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77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研究小组对某生态系统中三种动物的λ值(指某种群数量是一年前该种群数量的倍数)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表中数据显示,动物A的种群数量在2014年到2016年逐渐增多B.动物B在2013年的λ值较低,原因可能是雌性个体减少,出生率降低C.动物C最可能为外来入侵物种,它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影响D.2015年至2017年,动物C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2、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燃料。研究表明生物柴油燃烧后SO2和颗粒物质排放很少,特别是CO2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比化石燃料低11%~53%。使用生物柴油的优点是()

①减少空气污染②缓解温室效应③不可再生④减少酸雨危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B.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温室效应是由地球生物的CO2的释放量大于吸收量导致的4、如图表示某森林经火烧后植物群落在恢复过程中,各种不同植物类型生物量的变化状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火灾后该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上是群落的初生演替过程B.不同植物类型交织在一起,可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当群落的有机物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等时,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改变D.图中草本的生物量随着群落的恢复逐渐下降,说明其逐渐被完全取代5、如图表示种群特征及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当某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A应等于CB.图中a的含义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C.D性别比例通过直接作用种群密度而影响种群数量D.若要调查某区域浣熊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6、图示为生态学家对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的部分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循环流动、逐级递减的B.②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C.②到③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①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7、小龙虾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能力强等特点,高密度水产养殖可能会造成疾病传播。缺乏食物时,小龙虾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在给定初始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进行小龙虾养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给定初始的资源和空间条件,小龙虾种群密度增大不会降低环境容纳量B.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C.龙虾塘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龙虾产量可能相同D.初始放养密度不会影响种群增长速率8、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种群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9、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A.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10、某同学画出三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故三幅图中生产者都是AB.图1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CO2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复循环D.图2中的碳在E中流动的形式是含碳有机物11、如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C.演替过程中鱼类的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12、我国某公园湖中出现一条长80cm左右的鳄雀鳝,此鱼源于北美,尖嘴长牙,具有很强的攻击力和防御力,由于鳄雀鳝的存在,湖中的其他鱼类数量越来越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鳄雀鳝属于外来物种,引入后能迅速生长、繁殖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在本地缺乏天敌的制约B.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C.随意放生鳄雀鳍,会导致本地鱼类的生态位发生改变,最终可能会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鳄雀鳝与湖中其他鱼类的关系为种间竞争13、科学家对一个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96×105J/cm2·aB.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的生态位有可能不同C.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枯枝落叶层中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4、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_______。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油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1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_______减少,_______增加,植被破坏,水、矿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1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_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17、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18、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19、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_____越多,对_____和_____的影响就越大。20、草原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植物的种类_________,群落结构相对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植物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这些植物往往叶片__________________,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抵抗干旱;动物大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4题,共32分)21、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S型曲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将样液稀释102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先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酵母菌分布情况,则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约为数量约为________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__________。22、下图表示某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J”型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此种种群增长曲线在实验室条件下常见。

(2)“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将______________;曲线Ⅲ与“J”型曲线相比出现的阴影部分所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K代表________________。若a点时干旱,且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则a点后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为曲线________。若要抑制蝗灾,应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__________以下。23、三裂叶豚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被我国列为外来入侵物种。

(1)三裂叶豚草刚开始入侵某地时,其种群往往呈“_____”形增长,种群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有_____。

(2)研究发现某锈菌对三裂叶豚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的专一性寄生,科研人员进行了侵染实验。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_____,实验结果应为_____。

(3)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控制实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实验结果见表。组别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第1年第2年第3年第3年A:三裂叶豚草8.0712.2412.24B:三裂叶豚草+锈菌7.656.434.77C: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8.1012.4312.78D:三裂叶豚草+野艾蒿4.894.023.12

注:锈菌—真菌;广聚萤叶甲—昆虫;野艾蒿—植物。

表格中体现出的种间关系除了寄生外,还包括_____。分析表中数据初步判断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野艾蒿,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

