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枣庄市高二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②《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③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礼的要求。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④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当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所采取的是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公》中也有相似的阐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作为一本语言上高度精练的经典语录,《论语》却不断重复了这两句意思颇为相近的话,从这种一再重申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⑤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自我实现往往表现为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儒家所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具有鲜明的自我实现色彩。《论语·卫灵公》中写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于他人的不了解,孔子可以坦然面对,但对于终其一生无法达成自我实现却感到深深地遗憾。⑥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不学习的行为,向来温和敦厚的夫子竟忍不住严厉斥责。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摘编自芦春艳《〈论语〉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材料二:①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关涉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等等。他给自我认同作出了概念界定:“自我认同”是指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个体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我们知道,“认同”既具有“自我归类”的属性,即指某人与他人具有一致的品质或者状况,又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不同的个性化的社会特质。这就是说,认同同时具有“求同”与“存异”两个方面,二者共存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同一过程。②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它们把日常生活与大规模的时空延展关联起来。身份认同首先是个体的人所拥有的东西,进而转化为特定群体所秉持和坚守的理念和意识,并最终成为特定种类的社会认同的基础。③个人定位决定了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定位赋予了个体不同的社会身份,也对个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而一个更有序的社会又会提供给社会中的个体更多的福利和馈赠,从而形成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但是,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这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就会被打破,个体无法从社会中得到良性的评价,也无法给予社会良性的互动和诉求,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④现代性社会的人类认同显示出各种流动性的标签和迹象。时空分离打破了人类认同的传统格局,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同也不再局限于地域性和血缘性的交流模式,使得认同活动不再仅仅聚焦于自我传统体系内的所谓文化认同;人们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全球化,广泛而频繁地接触和交流异质文化,引发了认同选择的危机。(摘编自邢媛《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在面临认同危机时,能展现出君子之风,注重自我审视,这体现了他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B.孔子入太庙助祭时凡事都要问清楚,引起了别人的质疑,而孔子认为自己这样做才真正符合礼。C.自我认同包含“求同”和“存异”两个方面,在现代性的条件下,这两者都指向反思性理解的自我。D.当代社会里,从街道到城市到国家再到整个世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追求。B.材料一的第②段和第⑤段都提到了孔子面对他人评价时的坦然态度,但论证的观点不同。C.有些人在“夸夸群”主动求夸,这种行为反映出他们试图通过他者的积极回应来求得社会认同。D.当下,传统的认同格局被打破,相较于孔子的时代,人们更容易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产生认同危机。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一项是()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D.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4.材料二第③段在论证和语言两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5.当下一些年轻人调侃自己是“45度青年”——躺不平,也卷不起。请结合材料,谈谈“45度青年”该如何构建自我认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白狗秋千架(节选)莫言有一匹全身皆白、只黑了两只前爪的白狗,垂头丧气地从故乡小河上那座颓败的石桥上走过来时,我正在桥头下的石阶上捧着清清的河水洗脸。农历七月末,低洼的高密东北乡燠热难挨,我从县城通往乡镇的公共汽车里钻出来,汗水已浸透衣服,脖子和脸上落满了黄黄的尘土。①洗完脖子和脸,我站起来,用未婚妻赠送的手绢揩着脸和颈。时间已过午,太阳略偏西,一阵阵东南风吹过来,让一条越走越大的白狗毛儿耸起,尾巴轻摇。它近了,我看到了它的两个黑爪子。那条黑爪子白狗走到桥头,停住脚,回头望望土路,又抬起下巴望望我,用那两只浑浊的狗眼。狗眼里的神色遥远荒凉,含有一种模糊的暗示,这遥远荒凉的暗示唤起我内心深处一种迷蒙的感受。求学离开家乡后,父母亲也搬迁到外省我哥哥处居住,故乡无亲人,我也就不再回来。