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器】02.第二章-青铜器的分类和定名(食器)_第1页
【中国青铜器】02.第二章-青铜器的分类和定名(食器)_第2页
【中国青铜器】02.第二章-青铜器的分类和定名(食器)_第3页
【中国青铜器】02.第二章-青铜器的分类和定名(食器)_第4页
【中国青铜器】02.第二章-青铜器的分类和定名(食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青铜器的分类和定名第一节青铜器分类和定名的方法一、关于青铜器的分类青铜器名目繁杂、器形各异,要进行综合研究,首先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有“自名”(就是器铭中的自称),从中可以看到古人对于铜器的命名和某些分类的标准。但是,青铜器的分类在很大程度上仍必须由研究者自己去构建。(一)古代分类方法宋至清代金石学家在青铜器研究中,已经有了以用途为分类标准的思想。在青铜著录中,注意同类相聚,将用途相近的器物归到同一卷中。但是,他们对器物功用的认识有很多错误,标准掌握也不严格,导致分类有很多混乱。(二)近代分类方法近代学者对青铜器的分类方法大致有三种:(1)简单地罗列器物。以王国维的《国朝金文著录表》为代表,该文将三代铜器分为:钟、鼎、鬲、甗、敦……杂器、兵器等二十二类。这种严格来说不是分类。(2)将青铜器的用途作为分类的第一标准,分食器、酒器、乐器、兵器、工具、杂器等等。滨田耕作《关于中国之古铜器》、容庚《商周彝器通考》、《殷周青铜器通论》都是采用的这种分类。(3)从器形上进行分类,分为三足、平底、圈足、鼓腹等类别。梅原末治《古铜器形态之考古学的研究》、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三)我们以器物的用途作为首要的分类标准,并参考器形,将先秦青铜器分类列表于后(依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参考马承源《中国青铜器》):容器食器烹煮与盛食器鼎、鬲、甗、簋、簠、盨、敦、豆、铺挹取器匕切肉器俎酒器温酒器爵、角、斝、鐎盛酒器尊、觥、方彝、卣、罍、、、瓿、缶(附皿)、壶(附錍、锺、钫、钾)、鈚饮酒器觚、觯、杯、挹注器斗、勺承尊器禁水(盥)器盘、盉、匜、鉴、盂、盆量器釜、、、升、量乐器铙、钲、句鑃、钟(附镈)、铎、铃、錞于、鼓兵器戈、矛、铍、殳、戟、钺、刀、剑、弩、镞、盔工具斧、锛、凿、刀、削、钁、铲、臿、、镰(附铚)车马器軎、辖、毂饰、轴饰、舆饰、饰、踵、、衡饰、銮、轭、御马器、马首饰件二、关于青铜器的定名对于青铜器的名称,需要澄清的是,这些名称是怎么来的?是使用者的叫法,还是研究者起的名字?如果现有的名称和该器物使用时期的名称不一样,该怎么处理?一般来说,器物“自名”是最可靠的。但自名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同类器物自名不一样;有些不同类的器物自名却完全一样。这是因为,器物的名称在古代不同地区(方言)甚至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称呼;另一方面,有些器物形制虽有差异,但用途相近,所以在名称上发生了混淆。

对于以上情况,一种方法是以使用频率最高、最常用的自名来定名,并对“自名”上的差异与矛盾给以具体说明。

对于那些尚未见有“自名”的器类,现在使用的名称多是宋人根据古代文献所定。宋人对于青铜器的定名,有的可以确定无疑;有的有疑问;有的则是错误的,和文献中所提到的同名器物不是一种东西。处理方式:(1)更正,宋人的命名被抛弃;(2)明知不对,但仍沿用旧称;(3)对于有疑问但尚未有定论的命名,暂时仍沿用旧称。第二节青铜容器一、(饪)食器(一)烹煮与盛食器1.鼎(1)形状:甲骨文、金文中的“鼎”字(与“贞”通假),是象形字。许慎《说文解字》:“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象析木以炊。”的解说有误。小篆:鼎和鬲的区别,主要应该看腹足分界明显与否:鼎的腹足分界明显,鬲的腹足分界不明显。(2)定名:鼎在青铜器铭文中的自名,可以分为几类:a.有的是单纯自名为鼎;b.有的表明鼎实(所盛的东西),如“牛鼎”、“羊鼎”、“豕鼎”和“鹿鼎”等等;c.有的表明用途或使用的场合,如“媵鼎”(即陪嫁之鼎),或者用于某种祭祀;d.有的表明形状,如“釶(匜)鼎”、“盂鼎”;e.有的可能是方言,如战国时期楚鼎或称“石它”,或称“”(或释为“鐈”)。春秋时楚、蔡、徐国还多称鼎为“繁”。春秋楚、蔡国称鼎为“于”。(3)用途:a.炊器。烹煮食物、煮汤(热水)《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现在考古发现鼎底部和足部有烟炱,可见鼎确实是炊器。b.盛食器。盛肉或盛调味品。大鼎烹煮时需棍状物贯双耳以抬举移动,抬鼎之物典籍中称为铉(xuàn),又称扃(jiōng)。小鼎可以使用鼎钩,鼎钩文献中叫(yu,四声