(4)有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通过种植野艾蒿预防其入侵,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可以通过喷洒锈菌以防治其入侵。请你评价一下上述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24、下图是轮叶黑藻细胞光合作用相关过程示意图。研究表明: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而且两条途径在同一细胞中进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2)为图中物质A的还原提供能量的是_______。图中催化CO2固定的两种酶(PEP羧化酶、Rubisco)中,与CO2亲和力较高的是PEP羧化酶,这是_______的结果,意义是_______。

(3)在光照条件下,轮叶黑藻细胞叶绿体的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叶绿体基质;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_________。

(4)黑藻是一种常见的沉水高等植物,某实验小组利用黑藻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实验步骤的目的主要实验步骤材料准备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①______溶液的玻璃瓶,将玻璃瓶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个玻璃瓶中均放入等量、新鲜的黑藻叶片,用橡胶塞密封②______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实验数据记录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实验结果分析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③______。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呼吸速率。

该实验的目的是④_______;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⑤______。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2题,共18分)25、现有甲;乙两种水生小动物;为探究它们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①第1组:将甲与乙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如曲线A所示。

②第2组:将甲与乙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D所示。

(1)测得第1组实验中乙种动物种群在第15天增长速率最大;且当天种群数量为400只,根据此数据在图中画出第1组实验乙种群数量变化曲线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可知实验2中甲乙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经调查;甲乙均为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若甲为对水产养殖有害的生物,可通过破坏其种群的_____________进而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若要增加乙的种群数量,最根本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2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能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如表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数据表(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营养级ⅠⅡⅢⅣ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108kJ)141.015.90.9呼吸消耗的(108kJ)501.279.113.20.5

(1)表中的Ⅰ对应图中________,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

(2)据表分析,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除了甲、乙、丙、丁所示的组成成分外,还包括___________。请写出图中的食物链(网)____________。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C灭绝,一段时间内,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A生物在捕食过程中可通过叫声召唤同伴,这种叫声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信息。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A【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λ值指某种群数量是一年前该种群数量的倍数,识图分析可知,动物C在2015年以前λ值一直大于1,则种群数量一直增加,2015年到2017年之间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动物A在2016年以前λ值一直小于1,则种群数量一直减少,到2016年时种群数量最少,2016到2017年间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动物B在2016年以前λ值在一直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减少,到2016年时λ值大于1,种群数量有所增加,2016到2017年间λ值大于1,种群数量保持增加。

【详解】

表中数据显示,动物A的种群数量在2014年到2016年,λ值一直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识图分析可知,动物B在2013年的λ值较低,原因可能是雌性个体减少,出生率降低所致,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动物C的数量呈现类似于J型曲线的增长趋势,因此动物C最可能为外来入侵物种,它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影响,C正确;2015年至2017年,λ值等于1,故动物C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2、B【分析】【详解】

生物柴油燃烧后SO2和颗粒物质排放很少,可减少酸雨危害,减少空气污染,CO2等气体的排放量比化石燃料低11%~53%则可缓解温室效应,由于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燃料,所以是可再生的能源,①②④正确,故选B。3、D【分析】【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详解】

A;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适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A正确;

B;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B正确;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正确;

D、温室效应主要是人类在短时期内燃烧大量化石燃料等产生了过多的CO2导致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B【分析】【分析】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

A;火灾后该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这种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恢复到一定阶段时;图示的不同植物类型同时交织在一起,能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

C;当群落的有机物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等;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总生物量将保持相对稳定,但并不是物种不发生改变,C错误;

D;图中草本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是一种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D错误。

故选B。5、C【分析】【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可以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详解】

A;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A为出生率,C为死亡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当某种群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A正确;

B;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重要依据;B正确;

C;D为性别比例;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

D;对于活动能力比较强、个体比较大的动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D正确。

故选C。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6、C:D【分析】【分析】

据图可知;该图是能量流动定量分析,①②③分别表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

【详解】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错误;

B;①是生产者;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②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

C;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②到③是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C正确;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①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D正确。

故选CD。7、A:B:C【分析】【分析】

“S”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

A;给定初始资源和空间条件;环境容纳量不变,环境容纳量与种内斗争无关,与环境有关,A正确;

