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文言文阅读(考题练习)(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2:文言文阅读(考题练习)(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2:文言文阅读(考题练习)(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2:文言文阅读(考题练习)(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2:文言文阅读(考题练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文言文阅读在近六年的高职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主要涉及的任务群包括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等。这就使文言文阅读的文本材料做出变化。除史传文外,文言散文和实用性文体也成为高考新秀。这些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类型的丰富多彩、内容的博大精深,旨在引导考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涉猎传统典籍,并从中汲取精华和养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本部分涉及的主要考查点有:

题型一:断句

: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

①实词含义: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意义,如“走”在古文中有“跑”的意思;“去”有“离开”之意。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情况。②虚词用法:像“之”“而”“以”“于”等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例如“之”可作代词、助词、动词等。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能将文言文准确地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忠实反映原文的意思,注意特殊句式和重点字词的翻译。题型四:内容理解与概括

题型五:合理想象式描写

方法指导:题型六:人物分析

方法指导: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题型七:比较探究

3.命题趋势从上面所言,新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对文体的要求更加开放、多元。表现在选材上,更加体现立德树人理念和高考评价体系的纲领性作用,让考生充分感受文本材料的文化内涵,并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表现在命题上,命题注意守正创新,稳中求变。在断句、文化常识、文意分析、翻译等题目基础上,增加了简答题的考查,考查考生整体阅读、筛选概括和深入分析文本的能力。1、注重基础知识:2025年高考文言文的命题将更加注重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如文言词汇、句式、修辞等。学生需要全面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2、强调阅读理解:文言文命题将更加注重对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材料的意思和中心思想,并能够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解答。3、与现代社会联系:文言文命题将更加注重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对比和联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4.难度要求1、难度适中:2025年高考文言文的难度将保持适中水平,不会过于复杂或简单。学生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2、突出重点:文言文命题将突出重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如文言词汇、句式、修辞等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等。学生需要针对这些重点知识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训练。3、强调思维深度:文言文命题将更加注重对思维深度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对文言文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并能够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和见解。学生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文言文专题复习指导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1.

先快速浏览一遍文言文,了解大致内容和体裁。注意标题、注释等信息,这些可能会提供重要的背景知识和解题线索。2.

再逐段细读,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含义和句子意思,梳理文章的脉络和结构。二、字词解释1.

积累常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可以通过背诵课本中的文言文、做专项练习等方式来强化记忆。2.

结合语境推断字词含义。根据字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与其他字词的搭配关系以及上下文的逻辑来猜测其意思。3.

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现象。例如,“走”在古文中常表示“跑”,是古今异义;“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食”是通假字,通“饲”,喂养;“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三、句子翻译1.

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即忠实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达”即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雅”即富有文采,尽量使译文优美。2.

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判断句要加上“是”字;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倒装句要调整语序;省略句要补充省略的成分。3.

逐字逐句翻译,不要漏译或错译。遇到不会翻译的字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其大致意思,或者用近义词、反义词等方法进行翻译。四、文意理解1.

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问题的指向和答题的范围。2.

从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通过概括段落大意、分析人物言行、体会作者情感等方法来理解文意。3.

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做到有理有据。不能仅凭主观臆断或脱离文本进行回答。五、断句题1.

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如主谓宾结构、虚词的用法、对偶句、排比句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2.

根据语感和停顿进行判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通过语感来判断在哪里断句比较合适。3.

先易后难,逐步排除。可以先从比较明显的地方进行断句,然后再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六、对比阅读1.

认真阅读两篇文言文,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从内容、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2.

分析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原因。结合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意图等因素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3.

答题时要分别阐述两篇文章的特点,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突出它们的异同之处。七、检查答案1.

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是否回答完整。2.

检查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是否准确无误,文意理解是否合理。3.