暑假时,我心里总觉不安,终于下了决心,回来了。白狗又回头望褐色的土路,又仰脸看我,狗眼依然浑浊。我看着它那两个黑爪子,惊讶地要回忆点什么时,它却缩进鲜红的舌头,对着我叫了两声,尾巴耷拉进腿间,伸出舌头,一下一下地舐着水。它似乎在等人,显出一副喝水并非因为口渴的消闲样子。这时,狗卷起尾巴,抬起脸,冷冷地瞅我一眼,一步步走上桥头去,小跑步开路,从路边的高粱地里,领出一个背着大捆高粱叶子的人来。远远地看着一大捆高粱叶子蹒跚地移过来,心里为之沉重。我很清楚暑天里钻进密不透风的高粱地里打叶子的滋味。我为自己轻松地叹了一口气。渐渐地看清了驮着高粱叶子弯曲着走过来的人。蓝褂子,黑裤子,乌脚杆子黄胶鞋,要不是垂着的发,我是不大可能看出她是个女人的。她一步步挪着,终于上了桥。走到我面前时,它又瞥着我,用那双遥远的狗眼。狗眼里那种模糊的暗示在一瞬间变得异常清晰,它那两只黑爪子一下子撕破了我心头的迷雾,让我马上想到她。②十几年前,她婷婷如一枝花,双目皎皎如星。“暖。”我喊了一声。她用左眼盯着我看,眼白上布满血丝,看起来很恶。“暖,小姑。”我注解性地又喊了一声。我今年二十九,她小我两岁,分别十年,变化很大,要不是秋千架上的失误给她留下的残疾,我不会敢认她。“小姑,”我发窘地说,“你不认识我了吗?”我称暖为小姑是从小惯成的叫法,并无一点儿血缘骨肉的情分在内。“小姑,难道你真的不认识我了吗?”说完这句话,我马上谴责了自己的迟钝。她的脸上,早已是凄凉的景色了。汗水依然浸洇着,将一绺干枯的头发粘到腮边。黝黑的脸上透出灰白来。左眼里有明亮的水光闪烁。右边没有眼,没有泪,深深凹进去的眼眶里,栽着一排乱纷纷的黑睫毛。我的心拳拳着,实在不忍看那凹陷,便故意把目光散了。她左腮上的肌肉联动着眼眶的睫毛和眶上的眉毛,微微地抽搐着,造成了一种凄凉古怪的表情……十几年前的那个晚上,我跑到你家对你说:“小姑,打秋千的人都散了,走,我们去打个痛快。”你打了一个呵欠,说:“那就去吧。”白狗跟在我们身后,③秋千架,默立在月光下,阴森森,像个鬼门关。架后不远是场院沟,沟里生着绵亘不断的刺槐树丛,尖尖又坚硬的刺针上,挑着青灰色的月亮。你把白狗叫过来,你说:“白狗,让你也恣悠恣悠。”我站在踏板上,一下一下用力,我们渐渐升高,月光动荡如水,耳边习习生风,我有点儿头晕。你咯咯地笑着,白狗呜呜地叫着,终于悠平了横梁。我眼前交替出现田野和河流,房屋和坟丘,凉风拂面来,凉风拂面去。我低头看着你的眼睛,问:“小姑,好不好?”你说:“好,上了天啦。”绳子断了。我落在秋千架下,你和白狗飞到刺槐丛中去,一根槐针扎进了你的右眼。白狗从树丛中钻出来,在秋千架下醉酒般地转着圈,秋千把它晃晕了……“这些年……过得还不错吧?”我嗫嚅着。我看到她也许是因为生理补偿或是因为努力劳作而变得极大的左眼里,突然射出了冷冰冰的光线,刺得我浑身不自在。“怎么会错呢?有饭吃,有衣穿,有男人,有孩子,除了缺一只眼,什么都不缺,这不就是‘不错’吗?”她很泼地说着。我一时语塞了,想了半天,竟说:“我留在母校任教了,据说,就要提我为讲师了……我很想家,不但想家乡的人,还想家乡的小河、石桥、田野、田野里的红高粱、清新的空气、婉转的鸟啼……趁着放暑假,我就回来啦。”“有什么好想的,这破地方。想这破桥?高粱地里像蒸笼一样,快把人蒸熟了。”她说着,沿着慢坡走下桥,弯下腰去洗脸洗脖子。“我嫁给了王家哑巴,你知道吗?”“你不说我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的,没有大景色了。”她平平地说。“小姑,真想不到成了这样……”“④这就是命,人的命,天管定,胡思乱想不中用。”她款款地从桥下上来,站在草捆前说,“行行好吧,帮我把草掀到肩上。”我心里立刻热得不行,勇敢地说:“我帮你背回去吧!”“不敢用!”说着,她在草捆前跪下,把背棍放在肩头,说,“起吧。”(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从白狗多次“遥远荒凉”“模糊的暗示”的眼神中,渐渐揭开心头的迷雾,认出眼前被生活折磨得面目全非的暖。B.文章的重要意象是秋千架,它代表了欢笑与纯真,也是命运偶然性的象征,秋千架的断裂终结了“我”与暖的年少时光。C.白狗是重要线索,是串起整个故事的关键,它“缩进鲜红的舌头,对着我叫了两声”唤醒了“我”的回忆,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D.文章在“我”回乡的经历和对往事的回忆中变换展开,在交织着现实与回忆的叙写中深入关于命运的思考,丰富了故事的内涵。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拿着未婚妻赠送的手绢在河水里洗过脸的体面矜持的“我”与下文面目漆黑、辛劳疲惫的暖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人生无常之感。B.句子②中,少女时代的暖“婷婷如一枝花”“双目皎皎如星”,与下文“她用左眼盯着我看”形成对比,更写出暖如今凄凉古怪的惨状。C.句子③中,秋千架“阴森森,像个鬼门关”和“尖尖又坚硬的刺针上,挑着青灰色的月亮”等描写,暗示暖的光明美好生活将被刺破。D.句子④中,暖的话既暗含对“我”曾经的失误的埋怨,也展现出她对悲剧命运的反抗和斗争,体现了暖孤傲、倔强又自卑的性格特点。8.文中多次写到白狗看“我”的眼神,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9.和《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一样,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进行叙述,这样既有主人公的视角,又有“我”回忆过往的旁观者视角。请对本文的叙事视角及其表达效果进行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材料二: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节选自苏轼《乐毅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齐田单后A与骑劫战B果设诈C诳燕军D遂破骑劫E于即墨下F而转战G逐燕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乘,凭借,与《过秦论》中的“因利乘便”中的“乘”意思相同。B.让,责备,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词义不同。C.幸,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与《阿房宫赋》所说的“而望幸焉”的“幸”意思相同。D.安,使……安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思国之安者”的“安”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害怕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D.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13.把材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14.苏轼认为乐毅失败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言怀陆游兰碎作香尘,竹裂成直纹,炎火炽昆冈,美玉不受焚。孤生抱寸志,流离敢忘君。酿桂餐菊英,洁斋三沐熏,孰云九关远①,精意当彻闻。捐躯诚有地,贾勇先三军。不然齎恨死,犹冀扬清芬。愿乞一棺地,葬近要离坟②。【注】①九关:指宫阙,朝廷。