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开发方案_第1页
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开发方案_第2页
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开发方案_第3页
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开发方案_第4页
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开发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开发方案TOC\o"1-2"\h\u19852第1章项目背景与概述 376591.1工业互联网发展概述 3216091.2智能制造系统需求分析 422797第2章技术路线与总体架构 4138132.1技术路线选择 4300042.2总体架构设计 5128662.2.1基础设施层 5216732.2.2平台层 5171332.2.3应用层 543932.3关键技术分析 5202342.3.1工业大数据分析技术 51532.3.2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设计技术 6152372.3.3云计算技术 6103452.3.4人工智能技术 690792.3.5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 623819第3章数据采集与传输 682613.1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6302493.1.1采集需求分析 619143.1.2采集技术选型 614053.1.3数据采集策略 6298903.2数据传输机制研究 7116413.2.1传输协议选择 7267373.2.2数据加密与安全 7240983.2.3网络架构设计 7182903.3数据预处理方法 7127443.3.1数据清洗 7121903.3.2数据融合 7124233.3.3数据压缩与存储 7275843.3.4数据同步与更新 714507第4章设备互联互通 7278644.1设备接入技术 7316064.1.1通用接入技术 767484.1.2设备识别与注册 8145544.1.3设备驱动设计 865284.2设备互联互通协议 8312594.2.1通信协议 8276054.2.2数据格式与编码 8190674.2.3设备互联互通安全 819754.3设备管理平台设计 898294.3.1设备状态监控 8249374.3.2设备远程控制 9237164.3.3设备维护与故障诊断 9209424.3.4设备数据管理与分析 915023第5章智能制造执行系统 9287005.1生产调度策略 9256275.1.1调度策略概述 9240625.1.2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9303685.1.3动态调度策略 9169035.2生产线自动化控制 9264645.2.1自动化控制系统架构 9190345.2.2设备控制策略 10110875.2.3生产线协同控制 1086915.3智能制造单元设计与实现 1030535.3.1智能制造单元概述 10217615.3.2智能制造单元架构设计 10211635.3.3智能制造单元应用实例 1017702第6章仓储物流系统 1022366.1仓储管理系统设计 1052726.1.1系统架构 10138516.1.2功能模块 10264936.2物流配送策略 1187146.2.1配送路径优化 1153686.2.2配送任务分配 11267216.2.3配送过程监控 11280916.3无人搬运车(AGV)应用 1146996.3.1AGV系统架构 11112996.3.2AGV导航技术 1158286.3.3AGV调度策略 115456.3.4AGV安全防护 1112146.3.5AGV充电管理 117037第7章质量管理与追溯 12300627.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12243837.1.1质量管理原则 1211067.1.2质量管理体系框架 12207937.1.3质量管理措施 12192197.2在线检测技术 12156257.2.1检测技术概述 1212897.2.2检测技术选型 12240817.2.3检测数据采集与分析 12245317.3产品追溯系统设计 1251657.3.1追溯系统概述 13270527.3.2追溯系统架构 13294987.3.3追溯系统实施 1321346第8章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13111728.1数据分析模型构建 13110398.1.1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13318958.1.2数据分析算法选择 1377828.1.3数据分析模型建立 1393518.2生产过程优化 1412558.2.1生产数据分析 14110538.2.2生产优化策略制定 14171848.2.3生产过程监控与调整 14307578.3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14191778.3.1决策支持系统框架 149838.3.2数据仓库设计与构建 14290078.3.3决策支持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472508.3.4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与部署 1419572第9章系统集成与测试 14179789.1系统集成技术 1485299.1.1集成框架设计 14168989.1.2集成关键技术 15267549.1.3集成策略与实施 15163809.2系统测试与验证 15272769.2.1测试策略与计划 15251109.2.2功能测试 15141399.2.3功能测试 15246259.2.4安全性与稳定性测试 1564129.3系统功能评估 1531899.3.1评估指标体系 15278359.3.2评估方法与工具 1579589.3.3评估实施与结果分析 1518029第10章项目实施与效益分析 161161510.1项目实施策略 162280510.1.1实施步骤 16358610.1.2实施保障措施 163122810.2项目风险与应对措施 161561410.2.1技术风险 161064810.2.2管理风险 16911310.2.3市场风险 17514510.2.4政策风险 17339010.3项目效益分析 172030510.3.1经济效益 17621110.3.2社会效益 17第1章项目背景与概述1.1工业互联网发展概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我国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将其列为“新基建”重点领域之一,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业互联网通过实现人、机、物的全面互联,为制造企业提供了海量数据、实时信息和服务,为智能制造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坚实基础。1.2智能制造系统需求分析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下,制造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对智能制造系统的需求愈发迫切。以下是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对智能制造系统进行的需求分析:(1)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智能制造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提升产品质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优化,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不良品率。(3)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通过集成设计与制造系统,实现产品研发与生产的无缝衔接,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加快市场响应速度。(4)提升企业资源配置能力: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及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运营效率。(5)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智能制造系统,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6)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运用智能制造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7)保障生产安全:利用智能制造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提高生产安全水平,降低安全风险。