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议论说理类(原卷版)6月刊(适用于同步刷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1F/01/wKhkGWeLI42AScXkAAJ2wLo1Al8650.jpg)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议论说理类(原卷版)6月刊(适用于同步刷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1F/01/wKhkGWeLI42AScXkAAJ2wLo1Al86502.jpg)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议论说理类(原卷版)6月刊(适用于同步刷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1F/01/wKhkGWeLI42AScXkAAJ2wLo1Al86503.jpg)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议论说理类(原卷版)6月刊(适用于同步刷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1F/01/wKhkGWeLI42AScXkAAJ2wLo1Al86504.jpg)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议论说理类(原卷版)6月刊(适用于同步刷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1F/01/wKhkGWeLI42AScXkAAJ2wLo1Al865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议论说理类一、(2021·北京四中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贾谊论①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灌婴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③!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④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痛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选自苏轼《贾谊论》,有删改)注释:①贾谊:少年时即以才显,汉文帝时曾召为博士,任太中大夫,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梁王太傅,三十三岁即忧愤而死。②昼:地名,在今山东淄博一带。③痛哭:贾谊《治安策》中谈及时势,有“可为痛苦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之句。④趯(tì)然:心情激动、冲动的样子。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负可致之才负:辜负B.夫子何为不豫豫:快乐C.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分:情分D.而遽为人“痛哭”哉遽:突然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贾生,王者之佐君子之不忍弃其君B.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才有余而识不足也C.犹且以不用死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D.君子之欲得其君则知其有狷介之操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人要有才能不难,使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出来实在难啊。B.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再派子夏去(表明自己的志向)。C.是亦不善处穷者也。是因为他也不善于处于贫穷的境地。D.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谨慎地显露自己啊!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于贾谊这样才能卓越却壮志难酬的人才,虽深表惋惜,但也直率地指出了他的问题。B.文章举出孔子的例子,是想说明君子如果想遇到信任自己的君主,就应该不懈地努力争取。C.作者认为贾谊的理想抱负之所以没能实现,就是因为没能取得绛侯、灌婴这类大臣的支持。D.本文深入分析了贾谊的人格特质,强调身为人才,要有“有所待”、“有所忍”的人生修养。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二、(2021·上海市奉贤区景秀高级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谏逐客书(节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6.本文作者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________。7.解释加点字。(1)今陛下致昆山之玉(2)服太阿之剑(3)建翠凤之旗(4)而陛下说之(5)傅玑之珥(6)然则是所重者8.翻译句子。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9.清代林云铭的《古文析义》中说:“细玩(《谏逐客书》)行文,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文中是如何透露出这股不平之气的?结合选段加以分析。三、(2021·青海海东市·平安一中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选自荀子《劝学》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B.假舆马者假:借助。C.臂非加长也加:增加。 D.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中:合乎。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寡人之于国也B.①故木受绳则直②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②弃甲曳兵而走D.①蛟龙生焉②斯天下之民至焉12.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运用列举事例的论证方法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四、(2021·全国高一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十渐不克终疏(节选)魏征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①。故其垂拱岩廊②,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伏惟陛下,年甫弱冠,大拯横流③,削平区宇,肇开帝业。贞观之初,时方克壮④,抑损嗜欲,躬行节俭,内外康宁,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臣自擢居左右,十有余年,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一言兴邦,斯之谓也。德音在耳,敢忘之乎?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谨以所闻,列之于左: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⑤。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有删改)注①贻厥孙谋:为传留给子孙作打算。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贻,传留。厥,他们的。②垂拱岩廊:安静地坐在朝堂。岩廊,高峻的庙堂。③大拯横流:大力把天下从祸乱中拯救出来。指李世民青年时便参加反隋斗争,夺取天下。④时方克壮:那时正是壮年。⑤晋武焚雉头之裘:晋武帝时,有太医给皇帝进献了一件雉头裘,武帝认为是“奇技异服”,在殿前烧毁,并下令杜绝此类事情发生。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B.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C.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D.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定鼎”是新王朝定都建国的意思。相传禹铸九鼎,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们作为传国之宝,此后“鼎”便成为拥有政权的象征,后世因此称定都建国为“定鼎”。B.“伏惟”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只能用于臣子对皇帝。C.“陛下”原来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D.在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来泛指男子20岁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善始者多、克终者寡的道理。B.文章第二段谈了君臣当初之志,接着文笔一转,提出渐不克终的问题。C.文章第三段从言、行两方面论述,二者不统一。“听言”超过了前代圣明君王,“观行”则赶不上一般帝王。D.文章最后提出了如何善始克终的方法和途径,言语恳切。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2)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18.作者写作此“疏”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表述)五、(2021·全国高一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上梅直讲书苏轼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B.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C.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D.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宰,奴隶主家中总管,卿大夫家臣。B.礼部,官署名,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C.执事,管事的人,这里指考官。D.闾巷,小的街道,即里巷。泛指乡里民间。2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富贵,但不被人理解,孔子困厄,但师徒怡然自得。因此苏轼认为,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B.苏轼认为,追求富贵不如空守贫贱,能成为大贤的学生,那是很快乐的事情。如果能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那就更快乐了。C.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明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D.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畅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进一步培养的愿望。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②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23.文章开头对周公和孔子的态度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想要说明什么道理?六、(2021·全国高一专题练习)阅读《谏逐客书》,完成题目。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24.下列对课文中文言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25.下列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任事的其他诸侯国的人。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在内的六个诸侯国。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所以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覆头,故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26.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第一段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事实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那么这决不是用来跨越海内、制服诸侯的方法。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武器和粮食提供给敌人、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人口,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2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2)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28.