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文化常识_第1页
专题13-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文化常识_第2页
专题13-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文化常识_第3页
专题13-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文化常识_第4页
专题13-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文化常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3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文化常识【高考真题演练】1.【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时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敖,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2.【2020·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由此称。3.【2020·新高考Ⅰ卷(山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恩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承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参考答案】1.(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日”“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其中,“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排除BC项;“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中,主语是“巡铺内侍”,中间不能断开,更不能将其断到上句,排除D项。故选A。(2)B【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故选B。2.(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民讼诸府”意思是民向官府诉讼,“诸府”是诉讼的对象,做状语,修饰“讼”其后断开,“不胜”是忍受不住,说明“考掠”的情况,二者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D;“即出民”中,“民”是“出”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C。故选A。(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错误,应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故选C。3.(1)B【解析】本句中“南星““攀龙”“大中”分别指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涟”“光斗”指杨涟、左光斗,均为人名,应断开:“光斗愤甚”中“光斗”为主语,“愤”为谓语,“甚”表修饰,不应断开;“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指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微有三十二条当斩罪,不应断开;“拟十一月二日上之”中“上之”指呈上奏折,不应断开。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结合上下文对句中成分的理解。(2)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称谓的基本常识。“殿下”不能用于称呼丞相。【文言文断句考点精讲】★文言断句六标志给文言文断句,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断句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的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断句时,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性。标点的使用要合乎现代汉语标点的使用规范,还应反复诵读,增强语感。断句可以遵循如下规律:标志一词性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做主语或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需要断开;如果做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需要断开。文言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往往做谓语,断句时,也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判断语句的停顿点。【对点训练】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有删改)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标志二对话词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写两人对话,作者一般只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了。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凭对话断句的例子并不多,但关键的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对点训练】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选自《战国策·秦策二》)A.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B.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C.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D.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标志三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因为虚词可以使前后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以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运用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容易。常见的情况有:类别断句技巧常见例词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窃、请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特殊词“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做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这种情况下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夫”有时也做指示代词;也用在句中,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这两种情况都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对点训练】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①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②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节选自《宋史·沈焕传》,有删改)【注】①长贰:指官的正副职。②言路:指言官。A.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B.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C.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D.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标志四句式断句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以)……为”等。但是,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常常会碰到省略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对点训练】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第二》)A.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B.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C.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D.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标志五对称句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断句。【对点训练】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①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②。(选自《东坡志林·卷八·记游》)【注】①屠酤:屠,杀牲;酤,卖酒;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②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A.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B.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C.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D.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标志六修辞1.以“顶真”确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做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对点训练】6.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2.