通过对以上需求的分析,本项目的目标是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下,开发一套具有高度智能化、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智能制造系统,助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第2章技术路线与总体架构2.1技术路线选择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选择。基于我国当前工业发展需求及国际智能制造技术趋势,本方案技术路线选择如下:(1)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2)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设计方法,实现系统各功能模块的松耦合,提高系统灵活性。(3)采用工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中数据的实时监测、分析和优化。(4)融合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统。(5)遵循国家工业互联网标准和规范,保证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安全。2.2总体架构设计本方案总体架构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和应用层。2.2.1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包括工业现场的各类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设备,以及工厂内外的网络设施。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和执行控制指令。2.2.2平台层平台层是整个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模块:(1)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存储、分析和挖掘,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2)设备管理模块: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3)生产管理模块:负责生产计划、调度、质量管理等工作。(4)供应链管理模块:实现供应链的优化和协同。2.2.3应用层应用层面向用户需求,提供以下应用:(1)智能生产: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优化。(2)智能服务:提供远程诊断、预测性维护等服务。(3)智能决策: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2.3关键技术分析2.3.1工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工业大数据分析技术是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数据挖掘和模型建立等。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实现对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改进。2.3.2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设计技术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设计技术有助于实现系统各功能模块的松耦合,提高系统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通过服务注册、服务发觉和服务调用等机制,实现模块间的协同工作。2.3.3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为智能制造系统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同时云计算技术有助于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2.3.4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为智能制造系统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通过构建智能模型,实现对生产过程的预测和优化。2.3.5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包括身份认证、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保障智能制造系统的信息安全。同时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保证系统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运行。第3章数据采集与传输3.1数据采集方案设计3.1.1采集需求分析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的数据采集是关键环节。需对各类传感器、设备、生产线及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采集需求分析,确定所需采集的数据类型、数据源、采集频率等。3.1.2采集技术选型根据采集需求,选择合适的采集技术。主要包括有线和无线传感器技术、工业以太网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等。针对不同场景和需求,合理配置传感器、数据采集卡等硬件设备。3.1.3数据采集策略制定数据采集策略,包括实时采集、周期性采集和事件触发采集等。根据数据类型和采集频率,合理设置数据采集的优先级,保证关键数据的实时性和完整性。3.2数据传输机制研究3.2.1传输协议选择针对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需求,选择合适的传输协议。如MQTT、CoAP、HTTP等,根据数据类型、传输距离等因素进行合理配置。3.2.2数据加密与安全为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采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结合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需求,研究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技术在数据传输中的应用。3.2.3网络架构设计设计合理的网络架构,包括边缘计算、云计算、雾计算等,实现数据在网络中的高效传输。根据不同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网络架构和传输路径。3.3数据预处理方法3.3.1数据清洗针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采用数据清洗技术去除异常值、重复值等,提高数据质量。3.3.2数据融合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包括数据对齐、特征提取等,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便于后续分析和处理。3.3.3数据压缩与存储为降低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压力,采用数据压缩技术对数据进行压缩处理。同时研究合适的存储方式,如时序数据库、分布式文件系统等,保证数据的快速读取和查询。3.3.4数据同步与更新研究数据同步和更新机制,保证数据在各个系统之间的实时性和一致性。结合工业互联网环境,优化数据同步策略,提高系统功能。第4章设备互联互通4.1设备接入技术4.1.1通用接入技术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需支持多种设备接入。通用接入技术包括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两种方式。有线接入技术主要包括以太网、串行通信等;无线接入技术主要包括WiFi、蓝牙、ZigBee等。根据设备特性和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接入技术,实现设备与系统的稳定连接。4.1.2设备识别与注册为实现设备在智能制造系统中的有效管理,需对设备进行唯一标识。设备识别技术包括MAC地址、IMEI号、二维码等。在设备接入系统时,通过设备识别技术对设备进行注册,保证设备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4.1.3设备驱动设计设备驱动是连接设备与系统软件的关键部分。