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对地观测下的红树林碳指标监测体系》编制说明_第1页
《卫星对地观测下的红树林碳指标监测体系》编制说明_第2页
《卫星对地观测下的红树林碳指标监测体系》编制说明_第3页
《卫星对地观测下的红树林碳指标监测体系》编制说明_第4页
《卫星对地观测下的红树林碳指标监测体系》编制说明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卫星对地观测下的红树林碳

指标监测体系》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1、简要说明标准计划下达部门、年度和计划编号。

下达部门: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

2、主要阐述本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回答为什么要制定本标准的问题。

目前尚未有关于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监测技术的相关标准。通过

先进的定量遥感技术,推进我国自主的天基红树林碳监测体系规划和系统论证,发展多尺度、

多维度各型卫星系统,分阶段部署、组网运行,协同服务“双碳”监测整体目标。为此起草

单位申请制定《卫星对地观测下的红树林碳指标监测体系》,旨在通过建立卫星对地观测下

的红树林碳指标体系,对区域红树林碳指标进行有效定量监测和客观评价,便于建立体现红

树林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有效开展双碳达标任务中的监控、

核查、实施、考核等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为红树林碳交易管理中交易跟踪制度的

完善发挥效力、提供技术保障。

3、如已发布有与本标准相关的标准,可说明本标准与其他标准的对比关系,对实际应用的

影响情况。

起草工作组在该领域的既往工作情况和成绩:

T/C001-2022《卫星对地观测下的碳指标监测体系》

T/CI090-2022《卫星对地观测下的森林碳指标监测体系》

T/CI074-2023《卫星对地观测下的草地碳指标监测体系》

(二)起草单位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北京华通星元科技

有限公司、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福建空天碳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笛东规划设

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武夷发展集团、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福建)有限公司、中国国际

科技促进会碳中和分会、天勰力(山东)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内蒙古工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大成、姚晓婧、王璞、杜琳、李莘莘、孟瑜、解烽瑞、杨邦会、

池天河、王树东、常青。

(三)主要工作过程

2I

1.起草阶段

任务下达后,项目承担单位于2023年4月6日成立起草编制小组。经汇总讨论后,起

草组初步确定了标准中需要规定的主要内容。

2.征求意见阶段

任务下达后,项目承担单位于2023年8月13日成立标准编制组。编制组成员对卫星对

地观测下的红树林碳指标监测体系的有关技术条件及应用分别进行了调研。经汇总讨论后,

编制组确定了标准中需要规定的主要技术内容,并于2023年9月1日完成了初稿并发送给

各参与单位征求意见。在9月中旬根据各参与单位征求意见后,进行修改和研讨,在9月末

形成第一版征求意见稿。为保障相关标准的严谨性,项目承担单位走访联系多个行业相关单

位组织内部评审。

3.审查阶段

无。

4.报批阶段(未报批的不写本部分)

无。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一)标准的编写原则

1)标准需要具有行业特点,指标及其对应的要求要积极参照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2)标准能够体现出技术的具有关键共性的技术要素。

3)标准能够为技术的研发、改进指出明确的方向。

4)标准需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5)要能够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和技术特点。

6)与相关标准法规协调一致。

7)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与技术进步。

(二)提出本标准的依据

【1】GB/T14950-2009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

【2】GB/T32453-2015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分类分级规则

【3】GB/T15919-2010海洋学术语海洋生物学

【4】HY/T0349-2022《海洋碳汇核算方法》

【5】ISO/TS19101-2:2018地理信息参考模型第2部分:影像

【6】T/CMSA0027-2022区域陆地碳汇评估技术指南

【7】T/C001-2022卫星对地观测下的碳指标监测体系

3I

【8】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9】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

【10】IPCC《对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2013增补:湿地》

【11】IUCN《海岸带蓝碳: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碳储量与释放因子评估方法》

【12】刘良云等.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监测方法,进展与挑战.遥感学报,2022

【13】AR-AM0014《退化红树林栖息地的造林和再造林》

【14】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海南红树林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

【15】MDPI《基于深度学习的海洋溶解无机碳、总碱度和pH值的高分辨率估算》

【16】陈高,钟才荣,李明玉,余洲,刘心雨,贾明明.2022.1990年—2020年广西北仑

河口红树林扰动研究.遥感学报,26(6):1112-1120DOI:10.11834/jrs.20221579.

【17】王爱芸,赵志芳.基于遥感的植被覆盖度估算方法研究进展[J].绿色科技,2015(3):1

0-14.DOI:10.3969/j.issn.1674-9944.2015.03.004.

【18】章钊颖,王松寒,邱博,宋练,张永光.2019.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遥感反演及碳

循环应用进展.遥感学报,23(1):37–52DOI:10.11834/jrs.20197485.

