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月度监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它对人物形象美和作品的语言美有着较高的审美要求。②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③人物通讯的形象美与作者能否正确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密切相关。季水河先生在《新闻美学》中曾明确指出,新闻事实本身也含有形象之意,因为事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既没有离开事实的人物,也没有离开人物的事实。新闻作品报道事实也好,描写人物也好,都是不能将人和事截然分开。写人必叙事,叙事必写人。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去塑造形象的。④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特殊的社会影响,他们身上也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因此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例如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一篇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这是《人民日报》上的一篇人物专访,全文主要介绍了王宁生作为医学界重要人物对于其工作领域的贡献,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写道:“王宁生在中医药学界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三次归国记’:第一次回国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第二次他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第三次,他拒绝了德国国家药检所对他发出的正式邀请……其实,在三次归国记后还有一个尾声。王宁生的妻子宓穗卿教授也曾留学澳大利亚,也能在澳大利亚获得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王教授回国后打电话给妻子,两人在电话里承诺,选择回国,永不后悔。于是宓教授也回到了祖国,现从事生化药物研究。”作者记叙王宁生教授的三次归国记并强调妻子跟随归国这一事例,体现了王宁生的报国情怀以及对自己从事的医学事业的热爱,他和妻子在电话里的承诺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医学工作者回国创业的决心。这为下文展开王宁生的事业成就奠定了人物形象基础。⑤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把人物性格与细节融合在事件里,使文章可读,人物可亲。尤其是对高层人物的专访,选取合适的角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尤为重要。《母亲节话母亲——访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这篇人物通讯的主角是在香港政界备受关注的一位女性,如何将这样的政治人物表现得可亲可敬呢?作者选取了“母亲节话母亲”的角度,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讲述这样一位非凡的女性的事迹,同时作为一位母亲的故事,特别是她捐肾救女的举动,让人感受到了一位意志坚定、有慈爱胸怀的女性形象。这样,政治人物也展现出了可亲的一面,文章的可读性也大大增加了。⑥除了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还要重视在新闻写作上展现人物通讯的语言美。⑦运用白描和零度修辞描写人物,审慎使用形容词。一方面,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另一方面,如果不使用形容词,怎么将人物描写得具体准确呢?在《深度写作》一书中,作者曾提出“零度修辞”与纯文本写作的概念。作者指出,在新闻写作中,实际上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文字基本上只表现其记录意义,而隐没其评价意义,用对事实的本真记录方式,获得一种意义上相对中立的文本……零度修辞是尽可能地不添加任何主观意见和意向性词汇,在使用这种修辞方式时,新闻主题往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倾向性,所以使用客观性的文字进行处理,反而使文章意义得到很好地体现。这种零度修辞和纯文本写作的方式,尤其适用于人物通讯。试看《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有将挽狂澜》中的一句:“飞溅的浪涛打湿了将军的衣襟,随行人员拉住将军想往后移一步,将军岿然未动。”整句话未见一个修饰性的形容词,然而这位将军临危不乱,英勇冷静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具体准确的描述比空洞华丽的形容更能立体地展现人物,也更具有语言上的美感和冲击力。⑧要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气质、性格的具体体现,必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红星照我去长征——访95岁老红军寇延庆》一文中,主人公寇延庆老人曾在枪口下被朱德总司令救回一命,在后来的岁月中,老人依然不改革命初衷和坚定信念。作者特别记叙了这样一笔:“‘要是没有朱老总在关键时刻救我一命,我活不到今天,也就不可能接受你们现在的采访了’寇老对我们哈哈一笑,话语明快而又不失幽默。”作为一位95岁的高龄老红军,说这话时的豪情与达观也就可见一斑了。