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智能安全管理方案_第1页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智能安全管理方案_第2页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智能安全管理方案_第3页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智能安全管理方案_第4页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智能安全管理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智能安全管理方案TOC\o"1-2"\h\u20369第1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概述 4166721.1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性 484581.2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本内容 431289第2章智能安全管理理念与关键技术 5327232.1智能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 519902.2智能安全管理的关键技术 52842.2.1物联网技术 538992.2.2大数据技术 5116252.2.3云计算技术 552252.2.4人工智能技术 623672.3智能安全管理的应用场景 686842.3.1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6215742.3.2安全生产监控与预警 6251592.3.3应急预案与处置 6149852.3.4安全生产培训与教育 657902.3.5安全生产管理与决策 620674第3章安全生产组织与管理体系 61003.1安全生产组织架构设计 6152983.1.1设计原则 6157523.1.2组织架构 793483.2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构建 7212093.2.1目标与方针 7259613.2.2安全生产制度 7160613.2.3安全生产流程 76783.3安全生产责任制与考核 8323673.3.1安全生产责任制 8202163.3.2安全生产考核 8607第4章安全生产风险评估与管控 8263884.1安全生产风险识别 8129084.1.1风险识别方法 8167464.1.2风险识别范围 8268954.1.3风险识别结果 9156694.2安全生产风险评估 9175814.2.1风险评估方法 9130494.2.2风险评估标准 9267934.2.3风险评估结果 9229904.3安全生产风险管控 9214934.3.1风险管控原则 9123324.3.2风险管控措施 9248784.3.3风险管控实施与监督 9194914.3.4风险管控持续改进 925733第5章安全生产培训与文化建设 10220335.1安全生产培训体系 10158745.1.1培训目标 10190395.1.2培训内容 10109895.1.3培训方式 10168395.2安全生产培训实施 10141685.2.1培训计划 10310095.2.2培训组织 1064645.2.3培训效果评估 10184105.3安全生产文化建设 10119765.3.1安全价值观 104635.3.2安全文化活动 1044215.3.3安全宣传与教育 1183925.3.4安全氛围营造 11260965.3.5安全荣誉与激励 115307第6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 11302766.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1135506.1.1法律层面 11165426.1.2法规层面 11289646.1.3标准体系 1194606.2安全生产标准规范制定 1167316.2.1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 1195096.2.2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制定 12113696.3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的实施 1296886.3.1监管 12142846.3.2企业主体责任 12172446.3.3社会监督 12265826.3.4完善激励机制 1217046第7章智能监控系统与预警机制 12165767.1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与实施 1297827.1.1系统设计原则 12297987.1.2系统架构 12293937.1.3系统功能 12201087.1.4系统实施 13165327.2安全生产数据采集与分析 13318097.2.1数据采集 13285767.2.2数据传输 13202877.2.3数据处理与分析 13154537.3安全生产预警与应急处置 13259877.3.1预警机制 1369757.3.2预警级别与处理流程 1377947.3.3应急处置 14163377.3.4事后评估与改进 1421055第8章应急预案与救援体系 1443578.1应急预案编制 1495878.1.1编制原则 1474508.1.2编制内容 14250288.1.3编制流程 14290788.2应急演练与评估 15180828.2.1演练目的 1582288.2.2演练类型 1559188.2.3演练组织与实施 15162188.2.4演练评估 1561708.3应急救援体系构建 16283358.3.1应急救援组织架构 1622728.3.2应急救援队伍 16243668.3.3应急资源保障 16126928.3.4应急预案与救援体系衔接 16119398.3.5应急培训与宣传 16159058.3.6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 164441第9章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建设 1644899.1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规划 16262759.1.1平台建设目标 16237499.1.2平台架构设计 16304019.1.3平台功能设计 17239599.2安全生产数据资源整合 17196849.2.1数据来源及分类 1733269.2.2数据整合方法 17303039.2.3数据存储与管理 175509.3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运维与优化 17307849.3.1运维管理体系 17138419.3.2运维关键技术 1758729.3.3优化策略与措施 17300279.3.4安全保障措施 1710118第10章持续改进与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证 173081410.1持续改进机制建立 17842910.1.1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架构 18488510.1.2制定持续改进计划 18220310.1.3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反馈与沟通机制 18735810.1.4加强安全生产培训与教育 181437410.2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与认证 183191310.2.1制定自评方案 182057610.2.2开展自评工作 1829910.2.3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证 183172310.3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成果巩固与拓展 182904410.3.1强化安全生产文化建设 183069610.3.2建立安全生产激励机制 18974710.3.3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191304010.3.4开展安全生产经验交流与合作 192929710.3.5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19第1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概述1.1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预防生产安全具有深远意义。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有助于企业规范生产操作流程,强化安全管理制度,提升整体管理水平。(2)降低生产安全风险。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可以从源头上防范隐患,降低发生概率,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3)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4)满足国家法律法规要求。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安全生产提出了明确要求,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履行法律法规义务的重要途径。1.2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本内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架构。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组织架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2)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等,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3)安全生产投入。