②要离:春秋末吴国勇士,后世亦用以称壮烈之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兰碎尘犹香、竹裂纹尚直,诗人赞美它们的品格,以此表述自己的心志。B.第六句中的“敢”意为“岂敢”,直抒胸臆,反问语气,掷地有声。C.诗人虽然远离朝廷,但认为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应是为天下人所共知的。D.这首五言古诗运用比兴手法,巧妙化用典故,抒怀咏志,风格质朴刚健。16.诗人先说“捐躯诚有地”,又说“愿乞一棺地”,你如何理解这两句的联系?(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3)《屈原列传》中,点明君王听信谗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5)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相得益彰,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锦上添花。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为它破坏。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张《瞿塘图》,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耿耿在怀。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词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词、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好的,题吧,大胆的题吧。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辞、字、款式要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一个类比推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从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见,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种信念,便植入我的脑海,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时时在闪光。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志、一种思索、一种信息。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她便会释放出来,叫我心里翻腾不已。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你敲门进来,坐在沙发上。你已50岁,皮肤黧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脸上也已爬上皱纹。我脑际本装着你传闻中的英姿,你动人的歌声、爽朗的笑语。我心里一顿,没有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你对我笑笑,坐在沙发上,我先问话。窗外绿红花。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又闪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还是一个18岁的姑娘。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南疆的农场里,在维吾尔族老乡的杏树下看场。在这夏日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你心里萌生起一个念头,一心一意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报到的第一天,这里还没有房子,晚上你就和队友一道睡在工棚厨房里。白天你们一起扛着标杆去测量、去规划。冬天,没膝的深雪将你单薄的裤腿冻成冰棍;春天,肆虐的风沙将你秀气的脸庞吹出皱纹;夏天,炎炎的烈日将你嫩白的皮肤晒成黑炭。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20.请参考示例,梳理文中加点的“一”的义项,任选三条填于表中。“一”的义项卡片【示例】最小正整数:一颗、一种①②③21.好的新闻通讯注重现场感,请从人称角度,分析第二段是如何营造现场感的。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俗话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意在劝告人们远离危险之地。而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道在的地方,即使有千军万马,我也要前往。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详解【答案】1.D2.A3.A4.①论证方面:层次清晰,思维辩证,先讲个人定位的作用,再阐述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是否认同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突出个体身份认同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②语言准确,多用表达严密的长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使用关联词构建逻辑关系。5.①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明确的人生目标;②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③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当代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理解错误,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二第②段原文“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可知,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不是当代社会。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可知,孔子说的是“不应当仅满足于”,不是“不要在意”。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其中包含:《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反映了古代儒家对民众的态度和治理理念,即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应保持民众的相对无知,以防止他们对统治权构成威胁。