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1.120.01CCSP303308DB3308/T137—2023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2023-08-14发布2023-09-14实施DB3308/T137-202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工作原则和基本要求 44.1工作原则 44.2技术要求 4.3质量控制 4.4药械要求 4.5安全与文明施工 74.6信息管理 5房屋建筑 5.1通用要求 5.3新建房屋白蚁预防 5.4原有房屋白蚁治理 6园林植被 6.1通用要求 6.3蚁情调查 6.4白蚁监测 6.5移植树木白蚁预防 6.6白蚁治理 7水利工程 7.1通用要求 7.3蚁情调查 8历史文化遗存 8.1通用要求 8.3蚁情调查 8.4白蚁预防 8.5白蚁治理 43 45 46 47DB3308/T137-2023 参考文献 DB3308/T137-2023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衢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衢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服务中心、全国白蚁防治中心、衢州市浙西信安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衢州市康安白蚁防治有限公司、浙江德宜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俊、张晓杰、于保庭、周寅强、朱文革、严江林、郑建霞、徐云芳、张佳凯、吴有清本标准为首次发布。DB3308/T137-2023全域白蚁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确立了全域白蚁防治工作的原则和基本要求,规定了房屋建筑、园林植被、水利工程、历史文化遗存等全域白蚁防治的技术管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白蚁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T50357—201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GB/T50768—2012白蚁防治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1253建设工程白蚁危害评定标准GB55014—2021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NY/T1153.3农药登记用白蚁防治剂药效实验方法及评价DB33/T1138房屋白蚁预防工程药物土壤屏障检测和评价标准3术语和定义GB/T5076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白蚁危害termitedamage因白蚁的存在,对房屋建筑、园林植被、水利工程、历史文化遗存等造成损害,导致功能、价值降低或丧失,甚至构成安全隐患的现象。蚁情调查investigationontermitedamage对特定对象或区域范围进行白蚁危害种类、分布情况及危害程度的系统调查,全面掌握白蚁危害现状及潜在危害风险的活动。[来源:GB/T50768—2012,2.0.5,有修改]2DB3308/T137-2023白蚁防治termitecontrol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预防和控制白蚁活动,降低因白蚁危害造成的损失。[来源:GB/T50768—2012,2.0.7,有修改]白蚁预防termiteprevention在发生白蚁危害前预先采取措施,避免白蚁进入和取食。[来源:GB/T50768—2012,2.0.10,有修改]白蚁治理termitemanagement在发现白蚁危害后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控制白蚁危害。白蚁局部控制localtermitemanagement仅对白蚁危害点及其周边部位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控制白蚁危害。白蚁区域控制area-widetermitemanagement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特定的保护对象为重点,综合协调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发挥各技术的优势,控制白蚁危害和降低危害风险程度。监测控制技术monitor-controllingtechnology通过在白蚁活动区域内设置白蚁监测装置,并对监测到的白蚁采取喷施白蚁灭治粉剂或投放白蚁防治饵剂等技术措施,杀灭或控制白蚁巢群的白蚁防治技术。[来源:GB/T50768-2012,4.2.23,有修改]药物屏障技术chemicalbarriertechnology通过对保护对象进行白蚁预防药剂处理,形成防止白蚁侵入的屏障的白蚁防治技粉剂药杀法dustingmethod通过直接喷施白蚁灭治粉剂,使部分白蚁个体沾染药剂,再利用白蚁的抚育行为相互传递药剂以杀灭或控制白蚁巢群的方法。3DB3308/T137-2023液剂药杀法liquidmethod通过喷洒、灌注药剂或药剂稀释液直接触杀白蚁和毒化白蚁生存环境的方法。诱杀法trappingandkillingmethod通过饵料诱集白蚁后再进行药物处理,以杀灭或控制白蚁巢群的方法。[来源:GB/T50768—2012,4.2.15,有修改]饵剂药杀法baitmethod通过投放白蚁防治饵剂,引诱白蚁取食,再利用白蚁的交哺行为相互传递药剂以杀灭或控制白蚁巢群的方法。3.10熏蒸法fumigation在封闭的空间用熏蒸剂杀灭木构件或其他物件内干木白蚁巢群的方法。[来源:GB/T50768—2012,4.2.13,有修改]3.11药物灌浆法groutingwithtermiticide将混有白蚁防治药剂的泥浆灌注入蚁巢、空腔及蚁道等,以杀灭或控制土栖白蚁巢群的方法。3.12栽植坑施药法treatmentwithchemicalmud苗木栽植前用白蚁防治药剂对栽植坑进行喷洒处理的方法。3.13药泥处理法plantingpittreatmentwithtermiticide用含有白蚁防治药剂的泥浆处理苗木根系的方法。3.14历史文化遗存historicalheritage能够体现当地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承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记忆的重要载体的总称。注: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核心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4DB3308/T137-2023修缮preservation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方式,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等。[来源:GB/T50357—2018,2.0.14]维修refurbishment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的不改变外观特征的维护和加固。[来源:GB/T50357—2018,2.0.15]改善improvement对建筑物、构筑物采取的不改变外观特征,调整、完善内部布局及设施的保护方式。[来源:GB/T50357—2018,2.0.16]3.15水利工程蚁患区waterconservancyprojecttermiteinfestedarea水库土石坝为坝体、坝两端及离坝脚线50m内,土质堤防为堤身、离堤脚线50m内,土质高填方渠道为挡水堤堤身、离堤脚线10m内。[来源:GB/T50357—2018,6.1.2,有修改]3.16水利工程蚁源区waterconservancyprojecttermitesourcearea水库土石坝为坝两端及离坝脚线50m~500m,土质堤防为离堤脚线50m~500m,土质高填方渠道为离堤脚线10m~100m内,在上述区域之外有山体和树林的,外延范围宜统一扩大至1000m。