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22年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基础课时案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课后训练_第1页
【创新设计】2022年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基础课时案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课后训练_第2页
【创新设计】2022年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基础课时案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课后训练_第3页
【创新设计】2022年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基础课时案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课后训练_第4页
【创新设计】2022年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基础课时案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课后训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题对点练考点一生长素的发觉及植物向性运动1.(2022·潍坊联考)下列有关植物向性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茎与根对重力刺激的反应不同是由于它们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B.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与单侧光照无关C.茎的向性运动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特点D.失重状态下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丢失了向地生长的特性解析茎对生长素敏感性较弱,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远地侧高,故近地侧促进作用更明显;根对生长素敏感性较强,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A项正确。单侧光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B项错误。无论是重力作用还是单侧光的作用,生长素对于茎都表现为促进生长,不能体现其抑制作用,C项错误。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过程,失重状态不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D项错误。答案A2.依据所学学问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为不透光的锡箔帽和套)()A.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比B.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②、③进行对比C.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①、⑥进行对比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①、③、⑤解析依据题目信息和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与内因,找出各争辩课题的自变量;再依据试验对比试验的设计方法找出能形成相互对比的试验。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所以在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的试验中,尖端是否感光为该试验的把握条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是单侧光,所以在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的试验中,是否进行单侧光照射是该试验的把握条件,应设置①、③进行对比;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是尖端的生长素分布不均,所以在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的试验中,是否有尖端是该试验的把握条件,应设置②、③进行对比。图①尖端受光均匀,应直立生长。答案A3.科研人员为探究生长素对根尖生长的影响,以琼脂块和水稻根尖为材料进行了如下试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组别对根的处理方式生长状况1黑暗直立生长2单侧光照射背光弯曲生长3黑暗(一侧贴琼脂块)直立生长4黑暗(一侧贴含10-8/(mol·L-1)生长素的琼脂块)向贴琼脂块一侧生长5黑暗(一侧贴含10-6/(mol·L-1)生长素的琼脂块)?A.第2组与第4组说明单侧光照引起根尖生长素分布不均匀B.第3组试验的目的是确定琼脂块对根尖生长无影响C.第5组根尖的生长状况应当是“向贴琼脂块对侧生长”D.根尖背光弯曲生长说明生长素对根尖生长有抑制作用解析A错误,第2组与第4组对比不能说明单侧光照引起根尖生长素分布不均匀。B正确,第3组试验的目的是排解琼脂块对根尖生长的影响。C错误,第5组根尖的生长状况应当是“向贴琼脂块一侧生长”。D错误,根尖背光弯曲生长说明根尖背光侧的生长素对根尖生长有抑制作用,但是根尖向光侧的生长素对根尖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答案B4.(2022·江西景德镇高三质检)下图为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两种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这两种现象的产生都与单侧光影响了生长素分布有关B.甲图中生长素在背光侧多,细胞伸长快,所以消灭向光生长现象C.乙图中茎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D.乙图中植物根水平生长,以利于吸取土壤中的水分解析植物的向光性是单侧光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引起,而茎的背地性是由于重力对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引起,故A错;植物向光性的缘由是背光侧生长素多,促进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少,促进生长慢,故B正确;茎的背地性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促进作用,没有体现抑制作用,故C错;植物水平放置后,根是向地生长,故D错。答案B5.(2022·山东济南高三质检)下面是有关燕麦试验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燕麦胚芽鞘的某些部位纵向插入了云母片。请分析图中a到f的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正确的一组()A.a<b、c=d、e=fB.a<b、c=d、e<fC.a<b、c<d、e=fD.a>b、c=d、e<f解析图中是有关燕麦试验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燕麦胚芽鞘的某些部位纵向插入了云母片。那么,由于单侧光的照射,生长素背光运输,尖端没有云母片的阻挡不能运输到背侧,所以a<b;单侧光的照射,生长素被光运输,尖端有云母片的阻挡,所以c=d;单侧光的照射,但是琼脂块上的生长素不进行背光运输,所以e=f,因此A正确。答案A考点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6.(2022·郑州质量猜测)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以下现象或做法没有体现出高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的是()A.根的向地性生长B.茎的背地性生长C.植物的顶端优势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作为除草剂杀死双子叶杂草解析根的向地性生长的缘由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根的生长受到抑制,A符合题意。茎的背地性生长的缘由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较快,B不符合题意。植物的顶端优势产生的缘由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C符合题意。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作为除草剂杀死双子叶植物的原理是用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杂草生长,D符合题意。答案B7.某植物正常传粉形成幼果后,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幼果,可能消灭的是()A.种子明显增多B.形成无子果实C.部分果实脱落D.果实较大解析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能防止落花落果,但高浓度能疏花疏果。答案C8.(2022·山东文登高三期中统考)科学争辩发觉,某植物茎段再生时,根总是由近根端长出,叶从近苗端长出(见下图),这种现象被称为极化再生。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近根端属于形态学的下端,近苗端属于形态学的上端B.茎段截取后近根端的生长素向着近苗端运输C.极化再生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D.生长素对离体茎段细胞的生长具有重要调整作用解析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从近苗端向近根端运输。答案B9.(2022·广东百所高中高三联考)将某植物的胚芽鞘放在单侧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右图为该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横切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来促进植物的生长B.单侧光来自b侧C.a侧细胞的细胞周期短D.