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设计统一的设备驱动接口,实现设备与系统软件的解耦合。设备驱动设计应遵循标准化、模块化原则,便于后期的维护和升级。4.2设备互联互通协议4.2.1通信协议为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需采用统一的通信协议。常见的通信协议包括Modbus、OPCUA、MQTT等。根据设备特性和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4.2.2数据格式与编码为便于数据解析和处理,设备互联互通过程中应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编码标准。常见的数据格式包括JSON、XML等。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和编码标准,降低系统间的兼容性问题,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4.2.3设备互联互通安全设备互联互通安全是保障智能制造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采用加密算法、认证机制、访问控制等技术,保证设备间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同时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提高系统整体安全功能。4.3设备管理平台设计4.3.1设备状态监控设备管理平台应具备实时监控设备状态的功能,包括设备运行状态、故障信息、功能指标等。通过设备状态监控,实现对设备运行情况的实时了解,便于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4.3.2设备远程控制设备管理平台应支持对设备的远程控制,包括设备启动、停止、参数配置等。远程控制功能便于对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提高设备运维效率。4.3.3设备维护与故障诊断设备管理平台应具备设备维护与故障诊断功能。通过收集设备运行数据,结合故障诊断算法,实现对设备潜在故障的预测和诊断。同时制定合理的设备维护计划,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使用寿命。4.3.4设备数据管理与分析设备管理平台应对设备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包括数据存储、查询、分析等。通过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为智能制造系统提供决策支持,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保障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第5章智能制造执行系统5.1生产调度策略5.1.1调度策略概述生产调度是智能制造执行系统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本节主要介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系统生产调度策略。5.1.2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构建一种包含生产效率、能耗、成本等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通过运用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等智能优化算法,实现生产调度的自适应优化。5.1.3动态调度策略针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设备故障、订单变更等不确定因素,设计一种动态调度策略。该策略能够实时响应生产现场的变化,调整生产计划,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运行。5.2生产线自动化控制5.2.1自动化控制系统架构介绍生产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硬件层、控制层、管理层和决策层。各层次之间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数据交互和信息传递。5.2.2设备控制策略分析生产线上主要设备的控制需求,制定相应的设备控制策略。包括运动控制、过程控制、逻辑控制等,保证设备高效、稳定运行。5.2.3生产线协同控制研究生产线各设备之间的协同控制策略,实现设备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处理,提高生产线的整体协同效率。5.3智能制造单元设计与实现5.3.1智能制造单元概述介绍智能制造单元的概念、组成和功能。智能制造单元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可扩展性。5.3.2智能制造单元架构设计根据生产需求,设计智能制造单元的硬件和软件架构。包括关键设备选型、控制系统设计、数据采集与处理等。5.3.3智能制造单元应用实例以具体应用场景为例,详细介绍智能制造单元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包括设备配置、控制策略、数据通信等方面,验证智能制造单元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第6章仓储物流系统6.1仓储管理系统设计6.1.1系统架构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下,仓储管理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服务层。数据采集层负责实时收集仓库内各种设备、传感器及业务系统的数据;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和分析;应用服务层则面向用户提供各种仓储管理功能。6.1.2功能模块仓储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库存管理:实现库存的实时查询、预警、盘点和出入库操作;(2)库位管理:对库位进行合理划分,提高库位利用率,降低仓储成本;(3)设备管理:实时监控仓库内设备运行状态,实现设备的远程控制及故障预警;(4)人员管理:对仓库内人员进行权限管理、作业调度和绩效评估;(5)业务协同:与上下游业务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实现仓储与其他业务的协同作业。6.2物流配送策略6.2.1配送路径优化基于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智能优化算法,结合实际业务需求,构建物流配送路径优化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实现配送路径的最优化,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6.2.2配送任务分配根据配送任务的特点,采用多目标规划、粒子群算法等方法,对配送任务进行智能分配。合理分配配送任务,提高配送人员的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6.2.3配送过程监控利用物联网技术,对配送过程中的车辆、货物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货物安全、准时送达。同时通过数据分析,为物流配送提供决策支持。6.3无人搬运车(AGV)应用6.3.1AGV系统架构无人搬运车(AGV)系统主要包括:AGV本体、导航系统、控制系统、调度系统和充电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系统的扩展和升级。6.3.2AGV导航技术结合工业互联网环境,AGV采用激光导航、视觉导航等多种导航技术,实现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自主导航。6.3.3AGV调度策略基于多AGV协同作业,采用任务分配、路径规划等算法,实现AGV的智能调度。提高AGV的作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6.3.4AGV安全防护设计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紧急停止、避障、防撞等,保证AGV在复杂环境下安全运行。6.3.5AGV充电管理采用智能充电技术,实现AGV的自动充电。通过充电管理系统,监控AGV的电量消耗,保证AGV长时间稳定运行。第7章质量管理与追溯7.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7.1.1质量管理原则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改进,全员参与,预防为主,过程控制,数据驱动。