B;环境资源有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B正确;

C;当养殖密度高于或低于最适密度时;都会导致产量下降,最终可能总产量相等,C正确;

D;初始放养密度会影响种群增长速率;比如高密度水产养殖可能会造成疾病传播,导致种群增长速率较小,D错误。

故选ABC。8、A:B:C【分析】【分析】

题意分析;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即当L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L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L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详解】

A、已知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第1年末,甲种群的L值等于1.5,说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而乙种群的L值约为1.0,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相等,A正确;

B、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因第1年末甲、乙种群的具体数量未知,所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种群,B正确;

C、1〜3年,乙种群的值持续大于1.0,说明乙种群的数量一直在增加,从第3年末开始减少,因此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

D、这4年中,甲种群的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且增长率保持一定,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

故选ABC。9、C:D【分析】【分析】

1;群落的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

A;据图可知;底栖硅藻群落在不同季节优势种的数量和种类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A正确;

B;底栖硅藻可以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不同硅藻物种之间也有竞争,所以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B正确;

C;如图只表示了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的分布特征;没有表示物种丰富度的大小,所以不能判断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C错误;

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及其他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错误。

故选CD。10、A:C【分析】【分析】

分析图1:A为生产者;B为无机环境,D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分析图2:A为生产者,C为无机环境,E为分解者,B;D为消费者。分析图3:E为生产者,A为无机环境,C为分解者,FDB为消费者。

【详解】

A;在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库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而其他生物只能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图1~图3中属于生产者的分别是A.E,A错误;

B;图1中C为消费者;其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复循环;C错误;

D;图2中A为生产者;C为无机环境,E为分解者,B、D为消费者,碳在A、B、D、E构成的生物群落中流动的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

故选AC。11、A:D【分析】【分析】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珊瑚礁群落发生演替时;原有条件含有珊瑚礁鱼类等生物,所以发生的是次生演替,A错误;

B;珊瑚礁是鱼类等生物生存的环境;它的体积增加可为鱼类等生物提供更复杂的生存空间,B正确;

C;由题图可知;鱼的种类数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C正确;

D;由题图中信息不能得出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的结论,反而可以得珊瑚礁体积的减小导致了鱼类种类减少和鱼的个体数下降的推测,D错误。

故选AD。12、A:B:C【分析】【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种的取代。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鳄雀鳝源于北美;属于外来物种,引入后在自然环境中能迅速生长、繁殖的原因可能是在本地缺乏天敌的制约,且环境条件适宜,A正确;

B;外来物种的入侵会通过捕食或种间竞争对本地物种形成选择;可能会使本地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B正确;

C;鳄雀鳝被放生后;它在大量繁殖过程中占据了大量的生存空间,使得本地鱼类的生态位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最终会引起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C正确;

D;鳄雀鳝不仅抢占其他鱼类的食物、栖息地等;还对其他鱼类等动物进行捕食,故其与湖中其他鱼类的关系为种间竞争和捕食,D错误。

故选ABC。13、B:C【分析】【分析】

输入每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该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则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生物体含有的能量(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生物除外)。

【详解】

A、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3.27×105-1.31×105=1.96×105J/(cm2·a);同化量中除去呼吸散失的能量才是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B;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故可知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B正确;

C;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这部分能量最终被分解者利用,属于生产者的能量,C正确;

D;枯枝落叶层中的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但是能量不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因为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BC。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4、略

【解析】①.次生演替②.土壤条件15、略

【解析】①.人均耕地②.燃料需求16、略

【解析】①.无限②.一定限度。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19、略

【分析】【详解】

一般用生态足迹来测算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解析】资源生态环境20、略

【分析】【详解】

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或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也相对简单。因此,草原上的植物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这些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者蜡质层,以减少水分蒸发,能抵抗干旱;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解析】①.半干旱②.较少③.简单④.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⑤.狭窄⑥.茸毛或者蜡质层⑦.挖洞或者快速奔跑四、实验题(共4题,共32分)21、略