以“排偶”确定句读。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而这一特点,也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对点训练】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选自《陈亮集》)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参考答案】对点训练1.A【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词性,A、B两项和C、D两项的不同之处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帝”,谓语“事”,“戎旅”是宾语,故排除C、D两项;分析A、B项,不同之处“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主语应该是“人”,由此可排除B项。故选A项。【参考译文】郑鲜之,字道子,是荥阳开封人。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多次升官至御史中丞。他性格刚强正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当时的新制度规定,为官者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而被免职,郑鲜之因为这个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义理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年少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仰慕有才华的人。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纵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这之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得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2.C【解析】(原句标点为)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参考译文】医生扁鹊去拜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请求让他为武王医治。(武王)身边的人说:“大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治疗它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见。”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生气地把治病的针石一丢,说:“您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术的人讨论放弃治疗。假使像这样去治理秦国,那么您一个举动就会导致亡国。”3.A【解析】先通读语段,然后再比较各选项。比较四个选项,第一个“乎”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乎”后可以停顿;但是第二个“乎”相当于介词“于”,所以后面不能停顿,排除B、D项;比较A、C项,“耻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耻”前停顿,排除C项,选择A项。【参考译文】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人陆九龄成为朋友,跟随他学习。乾道五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被征召为太学录,因为他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求学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太学中的正副长官及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适逢充任殿试考官,唱名那天在庭下按次序站立,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名,众人越发忌恨他。有人劝他姑且谋求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沈焕说:“道与职能够分成两个吗?”援引《孟子》的话:“在朝廷做官却不能实行大道,这是可耻的。”言官认为是讥笑自己,请求贬黜他,(沈焕)在职才八十天,被调任高邮军教授而离京。4.C【解析】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表被动。原句标点为: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参考译文】晏平仲(字仲,谥平,习惯上称“平仲”),名婴,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做事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国丞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时,国君问到他,他就慎言回答;没问到他,他就谨慎行事。有利于国家的政治清明的,他就遵从政令行事;不利于国家的政治清明的,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因此,他能接连侍奉三代君主,扬名于各诸侯国。5.D【解析】“步城西”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与“屠酤纷然”都是结构相同的对称句,根据这点可断句。正确的标点是: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参考译文】己卯年元宵节,我在儋州,有几位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游玩?”我高兴地跟随他们去游玩。走出城西门,进入寺庙,走过小巷,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回到住处已经三更天了。屋中家人关门熟睡,已经重新打起了鼾声。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但是也笑韩退之(韩愈)钓鱼钓不到,打算到更远的地方去,却不知道(另寻佳处)垂钓,也未必能钓到大鱼。6.【答案】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解析】句中多字重复,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可以以此为断句的依据。7.B【解析】古人写文章讲究“排偶”,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断句。如在本句中,“宥过无大”与“刑故无小”相对,“以佚道使人”与“以生道杀人”相对。【参考译文】诸葛孔明是伊尹、周公一样的人物。但后世议论他的人多持不同意见,认为他生不逢时,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幸境地。众人都求建功立业,而孔明却独自隐退,从容不迫地居住在草庐中,刘备三次拜访之后才出山。后又挺身而出,辅佐刘禅,对朝权既不放任又不独揽,众人没有闲言。权势接近君主但君主不怀疑,权势超过群臣但群臣不妒忌。治理蜀国,殚精竭虑,使民风教化恭肃淳朴。一时失误犯了错,再大也可以宽恕;明知故犯,再小也要惩罚,这是为君者的政治。用使百姓安乐之道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会埋怨;用使百姓生存之道杀人,人即使死,也不会埋怨杀人者,这是为王者的作为。孔明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些,他的确是伊尹、周公之类的人物。★文言断句两步骤客观型断句题是全国卷常考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但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两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例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赵简子曰:“吾门左右客千人,朝食不足,暮收市征;暮食不足,朝收市征。吾尚可谓不好士乎?”舟人古乘对曰:“鸿鹄高飞远翔,其所恃者六翮也。背上之毛,腹下之毳,无尺寸之数,去之满把,飞不能为之益卑;益之满把,飞不能为之益高。不知门下左右客千人者,有六翮之用乎?将尽毛毳也?”A.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B.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C.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D.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技法演示】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据此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即A、B两项为一组,C、D两项为一组。第二步,排除错误定答案。分析时,可以找到两项中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即解题的关键是,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如A、B与C、D的第一处区分点是“而乐之”“叹曰”前面是否断开。虚词“而”一般是连词,不断开;而“叹曰”前面省略主语,应该断开,由此可排除C、D两项。A、B的区分点是“夫珠玉无足去此”“夫珠玉无足”和“人好之也今”“人好之也”。结合上下文,很明显“珠玉无足”是个主谓结构,其后应该断开;第二处的“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也应该断开,由此可以排除A项,确定答案为B项。【文段翻译】赵简子在黄河上游览感到很快乐,感叹说:“怎样才能得到贤士并跟他在一起呢?”船夫古乘跪下回答说:“那珍珠美玉并没有脚,离这儿有几千里而它们之所以能来,是因为人们喜欢它们。如今士人有脚而不肯前来,这是因为我们君主不喜欢他们吧?”赵简子说:“我身边的门客有千人,如果早饭不够吃,晚上就到市场上去征税;如果晚饭不够吃,早上就到市场上去征税。还能说我是不喜爱士人吗?”船夫古乘回答说:“鸿鹄飞得高,翱翔得远,它所依赖的是翅膀上的正羽。背上的羽毛,腹下的细毛,都是很短小的,拔去一大把,也不会因此就飞得更低;增加一大把,也不会因此就飞得更高。不知道您身边的一千门客,有能为您起到翅膀中正羽作用的吗?还是尽是些背上的羽毛和腹下的细毛呢?”【文化常识考点精讲】★课文文化常识类类清高考考查的文化常识大部分与课本内容相关,所以考生掌握课本上的基本文化常识,对解题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是对课本中出现的文化常识进行的分类梳理,来帮助考生掌握解答文化常识题的窍门。一、姓名、称谓1.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执事:

