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画 艺 术教学课件_第1页
书 画 艺 术教学课件_第2页
书 画 艺 术教学课件_第3页
书 画 艺 术教学课件_第4页
书 画 艺 术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画艺术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一、从广义上讲,汉字的造型特征、书写的行为特性及书写工具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基本因素。首先,汉字作为书法的表现对象以象形为基本成字方式,其本身有着丰富的艺术素质。其次,书写的行为特性是书法成为艺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书写的行为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1)空间的时间化,即不可重复性。(2)空间的节奏化。(3)书写行为本身的功力化。(4)书写的情感表现功能。最后,中国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是汉字书写能成为艺术的又一个关键因素。(一)构成书法艺术的基本因素(二)书法艺术审美整体形态美1.

汉字的基本形态是方形的,但是通过点画的伸缩、轴线的扭动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动人形态,从而组合成优美的书法作品。整体的结体形态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书法意趣的表现需要,二是书法表现的形式因素。就后者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为书体的影响,如篆体取竖长方形;二为字形的影响,有的字是扁方形,有的字是长方形;三为章法的影响。因此,只有在上述两类因素的支配下进行积极的形态创造,才能创作出美的结体形态。点画结构美2.

点画结构美的构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各种点画按一定的组合方式直接组合成各种美的独体字和偏旁部首;另一种是将各种部首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各种字形。汉字的部首组合方式主要包括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围式、半包围式等几种。组合原则主要有比例原则、均衡原则、韵律原则、节奏原则、简洁原则等。其中,比例原则中的黄金分割比原则对构建点画结构美非常重要。墨色组合美3.书法结体墨色组合的艺术性主要指其组合的秩序性。作为艺术的书法,其各种色彩不能是杂乱无章的,而应是非常有秩序的,书写时应遵循重点原则、渐变原则、均衡原则等美学原则。书法结体的墨色组合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背景底色的分割组合,如计白当黑;二是点画结构的墨色组合。从作品的整体效果来看,不但要注意点画墨色的平面结构,而且要注意点画墨色的分层效果,从而增强书法的表现深度。(三)中国书法简史汉字的萌芽1.

汉字的雏形并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能表示混沌的概念,只能满足大概的记事需要,并没有确切的含义。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距今8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裴李岗、磁山文化。在裴李岗出土的手制陶器上有较多符号,这些符号是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字,但确已具备了汉字的雏形。距今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一些有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符号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使汉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些符号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之后的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都有类似文字的符号出现,这些符号与之前的相比更为成熟,也更接近于之后的甲骨文。其中,二里岗文化已有文字制度,这一时期文字的发展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原始文字源自一种模仿本能,用于将具体事物形象化。它尽管简单,但已经具备了文字应有的功能和一定的审美意趣,这时的书法可以称为史前书法。先秦书法2.(1)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的成熟文字(见图3-1),因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故名“甲骨文”。甲骨文最初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遗址出土,据说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才为王懿荣、刘鹗发现,后经罗振玉、孙诒让、王国维等人努力搜集考证而成为一门显学。现已出土的甲骨约有15万片,是盘庚迁殷之后至周武王灭商纣王年间的王室档案材料。因其内容多是占卜之事,故又称“贞卜文字”或“卜辞”。甲骨文的刻写虽为实用,但由于甲骨文的契刻者都是当时地位很高的贞人,他们对线条及造型有极强的把握能力,所以今天看来,甲骨文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甲骨文中已蕴含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笔法、结体、章法无不备至。图3-1甲骨文

