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奂平清第七讲“乡村建设运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乡村建设运动概况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局限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乡村建设运动概况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局限忽视当时的现实国情:忽视阶级结构不发动群众没有持久、深入的工作改良性质的乡村建设运动,在帝国主义入侵与封建统治的状况下,注定要难以成功。乡村建设运动失败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乡村建设没有处理好社会资本等方面的问题,结果是出现了梁漱溟所言的“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困境。“本来理想的乡村运动,是乡下人动,我们帮他们呐喊。退一步说,也应当是他想动,而我们领着他动。现在完全不是这样。现在是我们动,他们不动;他们不惟不动,甚至因为我们动,反来和他们闹得很不合适,几乎让我们作不下去。此组件我们未能代表乡村的要求!”“如果乡下人不动”,就不能“发生大力量”。“乡村运动天然要以农民作为基础力量”,“要让乡下人动起来,我们必须能代表乡村的利益,代表农民的利益”(梁漱溟,2006,《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368-370)。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与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二)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三)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差距过大;(四)农民收入低、收入增长慢,消费低;(五)农村社会稳定问题及其压力(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从业人员,表明二、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二)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三)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差距过大(四)农民收入低、收入增长慢,消费低(五)农村社会稳定问题及其压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农村贫困人口;失地农民问题;农村社会治安问题,迷信、宗族、宗派势力问题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依据(一)马克思主义对“三农问题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列宁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二)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国内学界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以林毅夫为代表的思路以温铁军为代表的思路贺雪峰的“第三条道路”林毅夫观点温铁军的观点贺雪峰的”第三条道路”:“减支”与建设“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林毅夫和温铁军思路,都认为国家应该给农村更多转移支付,以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两种思路的差异:钱应该往何处投。两种思路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如何建设新农村上面,而且表现在对中国农村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可能性的估计上面。农民增收的空间从长远来看,中国农民增加收入的空间十分有限,农民相对收入水平可能进一步下降。农业方面:从宏观上讲,在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的现代化背景下,由多数农民为少数市民搞饭吃,是没有增收前途的。外出务工:相对于人数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二、三产业可以提供的就业机会,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的增加。我们不能指望更多农民外出务工带来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在中国外贸依存度超过70%的背景下面,主要以发展外向型加工业来增加就业机会的发展战略的持续性亦成问题。贺雪峰:林毅夫思路的可能后果一个人对经济贫困的感受,并不只是其收入状况,而是其收入相对于支出的相对值。高于支出的收入就感觉富裕,而低于支出的收入就显得贫困。改革开放以来,普遍出现的“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原因之一即在于此。在农民增收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刺激农民消费,则可能加剧农民对经济贫困的感受。林毅夫试图通过为农民提供更多消费刺激,来拉动中国经济的内需,对于农村来讲,可能类同饮鸠止渴。农民增收难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至取消农业税,国家不仅不再向农民收取农业税费,而且给种粮农民以种子和粮食补贴。恰在2003年,粮价大涨,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今年开始,农村重新出现卖粮难,尽管国家保护价是中稻70元/百斤,实际上农民却以62元/百斤将粮食卖给商贩,因为粮站不收粮。
农民支出压力增加(一)与农民增收难相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支出的压力快速增长。一方面,以广告、时尚为代表的消费文化不断地刺激农民的消费欲望,引起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以教育、医疗为大宗的现代服务,构成了农民支出的巨大压力。农民面对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社会,以前以劳动和实物完成的交换(比如换工等),现在不得不以现金来支付。市场经济越发展,消费文化越深入,农民现金支付的压力就越大。农民支出压力增加(二)农民的支出压力不只是市场经济所造成。以取消农业税后的情况为例,取消农业税,农民获得了较大实惠。但同时,在有一些农村,随着乡村组织的退出,农民不得不个人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公共事务,比如不得不通过打井来灌溉水稻作物。其后果就是,农民虽然减少了每亩几十元的税费任务,却增加了每亩数百元的灌溉成本。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之一——减支(贺雪峰)当前在生产生活领域,因为公共品供给不足,农民不得不以私人品来替代,从而造成生产生活高成本的情况,十分普遍和严重。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中央补贴农民的思路恰又是直补到户,不能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找到有效的供给公共品的路子,来为农民提供廉价公共品,减少农民生产生活中的支出。“减支”的路径农村公共品指构成农民生产生活必不可少基础的物品,可以诸如水、电、路、调解、民风、村容、公共卫生,等等。可以将村组干部作为农村的公共品,因为村组干部是农村熟人社会的一员,他们具有强有力的调解村庄纠纷,维系村庄团结的功能。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之二:
