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种植技术与土壤管理手册_第1页
高产种植技术与土壤管理手册_第2页
高产种植技术与土壤管理手册_第3页
高产种植技术与土壤管理手册_第4页
高产种植技术与土壤管理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产种植技术与土壤管理手册TOC\o"1-2"\h\u13162第一章高产种植技术概述 327081.1高产种植的意义 3199601.2高产种植技术的发展趋势 37893第二章种植前准备 4148632.1土壤准备 4251232.2种子处理 4212642.3肥料准备 43862.4设施准备 531854第三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569293.1土壤质量评价 5272333.2土壤改良措施 6118953.3土壤施肥技术 6289513.4土壤水分管理 619905第四章种植技术要点 757854.1播种技术 7312904.2栽植技术 7176054.3间作套种技术 7135774.4病虫害防治技术 89215第五章作物生长调控 8188285.1肥水管理 8114015.1.1肥料种类及施用方法 8183845.1.2灌溉制度及方法 9111855.2光照调节 960445.2.1光照强度调节 989975.2.2光照时间调节 943165.3温度控制 9236005.3.1地温控制 9113865.3.2空气温度控制 955585.4植物激素应用 9145655.4.1植物激素种类及作用 10110395.4.2植物激素应用方法 106094第六章高产种植模式 10173036.1轮作种植模式 10304466.1.1轮作种植模式的原则 10215766.1.2轮作种植模式的应用实例 10173546.2连作种植模式 10218896.2.1连作种植模式的管理要点 10232536.2.2连作种植模式的应用实例 11189126.3间作套种种植模式 11134056.3.1间作套种种植模式的原则 11286636.3.2间作套种种植模式的应用实例 1197686.4立体种植模式 11312446.4.1立体种植模式的原则 11180906.4.2立体种植模式的应用实例 1217633第七章土壤环境保护 12100427.1土壤污染防治 1234927.1.1土壤污染来源及危害 1212087.1.2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12267437.2土壤有机质提升 12190627.2.1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1210787.2.2土壤有机质提升措施 13249397.3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 13280007.3.1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3220047.3.2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3208147.4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 13288517.4.1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1330997.4.2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 13842第八章高产种植技术集成 13243088.1高产种植技术体系 14286758.1.1技术概述 14229438.1.2技术组成 14275578.2集成技术的应用 1465198.2.1应用原则 14130618.2.2应用方法 14207988.3集成技术的推广 15312568.3.1推广策略 15267298.3.2推广措施 15185728.4集成技术的效益分析 15137758.4.1经济效益 15225798.4.2社会效益 15145718.4.3生态效益 1527594第九章高产种植案例分析 1535969.1典型高产种植案例介绍 1522649.1.1案例背景 15320439.1.2种植技术要点 1655719.2案例分析 16164419.2.1产量分析 1695469.2.2土壤质量分析 16177069.2.3病虫害防治效果分析 16171539.3案例启示 1643599.3.1重视品种选择 16288079.3.2加强水肥管理 16216999.3.3综合防治病虫害 16167779.4案例应用 1624879.4.1推广范围 16135289.4.2技术改进 17232739.4.3培训与指导 176927第十章高产种植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17243410.1高产种植技术发展趋势 17810210.2高产种植技术的创新 171182410.3高产种植技术在国际的合作与交流 172851810.4高产种植技术未来展望 17第一章高产种植技术概述1.1高产种植的意义高产种植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种植技术。高产种植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产种植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通过高产种植,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以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高产种植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产量意味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产值。高产种植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产品加工、物流等,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完善。高产种植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产量可以直接增加农民的收益,同时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1.2高产种植技术的发展趋势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高产种植技术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品种改良:通过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手段,培育具有高产、抗病、抗逆等特性的新品种,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2)栽培技术优化: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和土壤条件,优化栽培模式,提高作物对光、水、肥等资源的利用效率。(3)农业机械化:运用现代化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为高产种植提供有力保障。(4)信息技术应用:利用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测和调控,提高种植管理水平。(5)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取合理施肥、秸秆还田、生物防治等措施,减轻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6)可持续发展:在追求高产的同时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摸索和研究,我国的高产种植技术将不断完善,为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二章种植前准备2.1土壤准备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准备对于高产种植。在进行种植前,需对土壤进行以下准备工作:(1)土壤调查与评估:在种植前,需对土壤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了解土壤类型、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基本特性,为制定种植方案提供依据。(2)土壤改良:针对土壤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如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进行中和,贫瘠土壤可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3)土壤消毒:为防止土传病害的发生,需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太阳能消毒、化学消毒、生物消毒等。(4)土壤整理:包括深翻、平整、起垄等,以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渗水性,有利于作物生长。2.2种子处理种子处理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保证作物生长健康的重要环节。以下为种子处理的主要步骤:(1)种子精选:挑选健康、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剔除不合格的种子。(2)种子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害的发生。(3)种子浸泡:将消毒后的种子浸泡在水中,使其充分吸水膨胀,提高发芽率。