2.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子:

寡人:

3.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足下:

4.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刺秦王》)陛下:

5.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籍:

6.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竖子:

7.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某:

8.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丈人:

9.单于出猎。(《苏武传》)单于:

10.汉末建安中。(《孔雀东南飞》)建安: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君子:

【对点训练】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皇帝,就告诉站在陛(宫殿前的台阶)下的侍者,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后来用陛下尊称皇帝。B.古代帝王的自称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C.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字,表示自谦时也称自己的字。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字,表示对对方的尊敬。D.“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B.“臣”,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后多用作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C.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等到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D.“黔首”,是战国及秦朝对平民的一种尊称。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人幼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长称字。如称屈平为屈原,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B.“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个时期的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C.“号”,又叫别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D.“令”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丈人”可以指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也可以专指妻父。《苏武传》中“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中的“丈人”是前一个意思。B.文人的文集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如《白氏长庆集》是白居易的文集,这是以自己住所的名字命名的。C.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而士的死则称为“不禄”。D.“单于”是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二、官职、科举1.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侯、伯:

2.毋内诸侯。(《鸿门宴》)诸侯: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左尹:

4.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鸿门宴》)都尉:

5.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孔雀东南飞》)丞:

6.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左迁:

迁:

司马:

7.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谪:

8.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教坊:

9.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上卿:

10.相如顾召赵御史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御史:

11.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司:

12.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苏武传》)驸马:

13.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郎中:

太史令:

14.衡下车,治威严。(《张衡传》)下车:

15.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张衡传》)视事:

乞骸骨:

16.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东宫:

17.谨庠序之教。(《寡人之于国也》)庠序:

18.因入京师,观太学。(《张衡传》)太学:

19.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孝廉:

【对点训练】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B.“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C.孝廉,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是汉代设立的察举制度的科目。D.“用事”指统治者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个词中的“事”均指政事。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身清心,以示虔诚。B.“爵”,爵位。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如晋侯比秦伯低一等。C.“乞骸骨”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为古代官吏自请退职之说。D.“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职官为“有司”。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宫”是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也可指太子本人。东宫也可以指太后所居之宫。B.“卿”是西周至战国时的爵位,公以下,大夫以上为卿,后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三级。C.“迁谪”谓官吏因犯罪被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D.“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谨庠序之教”。三、宗法、礼俗1.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拜:

2.乃朝服,设九宾。(《荆轲刺秦王》)九宾: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季父:

4.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东向:

5.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跽:

6.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青庐:

7.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伏惟:

8.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孝悌:

9.修禊事也。(《兰亭集序》)禊事: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七庙:

11.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廉颇蔺相如列传》)斋戒:

1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外:

期功:

【对点训练】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吃不喝,以示诚心致敬。B.“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C.“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D.“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仲叔季”是兄弟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仪,由九名傧者(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依次接引宾客上殿。D.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南面北,再次是坐北面南。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伏惟”是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B.“青庐”是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C.“跽”表示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也叫“长跪”。D.“禊事”是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的一种禊祭活动。四、天文、历法1.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鸡鸣、黄昏、人定:

2.岁在癸丑。(《兰亭集序》)癸丑:

3.七月既望。(《赤壁赋》)既望:

4.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斗牛:

5.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

6.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阴阳:

7.仲秋至冬。(《归去来兮辞》)仲秋:

8.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翼轸:

【对点训练】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而农历的每月十六日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B.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斗宿,位于人马星座,包含六颗星,也就是著名的“南斗六星”。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D.《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的“癸丑”属于干支纪年法。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B.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C.“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外还有朔、望等。D.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以水南、山北为“阴”。五、地理、刑法1.至易水上。(《荆轲刺秦王》)易水:

2.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关中:

3.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山东: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河北、河南:

5.南取汉中。(《过秦论》)汉中:

6.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郡:

7.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阡陌:

8.望长安于日下。(《滕王阁序》)日下:

9.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阳:

10.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汤镬:

11.游于三辅,因入京师。(《张衡传》)三辅:

【对点训练】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越”,又作“百粤”。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B.“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C.“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D.“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后设三十六郡,隋唐州郡互称,明清称府。B.“汤镬”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指用煮着滚水的无足大鼎来烹煮罪人。C.“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隋代定其为五刑中最轻的一等。D.“阡陌”指田野上相互交错的小路,其中“阡”是指东西走向的小路,“陌”是指南北走向的小路。六、民俗、节日1.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初七:

下九:

2.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六合:

3.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床:

4.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青衫:

5.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刎颈之交:

6.匈奴与汉和亲。(《苏武传》)和亲:

【对点训练】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B.“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如《孔雀东南飞》中“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就是这个意思。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D.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阳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B.“床”在古代也指一种简易的坐具,小得只能坐一个人。C.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史称“和亲”。D.《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号命名其文集。七、文史、典故1.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幸:

2.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记:

3.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杜鹃啼血:4.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过秦论》)孟尝、平原、春申、信陵: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六艺经传:

6.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辞:

7.棨戟遥临。(《滕王阁序》)棨戟:

8.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滕王阁序》)钟鸣鼎食:

9.酌贪泉而觉爽。(《滕王阁序》)贪泉:

10.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三尺:

11.陈情表。(《陈情表》)表:

12.死当结草。(《陈情表》)结草:

【对点训练】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是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四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C.“六艺”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是指《尚书》。D.战国末期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被后人称为“战国四公子”。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B.“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就是这个意思。C.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D.古时服饰制度中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的绅长规定为三尺。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八、其他1.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荆轲刺秦王》)变徵、羽:

2.黄泉下相见。(《孔雀东南飞》)黄泉:

3.寄蜉蝣于天地。(《赤壁赋》)蜉蝣:

4.故不积跬步。(《劝学》)跬:

5.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连衡:

6.不过数仞而下。(《逍遥游》)仞: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句读:

【对点训练】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蜉蝣是一种小飞虫,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人们常用它比喻人生短促。B.古代打井至深处时地下水呈黄色,又因人死后埋于地下,故古人以地极深处黄泉地带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C.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称“跬”。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个音级中的宫、商、角、变徵、羽五个音级。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B.“连衡”即“连横”,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各自同秦国联合称连衡,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相对。C.“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人。【参考答案】一、姓名、称谓1.在古代有多种意思。如: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差事,工作。本句中是对秦伯的敬称。2.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用于尊长和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寡人: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古代帝王使用的谦辞有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3.古时交际用语,对对方的敬称,多用于下称上或同辈之间。4.“陛”指帝王宫殿前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请其代为转告。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对帝王的敬称。5.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谦时也称自己的名。如“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6.是对人的鄙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7.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等到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8.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丈人”也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9.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此称号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