(摘编自《浅析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以〈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为例》,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足于新闻事实进行创作,是人物通讯塑造出的新闻人物能够具有形象美的重要前提条件。B.《多重角色王宁生》抓住了“三次归国记”这一典型事例,从而更好地塑造了王宁生的形象。C.选取范徐丽泰作为普通母亲的故事,展现其可亲的一面,为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提供了借鉴。D.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引用人物的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有效的方法。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普通百姓为主体所创作的通讯,若不依托于代表性的事件来塑造人物,就会失去应有的新闻价值。B.人物通讯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但要找准表现角度,而且要把人物的性格和细节融合在人物通讯里。C.人物通讯反映人物的本来面貌,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可运用一些具体准确的描述。D.文章主要从形象美和语言美两个维度展开,通过举例分析明确了人物通讯在这两方面的审美要求。3.下列选项的文字表述,最能体现第⑦段中“零度修辞”的一项是(
)A.《“探界者”钟扬》:“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B.《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C.《两份账单记录的坚守与感动》:“穆娟自尊要强,一年到头,雪天、雨天,白天、夜晚,别人不干的脏活苦活她干,男人干的活她抢着干,账到期了,哪怕拆东墙补西墙,也得准时把钱还上门去。普通农家的日子,像悠悠的泾河水,缓缓向前。一个女人撑起两个家,这平常的两份账单,满满写的都是亲情和感恩。”D.《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橘子糖……在售货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孩子一个样。”4.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形象与新闻事实中的人物有何关系。5.请运用材料中的观点,对下面的人物通讯片段进行简要评析。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春暖时节茹志鹃天还没有亮,第一部出厂的电车发出巨大的声音驶了过去。静兰像给人推了一把,从梦中直坐起来。凡是明发在家吃饭的日子,她总要起个大早,给明发买几样合胃口的小菜。“静兰!”明发醒了,“这么早,到哪里去?”“买菜去,”静兰见丈夫醒了,问:“你想吃点什么?”“随便。”明发翻了一个身又睡了。静兰心里有点难过。她从早忙到晚,买菜烧饭,洗衣服,一双手从没有停过,为的是要一家人都高兴舒适。但是丈夫却总说“随便”“随便”,好像家里的一切,都可有可无似的。静兰叹了一口气走出门来,马路上空荡荡的。这两年来,静兰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和明发中间,好像隔了一道墙。静兰买了满满一篮荤素小菜,正想回家,却看见一个鱼摊的木盆里,堆满了指头这么粗的淡水虾,一只只透明发青,活蹦乱跳。“虾,这么大的虾!”静兰心里亮了一下,毫不犹豫地称了一斤。虾给她带来了回忆……解放前两年,明发失业,一家四口怎么活呢!于是夫妻俩晚上轮流到河边钓鱼虾卖。一次,静兰钓到许多大虾,尽管孩子饿,哭着要吃,但还是卖了换钱。解放后第三年,明发有了工作,一家人缓过了一口气。一次,静兰买回一斤大虾。“快来看,这么大的虾!”静兰把虾放在脸盆里,虾跳蹦着,爬着。明发和两个孩子围在盆边看,拿草棒去逗,父子三个乐得哈哈大笑。“静兰,你发痴啦?”,静兰抬头一看,原来是朱大姐。朱大姐是生产组长。她郑重地说:“我们组今晚上要开个生产会议,有任务。”“哦!”静兰应了一声。静兰走到家门口,看了看篮里的虾,止不住心跳起来。明发会说什么呢?他会走过来看,会笑……她抑住激动,推门进去,发现屋里肃静,明发披了一件上衣,头发搔得都竖在头上,头也不抬地趴在桌边,在纸上划着什么。许久,静兰沉不住气了:“明发,我今天买到虾了。”“哦!”明发没抬头。“明发,你看……”这次明发回过头来了:“买到虾,好极了。你又何必麻烦呢?我随便吃什么都行。”随后又回过头去在纸上划开了。静兰拿着那碗虾悄悄走进厨房,眼泪涌满眼眶。已经是立春时节了,但是她心里却觉得冰凉的。晚上的会上,朱大姐动员姊妹拿出干劲来,七天完成一万只紧急订货。工厂里来的代表发言了,他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又讲又念,还说了许多数字。开始静兰没听进去,但看到他那种聚精会神的样子,想起了明发。也是这种皱巴巴的纸,也是这种聚精会神的样子。这种事情有什么让人着迷的呢?她开始想了解一下,就认真听下去了。散会以后她发现自己破例地没有做完带来的针线,两双袜子只补了一只半。静兰回到家,明发和孩子都睡了。她在桌边坐了下来。桌子上放着明发划过的纸,皱巴巴的,却精心画了许多框框圈圈。“他多认真,哪里是个‘随便’的人啊!”静兰心里仿佛塞了许多东西。最后一个数字紧紧地抓住了她:七天,一万。这是今天开会的时候,大家说得最多的,七天,完成一万只订货。第二天上工,静兰头也不抬地干了起来,脑子里却反复地、固执地出现一个东西:七天,一万只;七天,一万只。越想越嫌自己做得慢,结果速度并没加快,反而弄了一身汗。看看朱大姐,一个人蹲在院子里,小心翼翼地摆开一个旧电风扇。静兰觉得奇怪,下了班,就问她在干什么。朱大姐悄悄地说:“我在做机器。用机器来剥胶质线的皮就快了。上次我参观展览会的时候,看过这种机器。机器上要用一个圆盘,这么大,木头的也行,你是不是有办法?”“我?”静兰想了想,胆怯地说:“我家柴堆里有一个圆树墩,可不可以拿来自己削削看?”“可以,可以,怎么不可以?”朱大姐的嗓门又高了起来。静兰匆匆跑回家,拿来那块圆木,走向工厂间。