(4)催芽: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下,促使种子发芽。2.3肥料准备肥料是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营养的重要来源。合理施用肥料,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以下为肥料准备的主要内容:(1)肥料种类选择: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特性,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如氮肥、磷肥、钾肥、微量元素肥料等。(2)肥料配比: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肥力状况,确定合理的肥料配比,保证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均衡。(3)肥料施用方法: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如基肥、追肥、叶面喷施等,以提高肥料利用率。2.4设施准备设施准备是为了保证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环境条件和生产需求。以下为设施准备的主要内容:(1)灌溉设施: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湿度,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2)防护设施:为防止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发生,需准备相应的防护设施,如防虫网、遮阳网、防风网等。(3)种植工具:准备合适的种植工具,如锄头、铲子、喷雾器等,以提高种植效率。(4)生产资料:保证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如种子、肥料、农药等。第三章土壤管理与改良3.1土壤质量评价土壤质量评价是土壤管理与改良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的评估。通过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可以为土壤改良和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土壤物理性质评价主要包括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容重、孔隙度等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土壤化学性质评价主要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土壤的养分状况和肥力水平,对作物生长和产量有直接影响。土壤生物性质评价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等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土壤的生物活性,对土壤养分的转化和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3.2土壤改良措施土壤改良措施主要包括物理改良、化学改良和生物改良。物理改良措施包括深翻、松土、镇压等,旨在改善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深翻可以打破土壤板结,提高土壤孔隙度;松土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透气性;镇压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水性。化学改良措施包括施用石灰、石膏、磷石膏等,旨在调节土壤pH值、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石灰和石膏可以中和土壤酸性,提高土壤pH值;磷石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生物改良措施包括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等,旨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生物活性。绿肥和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土壤生物活性。3.3土壤施肥技术土壤施肥技术是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施肥技术主要包括施肥种类、施肥量和施肥时期的选择。施肥种类应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来确定。一般来说,氮、磷、钾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大量元素,钙、镁、硫等是中量元素,铁、锌、硼等是微量元素。在施肥时,应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搭配肥料种类。施肥量应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肥力水平来确定。过量施肥会导致土壤养分积累过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施肥不足会导致作物生长受限,影响产量和品质。施肥时期应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土壤养分状况来确定。一般来说,底肥应在播种前施用,以提供作物生长初期的养分需求;追肥应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养分状况适时进行。3.4土壤水分管理土壤水分管理是保证作物生长所需水分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灌溉和排水。灌溉应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水分状况来确定灌溉时期和灌溉量。过量灌溉会导致土壤水分过多,影响土壤通气性和作物生长;灌溉不足会导致作物水分亏缺,影响产量和品质。排水主要是为了防止土壤水分过多,影响作物生长。在雨季或多雨地区,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防止作物受涝害。同时排水还可以降低土壤盐分,防止土壤盐渍化。第四章种植技术要点4.1播种技术播种技术是种植过程中的基础环节,直接关系到作物生长的起点和生长状态。在播种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技术要点:(1)选用优质种子:种子质量是保证作物生长和高产的关键,应选择具有良好遗传特性、抗病性强、产量高的种子。(2)种子处理: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浸种、拌种、包衣等。(3)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作物生长周期,合理安排播种时间,保证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等条件。(4)播种深度: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条件,合理掌握播种深度,以利于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5)播种密度:根据作物品种、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合理确定播种密度,保证作物生长空间和养分供应。4.2栽植技术栽植技术是保证作物生长和高产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要点:(1)土地整理:在栽植前,应对土地进行深耕、平整,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2)基肥施用:在栽植前,施足基肥,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3)栽植方法: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栽植方法,如条栽、穴栽等。(4)栽植深度:掌握合适的栽植深度,以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和吸收养分。(5)栽植密度:根据作物品种、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合理确定栽植密度。4.3间作套种技术间作套种技术是指在同一土地上,合理搭配不同作物种植,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产量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技术。以下为间作套种技术要点:(1)作物选择:选择具有互补生长特性、病虫害发生规律不同的作物进行间作套种。(2)种植模式:根据作物生长周期、空间需求和光照条件,设计合理的种植模式。(3)种植时间:合理安排作物种植时间,保证间作套种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等条件。(4)肥料管理: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合理分配肥料,保证作物生长所需养分。