【分析】【分析】

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

(1)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

(2)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天敌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种群数量也会降低,因此,图甲曲线Ⅱ中,蛇在ef时间段发挥明显生态效应。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鼠的天敌增加量变小,鼠种群数量下降速率将小一些,图中α角变大。

(3)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可绘制得到图乙所示曲线图。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将样液稀释102倍后,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4×25=1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故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100÷(0.1×10-3)×103×102=1011个。因该计数方法统计了已死亡的酵母菌;故比活菌数偏大。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原因有营养大量消耗和代谢废物大量积累等。

【点睛】

掌握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法、操作步骤等,知晓调查的方式和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清楚酵母菌计数的方法,并能利用公式对数量进行计算。【解析】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ef变大抽样检测1011偏大代谢废物大量积累22、略

【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详解】

(1)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充足;条件适宜,无敌害等理想条件。

(2)“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曲线Ⅲ的种群数量比同期“J”型曲线的种群数量少;阴影部分表示减少量,是环境的阻力下所淘汰的个体。

(3)K代表环境容纳量,即环境条件不变时,一定环境条件下容纳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为蝗虫的生长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环境容纳量增大,a点后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为曲线I。蝗虫种群密度越大,对农作物的危害越大,所以应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K2以下。

【点睛】

环境容纳量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为减少害虫的危害、降低控制害虫的成本,应该将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以下。【解析】理想条件(环境资源充足,条件适宜,无敌害等)保持不变环境的阻力所淘汰的个体环境容纳量ⅠK223、略

【分析】【分析】

1;“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

【详解】

(1)三裂叶豚草刚开始入侵某地时;由于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无限增殖,呈现J形增长。

(2)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发病情况。根据题干信息“某锈菌对三裂叶脉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可知,在三裂叶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适宜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只有三裂叶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

(3)由表格中各组的处理可知;三裂叶豚草和锈菌,种间关系为寄生;三裂叶豚草和广聚萤叶甲,种间关系为捕食;三裂叶豚草和野艾蒿,种间关系为竞争。由表格数据可知,D组和B组与对照组相比,都降低了三裂叶豚草生物量,由此可得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野艾蒿。

(4)合理。因为在被三裂叶豚草入侵前可进行生物预防,即种植野艾蒿,通过种间竞争抑制三裂叶豚草入侵;当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了,再种植野艾蒿,在竞争中野艾蒿处于劣势,有可能被三裂叶豚草淘汰,因此需要进行喷洒锈菌及时治理。【解析】(1)J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没有敌害等。

(2)发病情况只有三裂叶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

(3)捕食和种间竞争D组的三裂叶豚草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4)合理;因为在被三裂叶豚草入侵前可进行生物预防,即种植野艾蒿,通过种间竞争抑制三裂叶豚草入侵;当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了,再种植野艾蒿,在竞争中野艾蒿处于劣势,有可能被三裂叶豚草淘汰,因此需要进行喷洒锈菌及时治理24、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C3途径是指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DNA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C4途径是指在PEP羧化酶的催化下,PEP在叶肉细胞中与HCO3-结合,先把CO2固定成草酰乙酸,再转化为苹果酸,重新释放CO2后进入卡尔文循环。

【详解】

(1)群落水平研究的包括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丰富度、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等;故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种间关系)。

(2)图中物质A为C3,C3的还原需要能量,光反应的产物ATP和NADPH中储存着活跃的化学能,二者均可为C3的还原提供能量;结合题干“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说明C4循环中PEP羧化酶与CO2的亲和力高于C3循环中的Rubisco,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利于其生长。

(3)在光照条件下,类囊体腔内的H+比叶绿体基质的要多;故其pH值相较叶绿体基质要低(泵出为顺浓度梯度,从而将质子势能转化为ATP中的能量);图中苹果酸分解成丙酮酸和二氧化碳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还可能有细胞质基质(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NADH),故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有光照、CO2等,从表格中“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其他无关变量保持一致且适宜,故实验需要保证正常的CO2原料供应,即材料准备中应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NaHCO3(分解释放CO2;维持玻璃瓶中二氧化碳浓度稳定)溶液的玻璃瓶;

②“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