和朱大姐一起,用刀削,用沙皮磨,手上起了泡,木盘做出来了。但是木盘比较硬,压下去连胶质线里的钢丝也切断了。朱大姐提议木盘轮上装一条有弹性的厚橡皮。于是分工,朱大姐在家修配零件,静兰做橡皮。夜深了。静兰坐在电灯底下,用刀片小心翼翼地削着橡皮,她要把橡皮削薄,再包上去。但削完一看,橡皮是薄了,不过厚薄不匀,根本不行。“明天是第三天了,任务完不成怎么办?”静兰满眶眼泪。谁家的自鸣钟当当地敲了十二下,“明发该回家了,孩子们踢被子了没有?”多年习惯了的想法,突然闯了进来,但是它们闪现了一下,立即被手里那堆橡皮赶跑了。“静兰!”静兰回头一看,见明发站在门口,眼泪再也制止不住,簌簌地掉了下来。“怎么啦,静兰?”明发走近她。静兰擦着眼泪,把制造木盘的事说了一遍。明发拿起橡皮和木盘,看了看,比了比,说:“拿这厚橡皮做个滚盘不就行了?”“对!对!”静兰眼睛都发亮了,但想了想又说:“可怎么把它弄得很圆呢?”明发说:“到我们厂里的车床上一车,不就行了。”静兰还想问一问,可明发已连拥带推地拉她出了门。马路上静静的,两个人并肩走着。一家点心店还没打烊。明发拉静兰走进店,要了两碗什锦面。什锦面来了,静兰埋头吃了起来。“静兰,你辛苦了,多吃一点。”静兰忽然看见伸过来一双筷子,筷上夹着一只鲜红的大虾……她抬头看见丈夫正温柔地、无限疼爱地看着自己。静兰泪水盈眶,那一道墙,已消失得干干净净。走出店门,两个人紧挨着走着,不说一句话,但心贴得这么紧,他们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在同一条路。他在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高指标,妻子也正在为这个努力。夜深了,风也大了,忽然隆隆一阵雷响,接着就洒下儿点雨来。第一声春雷响了,风里虽然还有一丝寒意,但静兰却觉得温暖极了。1959年9月8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会中,静兰总是带上针线,趁机做些针线活;削橡皮时,她想到丈夫该回家了,孩子是否踢被子,从中可见她始终将家庭放在首位。B.工厂代表发言时拿着皱巴巴稿纸的神情和所念的数字,使静兰不禁联想到明发在家认真写的数字,这使她完全理解了自己的丈夫。C.对圆树墩能不能做圆盘,静兰是“胆怯地说”,而朱大姐是“嗓门又高了起来”,这说明朱大姐对静兰的不屑。D.小说题目“春暖时节”语带双关,表层指人物故事发生的环境特征,深层指静兰和明发之间隔阂的消除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的“儿女情”“家务事”中勾勒出人物性格,体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如对静兰的描写。B.小说运用了多种手法刻画静兰的形象,如“眼泪涌满眼眶”是神态描写,“心里却觉得冰凉的”是心理描写。C.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富有深意,如结尾大风、响雷、下雨的描写,既烘托了人物心情,也预示更大的改革即将来临。D.静兰、明发、朱大姐都是普通人,小说对他们的刻画栩栩如生,体现了茹志鹃小说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的特色。8.小说中多次写了“大虾”,请简要分析其丰富意蕴。9.茹志鹃的《百合花》写了新媳妇从忸怩羞涩到勇敢坚定的成长过程,本文也写了主人公静兰的成长历程,请简要概述静兰的三个成长阶段。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神宗崩,哲宗立,召为礼部郎中。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卒不许。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大臣议迁之岭南。轼密疏:“朝廷若薄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敝之,则于仁孝两得矣。”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厚。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原六井,又取荮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节)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朝廷若A薄之罪B则于皇帝C孝治为不足D若深罪确E则于太皇太后F仁政为小累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介词,与韩愈《师说》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于”用法相同。B.为,因为,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因为长句”的“为”意思相同。C.见,被,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于是入朝见威王”的“见”意思不同。D.以,因此,与荀子《劝学》中“𫐓以为轮”的“以”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父亲外出游学,所以苏轼的学习和成长受到了母亲的很多影响。B.礼部考试,苏轼和曾巩的文章都得到了主考官的好评,分列第一,二名。C.苏轼曾受到多位高官的赏识,但是由于多次表达个人政见,仕途并不通达。D.自唐以来,茭白的根每年都被清理,但到宋代却停止了,这导致西湖水面极大减少。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4.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①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②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注:①此诗是大历二年(767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竹叶在这里指竹叶青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感情饱满,诗人形象鲜活,颇能显示出杜甫晚年律诗的悲壮风格。