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鲁人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4年鲁人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4年鲁人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4年鲁人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4年鲁人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鲁人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78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文字狱”自古就有,但在清朝登峰造极,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而康雍乾尤为恶劣,“盛世”的箫鼓难掩一个时代的腥风血雨,“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龚自珍)。清朝大兴“文字狱”()A.是为了整顿文化市场B.是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的必要手段C.制造冤狱,破坏了社会稳定D.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2、下图是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均由东南沿海传入内地B.源于洲际经济联系的加强C.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使经济作物得到广泛种植3、《中英北京条约》规定: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规定导致的后果是A.清政府维护了国人的利益B.饱含血泪的苦力贸易形成C.华人获得海外发展的自由D.英国信守条约规定的承诺4、以下考古成果与历史解释对应准确的是()。考古成果历史解释A四川西昌发现王莽时期的一处窖藏,出土铜锭4个和铸造货币的钱范5块汉代西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B湖北荆州西汉墓出土“南郡簿”记载,南郡“免老”(对老人免征税役)人数共2966人,平均每县174人汉代推行轻徭薄赋政策C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贷文书上有担保物和保人的记载唐朝时开始出现实物借贷D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6—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上有“开元通宝”等汉字丝绸之路推动中原文化传播

A.AB.BC.CD.D5、某先秦思想家评论道:齐桓公致力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据此推测,该思想家属于()A.法家B.儒家C.道家D.兵家6、1977年10月,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的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不再根据家庭成分限定考生资格。这一举措()A.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体现B.落实了“百家争鸣”的方针C.彻底否定了“文革”的错误D.建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7、下图所示是玛雅人在时间计算方面创造的一种数学体系,他们用了三个符号:“点”表示一,“横”表示五,画一“贝壳”表示零。在将“零”的符号应用到数字计算方面,他们要早于欧洲八百年。这可用来说明()

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文明影响B.印第安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历法C.人类文明与发展有一定的客观规律D.人类文明兴起和发展是独立进行的8、如果以时间和语言区域划分,印度可分为吠陀文化、雅利安文化、达罗毗茶文化、阿萨姆文化等。如果按宗教派别区分有婆罗门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等。上述材料旨在说明印度文化具有()A.宗教性B.统一性C.多样性D.世界性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9、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10、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来源。

引文内容。

吴兢《贞观政耍》卷1《君道》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离娄上》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二“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和源远流长的原因。11、“天下观”的演变自古代至近代;中国的“天下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材料一《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孟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汉书》曰:“夷狄之人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逐草随畜,射猎为生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其慕义而贡献,则接之以礼让。”

材料二(晚明)《利说荒唐惑世》一文称:“近利玛窦以其邪说惑众;士大夫翕然信之。所著《舆地全图》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毋论其他,且如中国于全图之中,居稍偏西,而近于北,则中国当居正中。”

材料三魏源作《海国图志》时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当代学者研究认为:1860年后;使用“夷”这个词的次数急骤减少;“各国”一词不仅为传教士使用,也成为士大夫对外国的称呼;19世纪末出现“列强”一词。术语的变化,反映了观念的改变。

(1)根据材料一合材料二;概括传统“天下观”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三;概述近代“天下观”演变的背景。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天下观”的变化。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2350年;十几个苏美尔城邦支配着美索不达米亚的公共事务。当和平得以维系,政府也会组织建造大型公共设施。宫殿;神庙和抵御外敌的高墙出现在所有苏美尔的城市中,全部工作都由吉尔伽美什这样的领袖来组织和协调完成。神话中就曾提到吉尔伽美什在乌鲁克建造城墙和神庙的事迹。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苏美尔人扩大了蓄水池和水渠的灌溉网络。

材料二下图为古埃及一位祭司的墓室壁画。这位祭司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5世纪;画中描绘了埃及南部的农民犁地并播种的情形。

——以上材料均据(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政治特色。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在两河流域早期文明中“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

(3)比较材料一、二,说明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与古代埃及文明的共同特征。1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希特勒迫害犹太文他精英。

材料二在希特勒统治德国以前;世界的科学教育中心不在美国,而在德国。19世纪后半叶,德国就进入了科学与教育的辉煌时代,超越了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科学文化中心截至1933年,德国共有32名获奖者,美国只有5名获奖者。当希特勒上台以后,推行种族主义政策,使得50万犹太人被迫流亡他乡,美国接收了这些难民中的四分之一,并给难民中的知识精英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使得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发生了一次洲际大转移,从欧洲转到了北美洲,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到二战结束的1945年,德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世者只剩14名,而美国已经有25名。难民知识精英把德国学术体系中最先进的方法。

