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业企业级软件开发与维护管理方案_第1页
IT行业企业级软件开发与维护管理方案_第2页
IT行业企业级软件开发与维护管理方案_第3页
IT行业企业级软件开发与维护管理方案_第4页
IT行业企业级软件开发与维护管理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T行业企业级软件开发与维护管理方案TOC\o"1-2"\h\u2142第一章概述 3252341.1项目背景 3300261.2项目目标 3325981.3项目范围 326630第二章项目需求分析 4289752.1需求收集 4176552.1.1确定需求收集范围 443552.1.2制定需求收集计划 4223042.1.3采用多种需求收集方法 4175952.1.4需求收集记录与整理 4163932.2需求确认 4138082.2.1需求评审 4164362.2.2需求验证 4131012.2.3需求确认会议 4255762.2.4需求文档更新 5143212.3需求变更管理 5162772.3.1变更请求识别 5148752.3.2变更请求评估 5362.3.3变更请求审批 539472.3.4变更实施与跟踪 5304392.3.5变更记录与文档更新 55166第三章系统设计 5179393.1系统架构设计 5175093.2模块划分 6148153.3系统接口设计 617108第四章编码与实现 7316764.1编码规范 7260814.1.1命名规则 7307944.1.2代码格式 7246284.1.3注释 7220034.2代码审查 829244.2.1审查流程 823854.2.2审查内容 8198154.2.3审查工具 8158144.3单元测试 853644.3.1测试范围 8153554.3.2测试方法 843254.3.3测试覆盖率 813044.3.4测试维护 87386第五章软件测试 9207235.1测试策略 9310375.1.1测试目标 9201085.1.2测试范围 9205525.1.3测试方法 9167805.2测试用例设计 9225385.2.1需求分析 9114295.2.2测试用例编写 1086455.2.3测试用例评审 10307225.3测试执行与缺陷管理 10269145.3.1测试执行 10154035.3.2缺陷管理 102566第六章项目管理 10238116.1项目计划与监控 11148646.1.1项目计划的制定 11158246.1.2项目计划的执行与监控 11192076.2风险管理 11241736.2.1风险识别 1196696.2.2风险评估 11294596.2.3风险应对 12269716.3团队协作与沟通 12213386.3.1团队建设 12144746.3.2沟通策略 12169976.3.3冲突管理 1220417第七章部署与实施 12249227.1部署策略 1341537.2部署实施 13262507.3用户培训与支持 1320727第八章系统维护与升级 14181758.1系统维护策略 1432458.2系统升级流程 14115878.3系统功能优化 1531699第九章数据安全与备份 16121919.1数据安全策略 16257199.1.1概述 1623469.1.2数据安全措施 16300959.1.3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16297819.2数据备份与恢复 16291389.2.1概述 16314539.2.2数据备份策略 17200699.2.3数据恢复流程 17282339.3数据审计与监控 17194189.3.1概述 1754709.3.2数据审计 1711159.3.3数据监控 1715921第十章质量保证与持续改进 173276010.1质量管理策略 17863410.2质量监控与评估 181033710.3持续改进计划与实施 18第一章概述1.1项目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IT行业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企业级软件作为支撑企业运营与管理的重要工具,其开发与维护管理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在我国,众多企业正面临着如何提高软件质量、降低开发成本、缩短上线周期等挑战。因此,针对IT行业企业级软件开发与维护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可操作的企业级软件开发与维护管理体系,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软件质量:通过规范化开发流程、加强质量控制,保证软件产品符合企业需求,降低后期维护成本。(2)降低开发成本:通过优化开发资源配置、提高开发效率,降低企业软件开发成本。(3)缩短上线周期:通过合理规划项目进度,保证软件项目按期交付,提高企业竞争力。(4)提升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制度,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整体执行力。1.3项目范围本项目涉及以下范围:(1)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等环节。(2)软件维护管理:包括问题定位、修复、优化等环节。(3)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计划、进度控制、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等环节。(4)团队建设与培训:包括团队成员技能提升、团队沟通协作等。(5)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遵循: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等。