B.重阳独酌,抱病登台,欣赏九秋佳色,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C.诗人虽登台却不能饮酒,连菊花也不开放,这让诗人倍感失落和无奈。D.颈联“玄”和“白”色彩对照分明,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16.本诗与《登高》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用“”点出周瑜的装束,再以“”指出强敌瞬间瓦解,取得了辉煌的战绩。(2)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3)“鹿”音同“禄”,世人喜好将其作为“长寿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生活习性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情怀,如“,”。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重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水。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①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有一天,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逮住了。那里有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740米。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②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积雪,陡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卡瓦格博至今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神秘的存在。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加点词语“总是”和“始终”均有“一直”的意思,请辨析二者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20.文中第一段用“展开的翅膀”比喻“解放的心灵”,生动形象。请以“梦想”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比喻;比喻贴切,表达流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航天员——这些穿行于星辰大海的勇者,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必须____①____,在拥有超凡的体能、心理素质和航天技能之后,才能应对太空探索中的各种挑战,以最好的状态飞向浩瀚的宇宙。①中国的航天员队伍同样经历了这样的选拔和训练过程。②2003年,第一位中国航天史上叩响宇宙之门的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③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篇章。④截止目前,一共有18位中国航天员成功逐梦九天。⑤尽管有各种生命保障系统,⑥但面对太空这个高真空、高辐射、高温差的环境,⑦需要航天员做很多训练才能适应,⑧同时还要学习大量的太空知识。另外,航天员“上天”,____②____。飞行乘组是根据每次飞行任务的特点需求,结合航天员队伍选拔训练实际情况,按照“新老搭配”等原则进行多方面的统筹评价后最终确定的。在此之前,因为任务间隔时间长,有些航天员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执行任务。他们用漫长的等待诠释着对航天事业的坚守与热忱。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第二段的文字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大写的人,才有大写的中国”,在当下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投身育种终不悔,惟愿苍生俱饱暖”的袁隆平;“心中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张秉贵;“用初心播种未来”的钟扬……他们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波澜壮阔的事业中,激励着我们前行。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我们也要成为这样的人。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情或联想?请以“我也想成为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2)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1.D2.A3.B4.①新闻事实本身含有形象之意,新闻事实中的人物是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②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形象是对新闻事实中的人物进行塑造的结果,突出新闻人物的形象美,强调展示新闻人物的精神面貌。5.①所选事件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人物的个性。例如,通过袁隆平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的事件,凸显袁隆平的实践精神。