这里不是自我认同的建构,故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当看到品德高尚的人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向他学习;当遇到行为不端的人时,我们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检查自己是否存在相同的缺点。这句话强调了自我提升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观点。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君子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首先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案;而小人则倾向于将错误或责任归咎于他人,从不进行自我反思或从自身寻找原因。“内自省”的归因方式,符合材料一观点。D.“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强调自我构建,符合材料一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从论证角度分析,运用总分结构,首先提出“个人定位决定个体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接着,根据“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可知,用个体的对社会定位有积极认同进而推动社会发展,良性循环。根据“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可知,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运用对比论证从个体是否对自己的社会定位产生认同两方面进行论述,并论证了两者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论述准确,论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语言方面分析,第三段论证时,语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多用“决定”“形成”等词,表达准确严谨;运用“进而”“从而”等关联词,使内容的衔接顺畅,脉络清晰,使论证时层层递进,从个体延伸至社会,进而推及两者间的互动;又多用长句,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等,论述详细,观点明确,表达严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可得出: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根据材料一“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从这种一再重申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可得出: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根据材料一“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可总结出: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答案】6C7.D8.①白狗用狗眼看着“我”,狗眼里的神色遥远荒凉,含有一种模糊的暗示,导致“我”先是有一种迷蒙的感受,然后想要回忆点什么,最后终于撕破迷雾,白狗的“眼神”暗示和引导着“我”回忆过去;②白狗回头望褐色的土路,等待、领出暖,又仰脸看“我”,白狗的眼睛见证了“我”和暖之间的故事;③白狗冷冷地瞅“我”一眼,疏离冷漠,侧面表现“我”与暖之间的隔阂和鸿沟;④多年过去,白狗已老,眼神浑浊,更显世事沧桑,使得文章弥漫着伤感、悲凉的氛围。9.叙事视角:①成年的“我”是主人公视角,叙述了眼前的家乡和暖艰苦、悲惨的现实境况;②少年的“我”是旁观者视角,回忆了“我”与暖荡秋千的情形,交代了暖眼疾的原因。表达效果:①现实中成年的“我”和回忆里年少的“我”构成了两个时空的不同叙述者,两种视角交替,扩大了叙述空间,使叙述更富有张力;②有助于表现人物的真情实感,加强小说的真实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解析】【导语】莫言的《白狗秋千架》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巧妙地交织现实与回忆,展现了主人公与暖之间的情感纠葛。白狗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无常。成年的“我”面对家乡的变化和暖的悲惨境遇,内心充满复杂的情感,而少年的回忆则揭示了暖眼疾的缘由。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营造出一种伤感而又深刻的氛围,引发读者对命运和人生命运的思考。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错误。根据原文,白狗“缩进鲜红的舌头,对着我叫了两声”打断了我的回忆,并没有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D.“也展现出她对悲剧命运的反抗和斗争”说法不当,这句话体现的是暖对自身悲剧命运和人生的妥协及无奈。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情节或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文中多次描写白狗的眼神,强调其“遥远荒凉”和“模糊的暗示”,这些描写不仅赋予白狗一种神秘感,也在情感上引导“我”去回忆过去。白狗的眼神像是一种无声的提示,唤起“我”对故乡和往事的记忆。随着白狗的出现和注视,“我”从最初的迷蒙感受逐渐过渡到想要回忆点什么,最终在白狗的引导下,回忆起了与暖的童年往事和秋千架事件。②白狗回头望向土路,似乎在等待着什么,随后领出了暖,这一动作暗示了白狗与暖之间的联系,并引导“我”认出暖。白狗的眼神和动作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象征着“我”对故乡和过去的回忆与反思。通过白狗的眼神,作者巧妙地将“我”的内心变化与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使得白狗成为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③白狗的眼神也象征着“我”与暖之间的情感距离。白狗冷冷地瞅“我”一眼,传达出一种不再亲近的态度,暗示着“我”与暖之间因时间和命运的变迁而产生的隔阂。白狗作为曾经共同经历的见证者,它的冷漠态度反映了“我”与暖之间已经无法回到过去的亲密关系,揭示了两人之间的情感裂痕和无法弥合的鸿沟。④文章中,白狗的形象贯穿始终,它的眼神从“遥远荒凉”到“浑浊”,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白狗的老态与“我”对故乡的回忆形成对比,过去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交织在一起,突显出岁月对人和动物的无情改变。白狗的浑浊眼神不仅反映了它自身的老去,也象征着故乡的变化和“我”与暖之间的隔阂,营造出一种伤感、悲凉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生活的艰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的叙事视角及表达效果的能力。