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免疫学教学课件_第1页
超敏反应-免疫学教学课件_第2页
超敏反应-免疫学教学课件_第3页
超敏反应-免疫学教学课件_第4页
超敏反应-免疫学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免疫学(多媒体课件)1第十七章超敏反应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第三节Ⅲ型变态反应第四节Ⅳ型变态反应2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已被某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为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和免疫反应的比较:本质上都是机体对某些抗原物质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但超敏反应主要是以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免疫反应则主要表现为生理性防御反应. 超敏反应的发生,一方面与进入机体的变应原的性质与数量有关,更重要的是取决与个体的免疫状态。3超敏反应的特点:1.超敏反应的本质是某些机体在抗原或半抗原刺激下产生的异常反应。2.超敏反应常发生在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时。3.大多数超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即当接触同一种抗原时,只有少数具过敏体质的人才发生变态反应4.不同种类的药物变应原引起同一类型的病理反应,而同一药物在不同机体又可表现完全不同的反应。4

超敏反应的类型:

根据超敏反应的发生速度、发生机理和临床特点等,将变态反应分为Ⅰ-Ⅳ四个型:速发型超敏反应(Ⅰ型),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Ⅱ型),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Ⅲ型)和迟发型(Ⅳ型)。前三型是由抗体介导的,统称为抗体介导超敏反应;Ⅳ型则是T细胞介导的,称为T细胞介导型。5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是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在数分钟内所发生的超敏反应。主要由IgE抗体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

特点:1、发生快,消退也快;2、主要由特异性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3、通常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一般不遗留组织损伤;4、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性。6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份和细胞1、变应原及其特征指能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IgE抗体应答,引起超敏反应的的抗原性物质称为变应原(allergens)或过敏原。完全抗原、半抗原或小分子的化学物质如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异种血清、组织蛋白、药物等,均可成为变应原,变应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动物体内,使其致敏并导致超敏反应。2、变应素及其作用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特异性IgE抗体称为变应素(allergins),正常人血清中IgE含量很低,而在过敏者体内,特异性的IgE含量异常增高。7IgE抗体IgE半衰期短,多数人血清水平很低特应性素质个体IgE血清水平高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εRⅠ结合,半寿期延长。83、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存在于淋巴组织、皮肤的结缔组织,特别是在小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和小肠黏膜下组织等中。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具有高亲和性IgEFc受体,当与特异性IgE抗体结合后,可使之处于制敏状态。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粘膜组织中。含有多种酶,尤其富含过氧化物酶。在寄生虫感染及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中常见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增多,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910二、发生机制可分为三个阶段,致敏阶段、激发阶段和效应阶段。1、致敏阶段过敏原首次进入体内,刺激机体产生一种亲细胞性的过敏性抗体IgE,IgE通过FC段与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周围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2、激发阶段致敏机体如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过敏原即与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导致细胞内分泌颗粒迅速地释放出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介质。11121314三、临床常见疾病1.全身过敏反应a、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为主,此外链霉素、普鲁卡因、有机碘等药物也可引起。青霉素分子量小,通常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为半抗原,与组织蛋白载体结合后获得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使机体致敏,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b、血清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症)临床上用动物免疫血清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可能诱导过敏性休克。2.呼吸道过敏反应可因吸入植物花粉,真菌和动物皮毛等引起,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哮喘和鼻炎。支气管哮喘是由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引起的哮喘和呼吸困难。153.消化道过敏反应食入鱼、虾、蛋、奶等食物时,可发生胃肠过敏症,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等。4.皮肤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寻麻疹、湿疹和血管性水肿,可由食物、药物、花粉和肠道寄生虫等引起。四、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是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切断或干扰超敏反应发生过程中某些环节,以终止后续反应的发生。(一)避免接触变应原:直接皮肤试验1、青霉素皮试2、异种动物免疫血清皮试(二)脱敏疗法或减敏疗法16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在应用抗毒素血清时,如皮肤实验呈阳性,可采取少剂量多次注射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其机制可能是小量变应原进入体内与致敏靶细胞上的IgE结合后,释放生物活性介质较少,不足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并能及时被体内的某些物质灭活。经短时间内少量多次反复注射,使体内靶细胞上的IgE大部分或全部消耗,当再次注入大量变应原时,不会发生超敏反应,从而达到暂时脱敏的目的。2、减敏疗法:对那些能够检出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如植物的花粉和尘螨等)经皮肤实验检出确定后,可采用少量多次反复皮下注射的方式,达到减敏的目的。机制与诱导抗体产生特异性IgG抗体有关,该抗体与再次进入的变应原结合,阻止变应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的IgE作用,从而阻断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1718第二节细胞毒型(Ⅱ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又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毒型超敏反应。特点: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引起靶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一、发生机制(1)变应原细胞固有抗原(ABO、Rh血型抗原;HLA抗原)吸附在细胞上的外源抗原(药物、微生物)药物、微生物导致改变的自身抗原抗原和抗体的复合物(2)抗体:IgG、IgM抗体。(3)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19(4)补体过程IgG、IgM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借助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裂解靶细胞:a、激活补体:抗原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引起靶细胞溶解;b、促进吞噬:IgGFc段或补体C3b可与吞噬细胞结合,产生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吞噬和破坏。c、激活K细胞:IgG的Fc激活K细胞,产生ADCC效应,引起细胞溶解。202122二、常见Ⅱ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1.输血反应各种动物有其血型系统,如输入血液的血型不同,就会造成输血反应,严重的可导致死亡。这是因在不同血型的个体血清中有相应的天然抗体,通常为IgM,当输入不同血型的受血者血管,红细胞与抗体结合而凝集,并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血管内溶血。2.新生儿溶血症多发与母体为Rh-,胎儿为Rh+的新生儿。当分娩时,胎儿Rh+的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诱导母体产生抗Rh+的抗体。若母体第二次妊娠,胎儿又是Rh+时,则母体的抗Rh抗体(IgG)便可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引起溶血。因此第二胎新生儿便发生溶血症。产后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抗Rh抗体及时清除进入母体Rh+红细胞,可有效预防再次妊娠时发生新生儿溶血症。23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服用甲基多巴类药物或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感染后,能使红细胞膜表面发生改变,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抗红细胞自身抗体,这种抗体与自身改变的红细胞特异性结合,可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半抗原型:药物半抗原+血细胞免疫复合物型:药物半抗原+血浆蛋白,通过C3b粘附红细胞、血小板自身免疫病型:药物、病毒致机体红细胞抗原性发生改变245.肾小球肾炎、风湿病和心肌炎