②表现角度选择准确。例如,从“泥腿子专家”的角度,再现了袁隆平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的过程,突出了他不怕吃苦、执着追求的科研精神。③运用零度修辞,客观记录事实。材料以本真记录的方式再现了袁隆平在田间科研过程,没有添加任何主观性词汇,而袁隆平作为“泥腿子科学家”的形象却很突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引用人物的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有效的方法”错误。由第八段“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可知,是“最直接的方法”,而非“最有效的方法”。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就会失去应有的新闻价值”错误,过于绝对。原文并未表明普通百姓主体的通讯不依托代表性事件就完全失去新闻价值。虽然代表性事件有助于凸显人物的新闻价值,但并未说明其是唯一条件,新闻价值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展现。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零度修辞”是尽可能地不添加任何主观意见和意向性词汇,在使用这种修辞方式时,新闻主题往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倾向性,所以使用客观性的文字进行处理,反而使文章意义得到很好的体现。A.“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等是别人对钟扬的评论,带有较强的倾向性;B.没有形容词和修辞,只是抓住了神态、行为等细节,体现了零度修辞;C.运用了排比、对比等,突出了人物的坚持与毅力,带有较强的倾向性;D.运用排比句式,体现出作者对主要人物张秉贵强烈的情感态度,带有较强的倾向性。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结合“新闻事实本身也含有形象之意,因为事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去塑造形象的”可知,新闻事实本身含有形象之意,新闻事实中的人物是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②结合“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可知,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形象是对新闻事实中的人物进行塑造的结果,突出新闻人物的形象美,强调展示新闻人物的精神面貌。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结合“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因此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可知,所选事件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人物的个性。例如“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一事件直接体现了他扎根田间、重视实践、为解决粮食问题不懈努力的个性特点。这个事件对于展现袁隆平作为农业科研领域重要人物的形象而言,极具代表性,能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他在科研道路上脚踏实地、亲力亲为的实践精神。②结合“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把人物性格与细节融合在事件里,使文章可读,人物可亲”可知,表现角度选择准确。例如“‘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泥腿子专家”形象地体现了袁隆平虽然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但并非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而是深入稻田,像普通农民一样在田间劳作。通过这一表现角度生动地展现出袁隆平不怕吃苦、执着追求科研成果的精神,使袁隆平的形象既伟大又可亲。③结合“零度修辞是尽可能地不添加任何主观意见和意向性词汇,……反而使文章意义得到很好地体现”可知,运用零度修辞,客观记录事实。材料以本真记录的方式再现了袁隆平在田间科研过程,“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等语句,没有使用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去刻意修饰袁隆平或者这一事件,纯粹是以一种客观本真的记录方式来呈现,让袁隆平作为“泥腿子科学家”专注科研、不辞辛劳的形象跃然纸上。【答案】6.D7.C8.①虾是一家人的希望。在生活困难的时候,他们靠钓鱼虾度过了难关。②虾是一家人欢乐生活的象征。父子三人逗弄虾,虾曾经给一家人带来欢乐。③虾意味着静兰与丈夫感情的隔阂。丈夫忙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她只是一个家庭妇女,二人没有了共同语言,丈夫对曾经给他们全家带来欢乐的虾也没有了兴趣。④虾意味着夫妻二人的感情隔阂消除了。二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共同努力着,他们有了共同的目标,丈夫给静兰夹虾,意味着二人没有了感情上的隔阂。9.①最初她只是一位习惯于平静生活的家庭妇女;②接下来,厂里开会,再回想明发的表现,静兰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一定的兴趣;③最后消除了与丈夫的隔阂,与丈夫一道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共同努力。