保证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包括设备设施、防护用品、安全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条件。(4)安全风险管理。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制定并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有效监控,防止发生。(5)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及时发觉并整改安全隐患,防止发生。(6)应急预案。制定并完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企业应对突发的能力。(7)安全培训与教育。加强员工安全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保证员工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8)安全文化建设。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将安全理念融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全员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9)安全绩效评价。建立安全绩效评价机制,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效果进行评估,持续改进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第2章智能安全管理理念与关键技术2.1智能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智能安全管理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数据资源和安全生产理论,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预警和管控的一种管理模式。它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减少安全发生为目标,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安全生产的标准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智能安全管理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2.2智能安全管理的关键技术2.2.1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视频监控等设备,实时采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为智能安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设备监控、环境监测、人员定位等方面。2.2.2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在智能安全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和利用,可以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为企业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措施提供依据。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实现对安全生产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便于企业及时了解安全生产状况。2.2.3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为智能安全管理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数据存储和计算方式。通过云计算平台,企业可以实现安全数据的高效处理、分析和共享,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协同性和实时性。2.2.4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可以实现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安全风险的智能识别、预测和预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辅助企业进行安全决策,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3智能安全管理的应用场景2.3.1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利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可以实时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安全风险,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2.3.2安全生产监控与预警通过视频监控、传感器等设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生产现场的安全监控和预警。当发觉安全隐患时,系统能够及时发出警报,提醒相关人员采取措施,保证生产安全。2.3.3应急预案与处置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处置效果。在发生时,智能系统能够快速提供原因分析、救援资源调度等信息,为处置提供有力支持。2.3.4安全生产培训与教育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结合人工智能教学系统,为企业员工提供沉浸式的安全生产培训和教学体验,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2.3.5安全生产管理与决策通过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企业可以实现安全生产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分析,为决策层提供科学、准确的安全生产数据支持,提高安全管理决策水平。第3章安全生产组织与管理体系3.1安全生产组织架构设计3.1.1设计原则安全生产组织架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合法性、科学性、完整性、高效性和动态性。保证组织架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实现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3.1.2组织架构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业务特点和安全生产需求,设立以下安全生产组织架构:(1)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2)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企业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安全生产制度、计划、培训、检查、整改等。(3)车间(部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本车间(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执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保证生产安全。(4)班组安全生产小组:负责本班组的日常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发觉并整改安全隐患。3.2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构建3.2.1目标与方针企业应制定明确的安全生产目标,确立安全生产方针,保证全体员工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形成共识,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共同努力。3.2.2安全生产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以下安全生产制度:(1)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到人。(2)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员工安全意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素质。(3)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制度: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发觉并整改安全隐患。(4)处理与应急预案制度:建立健全处理和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3.2.3安全生产流程企业应优化安全生产流程,保证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主要包括:(1)生产准备阶段: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制定安全生产措施。(2)生产实施阶段: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安全生产措施。(3)生产结束阶段:总结安全生产经验,改进安全生产管理。