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社马工程伦理学(第二版)教学课件06_第1页
高教社马工程伦理学(第二版)教学课件06_第2页
高教社马工程伦理学(第二版)教学课件06_第3页
高教社马工程伦理学(第二版)教学课件06_第4页
高教社马工程伦理学(第二版)教学课件0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伦理学CONTENTS目录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1230310172431善恶

道德义务

良心45荣

辱幸

福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1善

恶善恶是道德的核心范畴善与正当趋善避恶一、善恶是道德的核心范畴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

善恶指的是行为、品质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性质,即善的性质或恶的性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善与恶是一对历史范畴,其内涵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民族、地域、文化的差异,各个民族对善恶也有着不同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承认善恶观念在社会变迁中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同阶级阶层因利益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善恶观。同时主张阶级阶层标准都必须在历史标准面前受到检验,并因此证明自己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是否具有客观合理性和进步性。二、善与正当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

正当不正当这对道德范畴与善恶范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伦理学中,正当不正当是指行为的道德性质。正当是指行为具有正面的道德价值,即行为是道德的、善的;不正当是指行为具有负面的道德价值,即行为是不道德的、恶的。

善恶与正当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善恶是道德的价值性质;正当不正当体现的是道德的规范性质。第二,善恶涵盖的范围大于正当不正当。第三,善恶与正当不正当作为道德标准,其意义有所不同。三、趋善避恶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

旨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道德就要求人们从善去恶,扬善抑恶,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第一,树立正确的善恶观。这是趋善避恶的前提。第二,提高判断选择善恶的能力并择善而从。第三,恪守道德底线。趋善避恶的最低要求在于恪守道德底线。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2道德义务道德义务的内涵与实质道德义务的特征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一、道德义务的内涵与实质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道德义务是指人们从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道德责任,是社会对人们的基本道德要求。人类社会中存在多种义务形式,就其对人的约束力而言,在程度乃至性质上是不同的。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是两种最典型和最重要的义务形式。而不同层次的道德义务之间也存在约束力程度的不同。一、道德义务的内涵与实质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人为什么要履行道德义务,或者说履行道德义务的根据和实质何在?西方伦理学家对此观点各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义务的形成源于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的反映。一方面,道德义务具有他律性;另一方面,道德义务具有自律性。这种自律性是一种高度的道德责任感、使命感。二、道德义务的特征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第一,道德义务具有非权利动机性。从一定意义上讲,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不是直接对应的。履行道德义务并不以获取道德权利为基本动机或目标,这是道德义务区别于其他义务的本质特征。其他义务的履行往往以获得相应的权利或利益为目的二、道德义务的特征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第二,道德义务具有自律性。这是道德义务有别于法律义务和其他义务的最重要特征。从根本上说,道德义务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们之间道德关系的反映。道德义务的自我立法或内在立法就在于,出于对道德义务的客观必然性的自觉认识,把他律性的义务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心的道德法则,道德义务因个体为自己立法、为自己规定义务而体现出独特的道德特征。二、道德义务的特征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第三,道德义务具有弱强制性。从一般意义上讲,道德义务的强制性弱于其他义务,特别是弱于法律义务。法律义务的履行是由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具体的法律制度和具有强制力量的法律机构所支持的,不履行法律义务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二、道德义务的特征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第四,道德义务具有广泛性。道德义务涉及的范围比其他义务更广泛。人类社会生活包括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经济义务、政治义务、法律义务等只涉及其中的某一方面,而道德义务则涉及人类生活的更多方面和层次。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道德关系是广泛而普遍存在的。三、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第一,要正确认识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关系第二,要正确认识道德义务与道德自由的关系第三,要努力培养道德义务感和道德责任感第四,要善于处理不同道德义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3良心良心的内涵和作用良心与德性坚守良心一、良心的内涵和作用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定义良心,通常被称做好心、善心。作为道德范畴,良心是指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信念与义务感和荣辱感等道德情感的有机统一,是一种能对行为及其动机作出道德评价的能力,以及对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产生道德调控作用等诸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良心在道德主体的自律活动中担负着最重要的职责,表现出最复杂的活动机制。一、良心的内涵和作用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内涵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揭示了良心的内涵与本质。良心是一种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现象,它是社会存在和道德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经济关系本身的性质在良心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良心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在本质上受经济关系、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等全部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个体的认知水平、价值认同和道德素养等因素的影响。一、良心的内涵和作用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作用良心对于人的道德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良心能使人们倾向于善的动机和正当的行为,特别是能强烈地扼制恶的动机和不正当的行为,形成一种扬善抑恶的自我道德调控机制。人的良心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地形成,但更需要自觉地养成。自发形成的良心一般与社会基本道德要求相一致,自觉形成的良心则是个人主动内化社会道德和自觉进行道德历练的结果。二、良心与德性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品质德性是指道德的品质或善的品质,如善良、诚实、刚毅、感恩、勤俭、节制、负责等。一般而言,品质是个人基于禀赋特别是气质所形成的、体现在心理和行为活动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品质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德性作为道德的品质,是个人特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是人的道德人格,体现一个人的道德风貌。二、良心与德性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区别良心的特点在于调控性,即它对人的某一具体行为具有直接的调控作用。德性的特点是意向性,即它使人自然倾向于怎样,而对人的知情意行不具有直接的调控作用。联系(1)德性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素质,其境界的高低直接规约着良心的高尚与卑微,并从根本上规定着良心发生作用的范围、深度和力度。(2)良心作为一种自我道德调控机制,对人的德性具有重要的维护作用。三、坚守良心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坚守良心的前提是修养良心坚守良心良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人在社会道德实践中有意识地通过修养形成的。一个人有良心,并使良心达到更高的道德水准,就必须自觉地进行良心修养。坚守良心的关键在于自律良心的基本功能之一是道德自律,它与社会道德的外在约束(道德他律)共同对行为发挥道德引导与约束作用。坚守良心就要始终注重道德自律精神的养成。坚守良心要始终倾听良心的呼声行为实施之前,良心以内心的道德法则为标准,对将要发生的行为动机或起鼓舞、激励的作用,或起调节、阻止的作用,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4荣