著名古文字学家董作宾曾将甲骨文按书法风格划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期为武丁及其以前时期,此时的甲骨文书风雄浑;第二期为祖庚、祖甲时期,此时的甲骨文书风谨饬;第三期为廪辛、康丁时期,此时的甲骨文书风柔弱;第四期为武乙、文丁时期,此时的甲骨文书风劲逸;第五期为帝乙、帝辛时期,此时的甲骨文书风严整。(2)金文。金文又称钟鼎文,是铸刻于青铜器物或钟鼎盘彝上的铭文,是大篆的一种类型,以西周青铜器铭文为代表。西周金文制作考究,保留了较多的书写笔意。现存金文中最著名者当推《大盂鼎》(见图3-2)《毛公鼎》(见图3-3)《散氏盘》(见图3-4)和《虢季子白盘》(见图3-5)。《大盂鼎》为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笔画厚重,肥笔较多;《毛公鼎》为西周晚期金文的代表,摆脱了甲骨文的影响,用笔圆劲精严,结体方长,布白依器形略呈曲势;《散氏盘》线条豪放粗犷,体势欹侧夸张,奇古朴茂;《虢季子白盘》书风别具一格,字体狭长,结字中宫紧收,疏密得体,章法疏朗俊逸,是晚期金文的杰出代表。图3-2《大盂鼎》拓片(局部)图3-3《毛公鼎》拓片(局部)图3-4《散氏盘》拓片(局部)图3-5《虢季子白盘》拓片(局部)(3)石鼓文。石鼓文(见图3-6)是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刻在10个鼓形石头上,世称“石刻之祖”。每一个石鼓上刻有一首四言古诗,因诗中记述的是秦王游猎的事情,故又名“猎碣”。石鼓文是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自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被发现后,历代备受推崇。唐张怀瓘评石鼓文:“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书断》)石鼓文圆浑融劲,古茂雄秀,集大篆之大成,为小篆之祖。图3-6石鼓文拓片(局部)秦汉书法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丞相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统一文字,形成了秦小篆。秦小篆的特点是线条圆润均匀、结构匀称。秦始皇巡游天下,刻石记功,留下了很多石刻文字,其中以《泰山刻石》(见图3-7)、《琅琊台刻石》(见图3-8)、《峄山刻石》(现流传拓本为北宋徐铉翻刻本)为代表。图3-7《泰山刻石》拓片(局部)图3-8《琅琊台刻石》拓片(局部)西汉时,隶书已演变成熟,由古隶向今隶演变,今隶的典型特征是增加了波磔俯仰,字形由长趋扁,体势展向左右两边,世称“八分书”。隶书到了东汉已发展为一种高度完美成熟的书体。东汉树碑之风盛行,传世的著名隶书碑刻皆为东汉时所刻。东汉隶书气象恢宏,法度严谨,风格多样,大致可分为四种:端严俊逸型,以《礼器碑》(见图3-9)为代表;典雅静穆、笔致圆润娟秀型,以《曹全碑》(见图3-10)为代表;雄浑古拙、方峻厚重型,以《张迁碑》(见图3-11)为代表;散逸开张、纵横奔放型,以《石门颂》(见图3-12)为代表。图3-9《礼器碑》拓片(局部)图3-10《曹全碑》拓片(局部)图3-11《张迁碑》拓片(局部)图3-12《石门颂》拓片(局部)汉代隶书除碑刻外,书于竹木简牍上的汉简隶书(见图3-13)亦蔚为大观,典型的有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湖南马王堆简书及甘肃的居延汉简等。章草即“隶书之捷”(唐张怀瓘《书断》)。汉章帝始为章草,其后流传。章草笔画简洁流美,字形扁平而有波挑。章草的代表作品传为西汉史游所作的《急就章》。行书、楷书在汉时也已萌芽。史传颍川(今河南境内)刘德升创造了行书字体。图3-13汉简隶书魏晋南北朝书法4.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中国书法进入了全面自觉的发展时期。篆、隶、楷、行、草五体兼备,行书、楷书、草书日趋完善,书法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出现了钟繇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对后世书法影响极大的杰出书法家。南朝书法秉承东晋之遗风,受“二王”书风影响,代表书家如陈隋间人智永,其是王羲之七代孙,克绍家学,其《真草千字文》传“二王”家法,精熟过人。北朝书法以雄浑恣肆、古拙朴茂为主,形制有墓志、碑刻、摩崖、造像题记等,尤以北魏时楷书最为著名,世称“魏碑”“北魏体”。从风格上北碑名作可分为四大类:方笔刻厉、斜画紧结类,以《张猛龙碑》(见图3-14)、《龙门二十品》为代表;圆笔浑朴、平画宽结类,以《郑文公碑》(见图3-15)、《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为代表;方圆兼备、变化精妙类,以《张玄墓志》(见图3-16)、《刁遵墓志》为代表;飞逸浑穆、开阔恣肆类,以《石门铭》(见图3-17)为代表。图3-14《张猛龙碑》拓片(局部)图3-15《郑文公碑》拓片(局部)第二节书画艺术图3-16《张玄墓志》拓片(局部)图3-17《石门铭》拓片(局部)隋唐五代书法3.隋唐是楷书的中兴时代。隋朝虽历时短暂,但在书法上融合南北书风,为唐代书法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龙藏寺碑》(见图3-18)被誉为“六朝集成之碑”。唐代楷书的主要标志是“尚法”。初唐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为代表的“初唐四家”继承“二王”传统,各有专擅。图3-18《龙藏寺碑》拓片(局部)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因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被封为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多宝塔碑》(见图3-19)是其早期楷书代表作。图3-19《多宝塔碑》拓片(局部)篆书方面,以李阳冰的成就最高,其得秦李斯笔法而能开合变化。他曾自言:“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其代表作有《三坟记》《城隍庙碑》。五代杨凝式的书风奔放奇逸,破唐人窠臼,开尚意书风的先河。其代表作有《韭花帖》(见图3-20)、《夏热帖》、《神仙起居法》等。图3-20杨凝式的《韭花帖》(局部)宋元书法6.宋代书法的繁荣表现在帖学的盛行上。所谓帖学,指学习、研究法帖,并考辨法帖源流优劣、拓本真伪的学问。起初,宋太宗效法南唐李煜,命王著整理编刻了一部丛帖《淳化阁帖》,并将其赐给大臣,以供赏习,此帖为法帖之祖。此后辗转摹刻者渐多,刻帖之风渐趋兴盛,先后出现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同时,宋朝书法尚意之风盛行,出现了追求表现自我意志情趣的书学理论,并涌现出一批对后世影响巨大的著名书家。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宋人书法在楷书上不及唐人,然以行草胜。书法家借书法表现哲理、学识、情性和意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后世推崇,被称为“宋四家”。南宋书法有江河日下之感,书家一般不出苏、黄、米诸家樊篱。宋高宗赵构书宗“二王”,书风纯正,开复古书风的先河。元代是书法以复古为革新的时代,以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为主要代表。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渔阳(今天津蓟县)人。鲜于枢的行草圆转劲健,以《论草书帖》(见图3-21)、《苏轼海棠诗卷》名世。康里巎巎的行草代表作有《李白诗卷》等。另外,杨维桢的行草别有异趣,以“狂怪”闻名。图3-21鲜于枢的《论草书帖》(局部)明清书法7.明代书法承宋元之势,帖学盛行。明初书法首推“三宋”(宋克、宋璲、宋广)、“二沈”(沈度、沈桀),“三宋”均以草书见长,而以宋克成就最高。宋克,字仲温,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章草师皇象、索靖,其《急就章》(见图3-22)影响深远。“二沈”,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沈度专工楷书,沈粲擅行草。