)。(4)流行时间:夏到战国。(5)分类:根据腹部形状,分成盆鼎、罐鼎、鬲鼎、盘鼎、束腰平底鼎、方鼎等几大类。注意:本课程介绍的分类都是大的类别,其下可以再划分型式。二里头文化铜鼎兽面纹鼎

一九八二年郑州北二七路早商时期兽面纹鼎殷墟妇好墓大盂鼎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礼村西周早期(康王)通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大克鼎(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宣王)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任村,同出有7件小克鼎鼎春秋早期陕县上村岭M1052:148徐国庚儿鼎(春秋中)鼎春秋晚期洛阳中州路M2729:35鼎洛阳西工区M203、战国晚期鼎晚商时期罐鼎晚商时期罐鼎晚商时期鬲鼎晚商时期盘鼎西周早期王子午鼎(附匕)淅川下寺楚墓、春秋晚期郑州张寨南街高87CM早商时期高133CM晚商时期方鼎鼎实太原晋卿墓附:鼎形温食器(马承源“异形鼎”):上部为鼎,足部接有盛炭火的托盘或炉灶。在托盘里放炭火,炭火温度不高,可能是进食时保持食物温度的“温器”。鼎形温食器西周中期偏晚守门的刖人2.鬲(1)形状:《尔雅·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款足就是空足。不过鼎也有空足的。(2)定名:自名为鬲、鼎、齍zī等。(3)用途:主要用作烹煮的炊器。(4)流行时间:商代早期始见,早商较多,商代晚期罕见。西周中期后盛行,常成组出土。春战之际,鬲多以偶数组合与列鼎同墓随葬,起着陪鼎作用。战国晚期趋于消失。(5)分类:可分为分裆鬲和联裆鬲两大类。卷沿夔纹鬲早商时期郑州白家庄三号墓鬲商代中晚期伯矩鬲西周早期1974年北京琉璃河出土洛阳北窑仿陶铜鬲西周中期铜鬲长安普渡村长甶墓西周中期单叔鬲眉县杨家村铜器窖藏铜鬲(9件)2003年眉县杨家村铜器窖藏出土(9件)铜鬲陕西岐山董家村通高11.2CM、西周晚期铜鬲上村岭虢国墓地M1810:8、通高11.4CM、春秋早期铜鬲辉县琉璃阁甲墓春秋中期3.甗(1)形状:上部为大口盆形甑,下部为鬲。甑底有箄(铜质少见,多数应为其它材质)。(2)定名:铭文中有自名。(3)用途:专用于蒸炊,鬲盛水,甑盛食物。(4)流行时间:早商始见,晚商至西周早期较多。两周之际也流行。至战国中晚期,袋足渐趋萎缩,下部近于釜。秦、西汉时的甗下部均作釜形。(5)分类:有方、圆两体。圆体甗又有分裆甗和联裆甗之别。联体甗联体甗殷墟妇好墓分体甗殷墟妇好墓分体甗西周初年

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分体方甗上村岭虢国墓地M1820:16春秋早期分体圆甗陕县后川村M2040:34、通高60.6CM、战国早中期4.簋(1)形状:圆形,上部为盆形,下有圈足,西周早期者圈足下多有方座。

(2)定名:文献中称“簋”或者“”。铭文中自名为“”,但宋代以来多释为“敦”,经清代学者钱坫(dian)、黄绍箕考证,“”应释为“”,与簋相通。“簋”字后出,出而“”字废。

