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专题三综合测试卷_第1页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专题三综合测试卷_第2页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专题三综合测试卷_第3页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专题三综合测试卷_第4页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专题三综合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综合测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开很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简洁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唱歌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准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力量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由于无法准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圣诗的溯源争辩实际上必定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很多原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很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依据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假如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争辩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分。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由于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作的状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明显大异其趣。(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争辩》)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争辩诗歌起源时清楚地区分出来的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B.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唱歌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C.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比不上圣诗。D.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它们之间相互有影响。解析“清楚地区分出来”说法不精确     ,原文第一段中说的是“似可区分出来”。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将诗歌的起源区分出圣诗和俗诗两个不同的源头并分别加以探讨,虽然可以避开不少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但还不能很确定地说彻底解决了诗歌起源的问题。B.文明早期的圣诗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可能是由于它在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的地位。C.很多原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从固定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变成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性的俗诗,皆因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D.安德鲁·兰认为: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他的观点恰好说明诗歌的起源有“圣”与“俗”的区分。解析“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错误,第三段中说圣诗向俗诗的转化是“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而发生的,而这个过程是不行逆的。答案C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当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力量的产生为前提,但圣诗源于宗教文化,俗诗源于世俗文化。B.我国境内很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照旧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C.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由于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中创作的,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的宗教目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D.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中国的《诗经》等,都是当时准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的圣诗。解析《诗经》中的内容只有“颂”可以算作圣诗。答案D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王景,莱州掖人,家世力田。景少倜傥,善骑射,不事生业,结里中恶少为群盗,勇果有盛名。梁大将王檀镇滑台,以景隶麾下,与后唐庄宗战河上,檀有功,景尝左右之。庄宗入汴,景来降,累迁奉圣都虞候。清泰末,从张敬达围晋阳,会契丹来援,景以所部归晋祖。天福初,授相州刺史。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二年,大破契丹众于戚城,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郑州防备使,出为晋州巡检使,拜横海军节度。契丹至汴,以其党代景。景归次常山,闻契丹主殂乐城,即间道归镇,斩关而入,契丹遁去。周祖微时与景善,及即位,加兼侍中。景起身行伍,素无智略,然临政不尚刻削,民有讼必面诘之,不至大过即谕而释去,不为胥吏所摇,由是部民便之。广顺初入朝,民周环等数百人遮道留之不获,有截景马镫者,俄以景为护国军节度,岁余,迁镇凤翔。世宗即位,加兼中书令。先是,秦、凤陷蜀,州旁蕃汉户诣阙请收复,世宗命景与向拱率兵出大荼关进讨,连陷砦栅,遂命景为西面行营都部署,大破蜀军于上邽,斩首数万级。宋初,加守太保,封太原郡王。建隆二年春来朝,太祖宴赐加等,复以为西面缘边都部署。四年,卒,年七十五。赠太傅,追封岐王,谥元靖。性谦退,折节下士,每朝廷使至,虽卑位必降阶送迎,周旋尽礼。左右或曰:王位尊崇,无自谦抑。景曰:人臣重君命,固当如是,我惟恐不谨耳。初封郡王,朝廷以吏部尚书张昭将命,景尤加礼重,以万余缗遗昭。左右或言其过厚,景曰:我在行伍间,即闻张尚书名,今使于我,是朝廷厚我也,岂可以往例为限耶?(选自《宋史列传十一》)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景隶麾下 隶:附属,属于B.拜横海军节度 拜:授予C.周祖微时与景善 善:友好D.民有讼必面诘之 诘:责怪解析诘:审问。答案D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B.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C.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D.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解析留意主语。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景家里世代都是种田的。他不从事生产的正事,早期曾三易其主,先后侍后梁后唐后晋。B.后晋二年,在戚城大败契丹军,累迁至横海军节度,但后来契丹攻入汴京,用契丹人取代王景的职位。C.王景虽行伍出身,但办案公正且亲力亲为,王景有事有求于民,民皆能为其行便利之门。D.朝廷让吏部尚书张昭来传达旨意,王景用万余串钱厚赠于他,以表示敬重和谢意。解析“便之”意动,民众认为这件事带来了便利(是王景给民众带来了便利)。答案C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1)景归次常山,闻契丹主殂乐城,即间道归镇,斩关而入,契丹遁去。(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先是,秦、凤陷蜀,州旁蕃汉户诣阙请收复。(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王景归途停留在常山时,听说契丹主死在了乐城,马上抄小道回到自己的防区(横海军),攻入城关,契丹人逃跑了。(2)从前,秦、凤两州被蜀军攻陷,两州旁边的蕃汉人到朝廷恳求收复(失地)。参考译文王景是莱州掖人(现在的莱州市),家里世代都是种田的。王景年轻时风流倜傥,擅长骑射,不从事生产的正事,和同乡里的恶少年结伙做强盗,英勇果敢有很大的名气。后梁大将王檀镇守滑台,由于王景是隶属他的部下,于是与他一起和后唐庄宗李存勖奋战于黄河边。王檀有功,王景在其左右侍奉。庄宗攻入汴京,王景投降庄宗,迁升为奉圣都虞候。清泰末年,跟从张敬达围攻晋阳,遇到契丹来支援,于是王景率领其部下归顺晋祖。天福初年,被授予相州刺史。范延光拥据邺城叛乱,所属郡县多被他胁迫而听从他,唯独王景分兵拒守。