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探析》2800字_第1页
《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探析》2800字_第2页
《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探析》2800字_第3页
《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探析》2800字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综述目录TOC\o"1-2"\h\u25948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综述 1230821.1立法层面的问题 1176161.1.1立法体例方面 1183931.1.2适格原告范围过窄 1233591.1.3起诉条件过高 2233581.2司法层面的问题 3157781.2.1立案审查标准不统一 3318731.2.2第三人撤销之诉实施效果不佳 41.1立法层面的问题1.1.1立法体例方面《民事诉讼法》第59条对我国诉讼以外的第三人撤销之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从一般意义上说,该制度属于一般原则下的诉讼主体。但是,从实质上讲,第三人撤销之诉是一种类似于再审之诉的特别救济,是一种相对独立、完整的诉讼体系。把它列入《民事诉讼法》中的一章,会造成法律上的混乱,从而对其特定价值的实现造成负面的影响。将该诉讼放在当事人章节中,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错误,进而造成对第三人撤销诉讼的一般程序的理解。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其不能广泛地应用于一般的程序,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程序适用方面的混乱与冲突。第二,在主体选择上的局限性。该制度仅限于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以及虽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却受本诉案件判决结果所影响的第三人。法律条款语言的精心设计,故意设置的地点,使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对第三人的诉讼主体的选择,必将受到约束与制约。第三,与诉讼中的第三人的混淆。《民事诉讼法》第59条前两款对三人撒销之诉的主体范围的限制,同时,也使其与第三方参与诉讼的主体范围相一致,这就导致了在制度设计上的第三人参与和第三人撤销的多重重叠,并不利于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去发挥它的特殊价值[5]。1.1.2适格原告范围过窄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适格原告问题,是从立法以来一直备受争议的问题。我国《民事诉讼法》将第三人撤销之诉规定在第三人一节,也因此其成为第三人制度的一部分。这种立法体例的安排就决定了其适格原告限定在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按照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在与诉讼中各方发生争议时,由第三人向其所有或部分提出独立请求的[6]。看得出来,我们国家对于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范围局限于对诉讼标的有请求的群体。诉讼第三人的另一种参与形态就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即对原、被告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受该案件的判决结果产生的法律效力所影响,为了维护其自身的权利,主动要求加入或被法庭告知参与诉讼的人。在理论界和实践中,关于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与制度历来备受争议。法条规定:“对于原、被告的诉讼标的,第三人没有独立请求权的,如果在审理的过程中,发现与其有利害关系的,可以提起诉讼,亦可以由法院通知其参与诉讼并享有诉讼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虚假诉讼中,不诚信诉讼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一般债权人受到侵害。但一般债权人却并不属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格原告范围,故导致受虚假诉讼侵害的案外人往往无法通过此制度进行维权,导致最初的立法目的无法得到良性发展[7]。我国2012年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不诚信诉讼能够通过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来加以规范、维护公平与公正的司法环境。所以相对来说,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原告范围过于狭窄。1.1.3起诉条件过高根据民事诉讼法有关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诉讼要件,第三人应证明生效判决、调解书内容完全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众所周知,该诉的基本理论就是为未得到程序保障的案外人提供救济。显然,由于第三人并未参与前诉,其很难有充分证据证明上述起诉条件。且如果前诉如果是虚假诉讼双方精心策划的,此时要求第三人提出证据证明,无异于强人所难。实践中,许多被虚假诉讼诈骗的第三人,都是在虚假诉讼的当事人被指控犯有虚假诉讼罪后,才获得证据。另外,笔者认为,起诉条件高的另外一个理由是我国现行的第三人制度存在着事先通知的缺失。我国法律规定,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时,可以自己提出请求,也可以由法院告知他们参与诉讼。但并非每个第三人都能得到法院通知,在具体的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不乏会隐瞒第三人存在的事实情况,法官便无法审查出第三人的存在,遑论通知第三人了。很有可能前诉已终结,第三人还尚未得知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即使法律规定了第三人参与诉讼的方式,可实践中第三人很难参与到诉讼中来,那么第三人的权益在司法适用中是无法得到保障的[8]。由于缺乏配套的事前诉讼告知制度,第三人即便与他人间案件的审理结果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但其在不知道诉讼、或申请参加诉讼未被准许等情况下,基本已丧失通过事前的参加之诉维护自身利益的机会,只能通过事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救济途径,因此降低了撤销之诉的应有适用率。因此说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起诉条件之一是第三人由于不可归责于自己的原因未参加诉讼的,方可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但由于第三人参加诉讼时,缺乏相应的告知制度,这也增加了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难度。总之,过高的起诉条件是影响第三人撤销之诉很难发挥其价值功能的另一个立法层面的原因。1.2司法层面的问题1.2.1立案审查标准不统一尽管我国民事诉讼中已经广泛实行了立案登记制,但对于第三人撤销之诉而言,其起诉审查的条件却不尽相同。基于立法的规定,究竟应如何审查并不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审查标准不统一较为普遍。首先,审查方式不一致。迄今为止,我国立案审查主要有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两种类型。但却在立法层面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具体适用哪种审查制度未进行明确规定,这就造成了我国不同法院对其提起诉讼的审查制度存在差异。有些案件是直接由一审判决所管辖,有些则是直接交给了立案庭,还有一些则是由于案件数量多、法官任务繁重,法官们相互推诿。另外,在审查内容方面也无具体明文规定,部分法院在立案审查时门槛较高,要求十分严格,在立案阶段就对于案件本身争议的实体性问题进行实质审查。部分法院只是从形式上审查有无完整的起诉状、起诉期间是否超过6个月、本院是否具有管辖权等内容[9]。由于审查的标准不统一,通常出现两种结果:一、由于立案审查严格,也就是实质性的审查。从功能上看,第三人撤销之诉与一般之诉在保障原告的民事权利范围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性。但是,它又具有对一审判决进行纠正和纠正的作用,其功能与再审程序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最终导致诉讼程序根本无法启动,第三人的权益更是无法获得保护;二、由于立案审查较为宽松,也就是简单的形式审查并不对诉讼要素进行实质审查。那么将会引发大量的第三人撤销之诉进入诉讼程序,不仅对已生效的原诉裁判效力的造成冲击,而且也会出现大量的假借第三人撒销之诉进行不诚信诉讼,获取非法利益即滥诉现象[10]。1.2.2第三人撤销之诉实施效果不佳撤销之诉实施效果差的主要表现就是其并未发挥制度设计之初所要达到的防止诉讼诈害的功能。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前文所论及对于原告资格的规定使得很多受诉讼诈害的案外人无法成为适格原告。而另一个原因则是有关起诉条件过高的原因。有学者针对该条文的适用状况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再审是遏制虚假诉讼的主要途径,通常诉讼程序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作用较小参考吴泽勇.民事诉讼法理背景下的虚假诉讼规制——以《民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