(3)用途:盛放黍稷,与盛肉食的鼎相搭配。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的簋有的底部有烟炱,可能也用作温食器。(4)流行时间:早商始见,晚商至西周流行,周代出现列簋,通常是偶数,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标志着使用者的身份和等级。(5)分类:有沿垂腹、无沿敛口垂腹、侈口斜直(微弧)腹和有沿鼓腹类。铜簋黄陂盘龙城李家嘴M1早商时期商代晚期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乡窖藏通高28CM、西周早期利簋天亡簋(大丰簋)传道光年间出于陕西岐山通高24.2CM、西周早期柞伯簋1993年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西周中期

铜簋山西天马—曲村西周早期M7113:8+27

元年师族簋西周中期

不其簋西周晚期虢季列簋三门峡虢国墓地鲁伯大父簋山东历城北草沟通高25.4CM、春秋时期应吏簋(兽耳衔环)5.盨(1)形状:与簋相近,但为圆角长方形。

(2)定名:宋代金石学家称盨为簋,称簋为敦。后来,黄绍箕、容庚根据其自名定名为“盨”。盨有自名“盨簋”者,表明盨、簋二者用途相似,盨可能是从簋演变而来的。(3)用途:盛黍稷,与簋相同。(4)流行时间:最早见于西周中期偏早,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前期已罕见。使用时间短,形制变化也不大。兴盨(西周中期)善夫克盨(孝王)铜盨三门峡虢国墓地西周晚期伯多父盨(西周晚期)克盨西周晚期“召伯虎”盨

1993年洛阳东郊西周墓6.簠(fǔ,亦可称“匡”)(1)形状:长方形斗状,器盖同形。注意它和盨的区别。(2)命名:由宋代学者据文献定名。但这类器物的自名都不作“簠”。有学者指出,这种器物应是“”,读为瑚(hú),而簠应该是浅盘、镂空柄的豆。但尚未成为定论。(3)用途:盛食器(用盛稻粱),与簋、盨近同。(4)流行时间:西周晚期到战国。(5)分类:斜壁、折壁,后者春秋中期始见。伯公父簠(西周晚期)簠长清石都庄M1、西周晚期薛子仲安簠(春秋早期)商丘叔簠(春秋早期)赛克勒博物馆(春秋中期)中州路M4信阳平西(春秋中期)宋公栾簠(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春晚战早)平山(战国后期)7.敦(1)形状:器身和器盖都是半球形(或略有差异),相扣合成球形。(2)定名:宋代学者将簋称为敦,而将敦称为鼎。清代学者钱坫纠正了这个错误。敦在铜器铭文中作“”,假借为“敦”。(3)用途:盛黍稷用的食器。(4)流行时间:出现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秦代以后消失。中州路M4侯马上马村(春秋中期)敦长治分水岭M269:60、通高17CM、春秋晚期辉县琉璃阁(春晚战早)敦长治分水岭M126、战国早期陈侯午敦(战国中期)唐山贾各庄(战国后期)赤城龙关镇(战国后期)另外,有一种无足之“敦”,有的认为是文献中的“废敦”,或称“盆”。马承源先生列为“”。辉县琉璃阁(春晚战早)8.豆(附:铺)(1)形状:上部呈盘或钵形,下有柄(校)和圈足(镫dèng)。有的有盖。(2)定名:甲骨文字形作,象形。(3)用途:a.盛肉酱、肉汁、酱菜等;b.盛肉食或盛黍稷。(4)流行时间:始见于商代晚期,通行于两周。春秋晚期至战国盛行盖豆。(5)分类:有盖、无盖;圆形、方形。铜豆商代晚期浑源李峪村(春晚战早)中州路M2729太原金胜村(春晚战早)原平练家岗(春晚战早)太原金胜村(春晚战早)长治分水岭(战国后期)潞城潞河(战国后期)汲县山彪镇(战国)另有一种豆,盘多浅而平底,柄粗而多有镂孔,有人认为是文献中盛干肉、干果的“笾”;还有人认为是“簠”。但都未成定论。其自名有

“铺”或“甫”,可以据之称为“铺”。铺始见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铺

上村岭M2011(春秋早期)“虢季”铜甫三门峡虢国墓地铭文:“虢季作甫子子孙孙用享”两周之际鲁大司徒铺(春秋中期)铺辉县琉璃阁(春晚战早)太原金胜村(春晚战早)(二)挹取器匕(1)形状:勺形。(2)定名:在铭文中有自名,亦见于先秦文献。柄部镂刻出精美花纹的匕,在典籍中称“疏匕”。(3)用途:挹取肉食和饭食。注意:与斗的区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