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44-荒漠化-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1页
考点44-荒漠化-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2页
考点44-荒漠化-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3页
考点44-荒漠化-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4页
考点44-荒漠化-高考地理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44荒漠化考点热度★★★★☆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特别提示】荒漠和荒漠化荒漠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还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示意图植被景观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mm以下←200mm以下←400mm以下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3.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图文拓展〗1.次生盐渍化的形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会造成地下水位的上升,地下水位上升后,地下水易沿土壤孔隙到达地表,在蒸发作用下,地下水形成水汽蒸发,而其携带的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次生盐渍化。2.石质荒漠化的形成在降水丰富的石灰岩地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地表遭受破坏,表层土壤被流水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石质荒漠化。3.过度放牧引起荒漠化过度放牧是荒漠化的一个重要的人为因素,绝大部分牧区都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草原下往往就是贫瘠的土地,一旦放牧量超过草场的承载量,使草场的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便造成了荒漠化。4.破坏森林引起荒漠化乱砍滥伐森林,开垦新的耕地,也是破坏生态平衡、造成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植被是保持土壤水分、防止风蚀作用最有效的保护层。考向一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一、荒漠化的成因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eq\x(\a\al(气候,干旱))→eq\x(\a\al(植被,稀少))→eq\x(\a\al(土壤发,育较差))→eq\x(\a\al(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4)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因素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严重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地区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次生盐渍化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针对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应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措施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地盐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强沙尘暴次数58131423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156021002460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B.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C.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地区 D.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2.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3.当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出现沙尘暴天气时,下列地理现象较为合理的是()A.我国东南沿海经常遭受台风侵袭 B.正是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沼气的最佳时期C.地球公转速度正是一年中最慢的季节 D.我国北方可能受到寒潮影响【答案】1.A2.C3.D【解析】1.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主要原因是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A正确;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不是导致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B错误;我国北回归线附近地区没有出现沙化,C错误;我国气候没有出现变干的趋势,D错误。故选A。2.荒漠化的防治的关键是恢复地表植被,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推进退耕还草,C正确;不合理的开采地下水,会加剧土地沙化,A错误;干旱地区扩大牧场,会加剧沙化,B错误;禁止在干旱地区的任何经济活动不合理,D错误。故选C。3.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出现沙尘暴天气时,为我国春季,东南沿海地区台风主要在夏秋季节,A错。我国利用沼气最佳时期在夏季,气温高易发酵,B错。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时间在7月初,C错。春季我国北方可能受到寒潮影响,D对。故选D。【点睛】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考向二土地利用结构图的判读1.土地利用类型图判读的方法技巧 判读步骤:第一步、抓住关键,找到依据。通过读图名、坐标、图例,了解图中反映的主要信息。