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第2版) 课件 第六章 血液课件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2版) 课件 第六章 血液课件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2版) 课件 第六章 血液课件_第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2版) 课件 第六章 血液课件_第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2版) 课件 第六章 血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50%-60%)(40%~50%)几个概念血浆、血清、血细胞比容血液的理化特性颜色、比重、粘滞性、酸碱度、渗透压血液几个概念1、血浆:2、血清:3、血细胞比容:抗凝血经离心沉淀或静置后,可使血液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浆。全血或血浆发生凝固之后,静置数小时,可见血凝块回缩,析出清澈淡黄色不凝固的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但增加了少量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和激活了的凝血因子。血细胞在全血(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新生儿约55%。

血液的理化特性1、颜色:血液的颜色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动脉血(含氧合血红蛋白多)呈鲜红色,静脉血(含去氧血红蛋白多)呈暗红色,血浆(含微量胆红素)呈淡黄色。2、比重全血比重为1.050-1.060g/cm3,血浆比重为1.025~1.030g/cm3,红细胞比重为1.090g/cm3。3、粘滞性血液(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含量)为水的4~5倍;血浆粘滞性为水的1.6~2.4倍。4、血液酸碱度血液呈弱碱性,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缓冲对:NaHCO3/H2CO3

Pr钠盐/Pr;Na2HPO4/NaH2PO4在临床上,给病人大量输液时,为什么一般输等渗溶液?1、渗透压2、等渗溶液3、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血浆渗透压1、渗透压的概念:是指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颗粒数目成正比,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2、组成3、生理作用

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构成物质80%来自NaCl来自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正常值298.7mmol/L1.3mmol/L特点占血浆渗透压总量的99%仅占不足1%作用调节细胞内外的水平衡调节血管内外水分布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5%葡萄糖溶液,0.9%NaCl溶液(生理盐水)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如50%葡萄糖溶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如0.65%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3、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1)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平衡以及红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给病人大量输液应输等渗溶液水分子(2)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交换,维持血浆容量。血浆渗透压3、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水肿(肝病、肾病、营养不良)血液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第二节血细胞案例患儿淼淼,1岁3月,亲人发现其脸色偏黄,便带患儿前往医院体检,在医院查出淼淼血象:血小板3×109/L,白细胞1.5×109/L,红细胞2.0×1012/L。临床诊断:先天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正常值及其生理功能。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血液红细胞(RBC)数量正常成年男性(4.0~5.5)×1012/L正常成年女性(3.8~4.6)×1012/L新生婴儿(6.0~7.0)×1012/L形态双凹圆盘状功能运输O2和二氧化碳,缓冲血液的酸碱变化血红蛋白含量为:

正常成年男性:120~160g/L正常成年女性:110~150g/L

新生婴儿:170~200g/L贫血血液红细胞(RBC)生理特性1、悬浮稳定性2、渗透脆性3、可塑变形性红细胞的生成1、生成的部位:红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2、生成的原料:铁和蛋白质缺铁性贫血3、成熟因子:维生素B12和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生成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红细胞的破坏脾功能亢进→导致脾性贫血。贫血的类型原因再生障碍性贫血生成部位破坏红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原料不足缺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成熟因子不足缺维生素B12或叶酸肾性贫血调节激素不足促红细胞生成素脾性贫血破坏过多脾功能亢进贫血的类型及产生原因血液红细胞悬浮稳定性1、定义:红细胞能够较稳定地分散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这一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2、原因:血液流动;RBC成双凹圆碟形,表面积大,RBC与血浆摩擦大。3、衡量指标:血沉血沉快慢取决于—

红细胞是否容易相互叠连导致红细胞相互叠连的原因—

血浆成分改变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RBC叠连↑

血浆白蛋白↑→叠连

↓实验:A.病人RBC→正常人血浆→ESR不增加

B.正常人RBC→病人血浆→ESR↑血液红细胞渗透脆性0.8~0.6%NaCl红细胞发生膨胀变形,但不破裂0.45~0.40%NaCl部分红细胞开始破裂、溶血0.35~0.30%NaCl红细胞完全溶血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抵抗力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称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有一定的限度,在0.45%~0.40%NaCl低渗溶液中部分红细胞(主要是衰老的红细胞或受损的经细胞)由于过度膨胀而开始破裂溶血,在0.35%~0.30%NaCl低渗溶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血血液白细胞(WBC)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白细胞的生理功能白细胞的生理功能1.中性粒细胞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清除细菌和其他异物。当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时,往往提示机体可能有急性化脓性炎症。2.嗜碱性粒细胞