[来源:GB/T50357—2018,6.1.2,有修改]4工作原则和基本要求4.1工作原则全域白蚁防治应遵循“公益导向、分类施策、技术先进、绿色低碳、数字赋能”的工作原则,具体包括:a)白蚁防治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公益属性,从全域控制的工作思路协调各方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b)应根据不同的白蚁防治对象、不同的白蚁危害程度、不同的白蚁防治目标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级实施;5DB3308/T137-2023c)应以区域控制的理念为指导,综合协调运用各种技术措施,最大程度发挥各技术的优势,有效控制白蚁危害和降低白蚁危害风险程度;d)应以系统管理的方式确定白蚁防治工作流程,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管理措施、物理屏障等的防蚁效果,最大程度减少白蚁防治药物的使用;e)应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通过白蚁防治的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提升白蚁防治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4.2技术要求4.2.1白蚁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监测控制技术、药物屏障技术、粉剂药杀法、液剂药杀法、诱杀法、饵剂药杀法、熏蒸法、药物灌浆法、盐土屏障法等,各种技术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点见附录A。4.2.2白蚁防治技术的选用宜满足下列要求:a)应根据白蚁防治对象、白蚁危害种类等选择适宜的白蚁防治技术;b)根据白蚁防治目标、治理措施的不同,可选用单一白蚁防治技术或综合运用多种白蚁防治技术;c)应秉持白蚁生态防治的理念,推广应用白蚁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新药械。4.2.3白蚁危害检查可分为蚁害日常检查和蚁情调查。白蚁危害检查应符合下列情况:a)检查时间应在白蚁活动较频繁的3月~11月期间,且宜与主要白蚁危害种类的分飞、觅食等活动旺盛期相重合;b)调查方式可采用现场查勘、装置监测、仪器探测等方法;c)蚁情调查时可参阅档案、文献等信息和资料。4.3质量控制4.3.1实施白蚁防治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白蚁防治服务能力,并符合相关行政部门的管理要求。4.3.2从事白蚁防治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白蚁防治理论知识和操作技4.3.3白蚁防治单位应建立完整的、以自控为主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接受项目委托后,宜配备能满足项目要求的各类人员,并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4.3.4技术方案的制定应包括起草、审定等步骤,并应建立反馈修正机制。4.3.5技术方案的内容宜包括概述,防治范围及目标、策略方法及技术措施、实施安排、质量控制与实施安全管理、效果评价、经费预算、工作建议等要素,具体参见附录B。4.3.6项目组织单位或业主单位应落实项目全过程、全要素监督或监理的责任。发现白蚁防治实施中存在安全、质量隐患,应及时责令停工,整改完毕并经业主单位复核认定6DB3308/T137-2023符合规定要求后方可复工。4.3.7白蚁防治项目评价合格应满足下列要求:a)技术资料完整,并宜包含4.6.4的内容;b)白蚁防治实施规范;c)白蚁治理效果或白蚁预防质量满足要求;d)项目所采用的白蚁防治技术和使用的白蚁防治药剂、监测控制系统、器械等符合技术方案的要求;e)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f)项目中包含药物屏障设置、药物灌浆等隐蔽性处理内容时,宜在完成隐蔽性处理时进行中间评价。4.3.8白蚁防治项目评价方法宜符合下列规定:a)项目完工且自检合格后,由白蚁防治单位向项目组织单位或业主单位提出评价b)评价人员宜由白蚁防治单位、项目组织单位或业主单位、受项目组织单位或业主单位委托的质量监督单位等相关人员组成,也可邀请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专家参与;c)评价结束应给出评价意见或出具评价报告等相关文件;d)仅实施白蚁局部控制的项目,可简化评价的资料和程序。4.4药械要求4.4.1选用的白蚁防治药剂应附具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和产品质量标准,且农药登记证上标注的防治对象应包括白蚁。4.4.2白蚁防治药剂、装置等材料,应具有产品合格证。4.4.3白蚁防治药剂的用途应与农药登记证上的标注信息相一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用于设置药物土壤屏障的白蚁预防药剂,农药登记证上应标注可用于土壤喷洒处理;b)用于木构件处理的白蚁预防药剂,农药登记证上应标注可用于木材喷洒或浸泡处理;c)用于白蚁灭治的粉剂,农药登记证上应标注可用于白蚁灭治;d)用于滞留喷洒的药剂,农药登记证上应标注可用于滞留喷洒处理;e)选用白蚁防治饵剂时,防治对象应与农药登记证上注明的白蚁种类相符,白蚁防治饵剂的类型应与使用方法相符;f)用于干木白蚁灭治的熏蒸剂,农药登记证上应注明可用于白蚁熏蒸处理。7DB3308/T137-20234.4.4药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应与农药标签标注的信息相一致,并应具备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产品性能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4.4.5选用的监测控制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a)宜具有监测装置、检测设备、白蚁灭治药剂和辅助工具等一整套的白蚁防治专用材料;b)各专用材料的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c)应根据使用位置和用途,合理选择地上型监测装置或地下型监测装置。4.4.6监测装置和具有自动报警功能的检测设备的产品性能应符合附录D的要求。4.5安全与文明施工4.5.1白蚁防治单位应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并应落实安全责任、做好岗前安全教育、加强实施现场安全与文明施工管理。4.5.2白蚁防治单位应向项目组织单位或业主单位、实施现场相关人员等告知白蚁防治实施的潜在安全风险。4.5.3项目组织单位或业主单位应督促白蚁防治单位做好相应的安全与文明施工管理。4.5.4白蚁防治人员进入实施现场应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遵守安全与文明施工规4.5.5施工前应与现场相关人员做好沟通和交底。4.5.6白蚁防治药剂处理时,不应过度施药,也不得向靶标周边环境随意喷药,施药器械不得在池塘、河道中清洗,洗涤水不得随意倾倒。4.5.7白蚁防治药剂的废弃包装物和废液、废渣的处置应符合相关规定。4.6信息管理4.6.1项目组织单位或业主单位、白蚁防治单位等项目相关单位应将白蚁防治项目文件的形成和积累纳入项目实施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相关人员的职责范围。4.6.2项目相关单位宜通过数字化平台归集、存储白蚁防治的数据和信息。4.6.3项目相关单位应强化数字化平台安全管理,建立完整的权限控制机制,确保数据和信息安全。4.6.4白蚁防治项目归档文件宜包括以下内容:a)项目立项文件等;b)项目招标、投标文件及合同;c)蚁情调查报告;d)白蚁防治技术方案;8DB3308/T137-2023e)白蚁防治实施、质量监督或监理等形成的技术文件;f)白蚁防治药剂、装置等材料的产品合格证等;g)竣工评价文件;h)其他应归档的文件。4.6.6项目文件的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与项目实际相符合。4.6.6白蚁防治单位等项目相关单位应将本单位形成的项目文件汇总后向项目组织单位或业主单位提交,提交的归档文件宜为原件。5房屋建筑5.1通用要求5.1.1房屋建筑白蚁防治应遵循“系统管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策略,具体包括:a)白蚁防治应贯穿房屋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在设计阶段宜营造不利于白蚁生存的环境,在建设阶段宜加强白蚁的预防处理,在使用阶段宜及时发现精准灭杀;b)新建房屋的白蚁预防宜在全面系统蚁情调查的基础上,按地块的白蚁危害风险类型分类施策实行动态监控;c)原有房屋的白蚁治理宜以区域控制为理念,协调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措施进行白蚁综合治理,控制白蚁的危害及减少蚁害的风险。5.1.2房屋的防白蚁设计宜满足下列要求:a)房屋宜有良好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条件,房屋墙基及室内地坪应有良好的防潮性能,屋面应有良好的防水性能,房屋外墙四周应有良好的排水设施;b)无地下室的房屋底层使用的木质材料未经防蚁处理不得直接接触土壤;c)卫生间、厨房和其他环境潮湿房间的四周墙体,不宜采用空心砖墙结构和木质材料;d)底层楼梯间不宜封闭,通风不良处不宜作为贮藏室;e)穿过混凝土板的管道应与混凝土板紧密贴合,不得有任何缝隙。5.1.3新建房屋白蚁预防的分类管理宜符合下列规定:a)白蚁危害高风险区域:应按5.3.2的规定实施白蚁预防;b)白蚁危害中风险区域:宜实施白蚁监测;c)白蚁危害低风险区域:宜实施蚁害日常检查。