晋祖表彰他,让他升迁耀州团练使。后晋二年,在戚城大破契丹,又升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担当郑州防备使,后又出京担当晋州巡检使,被授横海军节度使。契丹攻入汴京,用他的乡党取代了王景。王景归途停留在常山时,听说契丹主在乐城死了,随即抄小道回到自己的防区(横海军,在沧州),攻入城关,契丹人逃跑了。周祖在还没发迹时(窘迫时)与王景交好,等到即位后升他兼做侍中。王景从行伍起家,平常也没什么智谋,然而面对政务并不薄情,民众有案子,肯定当面审问,没有大的错误,就训练一下然后就放了他们。不被下面的官吏动摇,因此当地民众都认为带来了便利。广顺初年进朝做官,民众数百人挡在道上想留住他但没能留住,也有拉住王景马两边的脚踏(以此想留住他)。过不久,又让王景担当护国军节度,一年之后,又升迁镇守凤翔。晋世宗即位,升为中书令。从前,秦、凤两州被蜀军攻陷,州旁的少数民族的人到朝廷恳求朝廷派兵收复失地,晋世宗命令王景和向拱率兵出大荼关讨罚,相继攻陷砦栅,于是命令王景担当西面行营都部署,在上邽大破蜀军,斩敌首数万级。宋初,担当太子太保,被封太原郡王。建隆二年春来朝,宋太祖设宴赏赐,又让他担当西面缘边都部署。四年,死,享年七十五。赠太傅,追封岐王,谥号元靖。王景性格虚心,对下属谦和有礼。每朝廷有使臣到,即使地位不够高的人也肯定降阶送迎,周到有礼。左右的人有人说:王位当然要尊崇,也不要过于压抑自己。王景说:人臣看重君命,原来就应当这样,我只是担忧不够谨慎罢了。当时被封郡王,朝廷让吏部尚书张昭来传达旨意,王景特殊看重,用万余串钱赠送张昭。左右的人有人说这个礼太大。王景说:我在当兵的时候,就听说张尚书的大名。现在出访于我,是朝廷对我的厚爱啊。我怎么可以拿以往的旧例来限制呢。(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8.首联哪一个字堪称全篇“诗眼”?请简要赏析其妙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倚”字。(1分)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动听动听,守城战士斜靠城楼,好像沉醉在迷人的秋色和动听的角声里。(1分)一个“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势,(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清静、征人无事的和平气氛。(2分)(假如答“断”字,言之成理也可,最多不超过4分)9.尾联接受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比方(答“化抽象为具象”也可,1分)。诗人通过在边关的所见所闻,感受到边关无战事、百姓常往来的清静祥和的氛围,诗人由衷地期望,边关少数民族的友好感情能像眼前这条大河一样,长期地向南流入中原,(诗句分析2分)表现了诗人期盼边关永无战事,民族永久团结的思想情感。(思想感情2分)(表现手法答“直抒胸臆”或“卒章显志”并作具体分析也可,视答题状况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2)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3)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4)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5)________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晏殊《蝶恋花》)(6)时运不济,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答案(1)砯崖转石万壑雷(2)万里悲秋常作客(3)犹抱琵琶半遮面(4)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昨夜西风凋碧树(6)命途多舛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韩先生阿成韩先生是中学教员,讲语文,送毕业班,不求升学率。备课了,一盒烟,一盒火柴,一杯茶。没有教学笔记,只是在语文书上写几句点评,或好,或某句是败笔。上课了,信马由缰。同学说,听韩老师的课,一会儿工夫,就下课了。韩先生在家里,眼睛看不见活儿。韩先生的女人很观赏这一点,男人嘛。韩先生很赞同金圣叹的一句话:一是交友,一是清谈。我生疏韩先生,大约有二十余年。记得韩先生的女人坐月子,没奶。韩先生把老爷子传给他的一件东西,翻出来了,是一只梨木做的,紫檀色的木匣子。盖底有字,是毛笔楷书——“永赐子孙”。匣子共有四个格。一个格内有四只茶碗,都是绷瓷镶金边儿的。每只独自一个外形:花瓣的、长方的、斗形的、八角的,等等,不重复。好玩儿的一点,每只茶碗,盛的水量一样多。南岗秋林四周,有一家古玩收购处。韩先生夹着木匣子,进去了,问:“这东西收吗?”管收古玩的,先把木匣的四周看了一遍,然后,抬眼看了韩先生一眼。抽出匣盖,读了读盖底上的字,又抬眼看了韩先生一眼。四个格子抽出来,看了一遍,又看了韩先生一眼。先生说:“多少钱?”秃顶说:“二十八元。”韩先生说:“行。”先生得了钱,换了二百多个红皮鸡蛋,一个猪肘子。女人的奶水,其次天,就下来了。韩先生的旧学根底不错,得益于老爷子的学问。老爷子刚刚解放那一年,摔断了腿,坐在家里讲学。韩先生那时,年龄尚小。晚上躺在被窝里听家父给同学讲学。唐诗,《古文观止》,听过几遍,半懂不懂,记住了一些。后来,韩先生上了师专,班主任刘铁夫,期末给韩先生写的评语,就是四个字:“厚古薄今。”