图1反映的是在某一时间段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加、负值表示减少图2反映的是上海市某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纵坐标表示增加的面积第二步:比较信息,找出规律通过比较,找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分布、面积大小、比重变化及变化规律图1中耕地、沙地比重增加,草地、建设用地、盐碱地、沼泽地比重减少图2中旱地面积增加最多,其次是建筑用地、水浇地图3中耕地比重下降、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第三步:推断问题、分析原因根据图中各种土地结构的比重、变化情况,推断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由图1中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可知,大量草地开垦为耕地,沙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由图2中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加量可知,农业、工业、城市化较快。由图3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可知,退耕还林、还草致使耕地比重降低,城市化、工业化使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2.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耕地:面积的增加可能来自陡坡开垦、毁林开垦、草地开垦和围湖(湿)造田等;陡坡开垦和毁林开垦会造成水土流失,草地开垦会造成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围湖(湿)造田会造成湿地萎缩。耕地的减少可能为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湿),也可能转化为建设用地。(2)林地、草地:面积的增加可能来自退耕和生态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面积的减少可能被转化为耕地或建设用地,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3)水体:面积的减少可能为围湖(湿)造田、过度引水或建设用地占用等,会造成生态恶化、水旱灾害的增加;面积的增加可能为退耕还湖(湿)、湿地建设等,会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旱涝灾害。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a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A.高草地减少的面积小于水浇地减小的面积 B.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C.旱地增加的面积小于灌木林减少的面积 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2.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对Ⅱ区域的影响,正确的是()A.河流径流量增加 B.水土流失严重 C.土地荒漠化加剧 D.洪涝灾害多发3.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 B.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C.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 D.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答案】1.B2.C3.B【解析】1.读图b及图例可知,Ⅰ区域灌木林、高草地及农居地面积变化幅度为负值,说明在减少,旱地面积变化幅度为正值,说明在增加,B正确,D错误。图中表示的是土地类型面积变化幅度,不是实际面积的大小,A、C错误。故选B。2.以祁连山的位置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Ⅰ区域位于的河流上游地区,Ⅱ区域位于Ⅰ区域的下游。结合上题分析,Ⅰ区域灌木林、高草地都在减少,旱地在增加,说明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使中下游的水量较少,则土地荒漠化加剧,C正确。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使Ⅱ区域的河流径流量减少,A错误。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水土流失问题不严重,B错误。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洪涝灾害也少,D错误。故选C。3.该地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河流上游若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荒漠化扩张,则生态环境恶化,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B符合题意。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这些措施都是该地区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图甲)以戈壁沙丘为主,是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严重地区之一。2011~2017年,塔拉滩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产业园。光伏产业发展促进了生态改善,植被不断恢复,沙丘移动明显减缓。但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图乙),形成了良性循环。读下图,完成1-3题。1.塔拉滩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A.草场退化 B.水土流失 C.森林破坏 D.土地盐碱化2.光伏产业促进了塔拉滩的植被生长,关键是因为太阳能电池板()A.阻挡风沙,减弱风力侵蚀 B.吸收热量,增加土壤温度C.减弱蒸发,提高土壤水分 D.反射阳光,改善光照条件3.光伏产业园区引入牧羊业,有利于()A.增加植被覆盖率 B.提高水电发电量 C.减缓沙丘移动速度 D.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影响下,柴达木盆地成为整个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显著的地区之一,这对盆地沙尘天气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沙尘指数能较准确地定量的反映沙尘强度,下图示意柴达木盆地1961—2019年沙尘强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统计。据此完成4-5题4.