本项目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IT行业企业级软件开发与维护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第二章项目需求分析2.1需求收集企业级软件开发与维护项目的成功关键之一在于对需求的准确收集。以下是需求收集的主要步骤:2.1.1确定需求收集范围项目启动阶段,项目团队应与客户进行深入沟通,明确项目目标和需求收集的范围。这包括确定业务需求、用户需求、系统需求等各个方面。2.1.2制定需求收集计划根据需求收集范围,项目团队应制定详细的需求收集计划,包括需求收集的时间、方式、参与人员、工具等。2.1.3采用多种需求收集方法需求收集过程中,项目团队应采用多种方法,如访谈、问卷调查、观察、文档分析等,以保证全面、准确地获取需求信息。2.1.4需求收集记录与整理在需求收集过程中,项目团队应做好记录,并及时整理收集到的需求信息,形成需求文档。2.2需求确认需求确认是保证需求准确、完整、一致的重要环节。以下是需求确认的主要步骤:2.2.1需求评审项目团队应组织需求评审会议,邀请相关干系人参与,对需求文档进行逐条审查,保证需求的准确性和可行性。2.2.2需求验证项目团队应对需求文档中的每个需求进行验证,保证需求与项目目标、系统功能、业务流程等相一致。2.2.3需求确认会议项目团队应组织需求确认会议,邀请客户、业务部门等相关干系人参与,对需求文档进行确认,保证需求得到客户的认可。2.2.4需求文档更新根据需求评审和确认的结果,项目团队应及时更新需求文档,使其成为项目开发与维护的依据。2.3需求变更管理在项目开发与维护过程中,需求变更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以下是需求变更管理的主要步骤:2.3.1变更请求识别项目团队应建立变更请求识别机制,对项目过程中出现的变更请求进行及时记录和评估。2.3.2变更请求评估项目团队应对变更请求进行评估,包括变更的影响范围、成本、时间等方面,以确定变更的可行性。2.3.3变更请求审批根据评估结果,项目团队应提交变更请求至相关决策部门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变更实施。2.3.4变更实施与跟踪项目团队应根据变更请求的具体内容,调整项目计划、资源分配等,保证变更得到有效实施。同时项目团队应跟踪变更实施过程,保证变更目标的达成。2.3.5变更记录与文档更新项目团队应做好变更记录,及时更新相关文档,包括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测试文档等,以保证项目信息的准确性。第三章系统设计3.1系统架构设计为保证企业级软件的高效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本节将对系统架构进行详细设计。系统架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选型根据项目需求,选择成熟、稳定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技术栈,保证系统具备较高的技术保障。例如,后端开发采用Java语言,前端开发采用Vue框架,数据库选用MySQL等。(2)架构模式采用分层架构模式,将系统划分为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和持久层。各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降低耦合度,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3)系统模块划分根据业务需求,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如用户管理、权限管理、业务处理等。各模块之间通过服务接口进行交互,实现业务功能的解耦。(4)系统功能优化针对高并发、大数据量等场景,采用分布式架构、缓存、数据库分片等技术进行功能优化。3.2模块划分本节对系统模块进行详细划分,以保证各模块功能的清晰和系统的可维护性。(1)用户管理模块包括用户注册、登录、密码找回等功能,实现对用户信息的维护和管理。(2)权限管理模块包括角色分配、权限控制等功能,保证系统安全性和数据完整性。(3)业务处理模块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划分为多个子模块,如订单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等。(4)系统管理模块包括日志管理、系统监控、系统设置等功能,实现对系统的维护和管理。3.3系统接口设计系统接口设计是保证各模块之间协同工作、数据交互的关键。以下是对系统接口的详细设计:(1)内部接口内部接口主要用于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如用户模块与权限模块之间的接口,业务处理模块与数据库之间的接口等。内部接口需遵循以下原则:接口命名规范,便于理解和维护;接口参数明确,包含必要的业务信息;接口返回结果统一,包含错误码和错误信息;接口功能优化,避免频繁调用和大量数据传输。(2)外部接口外部接口主要用于与第三方系统或设备进行数据交互,如与支付系统、物流系统等的接口。外部接口需遵循以下原则:接口协议明确,如HTTP、FTP等;接口参数和返回结果遵循第三方系统规范;接口安全措施,如数据加密、签名认证等;接口异常处理,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第四章编码与实现4.1编码规范在IT行业企业级软件开发与维护管理中,编码规范是保证代码质量、提高开发效率的关键环节。以下为本公司编码规范的几个重要方面:4.1.1命名规则遵循一致的命名规则是提高代码可读性的重要手段。本公司采用以下命名规则:变量、函数、方法名采用驼峰命名法(CamelCase),如:userName、saveData、handleClick。常量采用全大写字母,单词间用下划线分隔,如:MAX_SIZE、DEFAULT_VALUE。类名采用帕斯卡命名法(PascalCase),如:User、Database。4.1.2代码格式代码格式规范主要包括缩进、换行、空格等。以下为公司推荐的代码格式:采用4个空格进行缩进,避免使用Tab键。在操作符前后添加空格,如:ab、ab。