论和最严谨的学风带到了美国;奠定了美国在全世界科学教育上的领先地位。到夸天,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经超过200名,有的年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甚至被美国科学家包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工真《文化的流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迫害犹太文化精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难民知识精英”对美国发展做出的贡献。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远古以来,亚欧大陆的南北两部分形成了互相平行的两个地带;北方的游牧地带和南方的农耕地带。这两个地带的国家和民族经常互相交往,不管和平交流还是暴力交往,都是两个地带之间闭塞的突破,人类文明地区的扩大。民族大迁徙是亚欧大陆上南北两部分国家和民族交往扩大的一种表现形式。3至5世纪,中国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逐渐弃牧务农,为了寻求较好的耕地逐渐向南方农耕地区迁徙。匈奴人西迁促成4世纪中叶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境内的迁徙,在新建的日耳曼人诸王国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在不断增长,最终促成了西欧社会的变革。自远古以来,亚欧大陆的南北两部分形成了互相平行的两个地带;北方的游牧地带和南方的农耕地带。这两个地带的国家和民族经常互相交往,不管和平交流还是暴力交往,都是两个地带之间闭塞的突破,人类文明地区的扩大。民族大迁徙是亚欧大陆上南北两部分国家和民族交往扩大的一种表现形式。3至5世纪,中国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逐渐弃牧务农,为了寻求较好的耕地逐渐向南方农耕地区迁徙。匈奴人西迁促成4世纪中叶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境内的迁徙,在新建的日耳曼人诸王国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在不断增长,最终促成了西欧社会的变革。——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1810年,阿根廷对英国实行贸易开放政策,许多英国人因而来此经商。1825年,英、阿两国签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阿根廷政府采取诸多举措,吸引西方的农牧业移民。这一阶段的英国移民主要是中小商贩和中小农牧场主,也有少数大商人和大农牧场主,1852年,大量英国企业、金融公司、交通运输和建筑公司在阿根廷建立,大批英国管理人员随之进入阿根廷,据统计,1895年到1914年间,阿根廷80%以上的制造业和75%左右的贸易掌握在英国移民手中,英国移民在阿根廷兴建学校,大量招收阿根廷本土学生。19世纪40年代,在英国私立学校中,英国移民及后裔所占的比重仅为40%左右,英国外交大臣坎宁说:“拉丁美洲已经独立,如果我们处理的不太糟糕的话,它将属于英国。”材料二1810年,阿根廷对英国实行贸易开放政策,许多英国人因而来此经商。1825年,英、阿两国签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阿根廷政府采取诸多举措,吸引西方的农牧业移民。这一阶段的英国移民主要是中小商贩和中小农牧场主,也有少数大商人和大农牧场主,1852年,大量英国企业、金融公司、交通运输和建筑公司在阿根廷建立,大批英国管理人员随之进入阿根廷,据统计,1895年到1914年间,阿根廷80%以上的制造业和75%左右的贸易掌握在英国移民手中,英国移民在阿根廷兴建学校,大量招收阿根廷本土学生。19世纪40年代,在英国私立学校中,英国移民及后裔所占的比重仅为40%左右,英国外交大臣坎宁说:“拉丁美洲已经独立,如果我们处理的不太糟糕的话,它将属于英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3至5世纪游牧民族的迁徙对中国和西欧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向阿根廷移民的特点,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15、说一说材料历史的解读:一段史话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这是文明社会所经受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为惨烈的游牧民族的野蛮攻击,其后果十分严重。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历史的解读:一段史话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这是文明社会所经受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为惨烈的游牧民族的野蛮攻击,其后果十分严重。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

请回答: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该事件对世界史产生的巨大影响。——摘编自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经济学家保尔·芒图说,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两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拉力机制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的一系列社会立法,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经济学家保尔·芒图说,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两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拉力机制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的一系列社会立法,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摘编自唐庆《近代英国农村人口的迁移与城市化》“农民工”指的是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人。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规定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自此,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8836万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11570万人,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材料二“农民工”指的是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人。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规定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自此,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8836万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11570万人,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特征,并分析造成上述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影响。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共3题,共9分)17、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8、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19、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D【分析】【分析】

【详解】

清朝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故选D;清朝大兴“文字狱”,目的是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以巩固封建统治,但不是为了整顿文化市场,也不是必要手段,故A、B错误;清朝大兴“文字狱”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而破坏社会稳定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2、B【分析】【详解】