柴达木盆地沙尘强度()A.1979年之前,沙尘强度波动减弱 B.1979之后,沙尘强度连年减弱C.春夏强于秋冬 D.夏季变化比秋季小5.推测柴达木盆地()①趋于干旱②降水增多③冬季风力较小④春季风力较大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厚田沙漠东临赣江,冬、春季裸露的赣江河床是其主要沙源地。区内沙岭纵横,沙山广布,沙粒起动风速(使沙粒开始运动的临界风速)达8米/秒,远超西北地区的4.5米/秒。下图为厚田沙漠位置图及厚田沙漠景观图。据此完成6-7题。6.与西北地区沙漠相比,厚田沙漠沙粒起动风速大的主要原因是()A.沙粒粒径小 B.地形平坦开阔C.风力较强劲 D.沙粒湿度大7.厚田沙漠冬、春季的主导风向是()A.西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超过了临界水位和强烈的自然蒸发作用,使得含有盐分的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滞留在土壤表层。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绿色覆盖密度的增加),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盐分逐渐减小。下图为“甘肃秦王川地区不同绿色覆盖下土壤盐分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8.下面不属于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成原因()A.大水漫灌 B.地势低平,地表径流缓慢C.地下水位埋藏深 D.气候干旱,蒸发旺盛9.与单一种植春小麦相比,采取春小麦/毛苕子(牧草)套种的种植模式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及原因()A.小增加绿色覆盖密度,改良土壤结构B.大增加绿色覆盖密度,改良土壤结构C.大延长绿色覆盖时间,减轻地表土盐碱化D.小延长绿色覆盖时间,减轻地表土盐碱化某科研机构在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灌溉区,开展灌溉农田水盐动态变化综合观测实验。下图中的曲线示意膜下滴灌、大水漫灌、膜下滴灌组合非生育期冬灌和膜下滴灌组合非生育期春灌4种灌溉方式的土壤盐分含量年变化。据此完成10-12题。10.图中表示膜下滴灌土壤盐分含量年变化曲线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11.与大水漫灌相比,膜下滴灌()A.淋盐短期作用突出 B.使土壤盐分大幅降低C.能有效避免盐碱化 D.节约水资源效果明显12.实验发现膜下滴灌组合非生育期春灌的淋盐深度有限,主要是因为()A.春季升温快多大风,蒸发量大 B.春季地下水水位高,盐分易富集C.深层土壤解冻晚,下渗水量少 D.春灌用水量少,影响灌溉效果据《清稗类钞》记载:“甘省(甘肃)各处,以得雨为利,惟宁夏不惟不望雨,且惧雨缘地多碱气,雨过日蒸,则碱气上升……然宁夏稻田最多,专恃黄河水灌注……田水稍清则放之,又引浊水。”据此完成13-15题。13.宁夏“惧雨”的根本原因是其耕作区()A.降水较多 B.地势低平 C.临近黄河 D.气温较低14.“田水稍清则放之,又引浊水”的好处是()①避免土壤污染②排泄土壤盐分③增加土壤肥分④提高地下水位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15.与古代“又引浊水”相反,现在引黃河水滴灌要先过滤净化,主要是浊水易()A.淤高农田 B.产生土壤污染C.损坏灌溉设备 D.加剧土壤盐盐碱化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16-18题。16.该区域最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A.土壤盐碱化 B.土地荒漠化 C.林地破坏 D.生物多样性锐减17.引起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人类活动是()A.工业生产 B.城镇建设 C.全球变暖 D.农业生产18.面对以上环境问题,宜采取的措施是()A.自然环境脆弱地区进行生态移民 B.大面积铺设草方格沙障,全面治沙C.改善荒漠化地区小气候,降低风速 D.大规模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草地总生物量包括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其中地下部分分为活根和死根生物量。活根生物量比例可作为草地退化与否的敏感性指标。下图示意三江源地区某草地生物量分配构成,Ⅰ、Ⅱ、Ⅲ代表退化程度不同的三种草地,其中极度退化的天然草地被称为黑土滩。据此完成19-21题。19.导致三种草地地上生物量低于地下生物量的主要原因是()A.强风 B.低温 C.干旱 D.过度放牧20.黑土滩、退化人工草地、未退化天然草地对应的序号分别是()A.Ⅰ、Ⅱ、Ⅲ B.Ⅱ、Ⅲ、I C.Ⅱ、I、Ⅲ D.Ⅲ、Ⅱ、I21.针对黑土滩的治理,下列措施合理的是()①设置围栏禁牧②禁捕食草动物③设置草方格沙障④补播草种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20年,在内蒙古、青海等黄河流域5省(区)启动实施了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项目。安排中央财政资金8亿元,在中央财政开辟了新的防沙治沙资金渠道。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中国第二大流动性沙漠,沙漠南部存在着多条断裂带,形成大小144个内陆湖泊景观,湖泊水位常年稳定,冬季不结冰。沙漠内形成了世界上最高大的复合型沙山群,沙山与湖泊共存景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下图示意“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周边地理事物分布”。(1)指出图中湖泊群的直接补给水源。(2)分析巴丹吉林沙漠中沙山的形成原因。(3)说明巴丹吉林沙漠成为中国第二大流动性沙漠的原因。(4)为遏制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两大沙漠“握手”,列举民勤县可以采取的措施。(2019·浙江·高考真题)研究表明,我国科尔沁草原在历史时期曾出现过草原与沙漠交替现象。下图为科尔沁草原沙漠化现状示意图。完成1-2题。1.导致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A.风沙入侵强度的不同 B.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C.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D.风力和流水交替侵蚀2.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有()①合理用水②全面造林③禁止放牧④生态移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018·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构成图。完成3-4题。3.引起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类活动是A.农业生产 B.工业生产 C.