检查书写是否规范,有无错别字和语病。【教材重要字词及释义】一、通假字《鸿门宴》1.“距关,毋内诸侯”中,“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中,“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蚤”通“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中,“郤”通“隙”,嫌怨,隔阂.6.“因击沛公于坐”中,“坐”通“座”,座位.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中,“不”通“否”,如果不这样.《陈情表》1.“夙遭闵凶”中,“闵”通“悯”,怜悯.2.“零丁孤苦”中,“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3.“常在床蓐”中,“蓐”通“褥”,草席.4.“四十有四”中,“有”通“又”.《兰亭集序》1.“悟言一室之内”中,“悟”通“晤”,面对面.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中,“趣”通“趋”,趋向、取向.3.“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中,“由”通“犹”,好像.《病梅馆记》该篇课文中无通假字。《石钟山记》1.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指声音重浊而模糊。《登泰山记》1.

须臾成五采。“采”通“彩”,颜色,彩色。2.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圜”通“圆”,圆形。二、一词多义《鸿门宴》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意为道歉;2.“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中意为感谢.辞1.“今者出,未辞也”意为告别;2.“大礼不辞小让”意为计较;“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意为道歉.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为使动用法,使……跟从;2.“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意为跟随.故1.“君安与项伯有故”中意为交情;2.“故遣将守关者”中意为特意、故意;3.“既克,公问其故”意为原因.《陈情表》以:1.“臣以险衅”中意为因为;2.“猥以微贱”中意为凭借;3.“臣具以表闻”中意为用;4.“谨拜表以闻”中表目的,来;5.“伏维圣朝以孝治天下”中意为用.于1.“急于星火”中意为比;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中意为对、向.之: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为助词,的;2.“臣之进退”中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少1.“少多疾病”中意为年岁小;2.“解鞍少驻初程”中意为稍稍;3.“少仕伪朝”中意为年青时;4.“一时多少豪杰”中意为多少.《兰亭集序》之1.“所之既倦”中为动词,意为往、到达;2.“以之兴怀”中为代词,指前文之事;3.“夫人之相与”中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极视听之娱”中为结构助词,的;5.“暮春之初”中为音节助词,无义.一1.“若合一契”中意为一起;2.“其致一也”中意为一样;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为动词,看作一样;4.“一觞一咏”中意为一边……一边…….修1.“茂林修竹”中意为高;2.“况修短随化”中意为长;3.“乃重修岳阳楼”中意为修建;4.“修守战之具”中意为整治.临1.“未尝不临文嗟悼”中意为面对,引申为“阅读”;2.“把酒临风”中意为面对,引申为“迎”;3.“临不测之渊”中意为面对;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意为将要.《病梅馆记》使1.“使天下之人,斫直、删密、锄正”中意为让;2.“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中意为致使、导致.病1.“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中意为使……呈病态;2.“而江浙之梅皆病”中意为生病、呈病态.解1.“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中意为公开;2.“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中意为明白地.本1.“予本非文人画士”中意为本来;2.“本之书以为其法”中意为依据、根据.《石钟山记》1.

绝①停止,消失。如“余音袅袅,不绝如缕”。②极,最。如“佛印绝类弥勒”。③陡峭的。如“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④隔绝。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2.

言①说。如“而言之不详”。②言语,言论。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③字。如“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琵琶行》)。3.

之①助词,的。如“郦元之所见闻”。②代词,它。如“扣而聆之”。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④动词,到,往。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

于①在。如“得双石于潭上”。②对于。如“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③比。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④被。如“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5.

虽①即使。如“虽大风浪不能鸣也”。②虽然。如“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登泰山记》1.

阴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如“其阴,济水东流”。②阴天。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③阴影,树荫。如“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察今》)。2.

以①介词,在,在……的时候。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②连词,表目的,来。如“回视日观以西峰”。③介词,用,拿。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④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

及①等到。如“及既上,苍山负雪”。②和,与。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③比得上。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

视①看。如“回视日观以西峰”。②比较。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5.

坐①因为。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②坐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三、古今异义《鸿门宴》1.

山东古义: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今义:指山东省。2.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3.

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4.

河北、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5.

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今义:详细地说。《陈情表》1.

成立古义:成人自立。“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2.

告诉古义:申诉(苦衷)。“则告诉不许”。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3.