在逗号分隔的参数或元素后添加空格,如:func(a,b,c)、arr[0,1,2]。4.1.3注释注释是提高代码可读性的重要手段,以下为公司推荐的注释规范:对类、函数、方法进行简要描述,说明其功能、参数和返回值。在复杂或难以理解的代码段前添加注释,解释其作用。避免使用无意义的注释,如:“这里是一个循环”。4.2代码审查代码审查是保证代码质量、提高团队协作效率的重要环节。以下为本公司代码审查的几个方面:4.2.1审查流程提交代码前,开发者需保证代码符合编码规范。开发者将代码提交至代码仓库,触发审查流程。审查者对代码进行审查,提出修改建议或批准合并。4.2.2审查内容代码是否符合编码规范。代码是否存在潜在的功能问题。代码是否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代码是否遵循设计模式和最佳实践。4.2.3审查工具使用代码审查工具,如:GitLab、Gerrit等,提高审查效率。审查者可针对代码中的问题进行标记、评论和反馈。4.3单元测试单元测试是保证代码质量、提高开发效率的重要手段。以下为本公司单元测试的几个方面:4.3.1测试范围对所有关键功能点和业务逻辑进行单元测试。对涉及数据存储、网络请求等操作的功能进行单元测试。4.3.2测试方法采用测试框架,如:JUnit、TestNG等,进行单元测试。使用模拟对象(Mock)替代依赖项,保证测试的独立性和准确性。4.3.3测试覆盖率保证测试覆盖率符合项目要求,一般要求在70%以上。对未覆盖到的代码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增加测试用例。4.3.4测试维护定期对单元测试进行维护,保证测试用例的有效性。在代码重构或功能变更时,及时更新单元测试。第五章软件测试5.1测试策略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环节,测试策略的制定是保证软件产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达到预期质量标准的基础。本节将阐述企业级软件开发中的测试策略。5.1.1测试目标测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软件产品符合用户需求;(2)保证软件产品遵循设计规范和开发标准;(3)保证软件产品在各种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4)发觉并修复软件缺陷,提高软件质量。5.1.2测试范围测试范围应涵盖软件产品的所有功能模块,包括:(1)功能性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2)功能测试:包括负载测试、压力测试、稳定性测试等;(3)兼容性测试:包括操作系统、浏览器、网络环境等;(4)安全测试:包括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数据保护等。5.1.3测试方法测试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黑盒测试:测试人员无需了解软件内部结构,仅关注软件功能是否符合预期;(2)白盒测试:测试人员需要了解软件内部结构,检查代码逻辑是否正确;(3)灰盒测试:结合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的方法,对软件进行测试。5.2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设计是测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测试用例设计可以提高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以下为测试用例设计的主要步骤:5.2.1需求分析分析软件需求文档,提取关键功能点和功能指标,为测试用例设计提供依据。5.2.2测试用例编写根据需求分析结果,编写测试用例,包括以下内容:(1)用例编号:唯一标识符;(2)用例名称:简要描述测试用例的目的;(3)预置条件:执行测试用例前需要满足的条件;(4)测试步骤:描述测试用例的具体操作过程;(5)预期结果:描述测试用例执行后的预期结果;(6)实际结果:记录测试用例执行后的实际结果。5.2.3测试用例评审组织相关人员对测试用例进行评审,保证测试用例的完整性和合理性。5.3测试执行与缺陷管理5.3.1测试执行测试执行是按照测试用例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以下为测试执行的主要步骤:(1)测试环境准备:保证测试环境满足测试需求,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等;(2)测试用例执行:按照测试用例顺序执行,记录实际结果;(3)测试结果记录:将测试执行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和缺陷记录在缺陷管理系统中。5.3.2缺陷管理缺陷管理是对测试过程中发觉的问题进行跟踪、分析和修复的过程,以下为缺陷管理的主要步骤:(1)缺陷报告:测试人员发觉缺陷后,需及时填写缺陷报告,包括缺陷描述、复现步骤等;(2)缺陷分类:根据缺陷严重程度和优先级进行分类;(3)缺陷分配:将缺陷分配给开发人员或测试人员进行处理;(4)缺陷跟踪:跟踪缺陷修复进度,保证缺陷得到及时解决;(5)缺陷统计:对缺陷进行统计分析,为软件开发和测试提供改进方向。第六章项目管理6.1项目计划与监控项目计划与监控是保证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以下是项目计划与监控的具体内容:6.1.1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计划应涵盖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项目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阶段。项目计划应明确以下内容:(1)项目目标:明确项目的预期成果和关键指标。(2)项目范围:界定项目的任务、资源和成果范围。