交通建设 D.居民生活4.我国新疆治理土地荒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是①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场 ②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③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 ④塔里木盆地中部废弃油田复垦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15·山东·高考真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7.(2014·广东·高考真题)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2013·海南·高考真题)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8-10题。8.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 B.乙 C.丙 D.丁9.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温度10.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2012·四川·高考真题)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11-13题。11.据图示信息推断,甲乙丙丁四个城市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应该是A.甲城市 B.乙城市 C.丙城市 D.丁城市12.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13.下列结论的依据,所用图示信息正确的是A.河流稀少,有内流河,所以该国为内陆国B.中、东部城市分布较多,故该国中、东部为平原C.位于温带地区,导致该国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D.降水量稀少且呈条带状分布,使该国植被呈现东西延伸、南北更替(2012·海南·高考真题)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问题。土地覆被类型面积/万hm2沙地468.7草地58.8盐碱地32.1耕地16.6沼泽地10.7建设用地1.414.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C.保护沼泽地 D.植树造林15.该区域可能位于A.云贵高原东部 B.松嫩平原中部C.黄土高原中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16.(2011·广东·高考真题)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17.(2010·全国·高考真题)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1998-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

分析甘肃民勤沙尘暴多发的地理因素。

考点冲关【答案】1.A2.C3.D【解析】1.根据题意知,塔拉滩地区以戈壁沙丘为主,风沙危害严重,说明该地植被覆盖率低,草场退化导致荒漠化问题,A正确;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湿润地区,该区域气候干旱,水土流失问题可能性很小,B错误;该地的地带性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森林破坏可能性小,C错误;土地盐碱化主要与不合理的灌溉有关,该区域可能性小,D错误。故选A。2.据乙图可知,太阳能板遮挡的地方,草类茂盛,结合该地区干旱多风沙的自然环境可知,该地区植被生长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水分,太阳能板阻挡太阳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可以使植被更好地生长,C正确;太阳能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风沙,减弱风力侵蚀,但这不是太阳能电池板对植被的作用,A错误;太阳能板阻挡太阳光,不利于改善板下光照条件,还会减少板下的土壤获得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土壤温度,BD错误。故选C。

3.光伏产业园引入牧羊产业,羊群啃食园区生长过盛的草地,降低植被高度,不能增加植被覆盖率,A错误;光伏产业园区内发展牧羊业,降低植被高度,不利于减弱风沙活动,不能提高附近水电站的水电发电量,B错误;该地多沙丘戈壁,牧羊业会降低植被高度,不能减缓沙丘移动,C错误;园区光伏发电和牧羊并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D正确。【答案】4.C5.C【解析】4.由第一张图可知,1979年之前,沙尘强度波动上升,A错误。1979之后,沙尘强度波动减弱,B错误。由第二张图可知,春秋季节的沙尘指数大于冬夏季节的沙尘指数,春夏强于秋冬,夏季变化比秋季大,C正确,D错误。故选C。5.根据图可知,近期沙尘程度减小,说明该地降水增加,②正确。盆地不会趋于干旱,①错误,AD错误。柴达木盆地海拔高,位于高空西风带,冬季风力强,③错误,B错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表物质松散,易形成沙尘天气,④正确,即②④正确,C正确。故选C。【答案】6.D7.B【解析】6.沙粒粒径小,质量小,更容易被风吹起,起沙的风速更小,A错误。厚田沙漠位于河谷地带,“地形平坦开阔”是西北沙漠的优势,B错误。沙漠沙粒起动风速大主要与沙粒有关,与当地风力大小无关,C错误。厚田沙漠东临赣江,是赣江古河床的一部分,属于东部季风区,降水多,湿度大,沙粒不易被风吹起,而西北干旱地区是以轻质沙粒为主的土壤,沙粒容易被吹起,所以厚田沙漠沙粒起动风速大的主要原因是沙粒湿度大,D正确。故选D。7.“厚田沙漠东临赣江,冬、春季裸露的赣江河床是其主要沙源地”,据此可知,厚田沙漠冬、春季的主导风向是偏东风,AD错误。江西位于我国南方,夏季吹偏南风,冬春季节吹偏北风,C错误,B正确。故选B。【答案】8.C9.D【解析】8.干旱地区大水漫灌之后,会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受地面蒸发旺盛影响,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水分蒸发后,水中盐分会在地表积累,造成盐碱化。因此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与大水漫灌、地势低平、地表径流缓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有关。和地下水位埋藏深无关,C符合题意。故选C。9.若该地采取春小麦/毛苕子(牧草)套种的种植模式,可以延长绿色覆盖时间,减轻蒸发量,减轻表土盐碱化,D正确。可以增加绿色覆盖密度,不能改良土壤结构,ABC错误。故选D。