类丰富且数量均衡,有益微生物通过产生抗生素等物质限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从而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___________中占有优势,但是使用农药导致_________大量死亡造成病原微生物失去限制。并且农药通过食物链的__________作用传递给人类;危害健康。

(2)土壤中的线虫对环境变化敏感可以作为一种土壤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自由生活的线虫能促进土壤有机物的降解,这些线虫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土壤线虫的食性多样化,对促进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两大主要功能)以及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若要调查线虫的种类和数量,需从土壤中分离提取线虫,然后在解剖镜下观察,对观察到的线虫进行______。

(3)下图表示某项研究的实验结果,图中Cu50表示每公斤干土中添加50mg的Cu2+;其他依此类推,分析回答问题。

①对照组的处理为______。

②本项研究所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③通过图中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两条改善土壤微生态的合理措施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A【分析】由图中信息可知,甲能够促进种子休眠,抑制植物生长,可能是脱落酸,A项错误;丙很可能是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果实发育,其运输过程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B、D项正确;植物激素的特点之一就是微量、高效,C项正确。2、B【分析】【详解】

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A选项错;图示细菌进入吞噬细胞后,细胞中的溶酶体对细菌进行了加工处理,并暴露抗原,B选项正确;加工处理后的抗原直呈递给T细胞,而不是B淋巴细胞,C选项错;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同样存在于细胞免疫过程,D选项错。

【考点定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的作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仔细比较二者的异同点。3、B【分析】【详解】

A;根据③突触结构分析;①代表感受器,②代表效应器,A正确;

B;兴奋在突触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不能逆向传递,B错误;

C;兴奋以膜电流形式传导到突触小泡;诱导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

D、a传入神经纤维处接受适宜的刺激,兴奋会传导到b传出神经纤维处;导致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4、B【分析】【分析】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题图分析;A是毛细血管,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①②④组成内环境。

【详解】

A;据分析可知;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④组成的,A错误;

B;A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B正确;

C;②为组织液;④为淋巴,二者中的液体成分不可以直接相互交换,C错误;

D;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糖类物质转化成非糖类物质;以降低血糖浓度,D错误。

故选B。

【点睛】5、A【分析】【分析】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原理:

(1)在溶液中加入酸或碱;缓冲对能使溶液pH的变化减弱。

(2)与自来水相比;生物组织匀浆更类似于缓冲液。

【详解】

A;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过程中;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取,A正确;

B、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过程中,应将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置于酵母菌培养液装置前,在空气间歇性通入后,吸收空气中CO2;B错误;

C;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实验中;先用质量分数为15%的HCl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制成解离液,对洋葱根尖进行解离,用清水漂洗10分钟后,用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染色3至5分钟,C错误;

D;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中;应一次加一滴0.1mol/L的HCl,然后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该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肝匀浆,测定并记录起始的pH,重复上述步骤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D错误。

故选A。6、B【分析】【分析】

题图分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为S型曲线;种群数量为1/2K时,增长速率最大,K值时增长速率为0;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重要因素有很多,食物;天敌、生存空间等。

【详解】

A;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等都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内源性因素;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都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外源性因素,A错误;

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B正确;

C;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是K/2;此时种群有最大增长速率,C错误;

D;AB段对应的应该是增长型的种群;CD段对应的应该是稳定型的种群,AB段幼体所占比例大于CD段幼体所占比例,D错误。

故选B。7、B【分析】该生态系统中;人和家禽;家畜以农作物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A项正确;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生产者)是主要成分,C项正确;沼气池的建造,提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的利用率,D项正确。

【点睛】辨析能量的利用率与能量传递效率:

(1)能量利用率: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占生产者同化能量的比值。

(2)能量传递效率:营养级之间同化能量的比值。8、B【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图:Ⅰ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但最终到达平衡状态,且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Ⅱ和Ⅲ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且能超过环境容量,但最终还会下降到环境容量之下。

【详解】

A;由图可知;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A正确;

B;环境容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随着生产的发展,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一般不会扩大,B错误;

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造成资源枯竭;环境容纳量降低,故人口数量要在环境容量之内,否则会破坏环境,避免环境容纳量下降,C正确;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D正确。

故选B。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9、A:D【分析】【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

(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

A;T细胞作为细胞免疫的中心细胞;若T细胞不能正确地区分敌我,则会引起免疫失调,表现为自身免疫病,A正确;

B;胸腺上皮细胞模拟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过程不属于细胞分化;因为细胞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