(3)项目进度:制定项目的时间表,包括关键里程碑和交付日期。(4)项目预算:估算项目成本,包括人力、设备、材料等各项费用。(5)项目风险管理:识别项目潜在的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6.1.2项目计划的执行与监控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定期对项目计划进行监控和调整。以下为项目计划执行与监控的关键点:(1)项目进度监控:跟踪项目进度,保证项目按计划进行。(2)项目成本监控:控制项目成本,避免超支现象。(3)项目质量监控:保证项目成果达到预期质量标准。(4)项目风险监控:及时发觉并应对项目风险,降低项目风险对项目进度和成本的影响。6.2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6.2.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方法:(1)专家访谈:与项目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了解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2)故障树分析:通过构建故障树,识别可能导致项目失败的潜在因素。(3)风险清单:整理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形成风险清单。6.2.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以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以下为风险评估的方法:(1)定性评估:通过专家判断、历史数据分析等方法,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定性分析。(2)定量评估:运用概率论和统计学方法,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6.2.3风险应对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包括以下几种:(1)风险规避:通过调整项目计划,避免风险的发生。(2)风险减轻: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3)风险承担:接受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4)风险转移:将风险转移至其他主体,如保险公司。6.3团队协作与沟通团队协作与沟通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以下是团队协作与沟通的具体内容:6.3.1团队建设(1)明确团队目标:保证团队成员对项目目标有清晰的认识。(2)优化团队结构:合理配置团队成员,提高团队效能。(3)增强团队凝聚力:通过团队活动、培训等方式,提高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团队协作能力。6.3.2沟通策略(1)制定沟通计划:明确项目沟通的对象、内容、方式和频率。(2)优化沟通渠道: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3)提高沟通效果:采用适当的沟通技巧,提高沟通效果。6.3.3冲突管理(1)识别冲突:及时发觉项目中的冲突,分析冲突原因。(2)制定冲突解决策略:根据冲突类型和影响,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3)实施冲突解决: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项目中的冲突。第七章部署与实施7.1部署策略为保证企业级软件的高效部署,本文提出了以下部署策略:(1)分阶段部署: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将软件部署分为几个阶段,逐步实施。在第一阶段,优先部署核心业务模块,保证关键业务正常运行;在后续阶段,逐步完善其他模块,提高系统整体功能。(2)模块化部署: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根据业务需求进行独立部署。模块化部署有助于提高系统可维护性,降低部署风险。(3)版本控制:对软件版本进行严格管理,保证部署过程中版本一致。在部署前,需进行版本审核,保证新版本具有稳定性和兼容性。(4)环境隔离:在部署过程中,采用环境隔离策略,保证生产环境、测试环境和开发环境相互独立。避免因环境问题导致部署失败。7.2部署实施以下是企业级软件部署的实施步骤:(1)部署前准备:对部署环境进行评估,保证硬件、网络等基础设施满足部署需求。同时对软件系统进行版本审核,保证部署版本正确。(2)部署实施:按照部署策略,分阶段、分模块进行部署。在部署过程中,密切监控系统运行状态,保证部署顺利进行。(3)部署验证:部署完成后,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功能测试,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如有问题,及时进行排查和修复。(4)数据迁移:在部署过程中,对原有数据进行迁移,保证新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数据迁移需保证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5)系统切换:在部署成功后,进行系统切换,将业务迁移至新系统。在切换过程中,保证业务无缝衔接,降低业务中断风险。7.3用户培训与支持为保证用户能够熟练使用企业级软件,以下用户培训与支持措施应得到重视:(1)培训计划: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培训对象等。保证培训内容全面、系统,覆盖软件各个模块。