【点睛】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分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答案】10.B11.D12.A【解析】10.春季岀苗期,气温回升,蒸发旺盛,盐分在膜下积累明显,盐分上升;灌溉期由于用淡水灌溉,土壤盐分被淋溶而下降,但由于灌溉水量有限,随着灌溉的进行,土壤盐分逐渐增加并与淋洗达到平衡。收获期随着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土壤盐分大幅度下降。到了春季的非生育期,大水漫灌用水量最多,随着蒸发量增加,地下水中的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盐分最多,故①表示大水漫灌土壤表层盐分变化;膜下滴灌用水量少于大水漫灌,在春季土壤表层的盐分少于大水漫灌,故②表示膜下滴灌土壤表层盐分变化;膜下滴灌组合非生育期春灌既可以补充土壤水分,又可以起到一定的淋盐作用,从而使土壤表层盐分不会持续增长,故③表示膜下滴灌组合非生育期春灌土壤表层盐分变化;由于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返盐量较小,土壤表层总盐分含量最低,故④曲线表示膜下滴灌组合非生育期冬灌土壤表层盐分变化。故选B。11.膜下滴灌用水量有限,淋盐的作用不如大水漫灌,A错误;由图和上题分析,与大水漫灌相比,膜下滴灌灌溉期的盐分高于大水漫灌,没有有效避免盐碱化现象,BC错误;膜下滴灌用水量少,更节水,D正确。故选D。12.淋盐主要是灌溉水溶解盐分后下渗,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强,水分下渗少,下渗的深度也浅,故淋盐深度有限,A正确;春季降水少,地下水收入大于支出,地下水水位低,B错误;深层土壤解冻晚对表层土壤影响小,C错误;春季气候干旱,土壤缺水,灌溉用水量大,D错误。故选A。【点睛】土壤盐碱化的形成条件:地下水中要含有一定盐分;地下水距离地表要浅;存在地下水上升的动力,如蒸发等作用力。在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的地区,容易形成土壤盐渍化。地下水含有一定的盐分,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则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在土壤中。经过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会逐渐增加,形成了土壤盐碱化;对于很多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的地区,当洼地水分蒸发后,盐分残留在此处,也形成盐碱地。【答案】13.B14.B15.C【解析】13.结合材料分析,宁夏“惧雨”“缘地多碱气,雨过日蒸,则碱气上升”,由此可知,宁夏“惧雨”的根本原因是宁夏平原地势低平,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降水过后使地下水位升高,再加上宁夏平原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从而加重土壤盐碱化。故选B。14.材料中提到“缘地多碱气,雨过日蒸,则碱气上升”说明盐碱化严重,盐分易在水田中沉积,所以将水田清水排放,引入浊水,这样可以利于浊水中有机物沉淀,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又可随同清水排出盐分,②③正确,不存在污染,提高地下水,加重盐碱化,①④错误,故选B。15.引黄河水滴灌要先过滤净化,因为“浊水”中含有大量泥沙等细小颗粒物,现在灌溉主要是机械自动灌溉,先净化可减小设备的损坏程度,C正确。对淤高农田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黄河水污染小,B错误。盐碱化不是水源带来,而是灌溉方式不恰当所致,D错误。故选C。【答案】16.B17.D18.A【解析】16.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各种土地利用中耕地增加最多,水体面积减少最多,林地、草地面积也有所减少;由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因此应该是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并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故选B。17.根据上题及图中信息可知导致该区域土地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农业生产活动引起的。故选D。18.该区域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进行生态移民是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A正确;大面积铺设草方格沙障,全面治沙,成本过高,也不现实,B错误;改善荒漠化地区小气候,降低风速,不是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C错误;该区域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大规模植树造林,D错误。故选A。【点睛】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答案】19.B20.C21.D【解析】19.根据材料该地区表示三江源地区生物量示意图,三江源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冻土广布,植物死亡后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被微生物分解速度快,所以地上生物量比地下生物量少,B正确;强风、干旱和过度放牧在青藏高原地区与生物量的多少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20.极度退化的天然草地被称为黑土滩,读图Ⅱ中活根生物量最少,所以Ⅱ应为黑土滩;因为人工草地退化前比天然草地植株密度大,所以退化后的人工草地死根生物量比天然草地的生物量大,活根生物量比未退化的天然草地少,即Ⅰ为退化的人工草地,Ⅲ为未退化的天然草地。故对应的序号分别是Ⅱ、I、Ⅲ。故选C。21.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治理黑土滩应从合理放牧,实行圈养,种植牧草;禁捕食草动物,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泛滥成灾,导致生态失衡;草方格沙障主要是治理风沙对交通设施的影响,该地区不存在。故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D。【点睛】草类根系部位生物量高,其主要原因为草类根系发达,根系部位水分条件较好,适宜生物生存,根系对土壤营养物质和凋落物具有吸收功能,根系部位适宜微生物生存,草地发挥着维持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作用。22.【答案】(1)大气降水;地下水;凝结水(露水)。(2)气候干旱,地表物理风化明显,为沙山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物质来源;地表盛行偏西风(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携带大量沙尘堆积;沙山底基地形高低起伏,阻碍风沙流的运动;受地下水蒸发作用,沙山内部湿度较大,且顶部附近分布灌草植被,形成固定沙丘,随着沙尘持续堆积,形成高大沙山。