不行古义:不能行走。“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义:不可以;不中用;不好。4.

辛苦古义:辛酸苦楚。“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今义:身心劳苦;客套话,用于求人做事。5.

侥幸古义:幸运。“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今义: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兰亭集序》1.

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列坐其次”。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2.

品类古义:自然界的万物。“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今义:种类。3.

所以古义:用来……的。“所以游目骋怀”。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4.

怀抱古义:胸怀抱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着。《病梅馆记》1.

以为古义:把……作为。“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今义:认为。2.

文章古义:文采。“文辞之美也;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泛指著作。《石钟山记》1.

自以为得其实古义:那事情的真相。“实”指事情的真相。今义:实际上;实在。2.

空中而多窍古义:中间是空的。“空中”是“中(里面)空”的意思。今义:天空中;指通过无线电信号传播而形成的。3.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古义:一种打击乐器,中空,用铜或铁制成。今义:计时的器具;专指寺院里悬挂的大钟。《登泰山记》1.

至于泰安古义:“至”是“到达”,“于”是介词,引出地点“泰安”。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2.

是月丁未古义:这,此。今义:判断动词。3.

多平方古义:平的和方形的。文中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平方米。4.

戊申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不明显。四、词类活用《鸿门宴》1.

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驻军,驻扎。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籍吏民:“籍”,登记。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刑”,处罚。道芷阳间行:“道”,取道。2.

名词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翅膀一样。头发上指:“上”,向上。3.

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4.

使动词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碎。《陈情表》1.

名词作状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外”“内”,在外,在内。则刘病日笃:“日”,一天天地。2.

形容词作名词夙遭闵凶:“闵凶”,忧患、不幸的事。猥以微贱:“微贱”,卑微低贱的身份。凡在故老:“故老”,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3.

形容词作动词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远离。4.

动词作名词臣之进退:“进”(出仕)、“退”(隐居),在这里作名词,指处境。《兰亭集序》1.

名词作动词映带左右:“映带”,环绕。一觞一咏:“觞”,喝酒。2.

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贤”,贤士。少长咸集:“少长”,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死生亦大矣:“大”,大事。3.

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等同起来。《病梅馆记》1.

名词作状语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明”,公开地。2.

形容词作动词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绳”,约束。3.

使动词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夭”,使……弯曲;“病”,使……成为病态。既泣之三日:“泣”,为……哭泣。《石钟山记》1.

名词作动词①微风鼓浪。“鼓”,吹动,名词作动词。②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名词作动词。③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击鼓,弹奏,名词作动词。2.

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使动用法。3.

形容词作名词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船,这里是“乘船”的意思,属于形容词作名词。《登泰山记》1.

名词作状语①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西”“东”,向西、向东,名词作状语。②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道”,在道路上,名词作状语。③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照,名词作动词,这里“天南”表示方位,“烛天南”可理解为烛照天南,“烛”是名词作状语,像蜡烛一样(照亮)。2.

形容词作名词①多平方,少圜。“平方”,平的方形的山石;“圜”,圆形的山石,形容词作名词。五、句式积累《鸿门宴》1.

判断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表判断。此天子气也:“也”表判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表判断。2.

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3.

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是“大王来操何”,“何”为宾语前置。沛公安在:正常语序是“沛公在安”,“安”为宾语前置。客何为者:正常语序是“客为者何”,“何”为宾语前置。4.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具告以事:正常语序是“以事具告”,“以事”为后置的状语。长于臣:正常语序是“于臣长”,“于臣”为后置的状语,表示比较。得复见将军于此:正常语序是“得于此复见将军”,“于此”为后置的状语。5.

省略句为击破沛公军:省略了“为”的宾语“我”,完整句子是“为我击破沛公军”。沛公军(于)霸上:省略了介词“于”。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略了“与”的宾语“之”(他,指代刘邦)。《陈情表》1.

判断句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用“非”表示否定判断。2.

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婴”,被……缠绕,表被动。3.

宾语前置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是“以是”的倒装,“是”指代前面的内容,宾语前置。4.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急于星火:正常语序是“于星火急”,“于星火”为后置的状语,表示比较。5.