韩先生的婚事,是病榻上的母亲最为牵怀的一件事。韩先生去一位伴侣家串儿门,生疏了这位伴侣的小姨子。姑娘常去商业医院,挂念照看韩先生的母亲。老母亲对韩先生说:“你跟这个姑娘好好处吧。”韩先生就跟她处了。看了一场电影,叫《早春二月》。看过电影,都晚上十点多了,把姑娘送回家。韩先生又匆忙去了医院。韩先生对我说:“街上一个人也没有。”韩先生这一夜很开心。心情也特殊好,睡不着觉了。韩先生结婚,看钱不够,把老爷子留下的一些石印,一些字帖,还有老爷子自己画的画儿,选一些像样的,卖掉了。结婚,双方都没通知单位。来了几个知近的好友,去女方家里,领出姑娘,给丈母娘规法规章行了个礼,说:“那我们就走了。”丈母娘说:“好好过日子。”这家算成了。韩先生讲求“滋润”二字。他期望文章也能是这样。我笑着说,这不行能。韩先生有些恼了。我说,穿衣戴帽各好一套。不能强求全都。韩先生说:“现在的作家们误入歧途了,也就是我有耐性,还能看下去。”韩先生看文章,可谓入木三分。我向很多文学伴侣(都是业余的作家,评论家)介绍韩先生。这些伴侣们去过一次,再就不去了。说韩先生话说得太玄,人还牛性。嘻,受不了。我问他们韩先生都说了些什么?他们说——韩先生说:写小说,就是在生活里溜达溜达可遇而不行求嘛。韩先生说:你还得练练怎么用笔说话,还是话没说好。韩先生说:把话说糊涂简洁,把话说明白难,这话,等你上点岁数就明白了。韩先生说:风格流派不是后学来的,生就的骨头,造成的肉,顺其天性,方能得其发达。韩先生说:评论家是想说生活是简单的,而且是深刻的;小说家是想说生活是简洁的,而且是有味道的,细想起来,大家活得都不简洁。我听了,觉得韩先生到底是先生,迂起来也真是没个底呀。怎么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同学去教呢?后来,我去韩先生家里,韩先生还向我问起那几位。我说:“有缘千里来相见,无缘对面不相识。”韩先生想了想,笑了自己一回,说:“就是呢。”韩先生已是五十岁了人了。再过个十年二十年的,或是三十年,就可能去世了,没他这个人了。人的一生,其实过得很快,彼此能聊上几句呢?这里写一写,也算对伴侣的一点情分。(文章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题目用《韩先生》代替了《韩老师》,是由于“韩先生”身上的“先生”气超过了“老师”气,对待韩先生身上的“先生”气,作者是不赞成的。B.“韩先生师专的班主任刘铁夫老师评价他‘厚古薄今’,韩先生不以为然。”句中“厚古薄今”含有示意韩先生极宠爱古文,厌烦现代文的意思。C.文中“风格流派不是后学来的。生就的骨头,造成的肉,顺其天性,方能得其发达”一句,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作家们天生的秉性,生来就有的素养、品德等因素。D.小说语言风格简洁洁净。该具体的就长,如“晚上躺在被窝里听家父给同学讲学”,该简短就短,如“这家就算成了”,运用自如,叫人佩服。E.作者塑造韩先生这一一般的市民形象,实质上也是在写一种生活状态,韩先生在生活观、人生观等方面对我们也有肯定的启示和影响。(2)写老师不把笔墨多花在教书育人上,而是写其“当瓷器换钱”、“处对象”等日常俗事,有何好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韩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韩先生讲求的“滋润”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A项,对待韩先生身上的“先生”气,作者并没有不赞成的。B项,文中并没有说韩先生厌烦现代文。C项,这句运用的是比方的修辞。答案(1)DE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A、C不给分。(2)①写韩先生的一些典型的日常生活俗事,能更丰富全面地呈现仆人公——韩先生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活。②写老师,不写其教书育人,能吸引读者的阅读爱好。(每点3分)(3)①古文功底深厚,文学素养高。②不看重金钱,看重亲情。③活得滋润、潇洒、率真。(每点2分)(4)①生活上:韩先生在家里眼睛看不见活儿的,很赞同金圣叹的一句话:一是交友,一是清谈。②物质上:不看重金钱,用祖传的家产为家人换东西。③文学上:写小说应当关注生活,再现生活的本身;应当清楚精确     的表达,不能故弄玄虚,以让人看不明白取胜。④韩先生的滋润,是一种潇洒,是一种率真,是一种淳朴。现在生活中能像韩先生这么“滋润”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也应当像韩先生这样放下一些东西,才能活得滋润。(每点2分)四、有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至情至性傅斯年岱峻一代学人傅斯年,这些年已成学界争辩的热点,甚至成为公众争辩的话题。他豪放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柔韧的心,有着近乎赤子般的童真。正如胡适所评价的:“他的感情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存,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傅斯年曾致函代理所务的李济:“同仁几全到昆明,大可安定矣。在云南总是‘羁旅之人’,理当‘入门而问禁’。同仁迁移安适,至慰。弟意在昆明可作长期想。