C;T细胞在骨髓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后迁移至胸腺中发育成熟,即可参与到特异性免疫过程中,C错误;

D;T细胞自我毁灭的过程是基因程序性表达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进而可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D正确。

故选AD。10、C:D【分析】【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甲液为血浆;乙液为淋巴、丙液为组织液,1为毛细血管、2为毛细淋巴管、3为组织细胞。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入组织液,组织液增多,A错误;

B.乙液为淋巴;丙液为组织液;淋巴液是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渗透产生的,淋巴液和组织液不能相互渗透,B错误;

C.血浆与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基本相同;甲液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多,C正确;

D.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组成的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外界环境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

故选CD。11、B:D【分析】【分析】

1;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2;能量流动是指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得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详解】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现象;与能量流动没有直接关系,是由于水体营养物质增多,导致蓝藻大量繁殖引起,A错误;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绝大部分是太阳能;少部分自氧细菌可以利用化学能,B正确;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而不是分解者,C错误;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例如可以从空气中吸收相应的气体,从根吸收离子,D正确。

故选BD。

【点睛】12、A:B:D【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详解】

A;螟虫爆发则捕食更多的水稻;则水稻的光合作用减少,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少,A正确;

B;据表可知;仅施无机肥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最多,可能导致浮游植物竞争加剧,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

D;施加有机一无机复合肥;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最高,则营养结构最复杂,生物群落最稳定,所以为提高浮游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应对稻田施加有机一无机复合肥,D正确。

故选ABD。13、B:C【分析】【详解】

A错误,“植物吸收水中悬浮物,提高水体透明度”不符合生物学原理。D错误,如果“浮床下方水体氧浓度升高”“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应该增多。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4、略

【分析】【详解】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解析】稳态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能量金字塔多四~五16、略

【分析】【详解】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具有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其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解析】进化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数量物种组成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18、略

【解析】①.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②.适度③.物质、能量④.结构⑤.功能四、判断题(共1题,共8分)19、A【分析】【分析】

【详解】

某些植物的花期受光周期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正确。

【点睛】五、实验题(共4题,共20分)20、略

【分析】【分析】

1;由题意可知;神经递质和令小鼠在转轮上运动均可以促进海马体中神经元的增殖。结合图表分析可知,实验的自变量:①是否施加神经递质功能抑制剂;②小鼠是否在转轮上运动。实验的因变量:小鼠海马体中神经元的数目。

2;由题意可知;实验目的为探究运动导致神经元再生的原因。

【详解】

(1)经研究;人的记忆分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其中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2)①由题意可知;实验目的为探究运动导致神经元再生的原因。实验的自变量:①是否施加神经递质功能抑制剂;②小鼠是否在转轮上运动。实验的因变量:小鼠海马体中神经元的数目。根据单一变量原则,第Ⅲ组的实验处理是施加神经递质功能抑制剂,在配有转轮的环境下饲养。

②第Ⅰ组与第Ⅱ组实验对比可知;运动可促进海马体中神经元的增殖;第Ⅳ组与第Ⅱ组实验对比可知,神经递质能够促进海马体中神经元的增殖。综合四组处理结果可知,运动通过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促进海马体中神经元的增殖。

【点睛】

提取题干信息,理清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解题的突破口,对实验变量的控制是解题的关键。【解析】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新突触的建立施加神经递质功能抑制剂,并在配有转轮的环境下饲养运动通过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促进海马体中神经元的增殖21、略

【分析】【分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

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某生物小组的同学把纸盒一端用黑纸包好形成黑暗环境,另一端不做处理的目的是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所以实验提出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

应作出的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问题应作出的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①是鼠妇的数量太少;这样的实验结果会具有偶然性,不能令人信服。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实验时应多放几只鼠妇。

②不足之处是:实验次数太少;改为多次重复实验。

(4)

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可以修改假设,重新进行实验,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不能修改实验数据,ACD正确,B错误;

故选B。

(5)

实验结束后;需要将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点睛】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按照实验设计的原则进行分析。【解析】(1)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鼠妇的数量太少放入多只鼠妇实验次数太少多次重复实验。

(4)B

(5)将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22、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包括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和蓝藻、化能合成细菌等。

【详解】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命成分共同组成群落;加上非生物部分就是生态系统。黄顶菊是植物,故属于生产者。

(2)①空白对照组不种植任何植物。②野外实地因地理条件和周围环境影响;土壤内物质含量必然有差异。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外界环境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

(3)D组植物灭菌后植株高度明显高于未灭菌的;A组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