沈度的楷书清秀婉丽,雍容华贵,当时凡金版玉册、朝廷文书,必命度书,为台阁体之典型。图3-22宋克的《急就章》(局部)明代中期书法以“吴门书派”为代表。其中,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的书法成就最为杰出。明中叶以后称雄书坛的有四大家:董其昌、邢侗、米万钟和张瑞图。董其昌集帖学之大成,成就最著。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其书风平淡清朗,俊骨逸韵,传世书迹有《三世诰命卷》《洛神赋》《书李白诗卷》等。明末清初,书坛代表书法家有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他们力图摆脱传统书法的束缚,另辟蹊径,自抒胸臆,他们的书法面目独特,开创了新境,影响深远。清代前期,“康熙好董,乾隆喜赵”,于是董其昌、赵孟頫书风天下风靡。此时,帖学代表书家有张照、姜宸英、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等。清代中期以后,帖学衰落,碑学大兴。清代碑学发轫于清初兴起的金石学,郑簠以草法作隶,开一时之风。清代碑派书法,金农、伊秉绶、邓石如鼎足而三,冠冕群流。金农,字寿门,号冬心先生,以布衣终其身,以齐头笔用侧锋写隶书,号“漆书”。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隶书得秦汉遗法,又融颜真卿楷书笔意,有华贵雍容之度。邓石如,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力学篆隶,融合篆隶,以隶法写篆,为碑学创新开无限法门,被誉为碑学派第一人,其隶书代表作有《节录文心雕龙》(见图3-23)。清代碑学名家辈出,郑燮、何绍基、吴熙载、杨沂孙、赵之谦、吴昌硕等在篆隶行草方面皆成就卓著,可谓气象万千。图3-23邓石如的隶书《节录文心雕龙》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二、中国画又称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国画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富于传统特色。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都统称为古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一)国画的起源与特点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的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二)国画的发展历程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还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发生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的画作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在此时萌芽,同时,画家们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部结,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的绘画进一步成熟并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画和写意花鸟画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的近百年里,在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三)绘画艺术分类古代国画分科的说法1.对于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鸟兽、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元代有“画家十三科”之说,但内容相当庞杂,作为分类标准不适宜。当代国画分类的说法2.当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按设色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国画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障、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按使用材料和表现方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批,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国画代表种类3.(1)人物画。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的通称。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人物壁画了。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并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阎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见图3-24),此外,吴道子、韩斡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图3-24阎立本的《步辇图》(2)山水画。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时山水画开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及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他们都能够用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使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脉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代表作有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见图3-25)。明清及近代,册水画续有发展,又出新貌。山水画在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图3-25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局部)

(3)花鸟画。在魏晋南北朝之前,花鸟作为中国艺术的表现对象,一直是以图案纹饰的方式出现在陶器、铜器之上的。那时候的花草、禽鸟和一些其他动物具有神秘的意义,有着复杂的社会意蕴,人们描绘它们并不是在艺术范围内进行表现,而是通过它们传达社会的信仰和君主的意志,艺术的形式只是服从于内容的需要。人类早期对花鸟的关注是孕育花鸟画的温床。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不少独立的花鸟画作品,其中有顾恺之的《凫雁水鸟图》、史道硕的《鹅图》、陆探微的《半鹅图》、顾景秀的《蝉雀图》、袁倩的《苍梧图》、丁光的《蝉雀图》、萧绎的《鹿图》等,可以说明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虽然现在看不到这些原作,但是通过其他人物画的背景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花鸟画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顾恺之《洛神赋图》(见图3-26)中的飞鸟等。图3-26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局部)

这一时期的花鸟画较多的是画一些禽鸟等动物,因为它们往往和神话有一定的联系,有的甚至是神话中的主角,如在月亮上捣药的玉兔、太阳中的金乌、月宫中的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