7.1.2质量管理体系框架根据质量管理原则,建立包括质量战略、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等环节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质量管理的全面协同。7.1.3质量管理措施(1)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2)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3)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如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4)建立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解决质量问题;(5)定期进行质量审核,评估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7.2在线检测技术7.2.1检测技术概述在线检测技术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实时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的技术。主要包括视觉检测、激光检测、超声波检测等。7.2.2检测技术选型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要求,选择合适的在线检测技术。充分考虑检测精度、检测速度、设备成本等因素,保证检测技术的有效性和经济性。7.2.3检测数据采集与分析(1)设计合理的检测数据采集系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2)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检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发觉质量问题;(3)建立检测数据与生产过程的数据关联,为质量控制提供数据支持。7.3产品追溯系统设计7.3.1追溯系统概述产品追溯系统是指通过采集、记录、存储产品在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信息,实现对产品质量的追踪和溯源。7.3.2追溯系统架构(1)数据采集层:采用条码、RFID等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产品信息;(2)数据传输层:建立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保证数据的完整性;(3)数据存储层: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存储海量追溯数据;(4)数据处理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追溯数据中的有价值信息;(5)应用展示层:通过追溯系统界面,实现产品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7.3.3追溯系统实施(1)制定产品追溯编码规则,保证产品信息的唯一性;(2)部署数据采集设备,实现产品信息的自动采集;(3)开发追溯系统软件,满足企业内部及外部用户的需求;(4)对追溯系统进行测试与优化,保证系统稳定运行;(5)持续改进追溯系统,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第8章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8.1数据分析模型构建8.1.1数据采集与预处理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首先需要对各类数据进行全面采集。本节主要介绍如何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的预处理,为后续数据分析奠定基础。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集成、数据转换等步骤,以保证数据质量。8.1.2数据分析算法选择根据智能制造系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算法是关键。本节将介绍常见的数据分析算法,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聚类分析等,并对各类算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以帮助开发者选择合适的分析模型。8.1.3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基于选定的数据分析算法,本节将详细阐述如何构建数据分析模型。主要包括模型训练、模型验证和模型评估等环节,以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8.2生产过程优化8.2.1生产数据分析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潜在的生产规律和问题,为生产过程优化提供依据。8.2.2生产优化策略制定根据生产数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生产优化策略。本节将重点介绍如何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8.2.3生产过程监控与调整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控优化策略的实施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8.3决策支持系统设计8.3.1决策支持系统框架本节将介绍决策支持系统的整体框架,包括数据层、模型层、决策层和应用层,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高效管理和决策支持。8.3.2数据仓库设计与构建为满足决策支持系统的需求,本节将介绍如何进行数据仓库的设计与构建,包括数据仓库的模型设计、数据抽取、数据存储等。8.3.3决策支持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根据智能制造系统的特点,设计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模块,如数据查询、数据分析、预测预警、决策支持等,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决策需求。8.3.4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与部署本节将阐述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和部署过程,包括系统开发、系统集成、系统测试和上线运行等环节,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9章系统集成与测试9.1系统集成技术9.1.1集成框架设计本节主要介绍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的框架设计。根据系统需求分析,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关系与接口规范。构建基于服务架构(SOA)的集成框架,实现各子系统间的高效协同与数据共享。9.1.2集成关键技术本节详细阐述系统集成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设备集成、数据集成、控制集成和应用集成。针对各项技术,分别介绍其原理、方法和具体实现。9.1.3集成策略与实施本节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提出适用于工业互联网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的集成策略。主要包括:分阶段实施、模块化集成、标准化接口和松耦合架构。同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集成策略的实施过程和效果。9.2系统测试与验证9.2.1测试策略与计划本节制定系统测试的策略和计划,明确测试目标、测试范围、测试方法和测试工具。同时对测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判,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9.2.2功能测试本节针对系统功能模块进行详细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通过设计测试用例,验证各功能模块的正确性、可靠性和稳定性。9.2.3功能测试本节对系统功能进行测试,包括响应时间、并发处理能力、数据传输速率等方面。通过功能测试,评估系统在实际运行环境下的功能瓶颈,并提出优化措施。9.2.4安全性与稳定性测试本节重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