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尚书·多士》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证明殷人曾有人记载商汤灭夏的“典”“册”。以下与此可以互相佐证的一项是()A.商朝已经保存完整的史料典籍B.这应是雕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C.商朝可能已有精通文字的史官D.夏王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美国亨廷顿教授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20世纪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C.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D.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必然影响3、下图为19世纪中期;澳大利亚最早的唐人街街景(在今墨尔本)。当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的主要目的是。

A.开采金矿B.开拓种植园C.修建铁路D.建设港口4、20世纪70年代初期,汤因比在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对话时就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汤因比在此强调了中华文化的()A.起源的本土性B.很强的包容性C.持久的连续性D.强大的凝聚性5、古希腊;罗马创造的灿烂古代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有。

①柏拉图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推动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

②《荷马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③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创了西方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④历法改革上,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上通用的公历A.①②④B.③④C.①②③D.②④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7、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材料二《诸子百家关系图》

——摘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1)上述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

材料三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由此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材料四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现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踏入21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目前的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3)根据材料四,指出90年代“国学热”出现的经济背景。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8、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汎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例》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材料二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开办情况表(截至2009.10月)。地区。

亚洲。

欧洲。

美洲。

非洲。

大洋洲。

数量(单位:所)

70

94

87

21

10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

(2)材料二中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办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福建省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部分)福建省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地入选时间入选理由南平武夷山

1999年

这是一处被保存了两千多年和拥有一系列考古遗址、遗迹的文化圣地,它的船棺、古崖居遗构和西汉闽越王城遗址真实地再现了业已消逝的古代文明:它拥有被称为“世界桥梁建筑活化石”的馀庆桥。它的茶文化与儒释道完美融合,朱子理学文化在这里通过文献资料、摩崖石刻、书院遗址等,得到了完整地阐释,影响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并远及东亚、东南亚乃至欧美。福建主楼2008年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普遍而杰出的价值”。它全面展现了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征。它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风格古朴,形式优美,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真实地再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厦门鼓浪屿2017年这是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现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它完整地反映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百年间,闽南传统风格、殖民地外廊式、西方古典复兴式、现代主义等建筑风格的交流、互鉴、融合。它真实地突出了延续至今的住区功能和性质、保存完好的城市空间格局与道路体系等。——根据福建省文物局《福建文化遗产简介》整理

从如表中任选一处,归纳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所体现的普遍价值,并说明其入选的意义。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经济学家保尔·芒图说,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两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拉力机制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的一系列社会立法,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经济学家保尔·芒图说,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两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拉力机制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的一系列社会立法,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摘编自唐庆《近代英国农村人口的迁移与城市化》“农民工”指的是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人。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规定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自此,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8836万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11570万人,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材料二“农民工”指的是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人。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规定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自此,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8836万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11570万人,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特征,并分析造成上述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影响。12、物种的交流;人口的流动,是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玉米传入中国后,起初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提倡。清代乾隆年间及以后,由于受到人口增长的压力,玉米“接济民食”的功效逐渐得到了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认识和重视,并采取措施在所属地区进行提倡和推广。——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材料二1965年,《移民和归化法》开放的政策精神也为后继的移民法律所继承,之所以被继承,是因为后继的美国历届总统都看到了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1986年,里根总统就曾指出:“外来移民为其他工人增加了就业机会并提高了生活水平,为他们自己和整个国家都带来了益处。”继任的布什总统也持相似的观点。随着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美国不但在吸引高科技人才方面有优惠政策,而且在吸引教育、艺术、体育等人才方面的政策也有所拓宽和鼓励。——朱维维《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在中国得以传入;推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65年至20世纪末美国移民政策的特点和影响。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2题,共20分)13、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并不断演变,折射着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写出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演进的两条结论,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依据。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期明代中期以后的中国对外交往明清(1840年前)明朝断绝了民间海外贸易,采用由外国使团完成的官方朝贡贸易,使团代表本国,朝拜明朝,进贡特产,从属明廷,实现互通外交。明廷设立市舶司,专门负责审核和接待各国使团。近代以前,清朝没有正式外交机构,清朝外交按对象不同,分由礼部、理藩院、内务府与公行制度负担外交事务。1840年-1949年鸦片战争使清朝对外关系转向被歧视。中国屡遭外国侵略,与列强订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虽然中国保持着独立国家形式,但同其外交关系是屈辱附从的政治关系。与列强权利地位绝对不平等。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专门负责对外关系,1901年,清末新政,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统一负责对外事务。1949年后1949年10月-1950年11月,中国同6个亚洲国家和12个欧洲国家建交。50年代中后期-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与中国建交的主力军。70年代,非洲26国、拉丁美洲13国、欧洲10国、东南亚5国同中国建交。1978年-2018年,与中国正式建交国家多达178个,朋友遍天下!