5.1.4原有房屋白蚁治理的分类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a)白蚁危害严重的,宜实施白蚁区域控制;b)白蚁危害一般的,宜实施白蚁局部控制。9DB3308/T137-20235.2.1原有房屋使用安全责任人应落实蚁害日常检查工作,并满足下列要求:a)原有房屋维护与改造时,应检查白蚁危害情况;b)公共房屋的蚁害日常检查每年不应少于1次;c)房屋使用人、房屋安全鉴定机构等发现白蚁危害时,应及时告知房屋使用安全责任人;d)蚁害日常检查发现白蚁危害的,应委托白蚁防治单位进行白蚁危害评估及防治。5.2.2外来树木移植至房屋建筑周围的,应检查树木主干和根蔸是否存在白蚁活体。5.2.3新建房屋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单位应及时清除房屋基础内外及回填土中的树根、树桩、木模板、废旧木质材料和其他含有木质纤维素的物质。5.3新建房屋白蚁预防5.3.1.1白蚁防治单位接受房屋白蚁预防项目委托后,应了解项目相关信息,调查地块蚁情,评价地块白蚁危害风险,并参见附录E.1.1的内容,填写房屋白蚁预防工程项目信息表。5.3.1.2项目相关信息应包括下列内容:a)地下工程埋深;b)绿地面积和绿地率;c)地块的地表水源和地下水位情况。5.3.1.3地块白蚁危害情况应包括下列内容:b)白蚁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c)地块周围环境白蚁危害情况。5.3.1.4白蚁危害风险地块的评价应经主管部门认定,宜符合下列规定:a)项目地块及周围环境存在乳白蚁、散白蚁、土白蚁、大白蚁危害或危害历史的,可评价为白蚁危害高风险地块;b)项目地块及周围环境存在除乳白蚁、散白蚁、土白蚁、大白蚁外的白蚁危害或危害历史的,可评价为白蚁危害中风险地块;c)项目地块及周围环境未发现白蚁危害或无白蚁危害历史的,或项目大面积开挖建设地下工程且埋深大于3m的,可评价为白蚁危害低风险地块。DB3308/T137-20235.3.1.5白蚁防治单位应根据项目相关情况、蚁情调查结果和地块白蚁危害风险,确定白蚁预防分类管理措施,制定白蚁预防施工方案,并参见附录E.1.2的内容,填写房屋白蚁预防工程项目施工方案。5.3.1.6建设单位应向白蚁防治单位提供项目总平面图、底层平面图、绿化平面图和地下管线图等设计文件,指定专人协调白蚁防治单位施工安排。5.3.2.1新建房屋白蚁预防宜以监测控制技术为主要技术措施,药物屏障技术为辅助技术措施。5.3.2.2监测控制技术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选用地下型监测装置;b)监测装置安装位置宜距房屋外墙外侧500mm~1000mm或散水坡外侧100mm~500mm的土壤中,并宜保持同一水平距离;c)监测装置安装间距宜为3000mm~5000mm;d)在白蚁危害中风险地块实施白蚁监测时,监测装置的安装位置可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安装间距不宜小于5000mm。5.3.2.3药物屏障技术可分为药物土壤屏障、药物壁体屏障、药物木构件屏障。药物土壤屏障包括垂直屏障和水平屏障。5.3.2.4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实施药物屏障技术:a)在白蚁危害高风险地块、中风险地块建造木结构、砖木结构房屋的;b)房屋设有架空层的;c)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房屋建筑;d)无法清除的基础木模板等木质纤维类建筑材料;e)触墙或贴地的木构件。5.3.2.5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不应实施药物屏障技术:a)距地表水源6m以内区域;b)地下水位以下区域;c)常遭受水浸区域;d)埋深大于3m的地下室底板下面。5.3.2.6药物土壤屏障应符合下列规定:a)埋设在土壤中的柱基四周、基础墙两侧应设置垂直屏障;b)垂直屏障应紧贴基础或墙体,宽度不应小于150mm,距离地坪深度不应小于500mm,药剂稀释液使用量应为25L/m3~30L/m3;DB3308/T137-2023c)无地下室的基础或埋深不大于3m的地下室底板下面、散水坡下方土层应设置水平屏障;d)水平屏障距离地坪深度不应小于100mm,药剂稀释液使用量应为0L/m2~5L/m2;e)垂直屏障与水平屏障宜相互连接。5.3.2.7药物壁体屏障应符合下列规定:a)埋深不大于3m的地下室和地上1层宜设置药物壁体屏障;b)药物壁体屏障的设置高度不应小于地坪以上500mm,药剂稀释液使用量宜为1.50L/m2。5.3.2.8药物木构件屏障应符合下列规定:a)触墙或贴地的木构件、无法清除的基础木模板等应设置药物木构件屏障;b)药物木构件屏障设置范围为木构件触墙周边和贴地周边,木柱脚宜为贴地端1000mm高度,木搁栅和木楼板宜为贴墙端500mm长度,檩、椽、檐宜为整体;c)药物木构件屏障的药剂稀释液用量宜为0.20L/m2。5.3.3.1监测装置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避开地下管线;b)不应安装在经药物处理或被化学物质污染的土壤中;c)监测装置宜在房屋主体竣工或绿化工程完工后安装;d)监测装置周边应填实土壤,顶盖应与地面齐平。当在人员活动频繁、管理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安装监测装置时,宜在顶盖上方覆盖20mm~50mm厚的土壤或草皮;e)监测装置安装完成后,白蚁防治单位应对监测装置统一编号,设置现场标志,绘制安装位置图,并参见附录E.1.3的内容,填写房屋白蚁预防工程监测装置安装记录表。5.3.3.2药物屏障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房屋室内的药物土壤屏障应在铺设防潮材料或浇筑混凝土地坪前设置,有架空层的应在安放架空板前完成;b)房屋外围或散水坡的药物土壤屏障应在地面完成清理、入户管道安装完毕、回填土到位后设置,且在设置完成后应告知建筑施工单位尽快进行外围地坪或散水坡施工;c)药物壁体屏障宜在楼层顶板施工完成、墙体抹灰前设置;DB3308/T137-2023d)药物木构件屏障应在木构件加工成型后、涂刷防腐剂或涂料前设置,如在安装施工中药物木构件屏障被裁切或刨削的,应进行补充设置;e)药物屏障设置完成后,应防止阳光曝晒和雨水冲刷、浸泡;f)每次施工完毕后,白蚁防治单位应参见附录E.1.4的内容,填写房屋白蚁预防工程药物屏障施工记录表。5.3.4.1质量评价标准应符合4.3.7的规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a)各项技术指标与房屋白蚁预防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相符;b)若采用药物屏障技术的,中间评价应满足要求;c)履行完成合同约定的其他事项。5.3.4.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视为药物屏障技术中间评价满足要求:a)设置药物屏障时,有相关方人员现场监督并确认的;b)经抽样检测,药物屏障的有效成分载量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5.3.4.3质量评价方法应符合4.3.8的规定。5.3.4.4质量评价结束后,应参见附录E.1.5、E.1.6的内容,分别填写房屋白蚁预防工程(监测控制)质量评价表、房屋白蚁预防工程(药物屏障)质量评价表。5.3.5.1监测装置维护每年不应少于2次,并宜在白蚁活动盛期进行,智能型监测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应及时前往现场处置。5.3.5.2监测装置维护应包括下列内容:a)更换监测装置内腐烂的饵料;b)清除监测装置四周的灌木、杂草和监测装置内的泥土、植物根须等;c)清除进入监测装置内的其他动物;d)根据安装环境的变化,调整安装位置或增减监测装置数量。5.3.5.3维护中发现监测装置内有白蚁活动迹象或发现白蚁个体的,应按相关规定进行白蚁治理。治理完成后,相关监测装置应进行清理并置换饵料,或安装新的监测装置。5.3.5.4监测装置维护后,应参见附录E.1.7的内容,填写房屋白蚁预防工程监测装置检查与维护记录表。5.3.5.5白蚁危害低风险区域的蚁害日常检查每年不宜少于1次。5.3.5.6以药物屏障技术为主要技术措施的房屋白蚁预防项目,后期维护宜为每3年~5年1次,以复查回访的方式检查并治理白蚁危害。DB3308/T137-20235.3.5.7蚁害日常检查或复查回访结束后,应参见附录E.1.8的内容,填写房屋白蚁预防工程复查回访表。5.4原有房屋白蚁治理5.4.1.1白蚁防治单位接受房屋白蚁治理委托后,应进行蚁情调查,评价白蚁危害程度,提出白蚁治理分类管理措施,并参见附录E.2.1的内容,填写房屋白蚁危害调查记录表。5.4.1.2蚁情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a)白蚁种类及活动迹象;b)白蚁危害部位和破坏程度;c)白蚁分飞和筑巢情况;d)外围环境白蚁危害情况。5.4.1.3.1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评价为白蚁危害严重的房屋建筑:a)房屋内存在乳白蚁危害的;b)在房屋内发现不连续的3处及以上白蚁分飞或分飞迹象的;c)房屋内存在散白蚁或土白蚁、大白蚁、楹白蚁、堆砂白蚁危害,且危害房屋数量达3幢及以上的。