(5)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防治,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4.4病虫害防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是保证作物生长和高产的重要环节,以下为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1)农业防治:通过改善土地条件、调整作物布局、优化栽培技术等手段,降低病虫害的发生。(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对病虫害进行控制。(3)物理防治:采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防虫网等物理方法,减少病虫害的发生。(4)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保证防治效果,同时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5)综合防治:将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防治方法相结合,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第五章作物生长调控5.1肥水管理作物生长过程中,肥水管理是的环节。合理施用肥料和灌溉,能够满足作物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5.1.1肥料种类及施用方法肥料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微量元素肥料等。应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肥力状况,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用量。施肥方法有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等,应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需肥特点进行合理选择。5.1.2灌溉制度及方法灌溉制度的制定应考虑作物需水规律、土壤水分状况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灌溉方法有沟灌、喷灌、滴灌等,应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5.2光照调节光照是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合理调节光照,有助于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促进生长。5.2.1光照强度调节光照强度对作物生长影响较大。在作物生长初期,适当降低光照强度,有利于促进作物生长;而在作物生长后期,适当提高光照强度,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5.2.2光照时间调节光照时间对作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应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调整光照时间。在作物生长初期,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有利于促进生长;而在作物生长后期,适当缩短光照时间,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5.3温度控制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合理控制温度,有助于提高作物生长速度和产量。5.3.1地温控制地温对作物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在作物生长初期,适当提高地温,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而在作物生长后期,适当降低地温,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5.3.2空气温度控制空气温度对作物生长影响较大。在作物生长初期,适当提高空气温度,有利于促进生长;而在作物生长后期,适当降低空气温度,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5.4植物激素应用植物激素在作物生长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合理应用植物激素,可以调节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5.4.1植物激素种类及作用植物激素主要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等。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赤霉素促进细胞分裂,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器官分化,脱落酸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5.4.2植物激素应用方法植物激素的应用方法有喷施、浸泡、涂抹等。应根据作物种类、生长阶段和激素种类,选择合适的施用方法和浓度。同时要注意激素的施用时机,以保证激素发挥最佳效果。第六章高产种植模式6.1轮作种植模式轮作种植模式是一种依据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特性和病虫害发生规律,按照一定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保持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优化作物结构和提高产量。6.1.1轮作种植模式的原则(1)作物轮作顺序应遵循“用养结合、用地养地”的原则,保证土壤养分平衡。(2)轮作作物应具有互补性,避免连作引起的土壤病虫害加重。(3)轮作周期应根据作物生育周期、土壤肥力状况和气候条件合理确定。6.1.2轮作种植模式的应用实例(1)小麦玉米轮作:在我国北方地区,小麦和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收获后,种植玉米,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又可以减轻病虫害。(2)水稻油菜轮作:在南方地区,水稻和油菜轮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6.2连作种植模式连作种植模式是指在同一土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其主要优点是简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但长期连作容易导致土壤病虫害加重、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6.2.1连作种植模式的管理要点(1)合理施肥:根据作物需求,适量施用化肥和有机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2)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防治病虫害。(3)土壤改良:定期进行土壤深耕、旋耕,改善土壤结构。6.2.2连作种植模式的应用实例(1)小麦连作:在黄淮海地区,小麦连作是一种常见的种植模式,通过合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可以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2)水稻连作:在南方地区,水稻连作是主要的种植模式,通过土壤改良和病虫害防治,可以保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6.3间作套种种植模式间作套种种植模式是指在相同土地上,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按照一定比例和方式种植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和经济效益。6.3.1间作套种种植模式的原则(1)选择互补性强的作物:选择生长周期、生态习性、病虫害发生规律等方面具有互补性的作物。(2)合理配置作物比例:根据土壤条件、气候特点和市场需求,合理配置作物种植比例。(3)科学安排种植时间:保证作物间生长时间和空间合理分配。6.3.2间作套种种植模式的应用实例(1)玉米大豆间作:在黄淮海地区,玉米和大豆间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2)小麦蔬菜套种:在南方地区,小麦和蔬菜套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6.4立体种植模式立体种植模式是指在垂直空间上,将不同作物按照一定层次和方式种植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作物结构、减轻病虫害和增加经济效益。6.4.1立体种植模式的原则(1)选择适宜的作物:根据土壤条件、气候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作物。(2)合理配置作物层次:保证作物层次分明,避免相互遮挡,充分利用光能。(3)科学安排种植时间:根据作物生育周期和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种植时间。