叙事视角:①成年的“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回到家乡后,看到的是一个与记忆中截然不同的现实。通过“我”的观察,家乡的环境和暖的生活状态被细致地描绘出来。白狗的出现和暖的形象变化,尤其是她因秋千事故失去一只眼睛的事实,成为“我”感知家乡变化的关键。暖的艰苦生活和她对命运的无奈接受,反映了乡村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无常;②在文章中,少年的“我”回忆起与暖一起荡秋千的情景,描述了当时的欢乐与无忧无虑。通过“我”邀请暖去荡秋千,以及白狗的陪伴,展现了那时的纯真与快乐。然而,随着秋千绳子的断裂,暖和白狗被甩入刺槐丛中,暖的右眼被槐针刺伤,导致了她后来的眼疾。这段回忆不仅交代了暖眼疾的原因,也通过少年的“我”作为旁观者的视角,呈现了事件的偶然性和命运的无常,使得读者对暖的悲惨境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表达效果:①在文章中,成年的“我”作为主人公视角,叙述了回到家乡后所见的现实情境,包括家乡的变化和暖的艰苦生活。这一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无常。而在回忆中,年少的“我”作为旁观者视角,回忆了与暖一起荡秋千的情景,交代了暖眼疾的原因。这种视角的转换使得叙述在两个时空中交替进行,形成了对比和反差,扩大了叙述的空间和深度,使得故事更具张力。通过这种叙述方式,读者不仅能感受到现实的沉重和无奈,还能体会到过去的纯真和美好,从而加深对人物命运的理解和对故事内涵的思考;②文章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将成年的“我”与少年的“我”交替呈现,展现了人物的真情实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随着“我”的视角体验人物的情感历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材料二: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节选自苏轼《乐毅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齐田单后A与骑劫战B果设诈C诳燕军D遂破骑劫E于即墨下F而转战G逐燕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乘,凭借,与《过秦论》中的“因利乘便”中的“乘”意思相同。B.让,责备,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词义不同。C.幸,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与《阿房宫赋》所说的“而望幸焉”的“幸”意思相同。D.安,使……安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思国之安者”的“安”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害怕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D.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13.把材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14.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C12.D13.(1)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诚,所谓贤臣并不贤能。(2)正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梁国父子(状语后置),用木盒子装梁皇帝和大臣的首级,进入祖庙,归还箭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省略“之”),他意气骄盛,可以说是豪壮了。14.①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他国利益。②未能急攻,错失良机。③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齐人斗志。【解析】【导语】两则材料分别出自《史记》和苏轼的《乐毅论》,共同探讨了战国时期乐毅的军事策略和命运。材料一介绍了乐毅在燕齐战争中的表现以及燕惠王对他的怀疑,导致乐毅的离去和齐国的反扑,展现了政治权谋对将帅命运的影响。材料二是苏轼对乐毅战略失败的反思,认为其仁义的治国策略导致了军事上的拖延,间接促成了失败。两者揭示了战争策略与统治者决策的复杂关系。【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齐田单”是主语,“战”是谓语,“后”“与骑劫”是状语,句子结构完整,谓语后B处断开;“设诈”是为了“诳燕军”,中间不断开;“燕军”是“诳”的宾语,宾语后D处断开;“于即墨下”是“破骑劫”的状语,状语后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A.正确。句意:恐怕赵国任用乐毅凭借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凭借有利的形势。B.正确。责备;/谦虚。句意: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用礼治理国家,他说话不谦让。C.错误。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被宠幸。句意:把意外地免去灾害作为个人渔利的机会。/而希望被宠幸。D.正确。使动用法,使……安定;/安定。句意: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想要国家安定。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错误,原文表述为“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是“论者”认为而不是苏轼,苏轼的观点在后面。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属”,连接;“累世”,几代,多少代;第一个“忠”“贤”,忠臣,贤者。(2)“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组系燕父子”;“函”,名词作动词,用木盒子装;“告以成功”,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正常语序是“以成功告(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根据原文“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可知,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他国利益。②根据原文“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可知,未能急攻,错失良机。