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动员】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11-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高考总动员】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11-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高考总动员】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11-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高考总动员】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11-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高考总动员】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11-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一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考纲呈现]考纲定位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考点分解关键词分析综合(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情节、线索、中心提炼(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人物形象、情节构思、表现手法鉴赏评价(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尝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内容情感、表达技巧(2)观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性格特征、社会意义、主旨情感、艺术手法(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推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价值推断、审美取向、时代特征探究(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作品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创作背景、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共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独特感受、独到见解高考概况1.题目形式:课标全国卷Ⅰ、Ⅱ均接受一道五选二的选择题和三道简答题的命题方式。2.考频分值:自2009年以来课标全国卷始终考查小说,总分值25分,其中选择题5分,探究题8分,中间两题各6分。3.命题热点:(1)小说选材,古今中外均有,中国小说以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外国小说以欧美名家作品为主。体裁上,以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为主体。(2)从命题角度看,热点有“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尝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观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探究等考点。命题趋势课标全国卷题型稳定,变化不会太大,分析形象、分析体裁特征和探究仍是考查的重点。[真题试做]一、(2022·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古渡头叶紫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唔,”我放下包袱,“是的。”“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洪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从军队里回来。”“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唔!……”两个人都缄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其次口。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四周,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咆哮。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急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格外受冻。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安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快活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肯定比我还快活你,要是在病中观察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生疏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他们呢?”“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愿,脸上一拳!我,我不愿,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愿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肯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快活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肯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生疏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他渐渐地说得哀痛起来,最终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可是,其次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遗忘了。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离开渡口,由于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裂开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洁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我不管地,也不管天。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患病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担忧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怜悯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由于我担忧他谋财害命。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由于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知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阅历。D.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伕子的事情告知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观赏和艳羡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E.其次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觉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遗忘了。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问导图】【核对反思】1.【解析】本题考查主旨、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构思的妙处,品尝对话的作用。A项,对文章主旨的解读,正确。B项,品尝对话的作用,其中“我担忧他谋财害命”的说法有些牵强。C项,分析人物行为的作用,其中“想告知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阅历”不正确。D项,分析行文构思对表现主旨的作用,正确。E项,考查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把昨夜的事情全都遗忘了”不正确。【答案】AD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时要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本文着重描写人物的语言。要结合文本中渡夫对“我”的教训、与“我”的对话,以及最终的高歌分析。【答案】①热忱坦诚,乐于助人,宠爱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毅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拘束的生活信念。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行文构思的妙处。解答本题应从全文的角度去看。快速地读完这篇短篇小说后,我们不难发觉文章的叙述视角以“我”为主,叙述方式以对话为主。文章叙述了一个凄惨的故事,但并不影响文章的诗意。【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大事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爱好;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受,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叙述相结合,赐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4.