问题:根据整体或者部分材料信息,围绕“外交”话题,形成你的观点,利用所学中国历史知识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18分)15、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6、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17、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C【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尚书》记载,殷人留下了记录商汤灭夏的“典”“册”等,可以佐证商朝已有精通文字的史官,C项正确;只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不能说明商朝保存了“完整”的史料典籍,排除A项;《尚书》是儒家经典,并非雕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夏王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排除D项。2、C【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可知,从1965年到20世纪90年代,希望减少美国移民人口的美国人比例逐渐增高,这说明不断涌入的外来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因此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移民持排斥态度,C正确;材料未涉及人口增加同财政负担之间的关系,A排除;材未涉及人口增加同社会贫富分化之间的关系,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3、A【分析】【分析】

【详解】

19世纪中期,澳大利亚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入国内,吸引了大量华工前往澳洲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在华工集中采矿的地方,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唐人街,故A项正确;综上所述可知BCD与题意不符,排除。4、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可见,材料强调了中华文化有团结民众,凝聚人心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中华文化的起源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包容,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中华文化发展阶段的连续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5、D【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①错误,《荷马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②正确,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对话体,③错误,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上通用的公历,④正确,②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7、略

【分析】【详解】

(1)特征:根据材料“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可归纳出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根据材料“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可归纳出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原因:根据材料“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社会变革的需要、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中华文化同源及国家统一趋势增强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时代需求:根据材料“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层面来看,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遇;根据材料“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社会运动”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思想层面上来看,弥补了辛亥革命的不足。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

(3)背景:根据材料“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发扬传统文化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使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国情状况密切相关。【解析】(1)特征: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

原因:社会变革的需要;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中华文化同源;国家统一趋势增强。

(2)时代需求:政治层面: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遇;

思想层面:弥补了辛亥革命的不足。思想启蒙。(每个层面各答一点)

评价: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

(3)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认识: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发扬传统文化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使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国情状况密切相关。8、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归纳信息及分析评述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首先在阅读材料基础上归纳出有效信息,其次结合已学知识进行分析评述。如可以从古代至近代,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古代至近代,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从古代至近代,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等角度提炼信息,然后具体分析归纳即可。【解析】示例一:

信息: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

说明: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西方传教士积极传播基督教与推介欧洲先进科技和人文知识;

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译书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

示例二:

信息: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

说明:明末清初时;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他们与中国士大夫合作译书,反映其向中国传播基督教;进行殖民扩张的初衷;

近代以来;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19世纪60年代官方译书系统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间译书剧增,体现了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

示例三:

信息: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

说明:明末清初时;古代西学东渐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科技,同时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要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或:19世纪4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引导人们关注世界;解放思想;19世纪6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译书推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政治民主化的探索。)

(本题还可从其他角度进行拓展性作答,可酌情给分,比如由双向交流、平等互动到单向引入、主动学习,由民间行为到政府参与等)9、略

【分析】【详解】

(1)态度:根据材料“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可归纳出全盘否定传统儒学。

(2)原因:从儒家思想的特征、中国的影响力、世界发展的需要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态度:围绕批判继承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解析】(1)态度:全盘否定传统儒学。

(2)原因: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影响力大;中国的崛起,使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扩大;传统儒学有利于世界和谐,世界发展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

态度:批判与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0、略

【分析】【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福建省。第一小问价值:如武夷山:根据材料“这是一处被保存了两千多年和拥有一系列考古遗址、遗迹的文化圣地”可知,古文明的历史见证;根据材料“它拥有被称为‘世界桥梁建筑活化石’的馀庆桥”可知,桥梁建筑的独特艺术;根据材料“它的茶文化与儒释道完美融合”可知,茶与宗教的文化融合;根据材料“朱子理学文化在这里通过文献资料、摩崖石刻、书院遗址等”可知,朱子理学的珍存。土楼:根据材料“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可知,建筑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根据材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普遍而杰出的价值’”可知,传统聚落的典范;根据材料“真实地再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可知,人与自然的和谐。鼓浪屿:根据材料“这是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现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可知,多元文化的出色典范;根据材料“闽南传统风格、殖民地外廊式、西方古典复兴式、现代主义等建筑风格的交流、互鉴、融合”可知,普遍价值与传统的连接;根据材料“它真实地突出了延续至今的住区功能和性质、保存完好的城市空间格局与道路体系等”可知,城市设计与规划的价值体现。第二小问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祖先智慧的结晶、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过程、蕴含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解析】价值。