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A.“从中可见她始终将家庭放在首位”错误,丈夫该回家了,孩子是否踢被子的想法只是“闪现了一下”,再从她做木盘、削橡皮,心里总想着怎样完成任务等看出,她后来很重视工作,正在“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B.“这使她完全理解了自己的丈夫”错误,原文说“这种事情有什么让人着迷的呢?”可见,她并没有完全理解自己的丈夫,她是想了解一下他们为什么会对“这种事情”那么“着迷”,才认真听下去的。C.“这说明朱大姐对静兰的不屑”错误,朱大姐“嗓门又高了起来”并不是对静兰的不屑,而是朱大姐性格直爽,听到静兰说有圆树墩可用时的兴奋、积极的反应,是为了推动制造机器这件事。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如结尾大风、响雷、下雨的描写,既烘托了人物心情”错,结尾的景物描写并没有烘托人物心情。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①“大虾”在文章中出现了很多次,可以抓具有特征性的来写。如“解放前两年,明发失业,一家四口怎么活呢!于是静兰和明发夫妻俩晚上轮流到河边钓鱼虾卖。一次,静兰钓到许多大虾,尽管孩子饿,哭着要吃,但还是卖了换钱”。最初因为生活所迫,二人去钓鱼虾度过了难关,那时候,大虾代表着一家人的生计,说明虾是一家人的希望。②“静兰把虾放在脸盆里,虾跳蹦着,爬着。明发和两个孩子围在盆边看,拿草棒去逗,父子三个乐得哈哈大笑”,生活好转之后,静兰买来的虾曾给全家人带来欢乐。此时的大虾见证了家庭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一家人共享的欢乐时光,它承载着家庭的幸福和温馨,是家庭美满的一个标志。③“许久,静兰沉不住气了:‘明发,我今天买到虾了。’‘哦!’明发没抬头。‘明发,你看……’这次明发回过头来了:‘买到虾,好极了。你又何必麻烦呢?我随便吃什么都行。’随后又回过头去在纸上划开了。”静兰买虾本是希望唤起丈夫对美好时光的回忆,拉近夫妻间的距离。但丈夫忙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虾反应冷淡,让静兰感到心寒,静兰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家庭妇女,二人没有了共同语言。这使得大虾成为了夫妻之间情感隔阂的一个体现。④“‘静兰,你辛苦了,多吃一点。’静兰忽然看见伸过来一双筷子,筷上夹着一只鲜红的大虾……”在后面共同为完成生产任务努力的过程中,丈夫用筷子夹给静兰一只大虾,这时大虾又成为了夫妻情感修复的象征,它见证了夫妻之间那道墙的消失,代表着夫妻之间重新找回的理解、关爱和亲密无间的感情,二人具有共同的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的奋斗目标。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本题考查对静兰这一人物形象发展阶段的概括。首先要大体把握她的三个变化阶段。从前文来看,“静兰像给人推了一把,从梦中直坐起来。凡是明发在家吃饭的日子,她总要起个大早,给明发买几样配胃口的小菜”,此时的静兰一心扑在家庭上,精心操持家务,希望家人能开心舒适,只是一个家庭妇女,每天忙于家务事。②后来,厂里开会的时候,静兰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开始静兰没听进去,但看到他那种聚精会神的样子,想起了明发。也是这种皱巴巴的纸,也是这种聚精会神的样子。这种事情有什么让人着迷的呢?她开始想了解一下,就认真听下去了。散会以后她发现自己破例地没有做完带来的针线,两双袜子只补了一只半”,在工厂生产会议上,静兰看到工厂代表认真讲任务的样子,联想到丈夫对待工作时也是同样的认真专注,这让她的心思逐渐从单纯的家庭困惑中转移出来,开始关注生产任务,有了为集体事业做贡献的意识觉醒。这说明她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一定的兴趣。③文章后半部分写静兰和朱大姐共同研究,最后在明发的帮助下,她解决了工作上的问题,二人的隔阂也消除了。“他们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在同一条路。他在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高指标,妻子也正在为这个努力”,这说明她由一位家庭妇女转变成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人,与丈夫一道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共同努力。【答案】10.BDE11.B12.B13.(1)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2)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14.①勤奋好学、博闻强识;②才华横溢、文采出众;③正直敢言、心系朝政;④关心百姓、为民解忧。【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朝廷如果处分蔡确轻了,那对皇帝以孝治天下就不足;如果治罪重了,那对太皇太后的仁政又有所欠缺。“朝廷若薄之罪”中,“若”为连词,表假设,衔接“薄之罪”,A不断开;“若深罪确”承前省略主语“朝廷”,与“若薄之罪”结构相似,可单独成句;“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与“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结构大致对称,可单独成句,故BDE处分别断开。故选BDE。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介词,从/介词,比。句意:苏轼从忧患中被起用。/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B.“为,因为”“意思相同”错。被/撰写、创作。句意:被当权的人所恨。