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评析与备考策略_第1页
202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评析与备考策略_第2页
202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评析与备考策略_第3页
202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评析与备考策略_第4页
202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评析与备考策略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高考评价要指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评价。新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2024年是广东省开展地理科目自主命题的第4年,也是使用新课标和新教材后第2次自主命题,命题风格逐渐稳定的同时也稳中求新。本文根据高考评价体系的指引,归纳和总结了今年地理试题的考查特点,以期为2025年的广东地理备考提供有效指引。一、试题整体评价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承载着选拔和评价的功能,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2024年广东地理高考试题情境丰富多样,体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突出考查地理必备知识和核心素养,同时融入跨学科知识原理考查,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题的核心价值和整体特点如下。1.关注现实问题,考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目前,我国部分发达城市区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更新改造的关键期,而其周边的乡村地区则兴起了承接产业转移、挖掘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潮,加强区际联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当下发展趋势,也是国家战略指向。如试题第5~6题关注了伦敦城市更新过程,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第7~8题则关注了我国3个都市圈的产业和空间演化历程,厚植学生家国情怀,考查综合思维素养。第17题关注了我国东北地区的产业转移和乡村振兴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解决人民生产生活问题的观念;第18题关注了我国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运用新技术处理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第15~16题,借用了古人祭祀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重温古人利用地球运动规律修建祭祀建筑的伟大智慧,增强文化自信。2.聚焦思维能力,助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试题在情境素材中特别注重呈现各类图表和数据(共计呈现5个数据类图表和7个区域图或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图表和数据中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试题特别注重基本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的考查,如大气受热过程(第3~4题)和大气运动过程(第13~14题)、物质迁移过程(第18题)、地质演化过程(第11~12题和第19题)、产业变化过程和城市更新过程(第1~2题、第5~6题和第17题)。上述地理过程的分析要求考生要综合区域位置和区域自然、人文多要素特征综合分析影响过程发展变化的因素和各要素协同发展演化的方向,充分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此外,大多地理过程微观溯源时将难以避免需要结合跨学科的知识原理进行深度思考,体现考生融合多学科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如第13~14题,考查喜马拉雅冰川区上行气流和下行气流的交汇及变化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生现场解题时要深入分析冷暖气流的物理性质及气流交汇时由于密度差异发生的物理过程。再如第19题,试题创新性地从微观层面采用硫酸钠的化学可逆反应过程来揭示自然气象条件下的岩石风化过程。3.深化教考衔接,回归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今年试题在考查内容上与新课标要求和新教材内容紧密对接,始终紧扣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由此引导教学回归课程标准,实现教考衔接。“区位”是必修二和选择性必修二中人文地理内容的核心概念,其涉及的基础知识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服务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乡村区位等,在试题的第1~2题,第5~6题和第17题中均有考查。“分析某地做某事的区位条件”是一线备考的重点知识专题,在传统备考中师生会共同归纳大量应对不同情境的模板以应对多样的试题情境。然而,今年试题在“区位”考题中多维度切入考查学生对“区位分析”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加强对必备知识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减少备考教学中的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如第1题对农业区位的考察摒弃了传统根据区域位置和已知区域特征分析区位条件的做法,要求考生通过现场阅读面状坐标图,在不同时间阶段的比较中寻找葡萄种植区的区位变化。再如第17题,设问要求考生“为解决职工的职住分离问题,分析甲、乙两地居住环境的优劣”,考查了考生应对区位问题解决的辩证思维,体现了试题的应用性和创新性。这就引导教学备考要从解题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变,从知识积累向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转变。二、试题考查特点分析下表1从试题情境、考查的必备知识和学科素养三个方面简要梳理了2024年广东高考卷试题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向,据此笔者再根据高考评价体系“四层”和“四翼”的方向指引总结了今年地理试题呈现出的四个突出特点。1.关注生产热点和学术前沿,凸显地理学科育人价值情境素材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知识、能力和素养考查的载体,体现重要的育人价值。2024年地理试题涉及的情境素材如上表1所示,材料内容关注国民生产热点和地理学术前沿,凸显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在生活实践情境方面,试题主要关注近年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聚焦考查产业区位、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改造等相关问题,凸显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贡献。在学习探索情境方面,第3~4题关注了云南热带季雨林的大气受热过程,体现了森林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凸显了森林的生态价值;第13~14题关注了珠穆朗玛峰南坡冰川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及冰川对局地环境的调节作用;第9~10关注了极地峡湾地貌的碳循环机制,第11、12和19题则关注了区域地貌演化过程及与人类活动的联系。学术情境素材均来自近年地理学科相关期刊论文,体现地理研究的前沿成果。相比生活实践情境,学习探索情境对考生而言更为晦涩,试题多从要素联系的角度揭示了地理事像发展的科学规律,体现了地理学的整体性思想和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观念,凸显地理学科育人价值。2.紧扣新课标内容要求,回归地理必备知识新高考在内容考查上对接2017版地理新课程标准,表1中列举了今年高考试题主要涉及的必备知识。