【19】付波霖,邓良超,张丽,覃娇玲,刘曼,贾明明,何宏昌,邓腾芳,高二涛,范

冬林.2022.联合星载高光谱影像和堆栈集成学习回归算法的红树林冠层叶绿素含量遥感反演.

遥感学报,26(6):1182-1205DOI:10.11834/jrs.20211374.

【20】董泰锋,蒙继华,吴炳方.基于遥感的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率(FPAR)估算方法综述

[J].生态学报,2012,32(22):12.DOI:10.5846/stxb201110241573.

【21】周在明,陈本清,徐冉,等.基于无人机高光谱特征的红树林种群识别研究−以

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海洋学报,2021,43(9):137–145doi:10.12284/

hyxb2021136

【22】DiPaolaF,RicciardelliE,CiminiD,CersosimoA,DiPaolaA,GallucciD,GentileS,

GeraldiE,LarosaS,NiloST,etal.MiRTaW:AnAlgorithmforAtmosphericTemperatureand

WaterVaporProfileEstimationfromATMSMeasurementsUsingaRandomForests

Technique.RemoteSensing.2018;10(9):1398./10.3390/rs10091398

【23】C.YangandJ.Liang,"SoilpHValueForecastingUsingUWBEchoesBasedon

EnsembleMethods,"inIEEEAccess,vol.7,pp.173249-173256,2019,doi:

10.1109/ACCESS.2019.2956170.

【24】SriRahayuRomadhoni,Lindaetal.“Annualcharacteristicsofgrossprimary

productivity(GPP)inmangroveforestduring2016-2020asrevealedbySentinel-2remotesensing

imagery.”IOPConferenceSeries:EarthandEnvironmentalScience1016(2022):n.pag.

4I

【25】LagomasinoD,FatoyinboT,LeeS,etal.CMS:MangroveCanopyHeightEstimates

fromRemoteImagery,ZambeziDelta,Mozambique[J].2017.

【26】ISO14064-1:2018Greenhousegases—Part1:Specificationwithguidanceatthe

organizationlevelforquantificationandreportingofgreenhousegasemissionsandremovals.

【27】UNEP、FAO、IOC/UNESCO:2009BlueCarbon:TheRoleofHealthyOceansin

BindingCarbon

【28】Xia,Q.;He,T.-T.;Qin,C.-Z.;Xing,X.-M.;Xiao,W.AnImprovedSubmerged

MangroveRecognitionIndex-BasedMethodforMappingMangroveForestsbyRemovingthe

DisturbanceofTidalDynamicsandS.alterniflora.RemoteSens.2022,14,3112.

/10.3390/rs14133112.

(三)制定本标准的基础

卫星遥感作为一种先进的实用技术,其效果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验证,并得到越来越

多行业的认可,“双碳达标”的国家战略定位,将进一步推进遥感技术的实用化发展。本标

准依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技术团队,在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碳中和分会指导

下,开展对国内外红树林碳指标的广泛调研,提出卫星对地观测下的红树林碳指标体系,以

期对区域红树林碳指标进行有效定量监测和客观评价,便于建立体现红树林碳汇价值的生态

保护补偿机制。

(四)实验内容

无。

(五)实际应用效果

在空天地一体化观测系统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模型的支持下,利用卫星对地观

测下的红树林碳指标遥感监测产品开展红树林碳汇综合应用。包括以下方面:

(1)开展红树林碳汇计量监测评估,推进红树林碳汇监测-核算-核证工作,服务国家温

室气体清单编制、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评估与更新、碳汇交易。深入研究红树林陆地生态

系统碳汇潜力及实现路径,积极参与国家碳市场制度建设,鼓励社会主体参与红树林碳汇项

目开发建设,指导开展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交易和碳中和行动。依托空天地一体化的建设成

果,加快建设全国范围内红树林碳汇“一张图”,实现项目动态管理、信息共享发布、线上

线下互动等,增强我国红树林碳汇市场可信度和社会参与度。

(2)进行情景模拟和决策分析,通过设置不同的碳中和目标约束(如何减排、如何增汇等),

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碳中和路径,为寻找碳中和最优科学路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工具支

持。

(3)管理红树林资源数据,掌握现有海岸带蓝碳状况,选择合适的红树林经营方法,有

效解决红树林经营管理成效评价和干扰监测的问题。

(4)开展红树林经营碳普惠,实行“红树林险+碳汇贷”模式,通过碳汇“未来收益权+

5I

保险单”质押贷款方式,以预期碳汇价值的保单为质押,根据红树林碳汇未来收益权价值及

保险保额确定授信额度,构建以绿色金融为支撑的“低碳”发展机制。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

效果

(一)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

无。

(二)预期的经济效果

《卫星对地观测下的红树林碳指标监测体系》标准的制定将推进我国自主的天基红树林

碳监测体系规划和系统论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