/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C.正确。被/拜见。句意: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D.正确。因此/介词,把、用。句意:百姓因此殷实富裕。/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分列第一、二名”错,原文“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当主考官欧阳修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的时,他又惊又喜,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而以“《春秋》对义”一文(这篇反而是曾巩的文章)为第一。后参加殿试,中乙科。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比冠”,到二十岁;“属文”,写文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言”,字。(2)“是故”,因此;“无”,无论;“……,……也”,判断句式,……,就是……。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①由“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可得出:勤奋好学、博闻强识。②由“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可得出:才华横溢、文采出众。③由“朝廷若薄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敝之,则于仁孝两得矣”可得出:正直敢言、心系朝政。④由“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原六井,又取荮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可得出:关心百姓、为民解忧。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而以“《春秋》对义”一文(这篇反而是曾巩的文章)为第一。后参加殿试,中乙科。后苏轼通过写信的方式见到了欧阳修,后来写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一下,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只当是欧阳修的戏言而不信,后来才终于信服。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召他做礼部郎中。苏轼从忧患中被起用,不想骤然间登上要职,向宰相蔡确推辞。蔡确说:“你徘徊不进已经很久了,朝廷中没有比你更合适的。”最终不被允许。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杭州知州。尚未动身,谏官说前任宰相蔡确任安州知州,作诗借郝处俊的事讥讽太皇太后。大臣们建议把他流放岭南。苏轼上密奏说:“朝廷如果处分蔡确轻了,那对皇帝以孝治天下就不足;如果治罪重了,那对太皇太后的仁政又有所欠缺。认为应由皇帝下敕书立案逮捕治罪,太皇太后就下手诏宽赦他,那就仁和孝两方面都得当了。”宣仁后心里认为苏轼的话很好(正确)而不能实行。苏轼出行外任时,朝廷使用过去执政大臣的旧例,派宦官赏赐他龙茶、银盒,慰劳很优厚。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运河的便利丧失了,靠江中的潮水供水,船在市中行驶。潮水又多淤泥,三年淘挖一次,成为百姓的大灾难,六口井也几乎荒废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答案】15.C16.①本诗中“殊方”表明诗人独在异乡;《登高》中“万里”写出诗人远离故乡。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漂泊凄苦及思乡之情。②本诗中诗人“抱病”“衰谢”;《登高》中诗人“多病”“繁霜鬓”。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衰老多病的感伤之情。③本诗中“干戈”指代战争;《登高》中“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两首诗都表达对国家的担忧。【分析】这首《九日》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忧伤和对故国故人的思念。诗人抱病独酌重阳,菊花无开意象加重了哀愁。通过景物的对比,表达对时局动乱和亲人离散的感慨,显现出杜甫晚年律诗的沉郁悲壮风格。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连菊花也不开放”错误,并不是菊花不开放,而是诗人“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菊花从此不须开!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①漂泊凄苦及思乡之情:在本诗中,“殊方日落玄猿哭”一句,诗人身处异乡,看到日落的景象和听到猿猴的哀鸣,这种孤独和凄凉的氛围更加深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同时,“旧国霜前白雁来”一句,白雁南飞,象征着诗人对故土的向往和怀念。在《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诗人用“万里”来形容自己远离家乡的漂泊生涯,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②衰老多病的感伤之情:在本诗中,“抱病起登江上台”和“衰谢”等词句,直接描绘了诗人因疾病缠身而身体日渐衰弱的状况。他借酒消愁,却又因病无法享受酒的乐趣,这种无奈和感伤之情溢于言表。在《登高》中,“百年多病独登台”和“繁霜鬓”等诗句,同样表达了诗人因年老多病而感到的无奈和悲伤。