化脓性链球菌含有人体肾小球基底膜、心瓣膜、心肌组织的共同抗原成分,其抗体可与上述组织发生交叉反应,引起组织损伤,导致肾小球炎、风湿病和心肌炎。6.肺出血-肾炎综合征临床上以肺出血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严重者可死于肺出血和尿毒症。7.甲状腺功能亢进该病患者体内可产生针对甲状腺细胞表面甲状腺刺激素受体的自身抗体。25第三节免疫复合物型(Ⅲ型)超敏反应抗原与体内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C,在某些条件下,免疫复合物未能被及时清除,沉积于毛细血管壁等组织,活化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引起的血管及其周围炎症。特点:由IgG、IgM类抗体介导;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补体及血小板、肥大细胞、嗜碱性、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主要参与成分抗原:可溶性抗原抗体:IgG、IgM细胞:嗜中性、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

补体2627282930二、临床常见的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Arthus反应,1903年Arthus发现用马血清经皮下反复免疫家兔数周后,当再次注射马血清时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此现象称为Arthus反应。B、类Arthus反应注射胰岛素时,如果体内已有较多的胰岛素抗体,则在注射后数小时内,出现水肿、出血、坏死等反应,因免疫复合物在局部形成导致的。注射狂犬疫苗也可能出现类似反应。(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a、感染性肾小球肾炎

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可发生肾小球肾炎,风湿病等,其机制主要与链球菌M蛋白和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有关。31b、血清病因血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吸附并沉积于组织,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并形成炎症性病变。譬如在使用异种抗血清治疗时,一方面抗血清具有中和毒素的作用,另一方面异源性蛋白质却诱导相应免疫反应,当再次使用这种血清时就会产生免疫复合物引起发病。c、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一种自身免疫病,体内长出现DNA-抗DNA复合物,沉积与肾小球、关节和其它部位的血管壁内,引起肾小球肾炎、关节炎和脉管炎。d、类风湿性关节炎

化脓性链球菌等感染改变了自身IgG分子结构,并与患者体内产生的抗自身变性IgG抗体,即类风湿因子,形成变形的IgG-抗变性IgG复合物,沉积于关节滑膜处,形成关节炎。32第四节迟发型(Ⅳ型)超敏反应1.定义:由致敏的T细胞受抗原的再次刺激造成的免疫病理过程,局部病变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并伴有细胞变性坏死的炎症反应。由于反应出现较慢,固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特点反应发生迟缓(48-72小时达高峰);T细胞介导,抗体和补体不参与;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主要参与成分抗原胞内寄生菌、病毒细胞抗原如肿瘤抗原、移植抗原某些化学物质细胞:CD4+和CD8+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332、发生机制:a、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的过程,约1-2周;b、发敏阶段(1)淋巴因子的损伤作用:机体在变应原诱导下,T细胞转化为效应T细胞,当接触相同的变应原时,效应TDTH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引起组织损伤。如淋巴毒素(LT)可直接破坏靶细胞,皮肤反应因子(SRF)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局部水肿;巨噬细胞趋化因子(MCF)等使单核吞噬细胞聚集、活化,在吞噬变应原的过程中释放溶酶体酶,损伤邻近的组织细胞;转移因子可使正常T细胞转变为效应T细胞。(2)效应TC细胞杀伤靶细胞:效应TC细胞特异性杀伤带有变应原的靶细胞,如自身组织细胞或移植的异体组织细胞。3435363、临床常见病(1)传染性超敏反应

在胞内寄生菌、病毒、真菌等感染的过程中发生的,以细胞免疫为基础的Ⅳ型超敏反应。如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产生细胞免疫,使吞噬细胞吞噬结核分枝杆菌由不完全吞噬变为完全吞噬,为有利的一面;但因局部免疫应答强烈,造成组织坏死、液化等,为不利的一面,即传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