今年高考试题在内容上对自然和人文地理主干知识的覆盖读较高且较均衡,自然地理内容考查分值约占50%,主要聚焦自然地理过程考查,如大气运动过程、水循环过程和地质演化过程,还有植被发育和土壤形成过程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人文地理内容考查分值约占50%,主要聚焦产业(包括农业、工业、服务台)区位、产业转移、城市和都市圈的发展演化、乡村发展、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内容。对于“海洋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等相关内容,今年高考试题中并无明显体现,这与前两年的广东试题在内容选取上存在差异,也说明广东试题在知识内容考查方面并不求全面覆盖,而更关注试题整体结构的合理性和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高考试题中还出现了一些新概念、新名词,如“有效辐射”、“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文化层”等,这些新概念都跟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有关联性,考生需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对接已有地理知识进行现场概念学习和知识重构,然后运用新概念解决问题。如3~4题题干中明确指出“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考生联系“大气受热过程”中“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即能理解新概念的含义。再如9~10题题干中出现了新概念“极地气候峡湾”和“温带气候峡湾”,学生可联系“峡湾”和“气候类型及分布”的基础知识迁移理解。3.聚焦关键能力考查,培养地理学科素养新高考聚焦地理四大关键能力考查,即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今年高考试题特别注重利用图表呈现多样化信息,基本做到每题有图表,其中第1~2题采用了面状坐标图、第3~4题和第19题采用了线状坐标图、第7~8题采用了表格。考生需精准获取图表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开展区域比较,试题考查了学生利用地理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此外,第9~10题和第17题均采用了区域图,第11~12题、第18题和第19题均采用了微观的地质剖面图,第13~14题和第15~16题采用了地理示意图,要求学生能结合图文信息想象地理空间结构,考查学生对不同尺度区域特征的认知能力。特别要注意的是,为更好实现对“区域认知”素养的考查,今年试题中对于“区域地理”模块的“区域定位”能力考查有更明确的细节要求,如第1~2题涉及到“贺兰山与黄河的位置关系”,第7~8题涉及到“合肥与上海的位置关系”,第9~10题需要判读“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位置”。聚焦地理过程的考查是今年广东试题的亮点之一,地理过程往往涉及多个地理要素的互相影响和发展过程,其考查特别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体现考生的综合思维水平差异。以第18题为例,该题设问要求考生“简述M煤矿矿区地表污染物进入采空区水体的自然地理过程”。该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水循环过程活跃,地表污染物的空间迁移过程主要伴随着区域水循环过程进行,一方面污染物可溶解于水或者被地表径流搬运会向地势较低的沉降区上方汇聚,另一方面,污染物随着水的重力作用沿着岩石裂隙向下渗漏进入地下水,地下水沿着岩石裂缝继续渗漏最终可进入采空区。接着,题目要求“分析在M煤矿采空区建设地下水库的意义”。该问题解决要求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区域气候和地质条件、水循环过程、煤矿开采、水环境治理、采空区治理、水资源短缺、城市发展等区域要素及问题,并进行地方综合,进而思考地下水库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念。4.实现跨学科命题,体现综合性和创新性2018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跨学科命题旨在考查学生能否超越单一学科的视野,综合运用不同学科原理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并形成可行且有效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实现跨学科命题是2024年广东地理高考命题的一大亮点。综合题第19题以“四川省仁寿县牛角寨山区的地质剖面及石刻雕像的化学风化过程”为情境背景,鲜明地用化学方程式“Na2SO4+10H2ONa2SO4·10H2O”表示了硫酸钠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过程。试题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和概念有:可逆反应、脱水、芒硝(Na2SO4·10H2O)、无水硫酸钠(Na2SO4);涉及的地理知识和概念有:地质构造、地层年代、地质作用过程、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砂岩等,以上内容均符合化学和地理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试题的第一个设问为“分析图中甲、乙两区域地质构造和地层年代特征,并据此判断哪个区域遭受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考查了学生对“地层剖面图的解读”“地质构造的判读”“运用地层年代还原区域地质过程”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体现了试题的基础性。第二个设问为“根据硫酸钠的可逆反应过程,简述牛角山区砂岩表面的硫酸钠在图中所示三个阶段中,分别可能发生的变化过程”,该问题解决过程要深度融合数学、地理、化学等科学的知识内容和能力,体现了试题的创新性。解决该问题首先需要结合坐标图判断当地气象条件的变化,其次,考生要正确解读硫酸钠的可逆反应过程和反应条件,最后规范表述三个阶段的硫酸盐类物质的变化。第三个设问“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分析裂隙中硫酸钠的存在对该地石刻雕像表层岩体完整性的影响”,相对前一个设问,该设问将时间尺度从一天转换为一年,要求学生从气象昼夜变化转换为当地气候的年(季节)变化,考生需要思考更长时间尺度下的化学风化过程对岩石雕像的影响。该问题体现了地理过程的时空综合,凸显试题考查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三、2025年高三地理教学策略高考是指导一线教学和备考的指挥棒,基于2024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笔者有以下三点教学建议,以期为2025年的广东地理高考备考提供科学有效指引。1.关注时政热点,拓展地理视野高中地理学科的关键育人价值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家国大事,具备国际视野的同时又有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首先,教师自身要提升思政素养,明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观,勤于学习各级政府和政策文件,了解党和国家对社会发展的指引,如十二大报告、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官方媒体的新闻报道等。在一线备考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时事新闻、社会热点资料,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看待时政热点。如在“产业发展”单元学习中,从“两山理论”看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传统工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双碳背景下的能源问题、城市更新改造、城市协调发展等话题都是当下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议题,这些议题经常以情境素材的形式出现在高考地理试题中。2.以大概念构建单元,促进深度学习不管地理试题情境如何推陈出新,考查的必备知识依然来自新课程标准,如何促进必备知识的深度整合始终是学生备考的难点。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使地理知识看似零散复杂,笔者认为以大概念为抓手,挖掘概念间的联系,进而以大概念整合学习单元,如此可为备考提质增效。如在自然地理模块复习中,教师可紧扣几个关键地理过程开展大单元复习,如大气运动和植被分布单元、水的运动单元、地质过程和地貌演化单元等。在“水的运动”单元复习中,以水循环原理为核心,可整合水循环、河湖补给类型及特征、河湖水文水系特征、流域的协调开发、河湖水环境整治等内容,这样就将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一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