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一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强化训练(解析版)_第1页
海一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强化训练(解析版)_第2页
海一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强化训练(解析版)_第3页
海一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强化训练(解析版)_第4页
海一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强化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3海一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强化训练2012年,全球海域又处在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多发期。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气候变冷使得秘鲁寒流发生变化而引起的B.“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圣诞节前后的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现象C.“厄尔尼诺"现象还将继续光临亚太地区,使该地区产生大范围的洪涝灾害D.“厄尔尼诺"现象使印度洋西海岸的非洲东部发生水灾2.“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导致秘鲁()①洪水泛滥②干旱③使秘鲁渔业受损④使森林火灾多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1.B2.C【解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秘鲁寒流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但秘鲁寒流的变化不是因为气候变冷,A错误。“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圣诞节前后的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现象,B正确。“厄尔尼诺”现象还将继续光临亚太地区,使不同地区出现旱涝灾害,C错误。“厄尔尼诺”现象使印度洋西海岸的非洲东部发生旱灾,D错误。故选B。2.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在厄尔尼诺年,秘鲁多雨,会产生洪水泛滥,①正确;在厄尔尼诺年,秘鲁多雨,不会干旱,②错误,AD错误。“厄尔尼诺”现象中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会使秘鲁渔业受损,③正确,C正确。在厄尔尼诺年,秘鲁多雨,不会引起森林火灾多发,④错误,B错误。故选C。【点睛】“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圣诞节前后的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将光临亚太地区,使不同地区出现旱涝灾害;印度洋西海岸的非洲东部发生旱灾。读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海水温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A.东、西部海面的温差增大 B.东部可能出现上升气流C.印度尼西亚降水增加 D.秘鲁渔场捕鱼量增加4.拉尼娜现象发生时()A.东、西部海面的温差减小 B.东部海域水温升高C.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D.西部海面出现下沉气流【答案】3.B4.C【解析】3.结合所学海-气相互作用内容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水温异常升高,沃克环流减弱甚至方向相反,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导致印度尼西亚降水减少,秘鲁渔场适宜冷海水的鱼类迁徙甚至死亡,捕鱼量减少,A、C、D错误;东侧水温上升较多时,可能会出现高于西侧的情况,进而导致沃克环流相反情况,即东部出现上升气流,B正确,故选B。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但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水温异常降低,东、西部海面的温差增大,导致沃克环流增强,西部海面气流上升强烈,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稳定,气候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候上升。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则是指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在盛行风的驱动下,大洋表层海水可以形成大规模有规律的运动(洋流),是海—气相互作用的表现之一。由于冬季风和夏季风的风向不同,南海形成了冬、夏季不同的洋流(下图),而渤海、黄海和东海却没有形成典型的季风洋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与渤海相比,我国南海能够形成典型季风洋流的主要原因是()A.季风风力强 B.季风的季节变化显著C.海域面积辽阔 D.海水较深6.冬季风对南海南部的主要影响是()A.从陆地带来大量水汽形成降水B.从陆地带来大量砂粒沉降C.促进了南海南部与大陆、南海北部海域的热量交换D.加强了南海南部热量向大气的蒸发、潜热输送强度【答案】5.C6.C【解析】5.南海和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的原因相似,一是季风显著,二是海域辽阔(且海区长轴与季风风向基本一致),有利于冬、夏季不同洋流的形成,渤海季风风力较强且季节变化显著,但没有形成冬、夏季不同洋流的主要原因是海域面积狭小,C项正确,AB项错误;海水的深度对季风洋流的形成影响不大,D项错误。故选C。6.冬季风带来的水汽极少,且难以形成降水,A项错误;冬季风能带来细小的沙尘,但带不来较大的砂粒,B项错误;冬季风及其驱动形成的洋流分别从陆地和南海北部带来了冷空气,促进了热量交换,C项正确;冬季风使南海南部水温降低,空气对流减弱,海水蒸发减弱,潜热输送强度会降低,D项错误。故选C。【点睛】潜热,指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物体在固、液、气三相之间以及不同的固相之间相互转变时具有的特点之一。山东青岛近海区域,是我国海雾多发区。当气团移动至海面时,若气温低于海温时,易形成蒸发雾;若气温高于海温时,易形成冷却雾。下图示意该地一年的雾日里气温与海温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据图推测该地最容易出现雾日的时间段()A.12—2月 B.2—4月 C.5—7月 D.10—12月8.据图判断正确的说法()A.当气温为10—15℃,以蒸发雾为主 B.当气温为10—15℃,以冷却雾为主C.当海温为10—15℃,以蒸发雾为主 D.当海温为10—15℃以冷却雾为主9.关于两种雾的形成原因,说法正确的是()①蒸发雾:海面蒸发水汽遇冷空气凝结②蒸发雾:出现大气逆温扩散条件较差③冷却雾:暖湿空气受热上升冷却凝结④冷却雾:水汽受冷海面影响凝结成雾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7.C8.A9.B【解析】7.