主要功能是:能释放组胺、过敏性慢作用物质、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引起过敏反应和抗凝血的作用。3.嗜酸性粒细胞

主要功能是:①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从而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患过敏性疾病或某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的生理功能4、单核细胞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最强。巨噬细胞主要功能是:①吞噬病原微生物和异物以及体内衰老和受损的细胞;②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③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5.淋巴细胞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血液血小板(PLT)血小板的正常值正常成人血小板数为(100~300)×109/L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着2.聚集3.释放4.收缩5.吸附6.修复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参与生理止血2.促进凝血3.保持毛细血管壁完整性小血管损伤,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称生理性止血。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作用:①释放缩血管物质,使受损血管收缩,裂口缩小,有利于出血停止;②粘着、聚集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堵塞出血口;③修复小血管受损的内皮细胞;④参与血液凝固过程。血液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二、纤维蛋白溶解血液血液凝固血液凝固的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凝血.实质: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叫凝血因子。公认有12种血液凝固的过程三个基本步骤,两条凝血途径因子

同义名

合成部位因子

同义名

合成部位Ⅰ纤维蛋白原肝细胞Ⅷ抗血友病因子肝细胞Ⅱ凝血酶原肝细胞(需VitK)Ⅸ血浆凝血激酶肝细胞(需VitK)Ⅲ组织因子内皮细胞Ⅹ斯图亚特因子肝细胞(需VitK)ⅣCa2+Ⅺ血浆凝血活酶前质肝细胞Ⅴ前加速素内皮细胞和血小板Ⅻ接触因子肝细胞Ⅶ前转变素肝细胞(需VitK)XIII纤维蛋白稳定因子肝细胞和血小板还有:前激肽释放酶(PK)、血小板磷脂(PF3)凝血因子的特点:

①除Ca2+和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为蛋白质

②大多数凝血因子(如Ⅱ、Ⅶ、Ⅸ、Ⅹ)在肝脏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

③大多数凝血因子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血液中,经激活才有活性,激活后,在该因子右下角标上“a”④除因子Ⅲ(组织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血浆中。血液凝固的过程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酶原激活物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步凝血酶的形成第三步纤维蛋白的形成

三个基本步骤:XaPF3VCa2+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区别

启动因子

凝血因子的来源

特点

内源性:XII

参与凝血过程的全部反应步骤多,需时较长凝血因子均在血浆中外源性:III

组织因子来自组织反应步骤少,需时较短2.凝血酶的形成3.纤维蛋白的形成

血液凝固过程的特点1、凝血过程是一种正反馈;2、Ca2+参与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3、凝血过程本质是个酶促连锁反应。机体的抗凝系统①血管内膜光滑完整;②血流速度快,血小板不易粘附聚集;少量活化的凝血因子被血流冲走稀释;③血浆中含有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和肝素是血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Ⅲ能够与凝血酶以及因子Ⅶ、Ⅸa、Ⅹa、Ⅺa、Ⅻa结合使其失去活性。肝素能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提高抗凝血酶Ⅲ的抗凝血作用,能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阻止血小板的粘着、聚集、释放反应,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所以肝素是体内、外很强的抗凝物质。

抗凝系统血液纤维蛋白溶解定义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过程第一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第二阶段纤维蛋白的降解血液第四节血量、血型和输血血量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抗原)的类型。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避免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血液ABO血型系统凝集原

(抗原)存在于红细胞膜上,分为A凝集原和B凝集原两种。凝集素(抗体)存在于血清中,分为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两种,为天然抗体,多属于IgM。凝集反应A凝集原+抗A凝集素→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即红细胞聚集成团,破裂溶血)B凝集原+抗B凝集素→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即红细胞聚集成团,破裂溶血)ABO血型的分型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凝集原(抗原)的有无和种类不同来分型。共分为四种类型:A、B、AB、O共分为四种类型:红细胞膜上只含A凝集原的,称为A型;只含B凝集原的,称为B型;

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称为AB型;

A、B两种凝集原均无的,称为O型

抗A血清抗B血清

A型血抗A血清抗B血清B型血抗A血清抗B血清抗A血清抗B血清O型血AB型血鉴定ABO血型血液Rh血型系统凝集原有C、c、D、d、E、e凝集原,其中D凝集原抗原性最强。分型Rh阳性: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Rh阴性: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特点没有天然抗体,通过体液免疫获得抗Rh抗体主要是IgG,属免疫性抗体,故可通过胎盘。临床意义⑴临床输血意义⑵妊娠意义Rh血型系统在医学上的意义⑴临床输血意义:临床Rh-第一次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