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诗歌鉴赏之形象(新高考版)(原卷版)_第1页
专题13-诗歌鉴赏之形象(新高考版)(原卷版)_第2页
专题13-诗歌鉴赏之形象(新高考版)(原卷版)_第3页
专题13-诗歌鉴赏之形象(新高考版)(原卷版)_第4页
专题13-诗歌鉴赏之形象(新高考版)(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3诗歌鉴赏之形象目录TOC\o"1-3"\h\u一、热点题型归纳 1【题型一】意象 1【题型二】人物 4【题型三】意境 7二、最新模考题组练 8【题型一】意象【典例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风吹沙欧阳修北风吹沙千里黄,马行确荦①悲摧藏。当冬万物惨颜色,冰雪射日生光芒。一年百日风尘道,安得朱颜长美好。揽鞍鞭马行勿迟,酒熟花开二月时。[注]①确荦:凹凸不平的石头,形容土地、路径多石不平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照应题目,写出了北风之大,又为下文写马行之难做了铺垫。B.时值寒冬,万物凋零,色彩惨淡,阳光照射下冰雪反射出耀眼的光芒。C.诗人眺望前方村落,村酿已熟,花开朵朵,于是欣喜地策马扬鞭前行。D.这首诗融叙事、描写、抒情等手法为一体,既情感真挚,又韵味悠长。2.诗歌两处写到“马”这一意象,分别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提分秘籍】诗歌意象鉴赏的分析方法: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作者内在抽象心意的外在寄托,理解了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诗词的寓意也就迎刃而解。在高中语文所选的诸多古诗文中,对意象进行解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1.关注意象所在的季节。意象,是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其中融入作者自己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作为作者精心挑选设计的外在投射,它出现的时节,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落木”“飞鸟”诸多意象围绕一个“悲秋”展开。此时的作者经历了国家战乱,爱子夭折的生活折磨,已经从壮年“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壮志中苍老,历经人世起伏,悲欢离合,进入到生命的暮年之中,此时的季节“秋”,即时应景登高时的季节,也是李唐王朝由盛入衰的时代之“秋”,更是作者生命走过白日放歌纵酒的壮年,进入潦倒落寞的暮年的岁月之“秋”,一个季节三重意蕴,故清人评其“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而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当中,出现的季节则为春季,词中开篇即“春花秋月何时了”,词尾再次点题,“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季本是最美好的时节,万物复苏,花红柳绿,处处充满生机,但对于作者而言,如此美好的春天却给人以度日如年之感,扣问这样的日子何时结束。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亡国被囚的耻辱,饱受宋帝的折磨,不难理解,词中的春,有对昔日风华正茂时的春的怀念,更多的是而今沦为阶下之囚的春的生无可恋。景物之春与生命之秋形成鲜明对比,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娓娓道出。关注意象所在的季节,帮助我们读懂诗词的内蕴。2.认识意象所蕴含的颜色。列宾说:“色彩,就是思想。”在诗词鉴赏中,抓住意象的颜色,就可以体会浓郁的诗味。杜甫的《春夜喜雨》,全诗32字无一处写喜,但一黑一红,两处颜色的对比,让春雨为锦官城带来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跃然纸上,“‘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李清照的名篇《如梦令·昨日雨疏风骤》,同样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个娇俏少女的好奇问题,几千年来拨动人们的心弦,而词句中的色彩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作者用“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本是雨后花园的寻常之景,却因作者别出心裁,以颜色代替寻常事物,使得诗句色彩鲜明、雨后的生机扑面而来,“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语言的创新,色彩的应用使得词句“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3.留心意象的排列组合。除了意象的季节和颜色,关注意象的排列顺序,对学生理解诗词意义,也具有极大的帮助。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两组反差强烈的意象场面浓缩在一句14个字之中,战士战死沙场的悲壮与将军醉生梦死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作者对统治者昏庸及批判力透纸背。在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描写了舟、烟渚、日暮、客、旷野、天、树、清江、月等9个意象,但却打破其常规的时间、空间排列组合顺序,以近似倒叙的组合方式描写诗篇,荒诞之中,却蕴含着诗人漂泊在外的愁绪,在途中江清月明,停泊桥边,但作者的思绪移舟孤独落寂,独特的排列顺序,让这首诗如一帧帧蒙太奇式的画面,种种场景纷至沓来,而作者的思绪却巧妙的藏在景物的出现顺序之中。从“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我以我血荐轩辕”,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五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五千年的诗词史。