省略句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省略了“为”。且臣少仕(于)伪朝:省略了介词“于”。《兰亭集序》1.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没有典型的判断词,但通过语义可判断是判断句。2.

省略句列坐(于)其次:省略了介词“于”。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省略了主语(众多贤士)。3.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正常语序是“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为后置的状语,表地点。当其欣于所遇:正常语序是“当其于所遇欣”,“于所遇”为后置的状语,表对象。不能喻之于怀:正常语序是“不能于怀喻之”,“于怀”为后置的状语,表处所。《病梅馆记》1.

判断句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用“非”表示否定判断。2.

省略句予购三百盆(梅),皆病者,无一完者:省略了中心语“梅”。以五年为期,必复之(于)全之(于):省略了介词“于”。3.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正常语序是“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告鬻梅者明”,“明”为后置的状语,表方式。《石钟山记》1.

判断句①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者,……也”表判断)②此世所以不传也。(“也”表判断)2.

宾语前置句①古之人不余欺也。(正常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余”为宾语前置)3.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①得双石于潭上。(正常语序是“于潭上得双石”)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正常语序是“又有若老人于山谷中咳且笑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正常语序是“而于水上大声发”)4.

省略句①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省略主语“石钟山”,完整句子可以是“郦元以为石钟山下临深潭”)②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省略介词“于”)③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省略宾语“之”,指代“钟磬”)《登泰山记》1.

判断句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表判断)②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者,……也”表判断)2.

省略句①余始循(之)以入。(省略宾语“之”,指代“中谷”)②与子颍坐(于)日观亭,待日出。(省略介词“于”)③多松,生(于)石罅。(省略介词“于”)3.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①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正常语序是“泰山之阳,汶水西(向)流;其阴,济水东(向)流”)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正常语序可以是“余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正常语序是“亭东自足下云皆漫”,“皆”是副词作状语后置)六、理解性默写《鸿门宴》1.

在鸿门宴上,樊哙说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体现了他的果敢和对局势的清晰认识。2.

刘邦在鸿门宴处境危急时,樊哙闯入营帐,他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来形容刘邦当时的危险处境,就像砧板上的鱼肉。3.

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密报后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后来刘邦在鸿门宴上解释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4.

范增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他“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但项羽没有回应。5.

刘邦逃离鸿门宴后,张良入谢,说刘邦“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替刘邦献上礼物,化解危机。《陈情表》1.

李密在《陈情表》开头自述身世,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两句写自己幼年时期的不幸遭遇,父亲离世,母亲改嫁。2.

李密形容自己孤苦无依的生活状态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近亲,也没有僮仆。3.

文中表达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句子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4.

李密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来形容祖母生命垂危的状况,以此来请求暂缓赴任。5.

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想要尽孝的心意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希望皇帝能够准许自己留下来照顾祖母。《兰亭集序》1.

王羲之在文中写兰亭集会的时间和地点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2.

兰亭周围的自然环境优美,“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3.

集会当天的天气状况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让人心情愉悦。4.

兰亭集会时,人们的活动方式有两种,“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5.

面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王羲之发出“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感慨。《病梅馆记》1.

人们对梅花的审美观念存在畸形,“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2.

那些为了迎合这种畸形审美而残害梅花的行为是“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3.

作者看到江浙之梅皆病,他的做法是“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4.

作者在文末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5.

文中体现作者对病梅痛心的句子是“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石钟山记》1.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2.

李渤在潭上得到双石,敲击后“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就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3.

作者对于寺僧让小童持斧扣石的做法是“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4.