(3)沙漠面积广大,沙漠流动空间大;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显著,地表干燥疏松,沙源丰富;气候干旱,全年降水少,地表植被稀少,对沙漠流动阻挡作用小;位于西北地区,接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大。(4)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类型的沙障,提高固沙效果,在流沙地采用机械压沙措施;生态移民,减轻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减少薪柴的砍伐;变天然放牧为舍饲畜牧业;充分利用水资源,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解析】本题以巴丹吉林沙漠为背景,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治理沙漠化的措施,考查学生读材料分析材料能力。(1)此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较少,材料中“湖泊水位常年稳定”说明湖泊补给是比较稳定的地下水、凝结水、少量的降水。(2)沙山的形成主要从沙源、风、阻碍物角度回答。本地位于我国西北非季风区,气候干旱,沙源是地表物理风化的疏松物;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风可以携带大量沙尘堆积;底基地形高低起伏成为阻碍风沙流的障碍;沙山顶部附近分布灌草植被,阻碍沙丘移动,形成固定沙丘,常年积累形成沙山。(3)根据材料分析,流动性沙漠主要从沙源、动力、植被覆盖率等方面进行分析。沙漠面积大导致沙丘流动空间大;风化作用显著导致疏松物质多,形成丰富沙源;地表植被稀少不能阻挡沙漠流动;接近冬季风源地,风力较大,动力足。(4)为遏制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两大沙漠“握手”,就是防治沙漠化。应该采取的措施应从设置沙障、增加植被、生态移民等角度分析。民勤县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设置不同类型的沙障对沙漠进行阻挡;增加植被可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可减少对植被的砍伐;合理放牧;栽培增加植被等方面回答;可通过生态移民来减轻环境压力,加快环境自然恢复。直通高考【答案】1.B2.D【解析】1.自然环境是荒漠化形成的基础,但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该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度地带,历史时期该地区出现农耕和畜牧业的多次变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是造成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主要原因,B正确。2.草原地区打机井是造成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用水是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措施之一,①正确。该地降水较少,不适合全面植树造林,②错误。禁止放牧过于绝对,也不现实,③错误。生态移民可减少该地人口数量,减少资源需求和人类活动,有助于防治该地荒漠化,④正确。故选D。【点睛】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存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因此不同区域荒漠化的成因不同,防治措施也不同,概括来讲是“因地制宜”四个字。如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选择往往要考虑区域的水分条件的差异,在水分条件充足的地方可以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而特别干旱的地区只能采取草方格沙障等工程措施。再如合理利用水资源,内蒙古东部应减少水井数量,而一些河流沿岸地区更要注意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此荒漠化的防治类问题不光要答出具体措施,更要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选择合适的措施。【答案】3.A4.C【解析】3.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原因主要有在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放牧;在半干旱的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过度农垦;由于农业规模的扩大,导致水资源利用不当,这些都属于农业生产活动,故选A。4.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场,会破坏自然环境,①错误;可以在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②正确;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合理分配水资源,③正确;塔里木盆地中部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废弃油田复垦不适宜,④错误。因此②③正确。故选C项。【答案】5.C6.D【解析】5.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对。根据材料,自然植被恶化,A错。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B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错。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A错。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答案】7.D【解析】试题分析: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减弱风速,拦截风沙流中的沙尘,风速降低,降低风速进而减少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A错;植被的出现产生的阻挡作用,降低了风沙流的携沙能力,增加风沙堆积,B、C错;植被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容易形成沉降,D对。【答案】8.D9.B10.C【解析】8.本题考查土壤盐渍化的分布。图例中显示有冰川,该地河流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有时令河,会发生断流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