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微专题1中国古代食物生产、劳作方式及区域经济发展01提炼核心主干一、中国古代农业及劳作方式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历程时期发展历程原始社会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农作物:最早培植___________。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③生产工具:石、木、骨器。④灌溉工具:原始社会末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粟和水稻农业的发展历程时期发展历程夏商周①土地制度:实行_______。②耕作方式:石器锄耕。③生产工具:青铜农具数量有限。④经营方式:集体劳作春秋战国①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②劳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______________生产模式井田制男耕女织农业的发展历程时期发展历程秦汉至宋元①耕作方式:牛耕普及。②生产工具:南北朝时期出现以_______制作的农具;唐朝出现曲辕犁。③耕作技术: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____________的农业技术体系。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南方稻作农业区。④水利灌溉:西汉修建龙首渠等,东汉末期出现、三国时革新翻车,唐朝出现筒车等灌溉工具,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灌钢法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历程时期发展历程明清①农作物: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农业劳作方式(1)家庭式劳作方式:战国时期产生后,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牢固存在。(2)庄园式劳作方式:魏晋南北朝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古代手工业的发展(1)劳作方式:家庭式劳作、民营和官营作坊。(2)主要行业:冶铸业、陶瓷业、纺织业
常考易错
佃农在封建社会并非始终没有自主性
宋代以后,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战国、汉代时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宋代佃农租种地主的土地,双方通过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农在契约期满后可以离去,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佃农队伍的扩大和自由关系的发展,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以土地依附为主过渡,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由。二、古代人口迁移与经济重心南移古代人口迁移(1)内地迁往边疆地区,开发了边疆地区,促进了民族交融。(两汉、唐代等)(2)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地区,促进了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元朝等)(3)中原地区人民因战乱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魏晋南北朝、唐末、宋代等)(4)中华民族外迁到国外,推动了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华文化(蒙古西征、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下南洋”等)经济重心南移(1)过程:魏晋南北朝(开发)→唐朝中叶(开始南移)→南宋(南移完成)→元明清(巩固)。(2)影响:南方经济发展推动了市镇、城市、交通、文化、社会等的进步与变化
规律总结
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性
魏晋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中唐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此外,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02聚焦高频考向考向1中国古代的劳作方式角度❶依托考古结论考查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2024·高考黑吉辽卷,T1)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C.碳化稻粒
D.彩陶残片√教材溯源本题依托纲要上“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等知识命制,考查对文化遗址中古人类生产与生活的认识判断情境素能本题依托学者观点,创设学术情境,主要考查解读信息、论证判断历史结论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素养的考查解析:材料中学者认为所发掘的红山文化代表辽宁沙锅屯遗址与仰韶文化大致同期,结合所学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其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推断可知沙锅屯遗址出土了彩陶残片,是学者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故选D项。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而使用骨制凿刀和燧石石器是在旧石器时代,排除A、B两项;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同属于北方地区中华文明,前者分布在黄河中游,后者分布在辽河上游,主要培育和种植粟,长江流域的文明主要培育和种植稻,排除C项。角度❷依托文字演变考查远古经济发展的特点(2023·高考湖北卷,T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解析:材料“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说明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农业生产环境较差,生产工具较落后,由此可知“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天人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不是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排除B项;象形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不具有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特点,排除C项。角度❸依托军队数量变化考查西周至战国社会变化的原因(2023·高考海南卷,T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解析:战国时期,多个诸侯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远超周武王伐纣时所带军队兵力。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牛耕技术的使用与推广,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使经济较快发展和人口增加。因此,战国时期诸侯国才有足够的财力供养兵力庞大的军队,故B项正确。军事理论是指挥军队作战的理论基础,不是导致材料中军队兵力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地形地势属于客观条件,不会导致军队兵力增加,排除D项。角度❹运用古籍所载的耕织图,考查明朝农业生产的特点(2023·高考河北卷,T5)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
这可用于说明,明代(
)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 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教材溯源本题依托选择性必修2“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等相关知识命制,主要考查明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情境素能本题运用明代耕织图构建学习情境,旨在考查解读图文信息、迁移知识、分析获取历史本质结论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考查解析:题干展现了明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属于精耕细作的范畴,故A项正确。题干无法体现农具制造工艺的革新,并且题干中“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并不属于农具制造的范畴,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种植物种数量的变化,故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D项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故排除。角度❺从畜牧兽医的记载切入,考查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2024·高考山东卷,T4)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解析:在古代,马主要用于军事,牛主要用于农业耕作。