(2)培训方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满足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线上培训可通过网络直播、视频教程等形式进行;线下培训可组织面对面授课、实操演练等。(3)培训师资:选拔具备丰富经验的软件工程师担任培训讲师,保证培训质量。(4)培训效果评估:在培训过程中,对用户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培训效果。(5)用户支持:建立用户支持体系,为用户提供技术咨询、问题解答等服务。支持方式包括电话、邮件、在线客服等,保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第八章系统维护与升级8.1系统维护策略企业级软件系统的稳定运行对于企业的日常运营。为保证系统的高效性和可靠性,以下为系统维护策略:(1)定期检查与评估企业应建立定期检查与评估机制,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检查内容主要包括:系统运行状态、功能指标、安全漏洞、数据完整性等。(2)故障预警与处理建立故障预警系统,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实时监测,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处理措施包括:故障定位、故障排除、系统恢复等。(3)备份与恢复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保证数据安全。在出现数据丢失或系统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系统。(4)安全防护加强系统安全防护,预防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安全风险。措施包括:定期更新安全补丁、设置防火墙、进行安全审计等。(5)用户培训与支持对用户进行系统操作培训,提高用户对系统的熟练度。同时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解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8.2系统升级流程为保证系统升级的顺利进行,以下为系统升级流程:(1)需求分析收集用户对系统升级的需求,分析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明确升级目标。(2)升级方案制定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制定系统升级方案,包括升级内容、升级方法、升级时间等。(3)风险评估对升级方案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4)升级准备进行升级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备份、停机通知、升级所需资源等。(5)升级实施按照升级方案,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系统升级。(6)升级验证升级完成后,对系统进行验证,保证升级效果满足预期。(7)用户培训与支持升级完成后,对用户进行新版本的操作培训,并提供技术支持。8.3系统功能优化系统功能优化是保证企业级软件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以下为系统功能优化措施:(1)代码优化对系统代码进行优化,提高代码执行效率,减少资源消耗。(2)数据库优化对数据库进行优化,提高数据查询速度,减少磁盘I/O操作。(3)系统架构优化对系统架构进行调整,提高系统并发处理能力,降低系统延迟。(4)网络优化优化网络配置,提高网络传输速度,降低网络延迟。(5)资源监控与调度对系统资源进行实时监控,根据资源使用情况动态调整资源分配,提高系统利用率。(6)功能测试与监控定期进行功能测试,分析系统功能瓶颈,制定优化措施。同时建立功能监控机制,实时掌握系统功能状况。第九章数据安全与备份9.1数据安全策略9.1.1概述在IT行业企业级软件开发与维护管理中,数据安全是的环节。数据安全策略旨在保证企业数据在存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丢失,从而保障企业业务的稳定运行。9.1.2数据安全措施(1)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窃取和篡改。(2)访问控制: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限制对数据的访问权限,防止未授权访问。(3)身份认证:采用多因素认证方式,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4)数据脱敏: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避免在开发和测试环境中暴露敏感信息。(5)数据销毁:在数据生命周期结束时,对数据进行安全销毁,防止数据泄露。9.1.3数据安全管理制度(1)制定数据安全政策:明确数据安全的范围、目标和要求。(2)数据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数据安全意识,加强数据安全管理。(3)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数据安全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觉和整改安全隐患。9.2数据备份与恢复9.2.1概述数据备份与恢复是保证企业数据安全的关键措施。通过制定合理的数据备份策略和恢复流程,能够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快速恢复业务。9.2.2数据备份策略(1)定期备份:根据数据重要性和业务需求,制定合理的备份周期。(2)多份备份:在不同地点存储多份备份,提高数据恢复的可靠性。(3)异地备份:将备份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