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就是聆听古人诗词歌赋背后的声音,让诗词中的文字开口说话,让诗词中的故事打动人心。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走进诗词,体会诗词中的文化,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变式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独山梅花王安石①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②颜色空。(注)①此诗当作于熙宁改革以前,或在舒州任上,或在金陵讲学期间。②上林:为秦汉时皇家园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开篇点题,“荆棘”点明环境艰苦,“独山”说明地处偏远,突出梅花寂寞无主。B.颈联写色香,虽孤犹艳,虽远犹香,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异曲同工。C.“亭亭”突出梅花在苦寒中的高贵姿态,“漠漠”强调梅香在野风吹拂之下弥漫浓郁。D.尾联用上林之典,委婉表达弦外之音:国家急需人才,而自己又闲置草莽无人问津。2.颔联物与我的结合恰到好处,结合本联具体意象分析物我关系。【变式演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汴州留别韩愈孟郊不饮浊水①澜,空滞此汴河。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②。(注)①汴河之水多浑浊,唐人常以“浊水”代指汴河。②靡他:无二心。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题目透露出了写作的地点、对象、事件等信息,表明写作缘起。B.开篇两句触景生情,因浑浊的汴河之水不能饮用,作者产生“空滞”之感。C.第五、六句易使人联想到“慈母手中线”句,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但更悲哀伤感。D.本诗用语平易,表达的情感丰富,有离别的不舍、友情的深厚以及焦虑、悲凉之感。2.前人评论此诗时认为它善用汴河意象,表达委婉有致。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题型二】人物【典例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史开封杨巨源天低荒草誓师坛,邓艾①心知战地宽。鼓角迥临霜野曙,旌旗高对雪峰寒。五营向水红尘起,一剑当风白日看。曾从伏波②征绝域,碛西蕃部怯金鞍。(注)①邓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多有奇谋。②伏波,东汉开国功臣马援,为东汉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累迁至伏波将军,世称“马伏波”。后,“伏波”成为将军名号。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在天幕低垂、荒草萋萋的旷野上官兵誓死杀敌的场景。B.颔联,写行军途中鼓角之声响彻原野,飘扬的旌旗与雪峰遥对。C.颈联,点面结合,选取典型意象,用简练的语言写战斗的经过。D.整首诗,既描写了边塞地区绮丽的自然风光,又不乏豪壮之气。2.请概括史开封的形象特点。【提分秘籍】鉴赏人物形象的“四法”1.审读标题,挖掘信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以传神。诗歌题目常常能传出很多重要的信息。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交代了季节、时间和送别的主题,对于把握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例如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美满,夫妻志同道合,伉俪相得,其词轻快、爽朗,充满生活情趣;后期遭受战乱,夫妻分离,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3.整体感知,确定身份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如杨炯的《从军行》,通过整体阅读,可大体给“书生”定位:一个充满血性、志在驰骋沙场、渴望建功立业的书生形象。4.抓关键词,分析特征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完成,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抓住“宦游人”“偏惊”“归思”“沾巾”等词可以分析出诗人宦游异乡、伤感思归的形象特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1.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2.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和其它人物的对比以及他人的评论等。3.艺术手法主要有用典、修辞和其它常见的手法。答题时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具体解释。【变式演练1】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游泰山六首(其三)李白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叙事,诗人登上日观峰,拨开浓浓云雾,似乎打开了神仙世界的大门,想象奇特。B.诗歌五六句写景,黄河从西方奔涌而来,流入远山之间,“窈窕”绘尽其深远曲折之态。C.“凭崖”两句写诗人凭崖远眺,天地悠然,以宽阔的天空反衬登高者的自卑渺小与无奈。D.诗歌描写了诗人登泰山的经历,从登山到凭崖观景再到遇青童等,描写充满了故事性。2.诗歌在塑造诗人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变式演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张求(节选)唐庚张求一老兵,著帽如破斗。卖卜益昌市,性命寄杯酒。上语不假借,意自有臧否。坐此益寒酸,饿理将入口。士节久凋丧,舐痔甜不呕。求岂知道者,议论无所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直接叙述张求的身份和外貌:曾是一名普通老兵,戴着破如斗的帽子。