据图示可知,在海温15℃到25℃的范围,雾出现的次数最多,山东位于温带地区,5-7月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昼长较长,温度较高,所以在5-7月出现雾的日数最多,C正确,ABD错误;故选C。8.据图可知,当气温为10-15℃,大多形成的雾为气温低于海温,所以多为蒸发雾,A正确,B错误;当海温为10-15℃,形成的雾部分气温高于海温,部分气温低于海温,有蒸发雾也有冷却雾,CD错误;故选A。9.结合材料可知,蒸发雾是气团的温度低于海面的温度,海水温度高,遇冷凝结形成的雾,①正确,②错误;冷却雾是指当气团的温度高于海面温度时,暖湿的空气遇到冷海面,凝结形成的雾,③错误,④正确;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雾形成主要条件有:充足的水汽、遇冷凝结、凝结核、无大风天气。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有()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1.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海—气相互作用中热量的交换过程是()A.太阳辐射 B.海洋的长波辐射 C.水汽凝结时的潜热辐射 D.太阳的短波辐射12.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大西洋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少的是()A.低纬海域 B.中低纬海域 C.高纬海域 D.中高纬海域【答案】10.C11.D12.C【解析】10.海—气间进行水分交换的过程就是海水的蒸发与降水过程,图中的③为蒸发,④为降水,①为太阳辐射海水增温,②海面辐射,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太阳的短波辐射来自太阳,没有表示出海—气相互作用中热量的交换,D符合题意;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又以②海洋的长波辐射向大气输送热量,同时③海水蒸发吸热,又以④降水水汽凝结向大气潜热辐射,ABC能反映海气相互作用,不合题意。故选D。12.高纬海域获得太阳辐射少,热量最少,海洋蒸发水汽最少,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海洋与大气之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海洋对大气的主要作用是给予大气热量与水汽,为大气运动提供能源;大气主要通过向下的动量输送(风应力),产生风生洋流和海水的上下翻涌运动;海洋与大气在大气环流的形成、分布和变化上共同影响着全球的气候。人们发现有些年份的12月25日前后,秘鲁附近海域异常增温,温暖的海水“杀死”了大量鱼群,并引起相关环境变化,人们称此现象为厄尔尼诺现象。完成下面小题。13.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①使其所在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②向秘鲁附近海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③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异常④使全球降水总量变化,降水异常增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4.厄尔尼诺现象反映了海洋对大气的影响。反之,大气对海洋也有影响。下列关于大气对海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运动引起风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 B.大气降水与蒸发的强弱影响海水的盐度C.大气温度的高低与海冰的分布范围无关 D.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海面增温【答案】13.B14.B【解析】1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附近海域异常增温,向其附近海域大气输送了大量热量,使气温升高,①错误;②正确;并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异常,③正确;大洋东岸降水增多,西岸减少,全球降水总量变化不大,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B。14.大气降水丰富的地区,海水被稀释,海水盐度变低,而蒸发旺盛的地区,海水的盐度则会升高,B正确;潮汐是因天体的吸引力而形成的,洋流不一定都是大气运动的结果,A错误;大气温度的高低与海冰的分布范围有关,C错误;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海面降温,D错误。故选B。【点睛】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由于海水温度高,空气层结不稳定,对流发展,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而赤道太平洋西岸地区由于海水温度低,空气层结稳定,由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6.图中没有表示出海—气相互作用中热的交换过程是()A.太阳辐射 B.海洋的长波辐射C.水汽凝结时的潜热辐射 D.太阳的短波辐射【答案】15.C16.D【解析】15.①是太阳辐射传给海洋热量,②是海洋热量散失到大气或宇宙空间。海—气间进行水分交换的过程就是海水的蒸发③与降水④过程。故选C项。16.海洋吸收太阳辐射,海水增温,海洋的长波辐射向外散失热量,水汽凝结时的潜热辐射再次释放热量。ABC表示出海—气相互作用中热的交换过程。太阳的短波辐射来自于太阳,没有表示出海—气相互作用中热的交换。D符合题意。【点睛】海—气相互作用是指海洋与大气间各种物理量的交换、各种尺度运动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适应的过程。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于0.5℃)度的现象。2020年8月,新一轮拉尼娜现象正式形成(下图),引起了全球各地气候异常。(1)在右图上绘制拉尼娜发生时的大气运动状态示意图,并说明2020年8月以来太平洋东岸和西岸地区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2)分析本次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冬季天气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答案】(1)画图(顺时针):太平洋东岸:旱灾、森林火灾。太平洋西岸:洪涝,暴雨。(2)天气现象:冬季偏冷、偏干旱,易形成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原因: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西部水温高;洋面上形成低气压;加大了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增强。【解析】本题考查海—气相互作用下拉尼娜现象形成原因及其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1)太平洋东部气流上升,西部气流下沉;高空气流从东部到西部;近地面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