3.3安全生产责任制与考核3.3.1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应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保证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3.3.2安全生产考核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考核制度,对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人进行定期考核,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情况。(2)安全生产制度执行情况。(3)安全生产措施落实情况。(4)安全教育培训开展情况。(5)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情况。通过安全生产组织与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企业将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4章安全生产风险评估与管控4.1安全生产风险识别4.1.1风险识别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通过现场观察、资料查阅、人员访谈等方式,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排查。运用安全检查表(SCL)、危害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等工具,辅助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4.1.2风险识别范围风险识别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管理体系、法律法规等。针对不同范围,制定相应的风险识别策略,保证全面、准确地识别各类安全风险。4.1.3风险识别结果对识别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整理,形成风险清单,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和管控提供依据。4.2安全生产风险评估4.2.1风险评估方法采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进行评估。定性评估主要运用风险矩阵法、专家评审法等,定量评估则采用树分析(FTA)、故障树分析(FTA)等方法。4.2.2风险评估标准结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标准,保证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4.2.3风险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将安全风险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为企业制定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措施提供依据。4.3安全生产风险管控4.3.1风险管控原则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针对不同等级的安全风险,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保证企业生产安全。4.3.2风险管控措施针对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制定严格的防控措施,如隔离、消除、替代等;针对一般风险,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如减少暴露时间、提高操作技能等;针对低风险,加强日常监控和巡查,防止风险升级。4.3.3风险管控实施与监督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控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保证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定期对风险管控工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管控措施。4.3.4风险管控持续改进企业应不断总结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经验,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持续优化风险管控体系,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第5章安全生产培训与文化建设5.1安全生产培训体系5.1.1培训目标安全生产培训体系旨在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技能,规范安全行为,降低安全生产风险,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5.1.2培训内容(1)新员工入职培训:包括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等;(2)在岗员工定期培训:包括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技术知识、应急处置能力等;(3)专项培训:针对特定岗位、特殊作业、重大危险源等进行的专门培训;(4)转岗培训:针对员工转岗或晋升进行的安全生产知识及技能培训。5.1.3培训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包括课堂授课、实操演练、网络学习、经验交流等。5.2安全生产培训实施5.2.1培训计划根据企业安全生产实际,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明确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师资等。5.2.2培训组织设立专门的培训管理机构,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考核。5.2.3培训效果评估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实操技能提升、安全意识提高等方面,保证培训质量。5.3安全生产文化建设5.3.1安全价值观弘扬“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价值观,将安全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5.3.2安全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应急预案演练等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提高员工安全意识。5.3.3安全宣传与教育利用企业内部媒体、宣传栏、网络平台等,广泛宣传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员工安全素质。5.3.4安全氛围营造加强安全标识、警示标志、安全设施等硬件建设,营造安全氛围,促进员工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定。5.3.5安全荣誉与激励设立安全荣誉称号,对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员工安全生产积极性。第6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6.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6.1.1法律层面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为核心,涵盖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这些法律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和保障。6.1.2法规层面在国家层面,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安全生产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如《生产安全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等。地方各级人民也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生产地方性法规和规章。6.1.3标准体系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这些标准规范了企业安全生产的行为,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6.2安全生产标准规范制定6.2.1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我国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6.2.2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制定各级地方和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和企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以满足安全生产的个性化需求。6.3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的实施6.3.1监管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宣传、培训和监督检查,保证企业依法依规开展安全生产活动。6.3.2企业主体责任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提高安全生产水平。6.3.3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安全生产的监督作用,鼓励公众参与安全生产监督,共同维护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6.3.4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激励机制,对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促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贯彻落实。