B.七、八句写张求卖卜求生却更寒酸,甚至有可能饿死,五、六句阐述了相关原因。C.九、十句描写了当时士林的普遍风气:不讲气节廉耻,仅以利益作为追逐的对象。D.本诗最后两句认为张求不通晓儒家的君子之道,所以人们大多不敢认同他的议论。2.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兵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简要分析。【题型三】意境【典例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岁暮归南山①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②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①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青阳:春日。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北阙”,本指皇宫北面的门楼,后用作朝廷的别称。B.颔联写出了明主见弃、自己多病、故友疏远的凄凉之景。C.颈联“催”“逼”二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年华已逝的激愤。D.此诗系诗人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达的一腔怨悱之情,情感鲜明。2.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本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分析它是如何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的。【提分秘籍】诗词中意境的分类有:(1)热烈崇高、慷慨悲壮典型代表曹操的《观沧海》(2)悲凉凄清、苍凉悲壮典型代表——李白的《关山月》(3)和平静穆、淡泊静谧典型代表——王维的《山居秋暝》(4)宏伟壮丽、豪迈飘逸典型代表——王维《使至塞上》(5)深邃沉郁、慷慨悲壮典型代表——杜甫的《秋兴八首》(6)清新素雅、自然淳朴典型代表——《古诗十九首》(7)纤秣婉丽、秣艳瑰丽典型代表——温庭筠的《菩萨蛮》(8)凄冷寒凉、哀伤惨淡典型代表——李清照的《一剪梅》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变式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寻雍尊师隐居李白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花暖青牛①卧,松高白鹤②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注)①《列仙传》:老子乘青牛车去,入大秦。②《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色纯白,而脑尽成丹。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峭”字写出群峰髙耸的姿态,“碧”字描绘出天空青绿的色调,景色清雅。B.颔联调动读者视听感官,呈现出诗人途中的见闻:山路古朴,流泉叮咚,沁心悦耳。C.颈联用字精妙,“卧”与“眠”两字使雍尊师居所清幽、安谧的境界活脱而出。D.“语来”二字巧妙地省去了诗人与雍尊师高谈阔论的细节,体现出诗歌语言的凝练。2.最后两联的画面色调截然不同,起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请加以分析。【变式演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纪村事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①归。(注)饷田:到田间送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望夫石刘禹锡何代提戈去不还,独留形影白云间。肌肤销尽雪霜色,罗绮点成苔藓斑。江燕不能传远信,野花空解妒愁颜。近来岂少征人妇,笑采靡芜①上北山。(注)①靡芜:一种香草。古人认为靡芜可使妇人多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夫石”是古代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主要表现妻子对离家在外丈夫的坚贞爱情。B.诗人用“何代”而不用“何时”,表达自古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丰富了诗的意蕴。C.颔联运用工笔描摹望夫石像的肌容和衣着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思妇内心的悲苦。D.尾联以“笑采”作结,写征人妇到北山采摘靡芜的欢快情景,使整首诗增添亮色。2.有人认为颈联中诗人选用“江燕”“野花”两个意象,有“无理之趣”。请简要赏析。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木棉花①宋湘历落嵚崎②可笑身,赤腾腾气独精神。祝融③以德火其树,雷电成章天始春。要对此花须壮士,即谈风绪亦佳人。不然闲向江干老,未肯沿街买一缗。(注)①木棉花,落叶乔木,花大而红,盛于岭南。②“历落嵚崎”一句化自《世说新语·容止》:“周伯仁道桓茂伦,历落嵚崎可笑人”,本指山的高峻,后常比喻人的杰出不群。③祝融,传说中的火神。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赤腾腾气”避熟就生,打破了一般七言诗二二三的节奏,前四字不可分。B.木棉是花中的火德之君,和雷电一起敲响天鼓,涂抹春回大地的壮丽画卷。C.诗人认为木棉是散发着强烈青春气息的奇女子,与之相配者该是“壮士”。D.诗人以拟人、比喻等手法,借景抒情,在对木棉的描绘中寄寓了其思想情感。4.诗中的木棉花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碛西头送①李判官入京岑参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②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的源头。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题目来看,诗歌与送别相关,应是诗人在边塞送白己友人回京时所作,B.