③根据原文“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可知,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齐人斗志参考译文:材料一:燕昭王派乐毅担任上将军。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燕昭王大喜,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朝着南面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凭借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免遭杀身之祸而建功立业,彰明发扬先王的事迹,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过,把意外地免去灾害作为个人渔利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做出的事情。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材料二: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过王道,这就足以使他灭亡了。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然而,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但是这却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湣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齐国的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要有消灭敌人后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哎呀!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讥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言怀陆游兰碎作香尘,竹裂成直纹,炎火炽昆冈,美玉不受焚。孤生抱寸志,流离敢忘君。酿桂餐菊英,洁斋三沐熏,孰云九关远①,精意当彻闻。捐躯诚有地,贾勇先三军。不然齎恨死,犹冀扬清芬。愿乞一棺地,葬近要离坟②。【注】①九关:指宫阙,朝廷。②要离:春秋末吴国勇士,后世亦用以称壮烈之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兰碎尘犹香、竹裂纹尚直,诗人赞美它们的品格,以此表述自己的心志。B.第六句中的“敢”意为“岂敢”,直抒胸臆,反问语气,掷地有声。C.诗人虽然远离朝廷,但认为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应是为天下人所共知的。D.这首五言古诗运用比兴手法,巧妙化用典故,抒怀咏志,风格质朴刚健。16.诗人先说“捐躯诚有地”,又说“愿乞一棺地”,你如何理解这两句的联系?【答案】15.C16.①诗人先假想自己有一天能实现为国杀敌的理想,那他必勇冠三军,哪怕捐躯亦在所不惜;
②但如果报国理想落空,也希望能葬在吴国勇士的坟边;
③两句诗前后相连,抒发诗人生死不变的忠诚之情,体现始终如一的气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但认为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应是为天下人所共知的”错误。“精意当彻闻”是诗人的愿望,希望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能够被朝廷和君王了解。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捐躯诚有地,贾勇先三军”表达自己希望勇冠三军、为国杀敌,甘愿为国捐躯,“诚”意思是“果真”,表假设,可见此句是诗人的报国理想。“愿乞一棺地,葬近要离坟”愿求得一块葬身之地,埋葬在要离的坟墓近旁。这是诗人假设以身报国理想破灭后的愿望,结合注释“要离:春秋末吴国勇士,后世亦用以称壮烈之士”可知,诗人愿葬在要离这类壮烈之士的坟墓近旁,以此表达对壮烈之士的敬仰和追随。诗人先说希望为国献身,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战场上牺牲也在所不辞;后说如果希望落空,愿意乞求一棺之地,葬在要离这位壮烈之士附近。诗人认为,如果国家征召,更希望为祖国上阵杀敌,但如果没有机会征战沙场,那只好死后向烈士看齐,保持节操。两句诗前后关联,共同表现了诗人生死不变的拳拳报国之心,对祖国的一片爱国赤诚。(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3)《屈原列传》中,点明君王听信谗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5)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答案】①.江流宛转绕芳甸②.月照花林皆似霰③.千里孤坟④.无处话凄凉⑤.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⑥.谗谄之蔽明也⑦.(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⑧.氓隶之人⑨.其意气之盛⑩.可谓壮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甸、霰、疾、谗谄、牖、氓。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相得益彰,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锦上添花。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为它破坏。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张《瞿塘图》,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耿耿在怀。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词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词、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好的,题吧,大胆的题吧。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辞、字、款式要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一个类比推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答案】18.①原文有一种层层推进的意思,有一定强调作用,修改后为并列关系,没有一种强调突出的作用。
②原文三个“要好”,读起来更有韵律美,富有音乐美,增强了文章的美感。19.①把马与画类比,好的马比较好骑,就说明好的画很题字;