建设“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贺雪峰)新农村建设必须符合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这一现实。一方面,农民收入的增长会长期慢于支出压力的增加,一方面,国家必须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让九亿农民感到满意。贺雪峰认为,在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民收入不可能持续增长的现实下面,唯一稳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是沿着“低消费、高福利”的思路,开辟道路。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建设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方式。所谓“低消费、高福利”所谓“低消费”,就是讲求节俭,鼓励“新三年旧三年”,反对铺张浪费。所谓“高福利”,就是人们对生活感到满意,认为人生有价值,有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方式。关键是反对单纯以金钱来衡量人生价值的生活方式。“低消费、高福利”的方式举例让村民生活在村庄过去以来的历史之中,有根。让村民对未来充满信心,有预期。让村庄有文化,有舆论,有道德压力,有生活感。让村民在相互交往中体味人生,不只有外在的经济收入评价标准,而且有村庄内部的评价标准。村民不是在家中独自观看电视上别人的表演,而且在生活中,在相互交往中,在公共空间中,体味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村庄成为村民自己生活的舞台,让村民在自己生活的舞台上表演自己生活中的悲喜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是将村庄建设成为一个文化生产场所,从而提高村民的福利感受。贺雪峰的实验新贺村老年人协会贺雪峰认为,沿着“低消费、高福利”的思路向前走,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办法很多。林毅夫试图以调动农民消费欲望来解决中国过剩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思路,就显得不合时宜,虽然林毅夫提出增加中央对农村水电路投入的建议不错。林毅夫思路存在的最大问题,不只是将农村作为的消化过剩生产能力的工具,从而加剧了农民收入与支出的矛盾,而且,中国低端的利润很少的庞大制造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即使被农民拼命消化了一点,这个过剩生产能力又会进一步地被刺激起来,一直无有穷期,而农民的收入增长空间又十分地有限。如此下来,是作为中国现代化稳定器和蓄水池的农村,被建设得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不能为农民提供高福利,越来越让农民无根,无处可去了。江苏无锡江阴市华西村2012年8月4日,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夜景
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1/312.26万元2936元9422元41.76倍13.01倍2004年华西村与全国城乡收入比较
华西村形成了钢铁、纺织、旅游、现代农业四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达307亿元,集体固定资产超过70亿元,但农民离土不离乡。2005年,华西村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就业、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将周边16个村纳入大华西村共同发展,使面积由1979年的0.96平方公里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1520人增加到3万人。
华西村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改革开放里有几个亮点,第一个亮点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亮点是农村工业的快速发展,从苏南启动的。为什么苏南能够发展?在文革的时候,上海的一些工程师下到那里去,还有是基层政府带领农民创办企业,华西村就是这样起来的,政府带领老百姓创业来发展本地的工业,最后发展起来,这在全球受到很大的关注。我们现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改革,基层政府有很重要的带动农村发展的职能,现在没有完全发挥作用。政府集中了很大一批很优秀的人,现在这个经验怎么才能发挥。非农产业靠一家一户很难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之处农村工业之所以发展起来,是因为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现在我们慢慢把农民发展非农工业手都捆起来了,这也不能,那也不能。农民和基层政府的手都捆起来了,你的地原来发展农村工业都可以贷款,优先支持,现在你贷不到了。过去一块地要发展工业就可以了,现在这也不能弄,那也不能弄,基本上把农民捆死了。——郑风田:《农村未来会很衰落》“城镇化”与“城市化”“我们为什么强调城镇化,是因为城镇离农民最近。我们说21世纪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就业,就业靠短暂性就业。短暂性的就业其实是农民最根本的就业,假如我今天上午在镇上的就业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丢了工作,中午就骑自行车回家吃饭了。这种农民既有在村社经营的基本条件,又有外出条件获取现金收入的条件,这种情况会是中国长期稳定发展、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制度基础。”——温铁军就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城镇化定要以农民为主体最怕被城镇化”中国的制度优势及其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与发展。但任何公共服务,如果是要可持续的,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公共服务如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学校、娱乐等的提供必须有足够多的人口,人口过度分散谈不上品质服务。没有达到一定的人口,公共服务就不可持续。因此历史地看,服务也一般发生在城市。县城影院的命运:大多数被改成录像厅、舞厅、游戏厅、百货商店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背景当前对农村的大量投入是必要和必需的。不过,政府在投入资源或引导资源流向的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保型土壤固化剂的研发与应用考核试卷
- 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改性考核试卷
- 漆器工艺品的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估考核试卷
- 电气设备网络营销策略考核试卷
- 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与传承考核试卷
- 矿山环境保护法规与案例分析-石墨滑石考核试卷
- 全面解读2024年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硅灰石应用开发考核试卷
- 2023年中国能建陕西院勘测工程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微生物检验过程及评估试题及答案
- 人口社会学(第二版) 课件 第八章 婚姻家庭
- 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
- 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 25题电控工程师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基于深度学习的文本生成技术
- 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课文原文及翻译
- 家长要求学校换老师的申请书
- 生产异常报告单
- 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 函授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函授小学教育毕业论文题目
- 小升初语文阅读考点 专题六 写景状物类文章阅读指导 课件 人教统编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