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5.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同时也是为了告诫人们不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登泰山记》1.《登泰山记》中描写日将出的两句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描写日已出的三句是“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2.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3.《登泰山记》开篇交待泰山阴阳两面水流的语句是“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4.《登泰山记》中写诸人登泰山途中经历的艰险的两句是“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5.在《登泰山记》中指出泰山南北两个河流的流入地点的句子是: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6.姚鼐《登泰山记》中“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三句写作者在山顶远望所见的景色。7.《登泰山记》中作者在泰山之巅看到一幅雪山晚晴图,其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两句写出了雪和山的美景。8.《登泰山记》中,点明古长城地理位置的句子是: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9.《登泰山记》中写诸人在日观亭中等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描写出大风的猛烈。10.《登泰山记》中以“四十五里_,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写出了由南麓登山路途漫长,石阶难登,台阶众多的情状。11.姚鼐《登泰山记》中“大风扬积雪击面”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石阶难登12.《登泰山记》中作者从中谷登巅,表现其沿途所见的语句为“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13.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14.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15.《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16.在《登泰山记》中,作者介绍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其中中谷的情况是: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17.《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18.在《登泰山记》中,作者介绍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其中东谷的情况是: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19.《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日出过程中天边变化的句子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20.在《登泰山记》中,“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21.在《登泰山记》中指出泰山南北两个河流的流入地点的句子是: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22.《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天门之后看到的景色是:“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23.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苍山负雪”。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明烛天南”。24.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25.在《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26.在《登泰山记》中,“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这三句写出了太阳从东海中升起的壮观景象,充满了生气和力量,具有无比震撼的美。27.在《登泰山记》中,“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28.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泰山后,介绍山上石头的情况的句子: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29.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泰山后,介绍山上树木的情况的句子: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30.在《登泰山记》中,“而雪与人膝齐”一句通过对比,写出了日观峰附近积雪之厚,照应了前文的“大风扬积雪击面”,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鸿门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邵。”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司马迁《史记》10.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旦日飨士卒飨:犒劳B.具告以事具:详细C.秦时与臣游游:交往D.籍吏民,封府库籍:户籍11.下列句中划波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12.下列对选段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无伤告密是项羽和刘邦产生矛盾的导火索。项羽的谋士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刘邦有野心,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勿失,这是“火上浇油”,使刘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B.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却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第二天向项羽道歉。由此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C.鸿门宴上气氛一开始就很紧张,刘邦谦恭“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其对刘邦欲王关中还是很不满,他设宴招待刘邦也是想做进一步打算。后范增命项庄舞剑,气氛则更为紧张。D.选段在矛盾斗争中,通过每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具体表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政治集团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其中集中表现了项羽自认为有功而自负的性格。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分)14.请根据文本信息,画出鸿门宴会上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五人的座位次序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并简要分析由此体现出的项羽的性格。(4分)【答案】10.D籍:登记。句意: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11.C【解析】A.“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是行政区划,即山东省。B.“婚姻”,古义指儿女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今义是指男女二人结为夫妻。C.“戮力”古今意思一致,都指合力。D.“河北”古义指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12.C从文中来看,鸿门宴气氛一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13.(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2)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1)“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者,……也”,判断句;“出入”,偏义复词,偏在“入”上,即“进入”;“非常”,古今异义,意外的变故。(每点1分)(2)“不”同“否”;“若属”,你们这些人;“为所”表被动句,翻译为“被”;“且”,将要。14.①座次图如下(3分)②体现了项羽自高自大的性格。(1分)14.参考译文: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够用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解释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块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情表李密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期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门衰祚薄祚:福分B.茕茕孑立孑:孤单C.责臣逋慢逋:逃脱D.不矜名节矜:矜持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以其无礼于晋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C.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之二虫又何知D.且臣少仕伪朝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的情形,以使晋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B.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作者通过“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除臣洗马”等语句,表现出朝廷对自己的厚爱。C.第三段作者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并表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这样既解除了晋武帝的疑虑,又巧妙地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D.文章最后作者以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状况,再次强调自己不能废远祖母的原因,情真意切,感人至深。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答案】1.

答案:D解析:“矜”在这里是“看重、顾惜”的意思。“不矜名节”即“并不顾惜名声节操”。2.

答案:A解析:A项,“以”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于”,前者是“比”;后者是“对,向”。C项,“之”,前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是指示代词“这”。D项,“且”,前者是“况且”;后者是“再说,而且”。3.