辱道德荣誉与道德耻辱荣辱感明荣知耻一、道德荣誉与道德耻辱道德荣誉是社会对人们履行了某种义务行为所给予的肯定性确认和赞赏性评价,以及行为者由此产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满足。道德耻辱是社会对有害于社会或他人的行为所给予的道德否定或贬斥,以及行为者由此产生的自责态度和羞耻感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一、道德荣誉与道德耻辱

荣辱范畴与善恶、义务等范畴一样,也不是抽象的、永恒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它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甚至在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段,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荣辱是以荣辱观为根据作出的道德评价,是荣辱观的表现形式。荣辱观是社会和个人根据一定的善恶观形成的对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的一般看法。荣辱观以善恶观为基础,是善恶观的体现。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一、道德荣誉与道德耻辱

荣誉和耻辱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作为社会道德的重要评价形式,倡导荣誉,贬抑耻辱,通过社会舆论的褒贬来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同时对人们的行为、品质乃至人格发生作用,属于社会道德调控机制。

同时,由荣誉和耻辱转化而形成的个人荣誉感和耻辱感也是人们趋善避恶、从善去恶的重要心理机制。因此,荣誉和耻辱对于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二、荣辱感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什么是荣辱感荣辱感本质上是个人对自身道德行为感到光荣和对不道德行为感到羞耻的心理感受。人们对自身道德的行为感到光荣是荣誉感;对意识到是不道德的行为而感到羞耻,则是耻辱感。荣辱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其内容是客观的。人的荣辱观和相应的荣辱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这种荣辱观和荣辱感是社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深刻影响人的结晶。二、荣辱感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荣辱感的作用荣辱感具有特殊的道德调控功能。一方面,对个体而言,荣誉感激励人们去追求高尚的行为、品质和人格,行为主体由此感到自豪、喜悦,从而激励和促进这种行为、品质和人格的形成。耻辱感能使人对恶性品质、低劣人格、恶行感到羞耻、不安、厌恶甚至痛苦,从而阻止和防范恶性品质、低劣人格的形成和恶行的发生。另一方面,对全社会而言,荣辱感具有重要的社会道德调控功能。三、明荣知耻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明荣也要求正确看待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的关系。明荣还要求防止追求虚荣和为了某种个人利益盗取荣誉。知耻是明荣知耻的底线要求。要做到知耻,就需要培养耻辱感。明荣知耻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首先要求明荣。明荣知耻三、明荣知耻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荣誉是社会对一个人履行道德义务、践行高尚道德行为的肯定性评价,更是社会对其成员的激励。方面,个人要珍视荣誉,把荣誉看做是社会对自己的鼓励,看做是履行更多道德义务的起点,而不能把荣誉当作骄傲或炫耀的资本或谋取某种私利的本钱;另一方面,要求个人在没有获得相应的荣誉时也要无怨无悔,一如既往地履行道德义务。首先要求明荣。三、明荣知耻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是一致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事业,个人在事业上的贡献和功绩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与他人和集体分不开。离开了他人和集体的共同奋斗和合作,个人将一事无成。明荣也要求正确看待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的关系。三、明荣知耻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荣誉是来自社会、来自组织的,对人们为社会所作贡献的认可和褒奖,有贡献才有荣誉。如果不把荣誉当做对道德行为的奖励,而当做所追求的目的,那么就难免发生虚假行为。因此,明荣要求人们以诚实的劳动和真实的贡献获取荣誉,不求虚名,不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不为荣誉而追求荣誉,从而把追求荣誉与道德行为紧密结合起来。明荣也要求防止追求虚荣和为了某种个人利益盗取荣誉三、明荣知耻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知耻就是知道什么是耻辱,即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以及品质和人格是可耻的。