根据“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可知,明清时期从美洲引进玉米、甘著等高产作物,这是洲际经济联系加强的表现,B项正确;图示信息显示,西南地区也有玉米种植,是从东南亚地区传入,排除A;经济重心在南宋时南移完成,排除C;经济作物是棉花等,玉米、甘著是粮食作物,排除D。3、B【分析】【分析】

【详解】

条约内容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排除A项;该条款导致大量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B项正确;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4、D【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6—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可以看出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依据材料“出土铜锭4个和铸造货币的钱范5块”,反映的是西南与中原之间有交流,排除A项;依据材料“免老”,能够得出对老人的赋役政策,但不能得出西汉的轻徭薄赋政策,排除B项;依据材料“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贷文书上有担保物和保人的记载”,结合所学可知单一史料不能证明唐朝开始实物借贷,排除C项。故选D项。5、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齐桓公致力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可知,反映了儒家恢复周礼的主张,B项正确;法家注重改革变法,建立新的统治秩序,排除A项;道家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主张,排除C项;兵家侧重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排除D项。故选B项。6、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有关恢复高校招生的重要文件,是对“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和全面恢复教育秩序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百家争鸣”方针是双百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相互争鸣,自由讨论,这在材料中并没有呈现,排除B项;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作出彻底否定,排除C项;十年探索时期,我国建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7、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玛雅人采用圆点或横条加圆点的办法进行计数,且有了“零”的概念,使人们不再只停留于计算多少,还开始计算有无,体现了玛雅人创造的数学体系遵循了一定的规律,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玛雅人的文明是独立发展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玛雅人的数学体系,与历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玛雅人的数学体系特点,与人类文明是否独立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C【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和中古时期(印度)。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印度文化可以按照时间和语言区域,以及宗教派别,划分为诸多文化种类,体现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C项正确;材料除了提及印度的宗教派别外,还提及不同时期和语言区域的文化类别,“宗教性”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印度文化的多样而非统一,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印度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的联系,或者印度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不能体现世界性,排除D项。故选C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9、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10、略

【分析】【详解】

(1)内涵: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归纳出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根据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归纳出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根据材料“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归纳出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根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归纳出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根据材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归纳出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2)原因:根据材料“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史书典籍的编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各民族长期交融及古代经济蓬勃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解析】(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2)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史书典籍的编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各民族长期交融;古代经济蓬勃发展。11、略

【分析】【详解】

(1)据材料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及材料二“且如中国于全图之中,居稍偏西,而近于北,则中国当居正中。”可见中国传统“天下观”认为“中国”文化先进,居“天下”中心;据材料一“夷狄之人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逐草随畜,射猎为生”可知,中国传统“天下观”认为“中国”之外的地方各方面都非常落后;据材料一“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可知,中国传统“天下观”认为应“用夏变夷”。

(2)据材料三“魏源作《海国图志》时”;“1860年后;使用‘夷’这个词的次数急骤减少;‘各国’一词不仅为传教士使用,也成为士大夫对外国的称呼;19世纪末出现‘列强’一词。”结合所学知识从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和救亡运动等角度分析近代“天下观”演变的背景。

(3)本小题属于开放性题型,通过阅读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则材料的时代背景、“天下观”变化的内涵以及原因的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中国”文化先进;居“天下”中心;“中国”之外的地方各方面都非常落后;应“用夏变夷”。

(2)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侵略者要求使用平等称呼;伴随着西学东渐,国人对“天下”的认知更加客观全面;有识之士在反对侵略的同时主张救亡运动,对“天下”的称呼应时而变。

(3)答案示例:传统到近代,中国“天下观”发生了从天下中心、华夷有别到国家平等、学习西方的自我认知转变;本质上体现了因王朝、国家命运及世界历史交织、冲击而带来的世界观的变化;观念的转变过程伴随着近代侵略的痛苦,也指引国人客观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反侵略的同时科学探寻救亡之路。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1)城邦政治盛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家机器;政府承担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

(2)农业是各个城邦赖以生存的基础;灌溉系统的修建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3)神庙、祭司等与宗教相关的事务及相关机构或人物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拥有特色农业生产技术。13、略

【分析】【分析】

试题分析:(1)结合表格中的时间;联系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耳曼“优种论”的传播,掠夺犹太人的财富,为发动世界大战做准备,历史宗教因素。