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分立,马是重要的战争资源;元朝时更是主要通过战马来进行征服,拓展了广阔的疆域。与宋元相比,明清实现了王朝的大一统,政治环境相对稳定,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牛是农耕的主要工具,故选C项。仅凭明清时期畜牧兽医专著主要记述的是牛不能得出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排除A项;在土地兼并的影响下,小农经济遭到破坏,人们可能会减少对牛的关注,与材料观点不符,排除B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会促使马和牛同样受到重视,排除D项。1.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家庭式劳作方式的影响(1)对政治层面:小农经济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个专制集权的政府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其土地所有制。(2)对思想观念: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3)对科技文化: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2.汉代庄园经济的特征(1)土地来源: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土地私有制的经济形式。(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考向2中国古代人口迁徙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角度❶运用图文信息考查汉代区域人口差异的原因(2023·高考全国甲卷,T25)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从公元2年到公元140年,江浙一带户数从330579增加到423772,口数从1437775增加到1812523;湘江流域的户数从126858增加到649839,口数从717449增加到2813266,通过对比可知,湘江流域的人口不仅大幅度增加,而且增加幅度远超江浙一带。结合西汉末至东汉时期史实可知,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湘江流域地广人稀,土地有大量富余,吸引了更多的移民。故选D项。角度❷运用图文材料考查东汉前期社会发展特征(2023·高考福建卷,T2)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教材溯源本题依托纲要上“东汉光武帝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知识命制,考查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特点的理解认识情境素能本题运用图文材料创设学习情境,主要考查读图获取信息、迁移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素养的考查解析:据材料可知,《说文解字》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大都位于北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整体比较落后,北方事务比较繁杂,故在北方设比较多的郡加强管理,D项正确。东汉前期行政制度未发生重大调整,排除A项;东汉前期,尚未形成地方割据,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角度❸运用地图创设学习情境,考查隋京畿区变动的目的(2023·高考山东卷,T3)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教材溯源本题运用图文材料,创设新情境,主要考查对隋朝京畿区变动意图的理解认识情境素能本题利用图文,创设学习情境,旨在考查解读图文信息、迁移知识、分析比较、获取历史本质目的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素养的考查解析:读题图可知,西汉京畿区在以长安为核心的关中一带,而隋朝京畿区东移,跨越关中和关东两个地区,关中地区的京畿区相对缩小。这种变动是因为京畿地区作为政治中心,承载着较大的人口和经济压力,隋京畿区东移,加之大运河的修建,有助于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故D项正确。隋京畿区东移,有打压关陇集团政治势力的考虑,但最主要的还是为了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A项错误;隋京畿区的东移可利用大运河航运之便,吸取江南财富以调剂北方不足,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B项错误;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汉族人口为主,促进民族交融并非隋变动京畿区的主要目的,C项错误。角度❹运用历史事实创设情境,考查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2023·高考江苏卷,T5)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解析:根据材料“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手工业较北方发达,需要较多大豆和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因此北方生产的大豆、豆饼就大量运输至南方,A项正确。材料还提及了运河运输,不能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北方粮食亩产量不及南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排除D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1)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但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交融的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2)城市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3)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4)文化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5)民族关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6)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03演练命题预测演练1创新综合考——作物种植与气候变迁(2024·江西上饶模拟)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人口内迁与南迁B.政权更迭频繁C.生态环境的恶化D.民族交流交融√解析:题干提到的气候变冷,草原面积减少,北方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说明北方气候恶劣、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故选A项。演练2边角挖掘考——唐代耕作工具的发展(据纲要上P35“历史纵横”命制)(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九校联考)唐代的《朝野佥载》中有关于曲辕犁的记载:贞观年中,定州鼓城县人魏全家富,母忽失明。……候见一人着青襦,遂邀为设饮食。其人曰:“仆不解医,但解作犁耳,为主人作之。”持斧绕舍求犁辕,见桑曲枝临井上,遂斫下。其母两眼焕然见物。材料表明(
)A.唐犁辕已用“曲枝”制作的史实B.曲辕犁已经在黄河流域广泛应用C.曲辕犁产生源于神秘主义思想的发展D.小说家的杜撰缺少相关实物证明√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该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但仍旧可以用来研究曲辕犁出现的时间,能够反映一定的史实,可以佐证唐犁辕已用“曲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海南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DB61T-牛卵巢B超影像诊断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 证券投资学课件人大吴晓求
-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主题班会课件
-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课件
- 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呈现合集十篇
- 【物理课件】探究安培力课件
- 课题申报书:职业女性乳腺癌风险的复杂因素关联分析与预警模型研究
- 单位管理制度品读选集【人力资源管理篇】十篇
- 调研报告货架大纲
- 器乐Ⅰ小提琴课程教学大纲
- 主债权合同及不动产抵押合同(简化版本)
- 服装厂安全生产责任书
- JGJ202-2010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 液压爬模系统作业指导书
- 2018-2019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数学试卷
- SFC15(发送)和SFC14(接收)组态步骤
- LX电动单梁悬挂说明书
- 旅行社公司章程53410
- 安防监控系统室外施工安装规范标准
- 螺杆式制冷压缩机操作规程完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