一文,李斯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七、(2021·全国高一专题练习)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节选自[宋]《嘉祐集笺注·权书》)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宋]《栾城集》)29.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B.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C.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D.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30.下列各项中的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世家,即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最早的世家如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B.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C.故事,指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文中指后者。D.六国,战国时期的六个国家,一般指山东六国。战国七雄之中,秦国与其他六国以崤山为界,除了秦国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的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这六国又称“山东六国”。31.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B.两文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C.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D.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32.翻译下列句子。(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八、(2021·全国高一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孙中山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B.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C.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D.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34.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直可惊天地、泣鬼神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泣孤舟之嫠妇3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运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起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进程。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比较完整的记载,这主要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革命党人中也没有司马迁那样的大手笔。C.作者有感于当时的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腐朽无能,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D.有鉴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作者深感必须发动民众,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九、(2021·东莞市新世纪英才学校高一月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6.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7.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并力西向 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C.弊在赂秦 D.能守其土,义不赂秦38.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B.然后得一夕安寝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十、(2021·鹤山市第二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跳过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施加刑罚C.欲辟土地,朝秦楚朝:使……朝拜,名词用作使动词D.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临,这里指统治40.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是()A.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B.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C.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D.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4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不能做与不去做的根本区别。B.孟子指出了齐宣王要想治理好国家,需要有善于推恩之心。C.在上面的选段里,齐宣王的心里已经没有了以武力争霸的想法。D.孟子不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4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3.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一、(2021·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节选自苏洵《六国论》乙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4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B.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C.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4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正义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抛弃D.佐当寇之韩、魏寇:侵略者4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的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B.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导致六国先后灭亡。C.苏辙从各诸侯国着笔,指出山东诸国如不惜代价去“厚韩亲魏以摈秦”,那秦国就不能有所作为。D.苏辙纵论六国与秦争天下中的成败得失,层层解剖,鞭辟入里,文章末尾截然而止,含不尽感慨。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48.在甲文中,不赂秦的国家分别是如何灭亡的?十二、(2021·全国高一专题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一)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二)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敌国之强弱,内度其士卒之众寡、贤与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节,固已见于胸中矣,岂掩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猖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战国策·赵二》4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B.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C.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D.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祖父,先人祖辈父辈。“先”是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如“先父”是儿女称自己已过世的父亲;“先夫”是妻子称已死的丈夫。B.荆卿即荆轲。“卿”古代对人的敬称;或君王称亲近的大臣为卿,如“爱卿”;还可以表示夫妻或好友间非常亲昵的称呼。C.合从,亦作“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外交策略。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称“连横”;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称“合纵”。D.轩辕,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传说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也指车轴或者马车。这里是指后者。5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分析问题见解深刻,切中要害。选文一中他抓住“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进行分析,认为贿赂秦国,实际上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并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B.苏洵说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选文一中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然后进一步假设,强调如能用兵而不依附秦国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六国与秦较量“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的推论。C.苏洵论说语言生动形象,气势充沛。如选文一中用“如弃草芥”形容诸侯割让土地毫不在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同时文中句式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如“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D.苏秦游说很注意演说的层次性和递进性。选文二先指出赵王完全可以建立尧、舜的功业而不必要向秦王臣服,然后通过对比六国与秦的实力、揭露连横派的只顾自己私利的真面目,和盘推出了赵国合纵的具体方案。逻辑性很强,又有雄辩气势,令人不得不折服。5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2)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猖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53.在两段选文中,苏洵和苏秦都认为六国是有可能打败秦国的理由是什么?十三、(2021·江苏南京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选自《谏太宗十思疏》)(二)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5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B.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C.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D.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5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越”指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史记》中有“意合则胡越为昆弟”的说法。B.《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C.“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庙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D.