所址租地以全租为宜,临大(联大)如建筑,似可入一股……”秋天,傅斯年偕妻子来到昆明,与史语所历史组主任陈寅恪同住靛花巷宿舍,傅家住一楼,陈家住三楼。傅斯年和陈寅恪既是留学欧美的同窗,又是姻亲。为躲避敌机轰炸,人们在楼下空地上挖有防空洞。每次警报一鸣,众人争先恐后往楼下跑,傅斯年却拖着肥胖之躯往楼上冲。他担忧陈寅恪视力微弱,行动不便,每次总是把陈寅恪搀扶下来,送进防空洞。1938年9月28日,昆明再遭轰炸,死伤很多。城里的文教单位又开头迁往郊外。史语所搬迁至龙泉镇,中国营造学社迁往麦地村……人们渴望片刻清静,开头了安居工程。傅斯年在棕皮营村村长赵崇义的西院租了块种竹笋的地,盖了五间房。落成后,一家三口喜迁新居。1939年1月,傅斯年为爱子仁轨画了一张旅程图,他要年仅四岁的儿子记住逃难的经受。他在图上题:“小宝的一个生日,是在牯岭外公外婆家过的。爸爸在南京看空袭。生下三年,走了一万多里路了!”那时的傅斯年,或许在幻想这个家庭不会再面对分别。转瞬就是1941年的春瘟季节。3月,傅斯年被送进重庆歌乐山下的中心医院。这次生病,是几年来心力交瘁积劳成疾的总爆发。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中谈道:“去年初冬,敝所奉命自昆明迁川南,其时甚为劳碌,又以兼任敝院总干事长之故,更感生活之担忧定。今年在二、三月中,五十天内,一连开会五次,长者如参政会之十日,短者不过一日,但属于敝院者,须弟事先预备,又以有各种不如意事,时有暴怒。”住院四个月后,傅斯年回到歌乐山上的家里养病。傅斯年在李庄的时候遇到李方桂的儿子和向达的儿子打架,一个五岁,一个八岁。五岁的打不过八岁的,李方桂的夫人就来找向达的夫人,两位夫人争得不行开交。这时候经过的傅斯年看到了,向双方赔礼赔礼,连说:“你们两个消消气,都不要吵了,都怨我。”边说还边作揖:傅斯年处理这事看似“低三下四”,但他是为了敬重李方桂、向达两位专家,让他们安心争辩,不为家庭琐事分心。弟子们见了傅所长,都似老鼠见了猫。马学良写道:“当时我们小辈,晚饭后在田边闲逛     ,远远看到傅先生迎面走来,都转身急急奔逃,假如逃脱不了,就会被抓去下棋;其实傅先生心不在棋,意在思考某一学术问题,或天下兴亡大事,不过借棋定神,心有别属。因而经常高举棋子而迟迟不落,令知者感怀,不知者惊诧,也有传他是借机测试,以便了解你的智能和学术造诣。”1947年,傅斯年高血压发作,他在妻儿的陪伴下赴美就医,抵美后,傅斯年先生在波士顿伯里罕医院治疗。血压正常后,移居新港静养。1948年夏,傅斯年的病情稍见好转,他突然执意要回国。他的夫人劝他多疗养一阵,他说:“国内要做的事太多,岂可偷闲而安居异国?”1948年8月,夫妇俩回到风雨飘摇的中国。1948年底,时局日趋危急,傅斯年在南京忧心如焚,旧疾复发,血压猛升,加之感时忧国,心情极劣。正是在那几天里,傅斯年接到任命前往台湾,接掌台湾高校。1950年12月20日下午,傅斯年列席省参议会,回答参议员质询后,竟一头倒地。当晚11时23分,与世长辞。傅斯年逝世时,正在美国读中学的傅仁轨,无钱回台奔丧。(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傅斯年是一代学人,文章用胡适的评价来说明他有着豪放的外表和柔韧的内心,正因如此,他才成为学界争辩的热点,甚至成为公众争辩的话题。B.傅斯年与陈寅恪既是留学欧美的同窗,又是姻亲。他们同住靛花巷宿舍时,赶上敌机轰炸,傅斯年总要上楼去扶视力微弱的陈寅恪下楼。C.昆明再遭轰炸后,城里的文教单位迁往郊外。傅斯年在棕皮营村种地、盖屋,获得了临时的清静,他期望这个家庭不会再面对分别,但这种想法格外不切实际。D.文章引用了很多传主傅斯年的话,同时又用弟子马学良怕与傅斯年下棋的事,更有利于直接表现傅斯年的内心世界,更突出了他的精神面貌。E.傅斯年因高血压发作到波士顿伯里罕医院治疗。1948年夏,病情稍见好转,考虑到国内要做的事太多,便不顾夫人的劝告,执意要出院回国。(2)通观全文,傅斯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傅斯年的弟子为什么怕陪他下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开头说傅斯年“豪放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柔韧的心”,文章是怎样体现他的“柔韧”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A项因果关系无中生有。C项“他期望这个家庭不会再面对分别”的说法不精确     ,原文中是“或许在幻想这个家庭不会再面对分别”。D项错在“直接”二字,“用弟子马学良怕与傅斯年下棋的事”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答案(1)BE(2)①关怀他人,心地和善。敌机轰炸时,担忧视力微弱的陈寅恪行动不便,冲上楼扶他下楼;为使李方桂和向达安心于争辩,安静了两家的纠纷;②渴望清静,珍惜幸福。为儿子画了一张逃难的地图,要儿子记住逃难的经受;③勤于治学,敏于思考。弟子们都怕见他,他在下棋时都思考问题;④感时忧国,关怀国事,积劳成疾。在波士顿病略微好转就马上回国。(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3)下棋,是傅斯年思考问题的方式,借棋定神,对某一学术问题或天下兴亡大事进行深化的思考。(3分)他借机测试,以便了解你的智能和学术造诣。(3分)(4)①傅斯年一家三口在棕皮营村安居后,他为儿子画了一张旅程图,让儿子记住逃难的经受。这里,我们看到傅斯年性格温存的一面,也感受到在训练孩子方面的认真良苦。(4分)②傅斯年为了不让向达和李方桂为家庭琐事分心,安心于争辩,“低三下四”地劝架,替他们的夫人相互赔礼赔礼。