【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小说的结尾安静且富有诗意,分析艺术效果要考虑到其在结构支配、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终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潇洒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苦痛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二、(2021·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峡谷阿城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心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间或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中午的阳光渐渐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好像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突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消灭了,渐渐移来移去。骑手走过眼前,结牢固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悄悄一笑,随即复原,好像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好像比门宽着很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渐渐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在柜里。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渐渐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耳朵始终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5.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脚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格外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C.小说文字简洁,留意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洁的两句话,却奇妙地示意出人物的身份。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简单的内心世界。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奇特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看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6.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对反思】5.【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概括。A项,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突出了它的“险”、“奇”、“静”,但更是为了突出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B项,无中生有。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肥汉一向的精神面貌,并非“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C项,细节描写正确。D项,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留意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并未涉及心理描写。E项,对小说的行文构思、描写对象、语言和艺术风格的概括正确。【答案】CE6.【解析】本题通过考查重要形象的作用,来考查环境描写、重要语句的作用。要找到三次写鹰的语句,依据语境来概括这些语句对环境、情节、人物的作用。【答案】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芜偏僻,为骑手的消灭供应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示意骑手来了;③“那只鹰又消灭了”,空中自由飞行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7.【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要抓住人物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分析。要结合文章主旨,挖掘人物神韵。【答案】①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牢固,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坎坷,但因骑术超群而从容沉稳;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8.【解析】本题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作答时要考虑峡谷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及艺术手法的关系。要分条作答,但要结合对小说的内容理解具体回答。【答案】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行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缄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衬托,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美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亮。文本阅读导引一、小说的文体特征及三要素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需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肯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支配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呈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支配,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3.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简单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二、小说应考阅读的特点及步骤1.应考阅读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整体阅读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常的扫瞄或慢品有区分。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它是考生必需练就的本事,只有平常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快速阅读要擅长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假如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精确     地答题。所谓整体阅读,就是能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生疏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2.应考阅读应遵循五个步骤步骤一:查找并理清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进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大事,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进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必需留意的是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需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小说《药》明暗交织的双线结构图步骤二:切分层次,概括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的进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功的关键。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进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边有序幕,后边有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支配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的有着完整的开端、进展、高潮和结局,有的把高潮支配在结尾,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行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支配,情节的进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把握小说情节主要途径:先切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依据开端、进展、高潮和结局来梳理。步骤三:观描写、重细节、思人物描写是小说区分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中的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留意小说的描写类型,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例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看到金子后的动作:“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像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这个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葛朗台饿虎扑食般攫取钱财的丑态和不择手段掠夺钱财的伎俩,塑造了一个为金钱而执着发狂的守财奴的形象。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亮的共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受、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步骤四:析环境、联主题作品中的环境是作品中的人物赖以生存进展活动的地方,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不仅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制造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进展,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题服务。