武夷山:古文明的历史见证;桥梁建筑的独特艺术;茶与宗教的文化融合;朱子理学的珍存。

土楼:建筑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传统聚落的典范;人与自然的和谐。

鼓浪屿:多元文化的出色典范;普遍价值与传统的连接;城市设计与规划的价值体现。(任选一处遗产地作答;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意义:体现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过程;蕴含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11、略

【分析】【详解】

(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和材料二“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得出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第二小问原因;英国:据材料一“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背景得出,农村发生“圈地运动”,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计涌入城市,进入工厂做工;据材料一“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得出工业革命的进行,需要大量的自由雇佣劳动力,成为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的直接拉动力;据材料一“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得出英国政府的社会立法管理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中国:据材料时间“1984年”可知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得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中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据材料二“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得出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分别提取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据材料一“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和材料二“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可知城市人口增加,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还可从给城市带来了一些发展中的隐患,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等分析其局限性。【解析】(1)特征: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原因:英国:农村发生“圈地运动”;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计涌入城市,进入工厂做工;工业革命的进行,需要大量的自由雇佣劳动力,成为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的直接拉动力;英国政府的社会立法管理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中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

(2)共同影响: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一些发展中的隐患,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原因:根据“玉米”;结合所学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根据“受到人口增长的压力”得出缓解人口增长压力的需要;根据“玉米传入中国后,起初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提倡”得出部分政府官员的支持;根据“玉米‘接济民食’的功效”得出玉米的适应性较强,玉米的高产性。

(2)特点:根据“开放的政策”得出开放性;根据“1965年;《移民和归化法》”“90年代”得出持续性;根据“《移民和归化法》开放的政策精神也为后继的移民法律所继承”得出政府推动,立法保障;根据“”得出立足于提升竞争力,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影响:根据“外来移民为其他工人增加了就业机会并提高了生活水平”得出吸引大量人才流入,改善了民生;根据“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得出促进了美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根据“在吸引教育、艺术、体育等人才方面的政策也有所拓宽和鼓励”得出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点睛】【解析】(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缓解人口增长压力的需要;部分政府官员的支持;玉米的适应性较强,玉米的高产性。

(2)特点:开放性;持续性;政府推动;立法保障;立足于提升竞争力,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影响:吸引大量人才流入,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美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四、论述题(共2题,共20分)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①结论:根据“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隋唐)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概括得出:官话的演进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依据:根据所学可知,西周王畿一带是都成所在地,长安是隋唐时期的都城,说明各朝代;政权都将都城一带的方言确定为正统语言。②结论:根据“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战国)雅言失去标准音地位,各诸侯国‘言语异声’”、“(隋唐)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概括得出语言的演进与政局的变化密切相关。依据:根据所学可知,西周、隋唐统一时期有统一的“官话”,语言融合步伐加快;战国、南北朝时期等分裂时期语言不统。任意两条,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解析】(1)示例(任意两条;言之成理即可。)

①结论:官话的演进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

依据:各朝代;政权都将都城一带的方言确定为正统语言。

②结论:语言的演进与政局的变化密切相关。

依据:统一时期有统一的“官话”;语言融合步伐加快;分裂时期(如战国时期;南北朝时期)语言不统。

③结论:语言的地域分布与地区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依据:汉代南北发展差异较大;形成南北两派方言;魏晋以后南方发展加快,南方方言的地位提高。

④结论:人口流动;民族交融促进语言融合、传播。

依据:汉代官话随着疆域扩展向周边扩展;魏晋以来北方人口南迁;带动北方方言向南方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

⑤结论:语言的演进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依据:古代早期各地方言多样化,随后逐渐融合,统一趋势明显。14、略

【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明清(1840年前),1840年-1949年,1949年后”等三个时期,可得出观点:1840—1949年,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百年屈辱外交。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