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傅斯年爱护他人、敬重他人的一面。(4分)第Ⅱ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昨日亚冠小组赛第五轮战罢,由于主场被广岛三箭逼平,国安面临着壮士断腕的局面,国安高层也对下一场竞赛下了必杀令。B.始终以来,安防监控的网络问题层出不穷,网络的不流畅都让安防人士头痛不已。4G时代的到来无疑给网络摄像机的进展带来福音,让网络监控变得如狮子搏兔,不费吹灰之力。C.在今日的师生沟通会上,张老师说:“刚才刘芳同学的发言比较全面,但难免挂一漏万,请大家再来补充。”D.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简单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化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必需夙夜在公、勤勉工作。解析A.壮士断腕: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马上截断,以免毒性集中全身。比方做事要当机立断,不行迟疑、姑息。B.狮子搏兔:比方对小事情也格外重视,用出全部力气来完成。C.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周,遗漏很多。D.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犹如处于深渊边缘一样,如若在薄冰上行走一般。比方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答案D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中心纪委监察部网站昨天发布署名文章称,当前反腐倡廉呈现出了“中心高度重视”、“百姓高度关注”、“贪官高度紧急”之“三高”,治理腐败需要“零容忍”。B.依据训练部要求,今年中心部门所属高校将适度降低在属地的招生方案比例,用于招收更多的农村同学,进一步提高农村同学升入重点高校的比例。C.“4·13”D.有名作家琼瑶最近写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封公开信,称编剧于正涉嫌抄袭她的作品,并恳求广电部门停止涉嫌抄袭节目的播出。于正则回应说是“一次巧合和误伤”。解析A.“呈现出”缺少宾语中心词“态势”;B.“用于招收更多的农村同学”的主语应当是“削减的方案”,而非“高校”或是“比例”;C.强加因果。答案D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俗”有通俗与庸俗之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俗是宠爱朴实的。唐代李绅的诗《悯农》何其通俗!又何其朴实!但通俗又不等于朴实,白居易的《忆江南》就于通俗中见绮丽。①惠洪《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见通俗并非脱口而出。②通俗的诗是不卑俗、也不浅薄的。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一首明朗流畅、情趣迷人的好诗。③“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简洁却艰辛。”这两句诗道破了通俗的隐秘。④中国古代很多有名文人都推崇通俗。⑤平易浅显是指通俗,俗不行耐是指庸俗。⑥白居易有意识地追求通俗,王安石誉之为“白俚”。A.⑤④⑥①③② B.⑤③②④⑥①C.②③⑤⑥④① D.③②④⑥①⑤解析留意前后照应。答案A1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哈佛的一位文学教授在介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将教室的窗帘全部拉上,点起一支蜡烛,说这是普希金;然后又点起一支蜡烛,说这是果戈理;接着再点起一支蜡烛,说这是契诃夫;最终,他打开窗帘,阳光撒满教室,他说,这就是托尔斯泰。关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这位哈佛教授的两个主要观点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黑暗中的俄国带来了光明;②托尔斯泰是俄国最宏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17.下面几个语境中的语言表述都存在不得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6分)①某电视剧中,即将毕业离校的同学小张送给辅导员老师一幅画作为留念,辅导员老师一边接过礼物一边说:“多谢小张,那我就笑纳了。”②小李某日收到同事的一张请柬,上面写着:“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庆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③小李的伴侣新开一家酒楼,小李受到邀请,他答谢道:“贵酒楼开张大吉,不论是多忙,到时我也肯定会拨冗光临……”④某学校广播站播送时事新闻:北京连续突然的强降雨,造成野三坡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