“远夷”中的“夷”,是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谓,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自称华夏,用“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5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一)中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结论。B.选文(二)中唐太宗对房玄龄认为“创业难”的观点加以否定,而赞同魏征“守成难”的观点。C.选文(三)中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D.选文(三)中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受到了太宗的充分肯定,认为魏征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过失。5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2)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58.概括选文(三)中魏征分析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十四、(2021·辽宁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5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6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壮,古时男子四十为“壮”,又值当娶妻室之岁,故成“壮室”。出自《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壮,有室。”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D.寡人,指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6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B.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C.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6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2)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63.请结合两段选文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十五、(2021·山东泰安市·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山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①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注]①埸(yì):边界。6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B.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C.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D.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6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家,为《史记》五种体例之一。《史记》中共有“世家”三十篇,其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包括著名将相)的兴衰历史。B.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C.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D.昭王,即秦昭襄王,昭襄为其谥号。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6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渲染六国攻秦声势与结局的巨大反差,从而引出论题并展开论述。B.韩、魏亲西,则山东诸侯危亡;韩、魏亲东,则秦国危险,可见韩、魏的重要性。C.秦国历代国君都能始终准确把握发展方略,而山东诸侯却各打各的小算盘,导致灭亡。D.苏辙认为,韩、魏国君亲附秦国,实属无奈,这是山东诸侯“背盟败约”造成的。67.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68.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苏洵《六国论》与本文的中心论点。十六、(2021·上海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材料二:与王介甫第三书①宋·司马光①光惶恐再拜,重辱示谕,益知不见弃外,收而教之,不胜感悚,不胜感悚。②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②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盘庚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岂汝威?用奉畜④汝众。”又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⑤。”又曰:“非废厥谋,吊由灵⑥。”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③幸恕其狂愚。不宣。光惶恐再拜。(注释)①本文为司马光回复《答司马谏议书的书信。②泉府:是周朝时的政府财政金融机构。③荡析离居:家人离散,没有定居。④奉畜:抚养⑤攸箴:所规诚。⑥吊由灵:吊:善,指迁都善事。灵:专门负责占卜的人,据说可传达上帝的命令。材料三:桂枝香·金陵怀古①宋·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注释)①本词是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所作。69.古汉语很多实词的义项往往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请为以下加点词选取对应义项的成语。(1)度义而后动()(2)夫议法度以授有司()A.宽宏大度B.审时度势C.虚度年华D.贪墨败度70.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故今具道所以 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C.但恐介甫之座 D.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71.把材料一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72.材料二第②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B.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C.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D.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73.材料一、材料二中都使用了盘庚的事例但作用迥异,请作简要分析。74.材料一、材料二均为驳论文,请结合两文内容对驳论文的批驳方式作简要概括。75.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王安石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A.《半山羁旅词选》 B.《荆公诗余》C.《拗相公送别》 D.《临先生绝句》76.简要概括材料三是如何抒发情感的。十七、(2021·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辣,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域,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节选自苏洵《六国论》)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供卿相,皆争养士自谋。魏无忌、齐田文、起胜、黄歇、吕不书,皆有客三千人;魏文候、燕雄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士人锄而尽去,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①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②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苏轼《六国论》)(注)①椎鲁:愚蠢。②槁项黄馘: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7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洎牧以谗诛洎:等到B.皆致客无数致:招致C.则民靖矣靖:安定D.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让7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惜其用武而不终也骊山北构而西折B.以凡民之秀杰者挟太山以超北海C.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行李之往来D.秦之乱虽成于二世因击沛公于坐7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B.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C.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D.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80.下列选项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源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认为各国之间应该互相帮助。B.苏轼的《六国论》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重视人才,甚至至打击士人,加速了秦朝的灭亡。C.杜牧的《阿房宫赋》通过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D.苏轼及杜牧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给后人以启迪和思考。8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4)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十八、(2021·金华市方格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光昔从介甫游,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今得君得位而行其道,是宜先其所美,必不先其所不美也。孟子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又曰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将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岂孟子之志乎?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何介甫总角读书、白头秉政,乃尽弃其所学而从今世浅丈夫之谋乎?古者国有大事谋及卿士,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设备中的可回收材料应用与设计创新
- 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修井工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贫困生建档立卡申请书
- 2025年脆柿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电子商务时代下的供应链整合策略分析
- 大田软海绵素项目建议书(立项报告)
- 现代物流与商业模式的创新实践
- 现代物流业的经济影响及发展机遇研究
- 住房公积金申请书范文
- 中国印刷机平台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高级职业培训师(三级)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题及答案
- 小学英语800词分类(默写用)
- 真实世界研究指南 2018
- JBT 7946.3-2017 铸造铝合金金相 第3部分:铸造铝合金针孔
- 2024年燃气轮机值班员技能鉴定理论知识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中学校园安保服务投标方案
- 义务教育“双减”作业设计初中生物作业设计案例共三篇
- 2024-2030年中国车载冰箱行业市场发展调研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 数字全息显微成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 第16讲 电气绝缘节工作原理讲解
- Premiere视频编辑案例教程第2版(Premiere Pro 2020)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