5.4.1.3.2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评价为白蚁危害一般的房屋建筑:a)在房屋内发现不连续的3处以下除乳白蚁外的白蚁分飞或分飞迹象的;b)房屋内存在散白蚁或土白蚁、大白蚁、楹白蚁、堆砂白蚁危害,但危害房屋数量少于3幢的;c)房屋内未发现白蚁危害,但外围环境存在白蚁危害的。5.4.2.1白蚁局部控制的技术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a)土木两栖性、土栖性白蚁危害的,可采用粉剂药杀法、液剂药杀法、饵剂药杀法、诱杀法等;b)木栖性白蚁危害的,可采用液剂药杀法、熏蒸法等;c)各技术措施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点见附录A。5.4.2.2白蚁局部控制应以已发现的白蚁危害点为处理主体。5.4.2.3白蚁局部控制宜对危害点所在自然间(开间)可能孳生白蚁的部位同步处理,必要时处理范围可扩大到相邻自然间或整幢房屋建筑及外围环境。DB3308/T137-20235.4.2.4白蚁治理结束后,应参见附录E.2.2的内容,填写房屋白蚁治理实施记录表。5.4.2.5白蚁局部控制的效果应符合下列规定:a)经处理的白蚁危害点,未见白蚁活体;b)治理范围内的房屋建筑,在治理后1年内未出现新的白蚁危害点。5.4.3.1原有房屋白蚁区域控制流程宜包括蚁情调查、技术方案制定、治理施工、效果评价等。5.4.3.2治理范围较大的白蚁区域控制项目,可根据白蚁种类及危害程度、治理对象的空间分布等因素划分成治理目标不同的三种类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白蚁综合治理区域:宜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以控制白蚁危害;b)白蚁局部控制区域:可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处理已发现的白蚁危害点;c)白蚁危害点:宜以饵剂药杀法为主体,控制白蚁分布密度,降低白蚁向房屋建筑蔓延危害的潜在风险。5.4.3.3白蚁区域控制的技术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a)土木两栖性白蚁危害的,可采用诱杀法、粉剂药杀法、液剂药杀法、监测控制技术等;b)土栖性白蚁危害的,可采用粉剂药杀法、饵剂药杀法、监测控制技术等;c)木栖性白蚁危害的,可采用液剂药杀法、熏蒸法等;d)各技术措施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点见附录A。5.4.3.4白蚁区域控制的治理期宜为3年。5.4.3.5治理期内应不定期检查治理效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5.4.3.6每次白蚁治理结束后,应参见附录E.2.2的内容,填写房屋白蚁治理实施记录表。5.4.3.7.1效果评价标准应符合4.3.7的规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a)治理范围内的房屋建筑白蚁危害率下降90%及以上,且白蚁危害等级不高于Ⅰb)治理范围内的园林植被白蚁危害率下降90%及以上。5.4.3.7.2评价方法应符合4.3.8的规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a)评价房屋建筑不宜少于5幢,且宜涵盖不同空间分布、建筑类型、使用功能等;治理项目的房屋建筑总数不足5幢的,宜全部进行评价;b)房屋建筑外围环境评价点位不宜少于5处;DB3308/T137-2023c)当采用设置监测装置的方法时,评价点位应在评价前三个月确定并按要求安装监测装置,且装置安装和评价活动应在白蚁活动盛期内进行。5.4.3.7.3效果评价结束后,应参见附录E.2.3的内容,填写房屋白蚁治理项目效果评价表。6园林植被6.1通用要求6.1.1园林植被白蚁防治应遵循“综合管理、智能监测、区域控制”的策略,具体包括:a)白蚁防治应贯穿园林绿化建设、养护的全过程,建设阶段应加强植物检疫和白蚁预防,养护过程中宜及时清理病枝、死枝,做好蚁害日常防控;b)宜围绕数字化改革应用建设,在园林植被,尤其是古树名木、行道树、城市园林等建议设置智能型白蚁监测装置,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实现白蚁危害的智能监测;c)对白蚁危害较严重的园林植被,宜以区域控制的理念,协调运用各种技术措施进行白蚁综合治理,控制白蚁的危害,减少蚁害风险。6.1.2园林植被白蚁防治的分类管理6.1.2.1古树名木的白蚁防治应符合下列规定:a)发现白蚁危害的,宜实施白蚁区域控制;b)未发生白蚁危害的,宜实施白蚁监测。6.1.2.2行道树、公园与小区绿地的白蚁治理宜符合下列规定:a)白蚁危害等级为Ⅱ级及以上的,应实施白蚁区域控制;b)白蚁危害等级为Ⅰ级的,宜实施白蚁局部控制或白蚁监测;c)未发生白蚁危害的,宜实施白蚁监测。6.1.2.3其他林木的白蚁治理宜符合下列规定:a)白蚁危害等级为Ⅱ级及以上的,应实施白蚁区域控制;b)白蚁危害等级为Ⅰ级的,宜实施白蚁局部控制。6.2.1园林植被责任主体应将白蚁日常防控纳入园林植被养护的日常工作,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古树名木的蚁害日常检查每年不应少于2次,并宜分春、秋两季进行;b)行道树、公园与小区绿地、其他林木的蚁害日常检查每年不应少于1次,宜在秋季进行;DB3308/T137-2023c)蚁害日常检查发现较多白蚁活动迹象的,应及时委托白蚁防治单位处置。6.2.2蚁害日常检查宜包括下列内容:a)是否有白蚁活体;b)泥被、泥线等白蚁活动迹象及上树的高度;c)树干被白蚁蛀蚀的情况;d)检查区域内有白蚁危害的树木数量。6.2.3应及时修剪病枝,清除地表枯枝落叶,不得在养护范围内长时间堆放木材、枯枝和含木质纤维素的物质。6.2.4从外地迁移树木的,宜了解移植初始地的白蚁种类、分布与危害情况,进行白蚁检疫;6.2.5移植带根蔸树木或胸径较大的树木时,应检查是否存在白蚁危害,并宜实施白蚁预防。6.3蚁情调查6.3.1白蚁防治单位接受园林植被白蚁防治项目委托后,应进行蚁情调查,评定白蚁危害等级,提出白蚁防治分类管理措施。6.3.2蚁情调查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a)古树名木应调查每株树木及以自然株为中心、半径为10m的周围环境;b)行道树宜分段调查,调查路段长度不应少于总长度的10%;c)公园与小区绿地、其他林木宜分区域调查,调查区域面积不应少于总面积的10%,可视现场情况以乔木、灌木或草坪为调查对象。6.3.3蚁情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b)泥被、泥线的分布与上树高度;c)分飞孔、排泄物、通气孔的分布情况;d)蚁巢真菌指示物;e)白蚁蛀食树木主干的程度。6.3.4园林植被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按GB/T51253的规定执行。6.3.5蚁情调查结束后,古树名木可参见附录F.1.1的内容,填写古树名木蚁情调查记录表;行道树、公园与小区绿地、其他林木可参见附录F.1.2的内容,填写园林植被蚁情调查记录表。6.4.1白蚁监测宜采用智能型白蚁监测系统。DB3308/T137-20236.4.2白蚁监测可共享或延续使用白蚁治理时设置,且能满足白蚁监测要求的监测装置。6.4.3古树名木白蚁监测宜符合下列规定:a)应视胸径大小,在树木基部尽可能贴近树干设置2~4个监测点;b)宜在以树基为圆心,半径5000mm的圆弧上,按5000mm的间距设置监测点。6.4.4行道树白蚁监测宜每株设置1个监测点。6.4.5公园与小区绿地白蚁监测宜在园路两侧、乔木基部、房屋外围设置监测点,并宜符合下列规定:a)监测点的间距不宜小于5000mm;b)在园路两侧设置监测点的,与园路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1000mm;c)在乔木基部设置监测点的,宜尽可能贴近树干;d)在房屋外围设置监测点的,与房屋外墙距离宜为1000mm。6.4.6监测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a)适合白蚁生存,可能孳生白蚁的;b)不易受人员活动影响和人为破坏的;c)在树木基部设置单个监测点的,宜设置在背荫的一侧。6.4.7智能型白蚁监测系统软件平台发出白蚁侵入报警时,宜在48小时内对监测装置开仓确认及处理。6.4.8普通型白蚁监测装置检查与维护每年不应少于2次。6.4.9监测装置安装完成后,可按表F.1.5的要求填写园林植被白蚁监测装置安装记录表;白蚁监测项目完工后,可按表F.1.6的要求填写园林植被白蚁监测项目质量评价表;监测装置的后期检查与维护,可按表F.1.7的要求填写园林植被白蚁监测装置检查与维护记录表。6.5移植树木白蚁预防6.5.1移植树木的白蚁预防可采用白蚁检疫、药物屏障等技术措施。6.5.2道路、公园与小区绿地等在建设过程中,应清除建设场地的树根、树桩、废旧木质材料和其他含有木质纤维素的物质。6.5.3道路、公园与小区绿地等在建设或种植时需调运外来土壤填土的,应对填土进行蚁情检查,发现白蚁巢群宜及时进行白蚁防治处理,杀灭白蚁巢群。6.5.4从外地迁移树木的,宜实施白蚁检疫,检查是否有白蚁危害或携带白蚁活体。