6.4.2立体种植模式的应用实例(1)葡萄小麦立体种植:在新疆地区,葡萄和小麦立体种植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2)草莓蔬菜立体种植:在南方地区,草莓和蔬菜立体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第七章土壤环境保护7.1土壤污染防治土壤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本章首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7.1.1土壤污染来源及危害土壤污染来源主要包括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城市污染等。这些污染源对土壤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农产品品质降低,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7.1.2土壤污染防治措施(1)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2)严格执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工业污染治理;(3)提高生活污染处理能力,推广垃圾分类处理;(4)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土壤净化能力。7.2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了土壤有机质提升的方法和措施。7.2.1土壤有机质的作用(1)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2)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3)促进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7.2.2土壤有机质提升措施(1)增施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绿肥等;(2)推广秸秆还田技术;(3)合理轮作,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7.3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土壤生态平衡和功能的重要基础。本节主要探讨了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策略。7.3.1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1)促进土壤肥力形成和维持;(2)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3)维持土壤生态平衡,减少病虫害发生。7.3.2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1)优化农业种植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2)保护土壤生物栖息地,维护土壤生态环境;(3)加强土壤生物监测,及时发觉和处理土壤生物问题。7.4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壤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节主要分析了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途径。7.4.1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1)合理利用土壤资源,保证土壤质量不下降;(2)保持土壤资源的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3)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7.4.2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1)推广节约型农业,减少土壤资源浪费;(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3)加强土壤资源保护,防止土壤退化。第八章高产种植技术集成8.1高产种植技术体系8.1.1技术概述高产种植技术体系是指通过综合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一系列技术措施。该体系主要包括良种选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机械化作业等方面。8.1.2技术组成(1)良种选育: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2)栽培管理:包括播种、移栽、施肥、灌溉、修剪、中耕除草等环节,保证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养分供应和生长环境。(3)病虫害防治: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降低病虫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4)水肥管理:根据作物需水、需肥规律,合理调配水资源和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5)机械化作业:推广机械化种植、收割、运输等环节,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8.2集成技术的应用8.2.1应用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农业生产特点,合理选择和集成应用技术。(2)创新引领:紧跟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动态,不断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3)效益优先:以提高产量和品质为核心,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8.2.2应用方法(1)技术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演示等方式,提高农民对高产种植技术的认识和掌握程度。(2)示范推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开展高产种植技术示范,以点带面,推动技术应用。(3)政策扶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采用高产种植技术,降低技术应用成本。8.3集成技术的推广8.3.1推广策略(1)强化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高产种植技术的优势和效益。(2)政策引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采用高产种植技术。(3)技术指导:组织专家深入基层,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4)典型示范:培育一批高产种植技术示范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8.3.2推广措施(1)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使他们掌握高产种植技术。(2)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3)推广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4)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对高产种植技术的扶持力度,降低农民应用技术的成本。8.4集成技术的效益分析8.4.1经济效益采用高产种植技术,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8.4.2社会效益推广高产种植技术,可以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培养一批有技术、懂管理的现代农业经营者。还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8.4.3生态效益高产种植技术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第九章高产种植案例分析9.1典型高产种植案例介绍9.1.1案例背景本节以我国某地区高产水稻种植为例,介绍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高产种植技术。该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具有丰富的水资源。该地区通过采用高产种植技术,实现了水稻产量的显著提升。9.1.2种植技术要点(1)品种选择: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水稻品种。(2)播种技术:采用适时早播、稀播、匀播的方式,保证种子质量。(3)水肥管理:合理施肥,注重氮、磷、钾的平衡供应,保持土壤湿润。(4)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降低病虫害的发生。9.2案例分析9.2.1产量分析通过对该地区高产水稻种植案例的跟踪调查,发觉水稻产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相同条件下,采用高产种植技术的水稻产量比传统种植方式提高了15%以上。9.2.2土壤质量分析采用高产种植技术后,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壤肥力提高。经检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等指标均有所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