答案:C解析:“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是为了表明自己并非是为了坚守蜀汉的名节而不仕晋朝,以消除晋武帝的猜忌,但不是为了“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终养祖母的请求主要是基于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深厚感情以及祖母的病危状况。4.

(1)译文: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解析:“期功强近之亲”,指比较亲近的亲戚;“应门”,照应门户;“茕茕孑立”,孤单的样子;“形影相吊”,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2)译文:我想要遵从诏书赴京就职,但是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又不被允许。解析:“奉诏奔驰”,遵从诏书赴京就职;“日笃”,一天比一天加重;“告诉”,申诉(苦衷);“不许”,不被允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毕:全,都B.列坐其次次:旁边C.信可乐也信:相信D.夫人之相与与:交往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当其欣于所遇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俯察品类之盛C.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D.引以为流觞曲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简要地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和人物,描绘了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B.第二段描写了宴游之乐,在晴朗的天气里,作者与朋友们仰观俯察,尽情享受着自然和人文之美,发出“信可乐也”的感叹。C.第三段作者由乐转悲,感慨人生短暂,快乐易逝,曾经的欢乐瞬间变为过去,人们却依旧执着于生死,这让作者感到悲哀。D.文章最后作者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认为生死是大事,应珍惜生命,及时行乐,表达了积极的人生观。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1.

答案:C解析:“信”在这里是“实在、确实”的意思,“信可乐也”即“实在是令人快乐啊”。2.

答案:C解析:A项,“于”,前者是“在”;后者是“对”。B项,“盛”,前者是“热闹”;后者是“繁多”。C项,“所以”都是“用来……的”。D项,“以”,前者是“把……作为”;后者是“因”。3.

答案:D解析:文章最后批判“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主要是强调生死的差异和生命的珍贵,并没有表达“及时行乐”的意思,而是感慨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希望后人能从文中有所感悟。4.

(1)译文:抬头仰望广大无边的宇宙,低头察看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纵目游赏,开畅胸怀,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解析:“宇宙之大”“品类之盛”是定语后置句,分别应为“大宇宙”“盛品类”;“所以”,用来……的;“游目骋怀”,纵目游赏,开畅胸怀;“极”,尽情享受。(2)译文: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解析:“固”,本来;“一死生”“齐彭殇”,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把……等同起来;“虚诞”,虚妄荒诞;“妄作”,妄造、胡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病梅馆记龚自珍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绳:约束B.斫其正斫:砍削C.遏其生气遏:阻止D.甘受诟厉诟厉:辱骂,训斥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以五年为期B.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C.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辟病梅之馆以贮之D.梅之欹之疏之曲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介绍了病梅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文人画士独特的审美观念,他们认为梅以曲、欹、疏为美,这种观念影响了卖梅者,从而导致江浙之梅皆病。B.作者对病梅深感痛心,于是购买了三百盆病梅,亲自为它们治疗,采取了“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等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作者对梅的怜惜。C.作者表明自己并非文人画士,愿意承受辱骂,也要开辟病梅馆来拯救病梅,表现出作者敢于反抗世俗观念,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D.文章结尾作者感叹自己时间和土地有限,不能拯救更多的病梅,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悲观,认为个人力量难以改变整个社会的审美畸形。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2)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1.

答案:A解析:“绳”在这里应是“衡量、规范”的意思,“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即“不能公开宣告、大声疾呼来规范天下的梅”。2.

答案:B解析:A项,“以”,前者是“把……当作”;后者是“用”。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以”,前者是“把”;后者是“来”。D项,“之”,前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是结构助词“的”。3.

答案:D解析:文章结尾虽表达了作者因条件限制不能拯救更多病梅的遗憾,但并不是“悲观”,而是通过这种感叹进一步表达对病态社会现象的批判以及自己疗救病梅的坚定决心,体现出一种积极抗争的态度。4.