DB3308/T137-20236.5.6移植带根蔸树木或胸径较大的树木的,应在定植前检查是否有白蚁危害或携带白蚁活体,并宜按下列规定实施白蚁预防:a)根蔸(土球)直径小于300mm的,宜采用植前药泥药泥处理法;b)胸径大于300mm的,宜采用植后栽植坑施药法。6.5.6采用药物屏障技术应防范药物对移植树木产生药害,宜按药物标签标注的最低浓度配制药泥或药剂稀释液。6.5.7植后根蔸施药法应将药剂稀释液喷洒在根蔸外围的回填土壤中,剂量不宜大于25L/m3。6.5.8每次白蚁预防实施结束后,可参见附录F.1.3的内容,填写园林植被白蚁防治实施记录表。6.6.1.1白蚁区域控制的范围和对象应符合下列规定:a)古树名木的治理范围应与GB55014-2021第2.2.10条规定的保护范围相一致;b)行道树应包含委托路段的树木和草坪,如危害确因道路两侧房屋建筑内的白蚁通过蚁路蔓延引发,则应包含蚁源地的房屋建筑;c)公园应包含委托范围内的管理用房、休憩场所、景观建筑及构筑物等;d)小区绿地宜包含小区内的房屋建筑;e)其他林木可根据委托方需求确定。6.6.1.2园林植被主要危害白蚁种类的治理可采用粉剂药杀法、饵剂药杀法、诱杀法、监测控制技术等,各技术措施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点见附录A。6.6.1.3治理范围较大的白蚁区域控制项目,可根据白蚁种类及危害程度、治理对象的空间分布等因素划分成治理目标不同的三种类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白蚁综合治理区域:宜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以控制白蚁危害;b)白蚁局部控制区域:可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处理已发现的白蚁危害点;c)白蚁危害点:宜以饵剂药杀法为主体,控制白蚁分布密度,降低白蚁蔓延危害的潜在风险。6.6.1.4在树木上采用饵剂药杀法时,可将饵剂直接贴挂在树干表面的泥被、泥线上,贴挂位置宜背荫且尽量靠近地面,并悬挂警示标识。6.6.1.5采用监测控制技术时,宜选择白蚁危害点进行重点布点,也可按产品要求均匀布点,并宜在白蚁活动盛期每月检查维护1次。6.6.1.6白蚁区域控制的治理期宜为3年。DB3308/T137-20236.6.2.1白蚁局部控制宜以园林植被已发现的白蚁危害点为处理主体,必要时可外延一定的范围。6.6.2.2白蚁局部控制可采用粉剂药杀法、液剂药杀法、诱杀法、饵剂药杀法等,各技术措施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点见附录A。6.6.3每次白蚁治理实施结束后,应参见附录F.1.3的内容,填写园林植被白蚁防治实施记录表。6.6.4.1效果评价标准应符合4.3.7的规定,并满足园林植被各类别的治理效果要求。6.6.4.2古树名木白蚁治理效果应满足下列要求:a)树木上未见白蚁活体或新的危害迹象;b)治理范围内的房屋、植被等的白蚁危害等级不高于Ⅰ级。6.6.4.3行道树白蚁治理效果应满足下列要求:a)行道树白蚁上树率下降90%及以上;b)各治理对象的白蚁危害等级不高于Ⅰ级。6.6.4.4公园与小区绿地白蚁治理效果应满足下列要求:a)乔木的白蚁上树率下降90%及以上;b)灌木、草坪等的白蚁危害率下降90%及以上;c)治理范围内各建筑物、构筑物等的白蚁危害等级不高于Ⅰ级。6.6.4.5其他林木白蚁治理效果应满足下列要求:a)白蚁危害率下降90%及以上;b)各治理对象的白蚁危害等级不高于Ⅰ级。6.6.4.6效果评价方法应符合4.3.8的规定。6.6.4.7效果评价结束后,应参见附录F.1.4的内容,填写园林植被白蚁治理项目效果评价表。7水利工程7.1通用要求7.1.1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应遵循“对象明确、防治结合、强化管理、绿色安全”的策略,具体包括:DB3308/T137-2023a)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的目的应为消除因白蚁危害导致水利工程挡水功能降低或丧失的现象,防治对象应为因土白蚁、大白蚁等土栖性白蚁危害较严重或存在较高危害风险的山塘水库土石坝、土质堤防等;b)应综合协调运用各种白蚁防治技术,根据水利工程的现状,做好已建、新建、改建、扩建水利工程的白蚁防治工作;c)应强调整体效益、重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制作用、强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措施,营造不利于白蚁生存的环境。d)加快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积极推广绿色防治技术,推动防治方式向智能高效、安全环保转变。7.1.2已建水利工程的堤坝或新建、改建、扩建水利工程的基础及周边环境存在土栖性白蚁巢群的,应实施白蚁防治处理。7.1.3水利工程白蚁预防的分类管理宜符合下列规定:a)在白蚁危害等级为Ⅲ级的区域内新建山塘水库土石坝、土质堤防,应实施白蚁预防;b)在白蚁危害等级为Ⅱ级及以上堤坝基础上改建、扩建山塘水库土石坝、土质堤防,应实施白蚁预防;c)在白蚁危害等级为Ⅰ级及以上山塘水库土石坝、土质堤防采用套井回填方式进行加固的,宜结合加固工程实施白蚁预防。7.1.4山塘水库土石坝、土质堤防等水利工程白蚁治理的分类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a)白蚁危害等级为Ⅱ级及以上的,应实施白蚁区域控制;b)白蚁危害等级为Ⅰ级的,应实施白蚁局部控制;c)堤坝主体未发现土栖性白蚁危害,但蚁源区疑似存在土栖性白蚁巢群的,宜实施白蚁监测。7.1.5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流程宜包括蚁情调查、确定防治范围和对象、制定技术方案、防治实施、预防质量或治理效果评价等。7.1.6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应特别注意下列事项:a)每年汛期不宜进行挖巢处理;b)非汛期若防汛应急响应Ⅳ级及以上或处于高水位时,不得进行挖巢处理;c)不得在饮用水水源地采用药物屏障技术和液剂药杀法防治白蚁。7.2.1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将白蚁日常防控纳入水利工程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并应符合下列规定:DB3308/T137-2023a)蚁害日常检查每年不应少于2次,并宜分春、秋两季进行;b)白蚁分飞季节宜增加夜间检查项目,记录白蚁分飞情况;c)蚁害日常检查发现有白蚁活动迹象或有白蚁危害隐患的,应设置明显标志,收集相关标本或影像资料,并及时委托白蚁防治单位处置。7.2.2在白蚁分飞季节的夜晚,不宜在堤坝上开灯、用光,确需开灯、用光时,应采取相应的防蚁措施。7.2.3不得在堤坝上长时间堆放木材、柴草和含木质纤维素的工程材料等。7.2.4可根据需要在堤坝周边采用监测控制技术进行蚁情监测。7.2.5新建、改建、扩建水利工程,宜在堤坝主体工程初步设计前委托白蚁防治单位进行项目现场蚁情调查。7.3蚁情调查7.3.1白蚁防治单位接受水利工程白蚁防治项目委托后,应进行蚁情调查,评定白蚁危害等级,提出白蚁防治分类管理措施。7.3.2蚁情调查的范围宜包括水利工程的蚁患区和蚁源区,但应结合各类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合理确定具体的蚁源区调查范围;7.3.3蚁情调查的方式除现场查勘、装置监测、仪器探测外,还可采用引诱、挖巢等方法。7.3.4蚁情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a)白蚁种类及活动范围;b)泥被、泥线的分布与数量;c)分飞孔、蚁巢真菌指示物的分布与数量;d)堤坝发生湿坡、散浸、漏水、跌窝、滑坡等部位有否白蚁活动;e)堤坝迎水坡的白蚁汲水线和白蚁取食浪渣留下的泥被泥线;f)开挖蚁巢的巢腔直径与蚁后体长;g)植被和建筑物等的白蚁危害情况。7.3.5水利工程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按GB/T51253的规定执行。7.3.6蚁情调查结束后,可参见附录G.1.1的内容,填写水利工程蚁情调查记录表。7.4.1白蚁防治单位应结合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度,按前期处理、堤坝主体屏障设置、外环境蚁情控制、预防质量评价、相关管理措施等进行相应的白蚁预防处理。DB3308/T137-20237.4.2每次白蚁预防实施结束后,可参见附录G.1.2的内容,填写水利工程白蚁预防施工记录表。7.4.3.1新建、改建、扩建水利工程,应在施工前清理堤坝基础场地,清除含有木质纤维素的物质,无法清除的应进行药物屏障处理。7.4.3.2在原有堤坝上改建、扩建水利工程,应对原堤坝进行白蚁治理,白蚁治理宜采用药物灌浆法。7.4.3.3正在进行改建、扩建、加固施工的水利工程,应检查并处理施工时去掉的地表土壤或挖土后留下的断面中存在的蚁道、菌圃和巢腔等隐患。7.4.3.4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取土填土时,应对土源地、堆土场地等进行白蚁危害情况检查,并应满足下列要求:a)取土和堆土前应对场地及周边环境进行白蚁治理,确保取土和堆土过程不存在b)如现场白蚁危害严重,无法达到要求,应更换取土、堆土场地;c)在水利工程建设填土过程中,应对填土进行蚁情检查,发现白蚁巢群宜及时进行白蚁防治处理,杀灭白蚁巢群。