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13-文化论著(讲义)(原卷版)(浙江专用)_第1页
解密13-文化论著(讲义)(原卷版)(浙江专用)_第2页
解密13-文化论著(讲义)(原卷版)(浙江专用)_第3页
解密13-文化论著(讲义)(原卷版)(浙江专用)_第4页
解密13-文化论著(讲义)(原卷版)(浙江专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密13文化论著直击考纲浙江《考试说明》指出: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命题特点1.本题考查形式,一般第一题为填空概括题,第二题为分析探究题,多含比较成分。2.本题选材范围,以《<论语>选读》为核心,兼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3.本题考查热点,集中于儒道法墨各家思想观点及其比较,如孔孟、老庄、韩非子、荀子、墨子等,有时也有相关学者的论述备考建议1.广泛涉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梳理主要思想家的核心观点。2.借助相关学者的研究文章,加强对诸子百家观点的对比性认识解密一:填空题“筛选”作者(文本)的主要看法是文化经典考查中最基础的要求,对应到命题上,“筛选”既可以单独命题,常见的题型是“用原文词语填空”;也可以综合在概括分析题中,作为隐性的考点进行间接考查,因为概括分析的前提是筛选原文关键词句。下面重点介绍“用原文词语填空”的这一题型。在“用原文词语填空”题中,命题人为了确保答案的唯一性,一般会采用两种方式来对答题内容进行限制或提示:一是在填空处前后增设一些命题语言提示。二是对答题内容进行形式限制,比如用空格来限制答题字数,用引号来提示用原文词语等。筛选(填空)题的解题“2注意”1.注意填空处前后语境命题人为了确保填空题答案的唯一性,一般都会在填空处前后增设一些语言提示,这些语句不但是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依据,也是推断填空内容的重要凭借。考生要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语法和语义分析,帮助自己确定所填写的词语的词性和含义,然后再根据要求回原文寻找对应词语。2.注意填空题的形式限制多数填空题为了保证答案的不可争议,都会用引号明确地标示给考生,所填词语应来自原文;有的题目还会通过给出答题空格数的形式,进一步暗示考生所填写的词语只能是哪一个。对于这些形式上的要求,考生要严格遵守,并以此作为自己筛选词语的重要标准。解密二:简答题eq\a\vs4\al(考查角度一概括作者文本观点型)概括作者(文本)观点“2步骤”步骤一:根据题干要求,准确筛选原文词句筛选原文是做好概括题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为了保证答案的简明性,题干常会对概括的重点进行必要的提示或限制。如【例2】中“四个字”“荀子的思想”就是重要的限制和提示,考生据此可找出原文信息。步骤二:结合文本内容,用好“综合、抽象、转化”3种方法①综合,即把文本中分散的词句筛选出来,然后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点,这一方法常见于概括出多个句子或选段共同观点的题型。如【例2】中“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这一句的归纳综合。这句话,讲了君人者的三种做法,第一“隆礼尊贤而王”即“崇尚礼义尊重贤人就能称王天下”,第二“重法爱民而霸”即“注重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诸侯”,第三“好利多诈而危”即“贪图财利多搞欺诈就会危险”。从这三种做法可以看出,前两种是肯定的,后一种是否定的,所以荀子的思想应该从前两种中进行概括。从句中分析可以看出对待贤人、对待百姓,既要崇尚礼仪,又要注重法治。由此可概括为“隆礼重法”。②抽象,即将原文具体的人、事、物条件隐去,从中提取出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并用适当的词语替代原文。③转化,即用现代汉语替代原文的文言词语,当然,转化不是翻译,表达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明性,一般而言,应尽量用成语(熟语)表达。eq\a\vs4\al(考查角度二分析评价作者文本观点型)“分析评价”是比“概括”更高一层的能力要求,“分析评价作者(文本)观点”往往从三个方向命题:一是要求指出作者观点成立的理由,二是解说作者观点的具体内涵,三是分析作者观点得出的具体过程。当然,“筛选、概括、分析评价”这三种要求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筛选”是“概括”的基础,而“概括”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如果说“筛选”“概括”题考查的是“看法观点是什么”,那么,“分析评价”题考查的就是“看法观点为什么是什么”。在实际命题时,“概括”与“分析评价”常常可以合成一道题进行综合考查。考查角度三鉴古知今型“鉴古知今型”题目解题“2步骤”步骤一:鉴古“鉴古知今型”题目解答的前提就是“鉴古”,而“鉴古”的方法技巧可以参考上面“考查角度一概括作者(文本)观点型”的步骤二“综合、抽象、转化”3法。步骤二:知今文化经典题考查的意图就是要求考生概括蕴含的经典文化思想并探究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因此,在准确把握文化经典思想内涵的前提下,根据文化经典的材料倾向,最好辩证地联系当今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在阐发观点和想法时,要有理有据,思路清晰,不要乱发感慨。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①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②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③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①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注】①路:辛苦劳碌。(1)孔子说樊迟是“小人”,这是因为:。(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谈谈儒家对“稼穑”的态度。答: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①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②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论语·子路》③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上》【注】①(ní):牛车车辕与衡相连接的木销子。(yuè):车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②斗筲(shāo)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1)孔子认为士的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其后两个层次分别是、。(2)三则材料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材料,简要说明你对儒家“信”的理解。答: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①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论语·宪问》)②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渔父》)(1)荷蒉者评价“鄙哉,硁硁乎”,体现了孔子的精神。(2)对孔子、渔父等圣贤之人的处世哲学,你怎么看?答: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材料一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材料二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下》)(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看,判断一个人品行高低乃至是否该杀的基本依据并不是他人的评价,而是。(不超过4个字)(2)为什么孔子和孟子都强调“察”?怎样“察”?请根据材料回答。答: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材料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材料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