他站在高处,看着满头的白发,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③对国家的担忧:在本诗中,“干戈”一词直接指代战争,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诗人身处乱世,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在《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等诗句,虽然主要表达了诗人个人的苦难和无奈,但其中也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关切。诗人深知自己身处乱世,国家前途未卜,这种深深的忧虑和无奈也体现在了他的诗作之中。17.【答案】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纶、樯橹、呦、苹、崖。【答案】18.①无边无际(或:广袤无垠)②变幻莫测19.“总是”表示经常发生,强调频率高,在文中指人类想要超越极限的想法一直存在,是种习惯性的行为。“始终”表示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持续,强调时间的连续性,在文中指那种无形的束缚一直存在,没有间断过。20.示例:梦想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修饰“天地”,要在其中展翅翱翔,表明其广阔无边,可填“无边无际”“广袤无垠”。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广袤无垠:形容广阔得望不到边际,辽阔无边。比喻非常广阔。②此处形容山上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可见其变化无常,让人难以预料,可填“变幻莫测”。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化很多不能预料,变化多端,难以揣测。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总是”,表示在过去的某个时段内,某种事件、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无例外地多次发生、经常发生,强调频率高,通常用于描述过去的重复行为或状态。在文中“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指人类想要超越极限的想法一直存在,是种习惯性的行为,想法不时会强烈起来,提醒人类它的存在。“始终”,意思是从开始到结束都一样,表示某种状态或行为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持续,用于描述从开始到结束的持续状态,强调时间的连续性,在文中“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指前文那种“无形的束缚”一直存在,没有间断过。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拟写句子的能力。用“展开的翅膀”比喻“解放的心灵”,是把抽象的事物用具体形象表达出来,使之生动鲜活,启人想象。“梦想”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心中努力想要实现的目标。据此可以想到明灯、星辰,可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引领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注意比喻要贴切,表达要流畅,突出梦想指引、引领的作用。【答案】21.①要经历严格的选拔与刻苦的训练
②还需要等待契机22.②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位叩响宇宙之门的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
④截至目前
⑦航天员需要做很多训练才能适应(或者把前一句的“面对”去掉)【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从整个人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光学仪器行业商业模式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幼小衔接教育行业商业模式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旅游行业并购重组扩张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休闲餐饮行业全国市场开拓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营销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钽电容器行业全国市场开拓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新形势下智能门锁行业转型升级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德州黑陶品牌推广调研
- 单位办公室2025年工作要点
- 护肝药品知识培训课件
- 梁平法制图规则及钢筋翻样讲解
- 乙肝 丙肝培训课件
- 2024届湖北省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数学七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钓鱼邮件识别技术研究
- 融资成本视角下的船舶融资租赁模式研究
- 感冒中医理论知识课件
- 2023年希望杯数学培训100题-六年级(含答案)
- 一年级科学人教版总结回顾2
- 个人住房贷款提前还款月供及节省利息EXCEL计算
- 第五单元《圆》教材解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 患者突发昏迷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