②经过训练的马,略通骑术就行,这里指好的画作,只要略懂画的人都可以题字,而且还容易符合意境。【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原句“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构成排比,先说“辞”,再说“字”,最后说“款式”,有层层推进的意思,分三次说,更有强调意味;而改句“辞、字、款式要好”变成一个句子,“辞、字、款式”是并列关系,没有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另外,原文有三个“要好”,构成反复,起到强化作用;而且“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结构一致,不但更有气势,而且富有韵律感,读起来更有节奏之美,增强了表现力和文章的美感。【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类比推理亦称“类推”,推理的一种形式。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它是从观察个别现象开始的,因而近似归纳推理。但它又不是由特殊到一般,而是由特殊到特殊,因而又不同于归纳推理。分完全类推和不完全类推两种形式。完全类推是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进行比较的方面完全相同时的类推;不完全类推是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进行比较的方面不完全相同时的类推。划线句“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这里是用马与画类比。“好的马比较好骑”类比“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可推出好的画作,只要略懂画的人都可以题字,而且还容易符合意境,与画作相得益彰。这里有谦虚的意思。(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从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见,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种信念,便植入我的脑海,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时时在闪光。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志、一种思索、一种信息。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她便会释放出来,叫我心里翻腾不已。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你敲门进来,坐在沙发上。你已50岁,皮肤黧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脸上也已爬上皱纹。我脑际本装着你传闻中的英姿,你动人的歌声、爽朗的笑语。我心里一顿,没有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你对我笑笑,坐在沙发上,我先问话。窗外绿红花。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又闪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还是一个18岁的姑娘。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南疆的农场里,在维吾尔族老乡的杏树下看场。在这夏日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你心里萌生起一个念头,一心一意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报到的第一天,这里还没有房子,晚上你就和队友一道睡在工棚厨房里。白天你们一起扛着标杆去测量、去规划。冬天,没膝的深雪将你单薄的裤腿冻成冰棍;春天,肆虐的风沙将你秀气的脸庞吹出皱纹;夏天,炎炎的烈日将你嫩白的皮肤晒成黑炭。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20.请参考示例,梳理文中加点的“一”的义项,任选三条填于表中。“一”的义项卡片【示例】最小正整数:一颗、一种①②③21.好的新闻通讯注重现场感,请从人称角度,分析第二段是如何营造现场感的。【答案】20.①与“便”配合,表示两个动作接连发生(“一经”“一旦”或表示强调):一有绿色这个媒介②表示专一(或“整个”“全”):一心一意③表示动作是一次,或很短暂:心里一顿④表示同一:一起、一道21.①使用第一人称“我”,写出了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真实自然,富有现场感;②使用第二人称“你”,将采访对象沧桑的形象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真实亲切,富有现场感;③“我”“你”人称交替出现,营造访谈时“我”“你”之间的对话感,真实再现访谈时的场景,富有现场感。【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的能力。根据示例的提示,“一种”“一颗”“一个”“一片”中的“一”,表示具体数量,是最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互联网广告投放服务合同修订要点提醒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筑梦的舞者#舞蹈公益活动合作合同3篇
- 2025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一章机械振动与机械波2机械波训练4含解析选修3-4
- 思考铸梦青春启航
- 思考照亮青春前行
- 思考引领青春辉煌
- 2025年度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包清工承包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2025安保员聘用及应急预案制定服务合同
- 2025版科技研发股份转让合同规范样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家具行业市场调研居间代理协议3篇
- 《组织与胚胎学》课程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
- (八省联考)河南省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 化学试卷(含答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带答案(巩固)
- 教师个人工作业绩总结范文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专题培训
- 郑州大学《高等代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对银行领导班子的评价意见和建议范文(3篇)
- 如何保护个人手机数据的安全
- 2024医疗设备维修与保养合同
-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2024)
- 汽车内饰件及材料气味评价标准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