其向光侧相当于将茎横放的远地侧解析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的伸长来促进植物的生长,A错误;由图可知b侧生长快,所以单侧光来自a侧,B错误;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细胞为成熟细胞,没有细胞周期,C错误;单侧光下植物会向光生长、横放的茎会向远地侧生长,所以其向光侧相当于将茎横放的远地侧,D正确。答案D10.(2021·河北百校联盟质检)生长素类似物2,4-D能除去单子叶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为了争辩不同浓度的Basta除草剂(作用机理类似于2,4-D)对一般玉米、转Bar抗除草剂基因(能表现出对Basta的抗性)玉米及玉米地中双子叶杂草X生长的影响,争辩小组进行了有关试验,得到如下曲线。则图中与一般玉米、转Bar抗除草剂基因玉米及双子叶杂草X对应的曲线分别为()A.甲、乙、丙B.丙、乙、甲C.乙、甲、丙D.乙、丙、甲解析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最敏感,对应于甲曲线,转Bar抗除草剂基因对生长素应最不敏感,一般玉米界于两者之间,故D选项符合题意。答案D11.(2022·江西南昌调研)如图表示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与生长素浓度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单侧光作用下,若胚芽鞘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a,则背光侧为bB.将植物体水平放置,若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c,则远地侧为dC.若曲线Ⅰ表示生长素对植物茎的作用,则曲线Ⅱ表示对根的作用D.若曲线Ⅰ表示生长素对双子叶杂草的作用,则曲线Ⅱ表示对单子叶作物的作用解析生长单位长度所用时间越长,说明生长速度越慢,而胚芽鞘背光侧的生长速度比向光侧快,因此A错误;根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远地侧,因此B错误;根对生长素比茎敏感,C错误;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比单子叶植物敏感,因此D正确。答案D12.(2022·绵阳诊断)根部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照射下会向背光一侧运输,图示为争辩单侧光的光照强度与根弯曲角度关系的试验装置和试验结果。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试验可以验证生长素对根部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B.光照强度越强,根部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得越多C.单侧光照强度越强,向光侧的生长素促进作用越强D.根背光弯曲生长是环境影响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解析根部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照射下会向背光一侧运输,因此根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根背光生长,说明生长素对根部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由题中曲线可以看出光照强度越强,根部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得越多;单侧光照强度越强,根背光弯曲的角度越大,是根背光侧生长素过多抑制作用过强所致;根背光弯曲生长是环境影响基因组的程序性表达所致。答案C大题冲关练13.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整。图(一)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状况,图(二)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不同的植物器官或不同的植物的生长影响。请分析回答。(1)从图(一)可以看出________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若图(二)的甲、乙曲线分别代表生长素对植物的根和茎生长的影响,经分析可知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______,A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若图(二)乙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且已知该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现测得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________m(填“大于”或“小于”解析(1)图(一)曲线显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即种子从休眠到萌发)脱落酸的含量在不断下降,而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含量在种子解除休眠初期都在增加,说明脱落酸含量高时,会抑制种子萌发,含量低时则种子的休眠被解除,故可推知脱落酸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2)图(二)的两曲线均显示,生长素在浓度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高时抑制生长,因此,图(二)可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生长素在A点所对应的浓度时,其对根和茎生长的促进作用相同;若植物表现出向光性,则向光侧生长素浓度肯定小于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因而向光侧生长速度比背光侧要慢,结合图(二)可知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应小于m。答案(1)脱落酸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2)具有两重性(或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对茎和根的生长的促进作用相同小于14.(2021·山东潍坊一模,34)植物的根是合成激素的主要器官,又是植株生长发育的基础。请回答相关问题。(1)当争辩水稻胚芽鞘的向光生长时,发觉根具有背光生长现象,经争辩该现象也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现已测得图中A、B、C、D四处生长素浓度,请在坐标曲线上标出A、B、C、D对应的位点。根的背光生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__特点。(2)主要由根尖产生并且与生长素和赤霉素等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3)干旱会导致植物体内生长素、赤霉素等明显削减,脱落酸和________大量增加,从而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促进叶片等器官________过程。(4)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________。有同学设计如下试验验证“植物根尖产生的生长素在幼根处进行极性运输”,请绘图表示试验组结果并标注说明。解析(1)胚芽鞘和根的尖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后,都会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使得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即B>A,C>D。对于茎来说,A侧和B侧的生长素浓度都是促进生长,故A、B点应标在横线之上;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于茎,所以对于根来说,D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D点应标在横线之上,C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C点应标在横线之下;根的背光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2)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都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三者具有协同作用。(3)乙烯和脱落酸具有协同作用,都能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促进叶片的年轻和脱落。(4)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运输方向有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时,应当再加一个方向相反的试验组。答案(1)见下图两重性(2)细胞分裂素(3)乙烯年轻和脱落(4)主动运输见下图15.(2022·潍坊模拟)回答下列有关生长素的问题。(1)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到相邻侧芽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ATP。(2)下图是某学校高二同学依据西瓜受粉后,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过程绘出的变化曲线(注:横坐标示实际天数,纵坐标示子房直径大小),其中a曲线表示正常受粉状况下的记录。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①曲线a表示子房直径渐渐________,受粉后与子房能发育成果实有关的主要激素是________。②曲线b表示子房直径渐渐______,说明子房________,曲线b下降的可能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理由)。(3)对比曲线a和曲线b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说明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生长素从顶芽运输到侧芽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即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