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江苏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0讲气压带和风带讲义鲁教_第1页
2019届江苏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0讲气压带和风带讲义鲁教_第2页
2019届江苏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0讲气压带和风带讲义鲁教_第3页
2019届江苏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0讲气压带和风带讲义鲁教_第4页
2019届江苏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0讲气压带和风带讲义鲁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讲气压带和风带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2.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影响1.以区域分布图、统计图等形式,考查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2.以等值线图为材料,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及季风等。考查频度高,选择题、综合题的命题形式均有呈现,分值4~8分,难度中等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地转偏向力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赤道低气压副热带高气压极地高气压信风极地东风(3)季节移动规律:①移动原因: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②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______,冬季______。太阳直射点偏北偏南方法技巧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1)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2)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即南北半球各有一个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3)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高效速记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地球表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分布特点如下:高压低压相间插,形成风带向低压;热力动力齐上阵,热量水分大搬家。【深度思考1】气压带的形成都是由气温高低造成的吗?

提示不是。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是气温高低造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气流运动造成的。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建立在理想地球(球体、组成物质均一等)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地球上海陆分布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海洋、陆地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其影响有:①陆地高压(冬季)切断副极地低压带并在亚洲地区形成典型的冬季风。②陆地低压(夏季)切断副热带高压带并在亚洲地区形成典型的夏季风。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对于气温来说,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即根据其所在纬度判断热量带,从而考虑其气温状况。从赤道到两极方向,热量带由热带过渡到寒带,气温也逐渐降低。2.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对于降水来说,主要考虑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状况(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汽或者具备降温过程),具体如下表所示。气压带或风带关键信息点对降水的影响典例气压带垂直运动是上升还是下沉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赤道低气压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副热带高气压带风带水平运动的海陆方向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西风影响的大陆西部地区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东风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水平运动的纬度方向风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降水多中纬西风带风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降水少极地东风带【深度思考2】为什么西风带控制下的地区降水较多?

提示南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共同点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影响大陆西岸),含有充沛水汽;且是从低纬吹向高纬,因此西风带是暖性、降温的气流运动,受其影响,容易形成降水。【深度思考3】所有受信风带影响的地区气候都是干燥的。以上判断对吗?试说明理由。

提示不一定。并非所有受信风带影响的地区气候都是干燥的,在大陆的东岸的信风迎风地带,信风来自海洋,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侧、澳大利亚东北侧和中美洲等地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都和信风关系密切。考点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1.“冷热不均使其动”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图所示。2.“地球自转使其偏”

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所示。3.“地球公转使其移”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4.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1)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如上图所示。(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晚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约1个月,即“移动不同步”。(3)气压带、风带年移动幅度约10°。夏季向北半球偏5个纬度,冬季向南半球偏5个纬度,即“移动不同幅”。5.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2018·福建师大附中期末)若右图为三圈环流中的中纬度环流侧视图,读图回答(1)~(2)题。(1)a、b、c、d四点气压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A.a、b、c、d B.b、d、c、aC.a、c、b、d D.d、c、b、a(2)b与d之间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C.干冷的气流 D.西风带解析第(1)题,若图为三圈环流中的中纬度环流侧视图,b处为下沉气流,则b处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则b点气压高于d点,高空气流从c点流向a点,故c点气压高于a点,又因为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则b点气压高于a点,d点气压高于c点,故a、b、c、d四点气压由高到低排序应为b、d、c、a。第(2)题,b与d之间是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的西风带。答案(1)B

(2)D气压带、风带判断与分析1.借图巧判气压带、风带名称(1)结合0°、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如图乙。(2)结合风向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①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乙、丁;②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丙、戊;③高压气流向外,如甲、丙;④低压气流向内,如乙、丁、戊。2.从两方面入手分析气压带成因(1)热力原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2)动力原因,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3.根据季节分析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半年偏北,冬半年偏南,以此来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方向及其与季节的关系,如(1)中图乙,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说明此时为北半球夏季。考法一气压带、风带的判断1.(2013·课标Ⅱ,10~11)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1)~(2)题。(1)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2)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解析S市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下沉气流,风力较弱,导致常被雾笼罩。答案(1)C