一个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无耻,是最可耻的。在道德上,知行是统一的。如果一个人明明知道某种行为在道德上是可耻的,还要去做这种可耻的事,那么这个人并不是真正的知耻。所以,真正的知耻不仅包含对耻的认识,还包括不去做任何可耻的事,守住知耻的底线。知耻是明荣知耻的底线要求。三、明荣知耻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只有知道什么是耻辱,并在此基础上对不道德行为感到耻辱,才可能将知耻变为去耻。因此,知耻不仅在于知道什么是耻,更在于恶耻,即在知耻的基础上形成耻辱感。一个人具备耻辱感,就会摒弃可耻的品质和人格,从而远离可耻的行为。应该说,形成耻辱感的过程也就是形成自我道德调控机制的过程。要做到知耻,就需要培养耻辱感。三、明荣知耻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即“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明荣知耻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5幸

福正确理解幸福道德与幸福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一、正确理解幸福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定义幸福是一个涵盖广泛、内容丰富的概念,伦理思想史上有多种解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幸福是一个关于人的存在及其生活意义的道德范畴。具体来说,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并包含有积极的道德评价因素。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总目标,幸福是对全部生活做出总的评价的范畴,它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和某个阶级阶层的价值观在道德理论上的反映。一、正确理解幸福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定义第一,幸福是一种道德认知与道德评价活动的结果。第二,幸福的内容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实现幸福的欲望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第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论的价值指向是社会整体及全人类的解放与幸福。二、道德与幸福的关系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第一,道德是获得和享有幸福的前提幸福的实现以合乎道德为前提,有德者才有福。一个人实现幸福的先决条件有诸多方面,如身心健康、适度的财富、社会安定等,道德也是获得和享有幸福的重要前提。在道德和幸福的关系上,道德显然处于主导的地位。二、道德与幸福的关系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第二,道德是获得和享有幸福的保障幸福的实现永远存在于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这种追求必然要求人们保持和完善已经养成的德性,使之达到更高的境界。在社会生活中,只有正确看待和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自觉地将自我实现、个人奋斗与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相结合,才能够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获得幸福。二、道德与幸福的关系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第三,道德是幸福的重要内容,幸福包含着对道德的要求。在人们所理解的“好的生活”“值得赞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中,道德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如果剥离了道德的维度,不但人的存在本身会变得片面化、单面化,而且幸福也会流于感性的满足,从而变得虚幻和轻飘。道德是幸福的题中应有之义,幸福离不开道德的守护。二、道德与幸福的关系第五章道德的基本范畴其次,要对社会道德的未来走势怀有信心,自己的善恶抉择不能被那些失德者一时的得势、得利,甚至得“福”的不正常现象所扰乱。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表明,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进步的、向善的。其次,要对社会道德的未来走势怀有信心首先,要理性地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不能被现实生活中所谓的“幸福”所迷惑,更不能功利化、物质化、庸俗化地理解幸福。社会生活是复杂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总是相伴而生。这无疑是一种误读。真正的幸福,源于一个人的劳动、创造和奉献。首先,要理性地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应该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德福不一致的情况甚至相互冲突的情形呢?三、树立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