7.4.4堤坝主体屏障设置7.4.4.1新建、改建、扩建水利工程,宜结合建设情况对堤坝主体设置药物屏障7.4.4.2设置药物屏障的,可根据场地蚁情、堤坝功能、白蚁预防需求等因素,选择下列一种或多种措施:a)全面设置表层屏障。在堤坝的堤顶与背水坡全面设置表层屏障,背水坡宜设置在种植土以下位置,堤顶宜设置表面层以下位置;b)全面设置立体屏障。按照堤坝施工进度,在堤坝中全面设置立体屏障,设置的高度宜从堤坝水位浸润线或正常水位以上开始至堤顶;c)堤坝两端设置立体屏障。在堤坝主体的两端设置立体屏障,设置的高度宜从堤坝水位浸润线或正常水位以上开始至堤顶,设置的宽度不应小于800mm。7.4.4.3表层屏障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药剂稀释液使用量应为3L/m2~5L/m2,渗透深度不应小于100mm;b)宜采用分层喷洒的方式;c)设置完毕后应做好遮光、防雨,防止药物降解和流失。7.4.4.4立体屏障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药剂稀释液的使用量宜为25L/m3~30L/m3;DB3308/T137-2023b)结合堤坝建设施工设置立体屏障的,宜按夯实后每300mm厚度分层喷洒,但药液的喷洒应在夯实前进行,并结合填土的水饱和度合理选择药剂的配比;c)已建成堤坝设置立体屏障的,可采用杆状注射法,孔距宜为300mm~400mm,可呈梅花形排列,孔深宜至设置的要求。7.4.4.5采用套井回填方式加固堤坝的,可在回填土中加入白蚁防治药剂,药剂的含量应达到防治白蚁的要求。注1:套井回填指水利工程坝体除险加固和防渗漏处理的一种施工方法,用冲抓机造孔,然后用粘土回填并用夯实锤夯实粘土,施工完成后相当于在坝体中构筑了一道粘土防渗墙。7.4.5外环境蚁情控制7.4.5.1外环境蚁情控制的范围宜包括蚁患区和蚁源区,白蚁治理期宜为3年,也可与水利工程建设期一致。7.4.5.2外环境蚁情控制可综合采用监测控制技术、粉剂药杀法、液剂药杀法、饵剂药杀法、诱杀法等白蚁防治技术措施,各技术措施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点见附录A。7.4.6.1质量评价标准应符合4.3.7的规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a)应按方案设计进行前期处理,并达到设计要求;b)盐土屏障、药物屏障的中间评价应满足要求;c)堤坝外环境蚁情控制,控制范围的草坪灌木等按GB/T51253评定的白蚁危害等级不应高于I级。7.4.6.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视为中间评价满足要求:a)设置药物屏障时,有相关方人员现场监督并确认的;b)经抽样检测,药物屏障的有效成分载量符合DB33/T1138要求的。7.4.6.3评价方法应符合4.3.8的规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a)应现场查勘堤坝外环境蚁情控制的效果;b)宜进行药物屏障抽样检测,应符合NY/T1153.3要求。7.4.6.4质量评价结束后,应参见附录G.1.3的内容,填写水利工程白蚁预防质量评价表。7.5.1水利工程白蚁治理应以土栖性白蚁为重点治理对象。7.5.2水利工程白蚁治理技术的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DB3308/T137-2023a)蚁患区,可采用饵剂药杀法、粉剂药杀法、监测控制技术、药物灌浆法等;b)蚁源区和附属设施,可采用饵剂药杀法、粉剂药杀法、液剂药杀法、监测控制技术等。c)各技术措施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点见附录A。7.5.3每次白蚁治理实施结束后,可参见附录G.1.4的内容,填写水利工程白蚁治理实施记录表。7.5.4.1白蚁区域控制的范围宜包括蚁患区和蚁源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山塘水库土石坝宜以单坝为计量单元,治理的对象应包括白蚁危害等级达Ⅱ级及以上的山塘水库土石坝的总数;b)土质堤防和土质海塘以两个连续整数桩号之间的范围或每1km为计量单元,治理的对象应包括白蚁危害等级达Ⅱ级及以上的土质堤防和土质海塘的总长度;c)治理的边界可以白蚁危害等级达Ⅱ级及以上的土质堤防和土质海塘计量单元为基点外延1个计量单元,也可以白蚁危害点外延1km确定。7.5.4.2白蚁危害等级达Ⅲ级的堤坝,综合运用白蚁防治措施,杀灭坝体既有白蚁,对成熟巢群宜用药物灌浆法,防止蚁源区白蚁蔓延危害。7.5.4.3药物灌浆法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根据蚁害情况、堤坝实际、环境影响等合理确定药物灌浆的范围;b)造孔深度宜超过隐患1m~2m,具体应在综合分析堤坝巢腔深度的基础上确定;c)孔间距宜为2m,灌浆孔布点的排数量、位置等应根据堤坝坝顶的宽度确定。7.5.4.4白蚁危害等级为Ⅱ级的堤坝,水利工程蚁源区和附属设施,宜以饵剂药杀法或监测控制技术为主,实施白蚁综合治理。7.5.4.5监测控制技术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a)宜选择白蚁危害点进行重点布点,也可按产品要求均匀布点;b)堤坝表面已硬化的,布点位置应表层钻孔至见土;c)宜在白蚁活动盛期每月检查维护1次;d)不得设置在喷洒过白蚁防治药剂且尚处药效期内、受有毒化学品污染等点位。7.5.4.6白蚁区域控制的治理期宜为3年。7.5.5白蚁局部控制宜以堤坝上已发现的白蚁危害点为处理主体,必要时可外延一定的范围。7.5.6白蚁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宜以堤坝主体为监测重点;DB3308/T137-2023b)监测装置的安装间距不宜小于5000mm;c)宜采用远程实时白蚁监测系统,也可共享或延续使用白蚁治理时设置,且能满足白蚁监测要求的监测装置。7.5.7.1评价标准应符合4.3.7的规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a)堤坝主体按GB/T51253评定的白蚁危害等级不应高于I级;b)蚁源区和附属设施按GB/T51253评定的白蚁危害等级不应高于I级。7.5.7.2评价方法应符合4.3.8的规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a)山塘水库土石坝以单坝为评价单元,土质堤防和土质海塘以长度为1km的堤坝为评价单元;b)抽检的总长度或总坝数不应少于治理堤坝长度或坝数的10%;c)所有评价单元合格可视为白蚁区域控制项目合格。7.5.7.3效果评价结束后,应参见附录G.1.5的内容,填写水利工程白蚁治理质量评价表。8历史文化遗存8.1通用要求8.1.1历史文化遗存的白蚁治理应遵循“保护为先、突出重点、防治并重”的策略,具体包括:a)应将历史文化遗存的蚁情检查纳入日常工作中,应坚持“最小限度干预”原则,最大程度减少因白蚁治理活动造成对历史文化遗存历史文化价值和信息的受损;b)宜根据白蚁危害或潜在风险的程度、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文化价值等实行分级管理,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重点做好白蚁危害严重、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历史文化遗存的白蚁治理;c)历史文化遗存白蚁治理应贯穿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全过程,一方面做好日常的蚁情监测和蚁害治理,另一方面结合历史文化遗存的修缮、维修、改善实施预防性保护。8.1.2历史文化遗存白蚁治理的分类管理8.1.2.1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的白蚁治理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以核心保护范围为重点防治范围,以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为重点防治对象;DB3308/T137-2023b)白蚁危害严重的,应实施白蚁区域控制;c)白蚁危害一般的,宜实施白蚁局部控制;d)基本无蚁害的,宜实施白蚁监测。8.1.2.2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白蚁治理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以核心保护范围为重点防治范围,以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古树名木为重点防治对象;b)白蚁危害严重的,应实施白蚁区域控制;c)白蚁危害一般的,宜实施白蚁局部控制;d)基本无蚁害的,宜实施白蚁监测。8.1.2.3文物保护单位的白蚁治理应符合下列规定:a)发现白蚁危害的,应实施白蚁区域控制;b)未发生白蚁危害的,宜实施白蚁监测;c)修缮文物保护单位的,应实施白蚁预防。8.1.2.4历史建筑的白蚁防治应符合下列规定:a)白蚁危害严重的,应实施白蚁区域控制;b)白蚁危害一般的,宜实施白蚁局部控制;c)修缮、维修、改善历史建筑的,宜实施白蚁预防。