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吏制度_第1页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_第2页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_第3页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_第4页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

中国古代官制发展概述一、(一)夏商周时期的官制夏朝官制1.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最高统治者是“王”,其下设有各种职官。夏朝时期国家规模较小,机构也简单,没有明确的分工。国王是夏朝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其下属的军队、官吏和监狱等,是维系国家政权的支柱。正是夏代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之通称。夏朝设置太史令,太史令终古以谏桀无效而奔商闻名于世。夏王还临时委任臣属执行专门的使命,犹如后世之钦差大臣。商朝官制2.商朝的国家政体是以商王为核心的家族制度,辅之以其他联盟部族、臣服部族首领等。这个政体的中坚分子是商王的亲族。在这个时期,国家事务与商王的私人事务是难以严格区分的。商朝的官僚体系大致可以分为所谓的内廷官和外廷官,而这些官员都是中央官员。商王的内廷官主要有宰、臣两类。这些官员主要处理商王的私人事务,包括其私人领地及王官内部的管理等。西周官制3.西周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其下分设六卿、五官等。三公之类的官职是授予位高爵尊的诸侯的,诸侯们在出任周朝大臣的时候要治理自己的国家。通常执掌中央权力的是太宰,太宰本来是王室的家庭事务总管,因亲近统治者,所以从夏商以来其地位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中,在西周可以说达到了顶点。周行分封制,王京周围大约千里范围之内的地区属于周天子直辖的地区,其他地区分封给周天子的亲族、功臣、臣服的前朝诸侯及蛮荒地区的地方首领。主要的诸侯都是周天子的亲族。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并分封自己的亲族、家臣为卿大夫。卿大夫拥有世袭采邑。(二)秦汉时期的官制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官制走向定型的主要时期,无论是中央、地方官制还是军事官制,都基本形成了。中央的三公九卿制与地方的郡县制成为主要形式,它们共同服务于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封建统治秩序,在千百年的不断改进中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坚实基础。从中央官制上来说,秦汉主要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一人是全国的最高首领。地方官制上,秦国统一六国以后,实行郡县二级制,在全国设三十六郡,后扩至四十余郡,郡有郡守(汉景帝以后改为太守)、郡尉、监御史,分管一郡之政治、军事与监察等实务。(三)三国时期的官制

三国时期的职官制度基本上沿袭了汉代的官制,同时也有一些变化。这时期,曹魏的官制比较系统,完备。中央官制上,东汉末年设置丞相,由曹操充任,总领百官,主持朝政这时,丞相府内分曹治事,这是内廷尚书台列曹治事移至外朝的开始。地方官制上,各国的地方行政建制基本上是州、郡、县三级。魏在各州设刺史,或称州牧,为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州刺史往往被加上“使持节督某州军事”“假持节都督某州军事”等衔,从而又掌握一定的兵权。(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制中央官制上,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由于三省权力的扩大,原秦汉以来的九卿职权多被侵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卿的职权已有很大变化,有的只徒具虚名,有的则从中央执行机构一落而成为某一方面的具体服务机构了。地方官制上,这时期无论南北,地方都是州、郡、县三级制度,州是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行政长官为刺史,下设别驾、诸曹从事等。国都所在州的长官,一般称为牧。(五)隋唐五代时期的官制隋唐五代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官制走向成熟的时期,两晋时期发端的三省六部之制已在此时确立下来,成为后世中央官制的主要形式。根据《唐六典》的记载,隋唐时期中央也设“三公”和“三师”。“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是“论道之官”;“三师”为太师、太傅、太保,是“训导之官”。隋代设尚书省,掌管一切政令,并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及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等六曹(部)尚书,合称“八座”。在地方官制上,隋代与唐代也有很大的相似性。隋初曾设州、郡、县三级,开皇三年废郡,炀帝时改州为郡。设州时长官为刺史,设郡时,长官则为太守。

唐代也曾在边地及军事要地设都督府,有上、中、下之别,均设有都督、长史、司马等官;并在少数民族及边疆地区设过六个都护府,其中以大都护为长官,多由亲王担任,而主政者往往是副大都护。贞观年间,唐代曾划分全国为十“道”作为大监察区,开元年间分为十五道。每道设巡察使,或按察使、采访使等官,而在边防地区,则是节度使的早期称呼。唐玄宗时期,又在边境诸州设置了八个节度使,统辖边疆军队。“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遍布各地,大权总揽,导致中晚唐深受藩镇割据局面的影响。(六)宋元时期的官制

宋代为防止唐末宦官专权局面重新出现,将中枢政权集中于宰执,“宰”为宰相,“执”为执政。宋代地方官制分为路、州、县三级。北宋初,划分全国为十五路;神宗元丰年间,定为二十三路,加上京畿为二十四个大政区。宣和四年(1122年)分为二十六路。元代官制在其入主中原之后始臻完备。其中央官制只有中书省,不常设尚书省和门下省。中书令往往由太子兼任。(七)明清时期的官制明初,朱元璋对中央官制做了较大的调整。废秦汉以来的宰相制为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的内阁制。监察方面改汉以来的御史台为都察院,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提高六部地位,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及其控制下的厂卫特务组织。其中尤以废丞相设内阁为政府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内阁由翰林院学士组成,分首辅、次辅和群辅。其职责主要为“票拟”,即代拟诏书,批答奏折。永乐以后,内阁学士渐参与政事,掌实权。内阁遂由明初的皇帝顾问秘书变为全国行政中枢。

由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初由八旗旗主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同议政。雍正年间,西北用兵频繁,为及时商议军务,设军需房,后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皇帝直接指挥下的最高军政决策机构,始为临时机构,后不仅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且权力扩大,成为由皇帝直接控制下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辅政部门。其特点为:办事效率高、速度快和保密。清六部职权缩小,已不是行政管理中枢,不能对下直接发布政令。

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及影响二、(一)君权至上中国古代官制的基础和内核是以对帝王的崇拜和无条件服从为依据的,古代官制的一切变动都以维护君主专制为目标。自颛顼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就成为我国古代设官立职的基本要求。官员一职,即意味着是协助皇帝管理国家的一种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君主只有一个,“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国家与百姓的命运系于皇帝一人。从秦始皇的“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到清代康熙皇帝的“今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心躬自断制”,看得出来,皇帝一人独揽大权的愿望从未消止,而是越来越强。(二)文官政府的形成

文官政府是我国古代官制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国家机器的运转和对人民的管理主要依赖于一个庞大的文官政府,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所谓文官,是与武官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以知识分子作为从政人员的基本来源。“学而优则仕”,一般特指的是以儒者出身的官员。这个文官体制的形成是为了满足“大一统”的思想统治需要。这对于克服地方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三)宗法制度下的血亲原则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在官制的组织原则上,也体现出了鲜明的宗法制度下的血亲原则的特点,即以血缘和近亲关系为纽带来分封官位。在分封体制下,天子不仅是天下的大宗主,也是政治上的最高统帅,他是宗统与君统的合一。天子以自己为中心,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将亲、富、贵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官僚统治网络。这一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皇权的稳定,但在某些历史阶段,也是造成混乱的元凶,如汉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等。(四)官本位的政治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古代严密成熟的官吏制度是造成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的重要原因。在这样一套设计周密的职官体制之下,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被纳入国家的政治体制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