第7章智能监控系统与预警机制7.1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与实施7.1.1系统设计原则智能监控系统遵循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和可扩展性原则进行设计。结合企业安全生产特点,采用模块化设计,保证系统稳定运行。7.1.2系统架构智能监控系统采用层次化架构,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与分析层、应用展示层。各层之间相互独立,便于维护和升级。7.1.3系统功能(1)实时监控:对生产现场的安全设备、环境参数、人员操作等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安全生产。(2)视频监控:通过高清摄像头,对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进行视频监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3)报警与联动:当监测到异常情况时,系统自动触发报警,并与相关设备进行联动控制,降低风险。7.1.4系统实施(1)设备选型:根据企业安全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控制器、摄像头等设备。(2)布线与安装:合理规划布线,保证设备安装牢固、美观、便于维护。(3)系统调试:对系统进行调试,保证各项功能正常运行。7.2安全生产数据采集与分析7.2.1数据采集(1)自动采集:利用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自动采集生产现场的安全数据。(2)人工采集:通过移动终端、PC等设备,人工录入安全相关数据。7.2.2数据传输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传输方式,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7.2.3数据处理与分析(1)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重、归一化等处理,提高数据质量。(2)数据分析: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数据中的潜在规律,为安全生产提供决策依据。7.3安全生产预警与应急处置7.3.1预警机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建立预警模型,对可能发生的安全进行提前预警,提醒相关人员采取防范措施。7.3.2预警级别与处理流程(1)预警级别:根据风险程度,将预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预警措施。(2)处理流程:明确预警接收、处理、反馈等环节,保证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至相关人员。7.3.3应急处置(1)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处置措施和责任分工。(2)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的能力。(3)应急资源保障:保证应急物资、设备、人员等资源充足,提高应急处置效率。7.3.4事后评估与改进对预警及应急处置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预警模型和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第8章应急预案与救援体系8.1应急预案编制8.1.1编制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合法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保证预案内容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紧密结合企业安全生产实际情况,针对潜在风险,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8.1.2编制内容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基本情况及风险评估;(2)应急组织架构及职责;(3)预警和信息报告;(4)应急响应程序及措施;(5)应急资源保障;(6)预案的培训、演练与评估;(7)预案的修订与更新。8.1.3编制流程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2)收集资料,进行风险评估;(3)制定预案大纲;(4)编写预案;(5)组织专家评审;(6)修订完善;(7)发布实施。8.2应急演练与评估8.2.1演练目的应急演练旨在检验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企业员工应对突发的应急能力,保证在发生时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8.2.2演练类型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可开展以下类型的应急演练:(1)桌面演练;(2)现场演练;(3)综合演练;(4)专项演练。8.2.3演练组织与实施应急演练的组织与实施应遵循以下步骤:(1)制定演练计划;(2)成立演练组织机构;(3)编写演练脚本;(4)组织演练;(5)总结评估;(6)整改落实。8.2.4演练评估演练结束后,应对演练过程进行评估,主要包括:(1)演练目标的实现情况;(2)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应急组织和人员的协调配合;(4)应急资源的保障情况;(5)演练中发觉的问题及改进措施。8.3应急救援体系构建8.3.1应急救援组织架构企业应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组织架构,明确各级应急救援组织及职责,保证在发生时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8.3.2应急救援队伍企业应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8.3.3应急资源保障企业应合理配置应急资源,包括应急物资、设备、设施等,保证在发生时能够及时投入使用。8.3.4应急预案与救援体系衔接企业应保证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体系的有效衔接,保证在发生时,应急预案能够迅速启动,应急救援体系能够高效运转。8.3.5应急培训与宣传企业应加强应急培训与宣传,提高员工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形成全员参与的应急救援氛围。8.3.6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更新,保证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第9章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建设9.1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规划9.1.1平台建设目标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旨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信息的集成与管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降低风险。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安全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分析和预警,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9.1.2平台架构设计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应用服务层和展示层。数据采集层负责各类安全生产数据的采集;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和存储;应用服务层提供安全生产业务处理和决策支持;展示层以图形化、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安全生产信息。9.1.3平台功能设计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存储与查询、数据分析与预警、业务处理与协同、决策支持与评估。9.2安全生产数据资源整合9.2.1数据来源及分类安全生产数据来源于企业内部各类安全生产管理系统、设备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根据数据类型和用途,将数据分为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和监测数据。9.2.2数据整合方法采用数据交换、数据对接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实现不同来源、格式和结构的数据整合。对整合后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9.2.3数据存储与管理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存储技术,实现海量安全生产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保证数据安全。9.3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运维与优化9.3.1运维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包括运维组织、运维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