8.1.2.5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白蚁防治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以馆藏库房、展陈场所等为重点防治对象;b)发现白蚁危害的,应实施白蚁区域控制;c)未发生白蚁危害的,宜实施白蚁监测;d)新建馆舍、设置固定式展陈设施的,应实施白蚁预防。8.1.3管理使用单位应结合日常管理工作做好白蚁日常防控,并应做好白蚁治理的监管工作,主要包括:a)当发现白蚁危害或疑似白蚁危害时,应保护现场,宜采集相关白蚁标本和记录发现的部位、范围等活动迹象情况;b)应指导开展蚁情调查、技术方案制定,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c)应做好白蚁治理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8.1.4白蚁防治单位应根据委托情况开展蚁情调查、编制技术方案、进行白蚁治理等工作。8.1.5主管部门应指导所属区域或范围的管理使用单位做好日常的蚁检查与防控工作,适时开展周期性的专项蚁情调查,监督落实白蚁治理的保障工作等。DB3308/T137-20238.2.1蚁害日常检查8.2.1.1检查频次应根据区域主要白蚁危害种类、白蚁危害历史等因素综合进行研判,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每年不应少于1次;b)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每年不应少于1次;c)文物保护单位,每年不应少于2次;d)历史建筑,每年不应少于2次;e)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不应少于1次;f)有白蚁危害历史的,在完成白蚁局部控制或白蚁区域控制后的三年内,每年不应少于2次。8.2.1.2检查对象宜包括下列点位:a)房屋建筑着地或接近地面的木构件、贴墙的木柱;b)室内外地面长期放置的含木质纤维类设施和物品;c)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范围内树木的主干等。8.2.1.3检查内容宜查找是否存在下列白蚁危害迹象:a)蚁路或泥线、泥被;b)分飞孔、有翅成虫或其脱落的翅;c)白蚁活体等。8.2.2修缮、维修、改善的蚁情检查8.2.2.1宜在历史文化遗存修缮、维修、改善等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阶段进行检查。8.2.2.2检查的对象和内容除按照8.2.1.2、8.2.1.3的规定外,还应检查残损的木构件、拟异地存放拆卸木构件的场所等是否存在白蚁危害迹象:8.2.2.3施工阶段发现白蚁危害或疑似白蚁危害的,应暂停施工,白蚁防治介入后方可开工。8.2.3.1历史文化遗存日常保护工作应消除有利于白蚁生存的微生态环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控制白蚁孳生的水分条件,及时修补屋面渗漏,保证排水系统的有效性;b)应控制白蚁孳生的食物条件,避免在地面长期放置含木质纤维类物品;c)应防止白蚁有翅成虫趋光传播,在白蚁分飞季节,减少光源、关闭门窗。DB3308/T137-20238.2.3.2发现白蚁分飞时,应根据白蚁分飞的部位进行相应处理,并满足下列要求:a)白蚁从房屋建筑内部分飞的,宜用透明塑料袋套住分飞处,并用胶带将塑料袋袋口四周与墙体或木构件处粘实,阻止白蚁有翅成虫向袋外分飞;b)白蚁从房屋建筑周边环境分飞的,应及时关闭门窗,阻止白蚁侵入;c)对飞离的有翅成虫或脱翅成虫可直接清扫处理,也可采用卫生杀虫剂消杀。8.2.3.3木质纤维素类物品批量移入房屋建筑的,应检查白蚁危害迹象。8.2.3.4外来树木移植至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范围的,应检查树木主干和根蔸是否存在白蚁活体。8.2.4日常的蚁情检查与防控情况可参见附录H.1.1的内容,填写历史文化遗存白蚁防治日常管理记录表。8.3蚁情调查8.3.1各相关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历史文化遗存白蚁危害的专项调查,并满足下列要a)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应每3年1次;b)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应每3年1次;c)文物保护单位,应每年1次;d)历史建筑,应每3年1次;e)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每3年1次;8.3.2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历史文化遗存,应及时进行蚁情调查:a)在蚁害日常检查中确认有白蚁危害的;b)在修缮、维修、改善蚁情检查中确认有白蚁危害的;c)其他情况有必要蚁情调查的。8.3.3蚁情调查宜委托白蚁防治单位实施。8.3.4.1蚁情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a)白蚁种类及活动迹象;b)白蚁分飞、筑巢及群体分布情况;c)白蚁危害部位、范围及对承重构件危害情况;d)白蚁危害历史和防治情况;e)外围环境白蚁危害情况。8.3.4.2已安装远程实时白蚁监测系统、白蚁地下型监测装置的房屋建筑,可通过相关记录和现场装置检查,获取白蚁种类、分布情况等信息。DB3308/T137-20238.3.4.3参阅文献资料等数据信息时,应对照数据信息进行现场核查、研判,并以现场核查、研判结果为准。8.3.4.4蚁情调查发现的白蚁危害点宜在历史文化遗存平面图上标记。8.3.4.5蚁情调查时应参见附录H.1.2的内容,填写历史文化遗存蚁情调查记录表。8.3.4.6蚁情调查后应汇总蚁情调查记录表,按照8.3.5的规定评价历史文化遗存白蚁危害程度,并参见附录H.1.3的内容填写历史文化遗存蚁情评价记录表。8.3.5白蚁危害程度评价8.3.5.1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白蚁危害程度评价8.3.5.1.1核心保护范围内存在白蚁危害,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评价为白蚁危害严重的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文化名镇:a)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存在乳白蚁危害的;b)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存在散白蚁或土白蚁、大白蚁、楹白蚁、堆砂白蚁危害,且危害房屋建筑数量达3幢及以上的;c)在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内发现不连续的3处及以上白蚁分飞或分飞迹象的;d)有因白蚁危害造成房屋建筑倒塌或结构构件变形、失稳的。8.3.5.1.2核心保护范围内存在白蚁危害,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评价为白蚁危害一般的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文化名镇:a)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存在散白蚁或土白蚁、大白蚁、楹白蚁、堆砂白蚁危害,但危害房屋建筑数量少于3幢的;b)在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内发现不连续的3处以下除乳白蚁外的白蚁分飞或分飞迹象的;c)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内未发现白蚁危害,但外围环境存在白蚁危害的;d)古树名木存在白蚁危害的。8.3.5.1.3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评价为基本无蚁害的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文化名镇:a)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内未发现白蚁危害,且外围环境白蚁活动不明显的;b)已实施白蚁防治,白蚁危害严重、白蚁危害一般的评价因素已消除的。8.3.5.2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白蚁危害程度评价8.3.5.2.1核心保护范围内存在白蚁危害,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评价为白蚁危害严重的历史文化名村或传统村落:a)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内存在乳白蚁危害的;b)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内存在散白蚁或土白蚁、大白蚁、楹白蚁、堆砂白蚁危害,且危害房屋建筑数量达3幢及以上的;DB3308/T137-2023c)在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内发现不连续的3处及以上白蚁分飞或分飞迹象的;d)有因白蚁危害造成房屋建筑、构筑物倒塌或结构构件变形、失稳的。