(2)从材料二中“并给难民中的知识精英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使得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发生了一次洲际大转移,从欧洲转到了北美洲,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概括出美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难民知识精英把德国学术体系中最先进的方法论和最严谨的学风带到了美国,奠定了美国在全世界科学教育上的领先地位。到夸天,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经超过200名,有的年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甚至被美国科学家包揽”概括出为美国开辟了多领域的研究,为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蓄积了大批人才。

【详解】【解析】(1)原因: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耳曼“优种论”的传播;意图掠夺犹太人的财富;为发动世界大战做准备;历史宗教因素。

(2)贡献:是美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为美国开辟了多领域的研究;为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蓄积了大批人才。14、略

【分析】【详解】

(1)中国:根据材料“3至5世纪;中国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逐渐弃牧务农,为了寻求较好的耕地逐渐向南方农耕地区迁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导致北方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推动北民南迁与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与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与历史进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与繁荣奠定基础等方面分析。西欧:根据材料“匈奴人西迁促成4世纪中叶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境内的迁徙,在新建的日耳曼人诸王国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在不断增长,最终促成了西欧社会的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推动了罗马帝国的分裂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冲击了古罗马文化;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与封建制度的确立;基督教会逐渐获得了统治地位等方面分析。

(2)特点:根据材料中各年份英国向阿根廷移民的内容可知,阶段性明显;根据材料“许多英国人因而来此经商”“这一阶段的英国移民主要是中小商贩和中小农牧场主,也有少数大商人和大农牧场主”“大批英国管理人员随之进入阿根廷”可知,移民主体多样化;根据材料“1852年,大量英国企业、金融公司、交通运输和建筑公司在阿根廷建立,大批英国管理人员随之进入阿根廷,据统计,1895年到1914年间,阿根廷80%以上的制造业和75%左右的贸易掌握在英国移民手中”可知,控制阿根廷的经济命脉;根据材料“英国移民在阿根廷兴建学校,大量招收阿根廷本土学生”可知,注重培养亲英意识;根据材料“拉丁美洲已经独立,如果我们处理的不太糟糕的话,它将属于英”可知,具有隐蔽的殖民性。评价:根据材料“1810年,阿根廷对英国实行贸易开放政策,许多英国人因而来此经商。1825年,英、阿两国签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阿根廷政府采取诸多举措,吸引西方的农牧业移民。这一阶段的英国移民主要是中小商贩和中小农牧场主,也有少数大商人和大农牧场主,1852年,大量英国企业、金融公司、交通运输和建筑公司在阿根廷建立,大批英国管理人员随之进入阿根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阿根廷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客观上改造了当地的经济与文化;推动了阿根廷人口结构的变化;根据材料“1895年到1914年间,阿根廷80%以上的制造业和75%左右的贸易掌握在英国移民手中,英国移民在阿根廷兴建学校,大量招收阿根廷本土学生”“拉丁美洲已经独立,如果我们处理的不太糟糕的话,它将属于英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移民活动是英国对阿根廷进行殖民扩张的工具和重要体现,说明阿根廷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依然艰巨;也促进了民族觉醒。【解析】(1)中国:导致北方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推动北民南迁与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与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与历史进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与繁荣奠定基础。

西欧:推动了罗马帝国的分裂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冲击了古罗马文化;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与封建制度的确立;基督教会逐渐获得了统治地位。

(2)特点:阶段性明显;移民主体多样化;控制阿根廷的经济命脉;注重培养亲英意识;具有隐蔽的殖民性。

评价: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阿根廷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客观上改造了当地的经济与文化;推动了阿根廷人口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民族觉醒;移民活动是英国对阿根廷进行殖民扩张的工具和重要体现,说明阿根廷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依然艰巨。15、略

【分析】【详解】

事件:据题干“一段史话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蒙古西征。

影响:据题干“这是文明社会所经受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为惨烈的游牧民族的野蛮攻击,其后果十分严重”并结合所学可知,蒙古西征对亚欧大陆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据题干“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并结合所学可知,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据题干“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并结合所学可知,使亚洲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解析】示例:历史事件:蒙古西征。

影响: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洲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16、略

【分析】【详解】

(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和材料二“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得出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第二小问原因;英国:据材料一“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背景得出,农村发生“圈地运动”,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计涌入城市,进入工厂做工;据材料一“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得出工业革命的进行,需要大量的自由雇佣劳动力,成为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的直接拉动力;据材料一“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得出英国政府的社会立法管理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中国:据材料时间“1984年”可知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得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中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据材料二“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