(1)译文: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来规范天下的梅。解析:“心知其意”,心里明白它的意思;“明诏大号”,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绳”,规范。(2)译文:怎样才能使我有更多空闲的时间,又有更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贮存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用尽我一生的时间来治疗病梅呢!解析:“安得”,怎样才能;“暇日”,空闲时间;“广贮”,大量贮存;“穷”,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石钟山记郦道元《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山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不能出,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来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临:靠近B.扣而聆之聆:听C.余方心动欲还方:正D.自以为得其实实:果实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而此独以钟名皆以美于徐公D.石之铿然有声者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表示怀疑,是因为把钟磬放在水中都不能在大风浪中鸣响,何况是石头。B.李渤在潭上寻得双石,敲击后听到不同声音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得名原因,作者对其观点也并不认同。C.作者在月夜亲自到绝壁下探寻,看到了奇异的景象,听到了如钟鼓般的声音,从而确定了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D.文章结尾作者感叹世间很多事情不能流传真相是因为人们主观臆断,强调了实践和探究的重要性。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5.

请简要概括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真相是什么?1.

答案:D解析:“实”在这里指“真相”,“自以为得其实”意思是自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2.

答案:B解析:A项,“焉”,前者是句末语气词;后者是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B项,“虽”都是“即使”的意思。C项,“以”,前者是“因为”;后者是“认为”。D项,“之”,前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

答案:C解析:作者听到了水石相搏如洪钟的声音,也进行了分析探究,但并没有确凿地说就完全确定了石钟山得名的唯一真正原因,只是对之前的说法有了新的感悟和认识,认为古人的说法有一定道理。4.

(1)翻译: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解析:“以”,把;“置”,放置;“鸣”,使……鸣响;“而况”,何况。(2)翻译:事情不是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这样可以吗?-解析:“目见耳闻”,亲眼看见亲耳听到;“臆断”,主观推断;“可乎”,可以吗。5.

答案:山下有许多石穴和缝隙,微波进入其中,水与石相互激荡,发出洪钟般的声音,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解析:从文中“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不能出,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可概括得出。参考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才消失。他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然而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前往临汝,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陡峭的山壁下。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的叫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水与石相互搏击,声音像洪钟一样。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那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事情不是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这样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夫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辽东朱孝纯子颖知泰安府之二年,境内既治无事,作楼于居室之东,曰:晴雪之楼。又一年,馀①自京师来游泰山,偕子颍登其上。思昔子颍西在巴、蜀,以军兴②使云南永昌,后又逾美诺之岩,入小金川③之阻,冰雪所冱④,师旅所屯,往来常数千里。今年贼起泰安邻郡,子颖最先造大府⑤暮,为出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巨炮越头上,手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馀孽。馀诚伟其气,然方其出入险难之地,履锋镝之所交,忠谋勇气,谊不顾己,固不知复有燕游之乐。及事定时夷,口不言功伐,萧条登眺,澹若无为。此所挟持,盖过人益远矣。馀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与子颖仰瞻巨岳,指古明堂之墟,秦、汉以来登封之故迹;东望汶源西流,放乎河济之间、苍莽之野;南对徂徕、新甫,思有隐君子处其中者之或来出。慨然者久之,又相视而笑。馀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积满,霁日照临,光晖腾映。是楼之名若独为馀今日道也然则楼之记非馀而孰宜为?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作楼始成。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姚鼐记。(选自姚鼐《晴雪楼记》)材料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注]①馀,同“余”。②军兴,战争爆发。③小金川,河名,在四川省西部。④迈,冻结。⑤大府,指总督或巡抚。14.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是楼之名A若独B为馀C今日道也D然则楼E之记F非G馀H而孰宜为?1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名词用作状语,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中的“东”用法不同。B.伐,功也,指功勋、功业,与成语“伐功矜能”中的“伐”词义不相同。C.封,指帝王筑坛祭天地及四方山岳之神,这里指泰山封禅,以报天之功。D.居,指停留、停息,与《小石潭记》“不可久居”中的“居”词义不同。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同朱子颖同登泰山,来到朱子颖担任泰安知府时兴建的晴雪楼,恰逢风雪后放晴,觉得“晴雪”之名十分应景。B.姚鼐与朱子颖仰望巨岳,指点旧迹,远眺河山,泰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