第三句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以人格,表现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C.诗人用张骞典故表明边疆广阔,好像要到天地的尽头,突出旅途的艰辛。D.诗人送别友人之后想到了家人,在酒醉中写下家书,托李判官带给家人。6.请简要分析首句中“一身”和“万里”内涵,二者结合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古意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两句总领以下四句,描绘了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为下面的描写张本。B.一个“赌”字,一个“轻”字,表现了军中男儿豪迈之情,也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他们不珍视生命的批评。C.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点出弹琴舞蹈的女子的年龄与身份,借女子弹奏的音乐来表达战士强烈的思乡之情。D.最后一句用夸张的手法,不说一个人而说“三军”,不说泪流满面而说“泪如雨”,极言其多,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8.整首诗塑造了边疆从军的大丈夫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酬张器判官泛溪①欧阳修园林初夏有清香,人意乘闲味愈长。日暖鱼跳波面静,风轻鸟语树阴凉。野亭飞盖②临芳草,曲渚回舟带夕阳。所得平时为郡③乐,况多嘉客共衔觞。(注)①此诗创作于欧阳修被贬颍州期间。溪:指西溪。②飞盖:飞车。③为郡:做郡守。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题可以看出,张器判官写了一首诗给欧阳修,于是欧阳修写了这首诗回赠他。B.“飞盖”明写车子速度迅疾,暗写诗人一行匆忙赶路、欣赏自然美景的迫切心情。C.诗歌从动与静视觉和听觉等角度描绘一幅西溪初夏图,展现了壮阔的自然风光。D.诗歌语言平易流畅清新自然,如“园林初夏有清香”等类似于口语,通俗易懂。10.从诗歌中可以看出欧阳修具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饯薛大夫①护边李峤荒隅时未通,副相②下临戎。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犀皮拥青橐③,象齿饰雕弓。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注)①薛大夫:名通,字季昶,曾任监察御史,时将赴任河北道按察使。②副相:御史大夫的别称。③青橐:盛放弓弩的青色皮袋。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北方边塞地区荒凉偏远,音信未通,点出了环境的恶劣,也预示着护边的艰辛。B.诗人借助“星芒动”“月晕空”的天象变化,烘托了将士出征时惊天动地的雄壮气势。C.诗人细致生动地描述了薛大夫征战边陲的真实情景,颂扬了他戍边所取得的丰功伟业。D.这首饯行之作,非但没有流露离别伤感之情,反而给人一种遒劲豪迈、雄浑洒脱的感觉。12.诗人是如何塑造薛大夫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范德孺①知庆州(节选)黄庭坚折冲②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政要渠③。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注)①范德孺,字纯粹,范仲淹的幼子。元丰八年(1085)八月知庆州(今甘肃庆阳)。庆州是当时北宋和西夏边境上的军事重镇。②折冲,迫使敌人的战车后撤﹐即击退敌人。冲,一种战车。③渠,他,这里指范纯仁,范德孺的二兄。④折箠,折鞭。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一、二句称赞范纯仁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和治国之才,这样的人才正是国家所需要的。B.诗的三、四句写范徳孺年纪轻轻就填补了父兄的职位,这是因为他的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C.诗的七、八句诗人嘱托范德孺不要因为一时的功名而以身试险,要注意个人的生命安危。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却不写依依惜别之情,不作儿女临路之谈,诗人很有卓见。14.在诗的五,六句中,诗人想象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八、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渡白沟刘因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注)①白沟: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以之为国界。②刘因:元初诗人,一直以南宋为故国。③知名:抗元名士。此诗是诗人途经白沟时感慨而作。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点明了季节、地点和旅途路线。诗人由蓟门返乡,只身单骑渡过白沟,正值寒冷的落霜季节。B.“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这两句极为含蓄,但又高度概括地透露出“水天愁”的原因。一个“异”字,含蓄地表露了诗人华夷之别的思想。C.“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黄云滚滚弥漫天空,笼罩着古代边戍之地,孤零零的城堡、落日残照、西风萧索、孤雁南飞,诗人孤身独骑,遐思渺渺,恰似孤雁飘零,何处归宿!表现了诗人无限的孤独惆怅。D.“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用反问手法直接表达了自己的哀愤之情,是说天下知道我名声的朋友,或逝或隐,多已离去,自己孑然一身,书剑飘零天涯,纵然满怀幽思忠愤,亦无处倾诉,无人知晓自己的心曲了。16.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怀古伤今,心潮滚滚,悲愤难平。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