8.3.5.2.2核心保护范围内存在白蚁危害,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评价为白蚁危害一般的历史文化名村或传统村落:a)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内存在散白蚁或土白蚁、大白蚁、楹白蚁、堆砂白蚁等危害,但危害房屋建筑数量少于3幢的;b)在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内发现不连续的3处以下除乳白蚁以外的白蚁分飞或分飞迹象的;c)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内未发现白蚁危害,但外围环境存在白蚁危害的;d)古树名木存在白蚁危害的。8.3.5.2.3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评价为基本无蚁害的历史文化名村或传统村落:a)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内未发现白蚁危害,且外围环境白蚁活动不明显的;b)已实施白蚁治理,白蚁危害严重、白蚁危害一般的评价因素已消除的。8.3.5.3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白蚁危害程度评价8.3.5.3.1保护范围内存在白蚁危害,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评价为白蚁危害严重的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建筑:a)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本体存在乳白蚁危害的;b)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本体存在散白蚁或土白蚁、大白蚁、楹白蚁、堆砂白蚁等危害,且危害点达3处及以上的;c)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本体发现不连续的3处及以上白蚁分飞或分飞迹象的;d)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本体因白蚁危害造成柱、梁架结构等承重构件明显的残损或变形、失稳的;e)保护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本体白蚁危害等级评定为Ⅱ级及以上的。8.3.5.3.2保护范围内存在白蚁危害,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评价为白蚁危害一般的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建筑:a)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本体存在散白蚁或土白蚁、大白蚁、楹白蚁、堆砂白蚁等危害,但危害点少于3处的;b)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本体发现不连续的3处以下除乳白蚁以外的白蚁分飞或分飞迹象的;DB3308/T137-2023c)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本体未发现白蚁危害,但保护范围内的外围环境存在白蚁危害的;d)保护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本体白蚁危害等级评定为Ⅰ级的。8.3.5.3.3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本体未发现白蚁危害,且其外围环境白蚁活动不明显的,可评价为基本无蚁害的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建筑。8.3.5.4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白蚁危害程度评价8.3.5.4.1馆舍范围内存在白蚁危害,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评价为白蚁危害严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a)房屋建筑内存在乳白蚁危害的;b)房屋建筑内存在散白蚁或土白蚁、大白蚁、楹白蚁、堆砂白蚁危害,且危害房屋建筑数量达3幢及以上的;c)在房屋建筑内发现不连续的3处及以上白蚁分飞或分飞迹象的;d)有因白蚁危害造成房屋建筑构件变形、失稳的。8.3.5.4.2馆舍范围内存在白蚁危害,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评价为白蚁危害一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a)房屋建筑内存在散白蚁或土白蚁、大白蚁、楹白蚁、堆砂白蚁危害,但危害房屋建筑数量少于3幢的;b)在房屋建筑内发现不连续的3处以下除乳白蚁外的白蚁分飞或分飞迹象的;c)房屋建筑内未发现白蚁危害,但外围环境存在白蚁危害的。8.3.5.4.3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评价为基本无蚁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a)房屋建筑内未发现白蚁危害,且外围环境白蚁活动不明显的;b)已实施白蚁防治,白蚁危害严重、白蚁危害一般的评价因素已消除的。8.3.6.1蚁情调查结束后,白蚁防治单位应根据蚁情调查情况,向历史文化遗存管理使用单位或其他委托单位出具蚁情调查报告。8.3.6.2蚁情调查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a)白蚁危害历史和防治情况;b)白蚁危害现状及危害程度;c)蚁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d)白蚁防治建议;e)其他应说明的情况。8.3.6.3相关单位应逐级审核蚁情调查报告,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DB3308/T137-20238.4.1.1历史文化遗存白蚁预防可采用药物屏障技术和监测控制技术。8.4.1.2历史文化遗存白蚁预防宜与修缮、维修、改善等保护工程同步实施。8.4.1.3历史文化遗存白蚁预防应符合下列规定:a)木构件的表面、裂缝、空鼓等应全面设置药物木构件屏障;b)开挖地基、重铺地坪的,应设置药物土壤屏障;c)重新粉刷墙体的,近地面墙体应设置药物壁体屏障;d)外围环境应设置监测装置;e)修缮、维修、改善工程工期较长的,异地存放拆卸构件的场地应设置药物土壤屏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大学《普通微生物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钢结构混凝土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福建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贵阳信息科技学院《生药学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湖北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2025年山西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2025四川建筑安全员考试题库附答案
- 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地理学理论与进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制作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岩土工程测试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3年供应商质量年终总结报告
- 2024家庭户用光伏发电系统运行和维护规范
- 医疗机构强制报告制度
-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 磁共振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现场材料员述职报告
- 国家应急救援员(五级)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 材料测试方法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特种设备检验人员考核培训课件-安全意识培养与心理健康
- 00和值到27和值的算法书
- 总务工作总结和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