(2)D考法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2.(2017·海南地理,21,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下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10分)解析结合图示分析可知,惠灵顿地处西风带,常年受西风控制,盛行西北风,与海峡走向一致,西面朝向大海,喇叭形的地貌,有利于风的深入。答案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依山面海,迎风。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考点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和季风环流(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2.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1)1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2)7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链接拓展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1)夏季,副热带高压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此时,我国东部地区受到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丰沛的降水。(2)正常年份,5月份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20°,雨带在华南;6月份副高北进到北纬20°左右,雨带推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此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梅雨”天气;7~8月份,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30°,雨带随之北进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退,雨带亦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10月份,雨带退出大陆。(3)夏季风强弱带来的影响:夏季风势力强,则锋面运行快,我国易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势力弱,则锋面运行慢,我国易出现北旱南涝。(2017·连云港五校联考)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A、B、C三种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种风都是季节性的B.三种风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C.受三种风影响的地区,都易出现降水D.B风是C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形成的(2)图示季节(

)A.亚欧大陆被印度低压控制B.亚欧大陆上的温度低于同纬度海洋C.亚洲东部地区低温少雨D.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解析第(1)题,图中A表示东南季风、B表示西南季风,C表示东南信风。A、B是季节性的,C是常年存在的;只有A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受C影响的地区不一定会出现降水;西南季风是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右偏形成的。第(2)题,图示季节,亚洲的东部、南部盛行偏南风,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亚欧大陆上温度高于同纬度海洋;亚欧大陆被印度低压控制;亚洲东部地区高温多雨;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答案(1)D

(2)A季风环流的判断与分析1.通过30°N或60°N处的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季节:

例如:30°N的近地面有低压中心(70°E附近,即印度低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夏季;60°N的近地面有高压中心(70°E附近,即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冬季。2.通过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风向判断季节:偏北风为冬季,偏南风为夏季。3.根据季节可判断30°N或60°N处气压状况及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风向。考法季风环流及其影响 (2014·安徽文综,31~32)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下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完成(1)~(2)题。(1)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a)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2)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解析第(1)题,从大气环流的角度看,该区域冬半年肯定是偏北风,夏半年当副高高压脊位于该区北部时,也是偏北风,所以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得出这个结论要注意到题干给出的“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这一文字提示信息。从地形上看,该地地处河谷,且河流走向与冬季风向一致,两侧地势高,狭管效应,故冬季风速大。第(2)题,题干说由“松散沙粒”组成,可推测是由风力堆积,而非流水堆积而成。从图b中垄槽的走向,可知与冬季风一致,应是风力侵蚀的结果。答案(1)A

(2)C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的判读气压带、风带图是建立在理想地球基础上大气环流的基本模式。分为侧视图、俯视图和各种变式图。常见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主要有平面分布图和剖面图两种,一方面表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气压带、风带的空间移动规律。就考查方式而言,可以是单纯的选择题,也可以是和实际区域相结合的综合考查——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本身就是组成气候的要素。[典

例]获取信息本图为气压带风带的局部分布图,考查气压带、风带名称的判断及移动规律,读图可以得到如下信息:①是纬度分布,②是图例,③、④体现了气压带相对于纬线的位置,可判断移动方向。解读信息(1)纬度判断:图中①显示纬度自南向北增加,故为北半球,纬度范围为0°~40°N,故位于中低纬度。(2)图例分析:从②图例可以看出N、M分别为两种不同的气压带,结合纬度可判断N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M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进一步可以判断空白部分为风带。(3)季节判断:由③可以看出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30°N以南,可判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为北半球冬季;由④可以看出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30°N以北,可判断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为北半球夏季。[类

法]压带、风带分布图的读图流程第一步:明确图像类型阅读图名(图例),据图像基本特征判断图像类型(侧视图、俯视图、变式图或应用图)。第二步:判断所属半球和气压带、风带名称等据不同半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理、风向特征推断模拟区域或实际区域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确定气压带风带名称以及相应季节等。第三步:结合实际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将气压带、风带的特征与具体区域结合起来分析当地气候(气温、降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