步骤五:多思考、获主旨小说的主题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隐藏于作品的全部艺术形象中,隐藏于情节的进展变化中,隐藏于典型的环境中。它有待于读者去查找,去挖掘,去发觉,去获得。还要格外留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三、小说阅读步骤演练请依据上面的步骤快速阅读下面的小说,同时回答“思维导引”中的题目。看病①年轻的白大褂微笑着把林森请到了桌前。②林森身体好。以前在农村时,就没上过医院,没想到一调进城里,身子骨就像放了大量的酵母菌,一个劲儿地发酵膨胀,到现在连楼梯都快爬不动了,他不得不来到生疏特别的市中心医院来检查身体。挂了号,刚跨进候诊室,就被并不生疏的值班医生像熟人一样请到桌前。年轻的白大褂一边给林森把脉,一边跟他拉呱儿。原来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所以林森一进候诊室就被他认出来,受到了一次莫名其妙的优待。谈话中林森也就知道了白大褂的姓名——魏力,并且得到了他的一张名片。③“魏大夫,我的病……”林森见白大褂认真扯闲篇,觉得有必要提示他一句。④“脂肪积聚症。没啥大问题,运动量少的人一般都简洁得这病。”年轻的白大褂谦恭地微笑着说,“您叫我小魏吧。在您跟前我是小字辈。”⑤小魏大夫手脚麻利地开了张药方递给林森,说:“别坐车,上下班步行,一个月后我再给您复诊。没问题的,主要是运动疗法。方子上的药只起帮助治疗的作用。”⑥林森很兴奋,为了自己的病,为了医生优质的服务。他告辞了谦恭地送他出门的小魏大夫,步履轻快地走出医院,对在外面等候他的司机小景说,他不坐车了,他要走路治病。⑦林森的路走得很顺畅,但始料未及的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他竟走出了不少流言蜚语。有的说,林森犯了严峻的错误,被市长拍着桌子骂了一顿,要撤职呢。⑧有的说,林森贪污受贿经济上有大问题,正在停职审查呢。⑨这些话有一部分传到林森的耳朵里,林森觉得可笑。他信任,身正不怕影子斜,半夜敲门心不惊。那些谣言,让它们怎么生就怎么灭去吧!eq\o(○,\s\up7(10))所以林森就连续走他的路。⑪林森有一个女儿。女儿高中毕业没考上高校,成了待业青年。市环保局闻讯,派人专程来到林家,说本单位缺人,假如可以的话请她去局办做职员。女儿很兴奋,林森当然更兴奋。可近来不知咋的,环保局又一个劲儿地找各种借口延宕,急得女儿老往环保局跑。⑫最终一次,女儿是哭着回来的。回来后就劈头盖脸地数落父亲,接着又半跪着恳求父亲不要再步行了,并且要争取多上几回市报和电视。⑬林森莫名其妙:这与女儿的工作有啥关系?⑭女儿稍稍安静下来,断断续续说出了缘由。原来环保局的人被她缠得没法,才亮出了底牌:你爸爸要完了,我们还要你干啥呀!⑮林森听了,气得面皮紫涨,拍着桌子直吼:“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他转过头来安抚女儿:“不要紧!啊,不要紧,爸爸给你支配个更好的工作,咱不跟那些势利小人一般见识!”⑯哄得女儿兴奋了,林森心头却沉重起来。积毁销骨,真是人言可畏啊!他最终领教到了谣言的厉害。⑰为期一月的“运动疗法”最终结束了,林森眼前消灭出小魏医生谦恭的微笑来,他心情轻快了很多,这个小魏不错,他想,有机会肯定跟卫生局说说,表扬表扬。这样的年轻人如今不多了。⑱到了医院候诊室,林森把挂号单递给了小魏医生。⑲和一个月前一样白皙英俊的年轻白大褂这次没有了微笑,他面无表情地端详了一眼挂号单,把它拂下地来:“排队去。”⑳林森弯腰捡起挂号单,想了想,又掏出魏医生的名片递过去,笑着说:“小魏,不,魏大夫,你忘了我啦?我是林森呀!上个月……”eq\o(○,\s\up7(21))“什么上个月下个月的!”白大褂的脸板得像青石板,“要遵守医疗公德,按先后挨次一个一个来,懂不懂啊?下一个,王瑶……”eq\o(○,\s\up7(22))看着再一次被拂下地的挂号单和名片,林森蒙了。少顷,他好像明白了什么,血涌上了头顶。他大踏步走到候诊室中心,从衣兜掏出小巧的手机,啪啪啪按了几个数字,凑在耳边大声吼道:“小景,我是林××。你马上把车给我开到市中心医院来!”【思维导引】步骤一:查找并理清线索通过文章标题、人物林森及中心词“一个月”来看,本文是按时间挨次,以人物林森两次看病情景的变化为线索来叙述故事的。步骤二:切分层次,概括情节给小说标上段落序号,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开端(①~⑥):林森第一次看病受到魏大夫的优质服务。进展(⑦~⑯):林森因治病不坐公车而招来流言蜚语。高潮与结局(⑰~eq\o(○,\s\up7(22)))林森为期一个月的运动疗法结束后再去看病被魏大夫冷落。步骤三:观描写、重细节、思人物本文仆人公是魏力大夫,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人物形象:(1)人物语言:仆人公在前后两次的语言描写中使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他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性格。(2)细节表情、细节动作:请分析文中用波浪线标记出的细节表情和细节动作的语句,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通过魏力的表情细节“没有了微笑”“面无表情”、动作细节“端详了一眼”“拂下”等细节描写,与第一次时的表现形成对比,表现出了魏力医生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人物性格。步骤四:析环境、联主题本文没有自然环境描写,但字里行间能体现出典型的社会风气,请找出一处描写社会环境的句子或段落,并概括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参考答案:第⑦⑧段就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的段落,反映了谣言四起的社会现实。步骤五:多思考、获主旨本文通过林森两次看病这一情节主体,以及这一情节主体中人物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讽刺了趋炎附势的社会病态现象。思考: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看病”,为什么写林森女儿找工作这一情节?参考答案:这一情节揭示了趋炎附势的普遍现象,深化了主题;也为下文林森心理的变化做铺垫。总结:经过上面几个步骤的阅读和思考,同学们就可以应对其他题目了。考点一把握故事情节考向一概括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大事进展、演化的全过程。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大事和冲突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肯定进展过程的,因而小说的情节,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在作品中,情节的支配打算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定依据现实生活中的大事发生、进展的自然挨次,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阶段,有时也可颠倒或交叉。1.小说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进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大事,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进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2.小说的结构模式(1)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情节的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基本模式,发生——进展——高潮——结局。二是摇摆模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的进展并不呈现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原来轨道,这就消灭了情节的摇摆。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其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2)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赐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一是“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急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期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玩耍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二是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致的结构中开放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三是依据心理时序而开放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典例剖析](2022·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安娜之死[俄]列夫·托尔斯泰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假如没有回信就预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开心、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明显很得意那么顺当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③“很愧疚,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④“是的,果真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由于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熬煎我了,”她想,既不是威逼他,也不是威逼她自己,而是威逼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终点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缄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快速而轻快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忙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动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量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处他,摆脱全部的人,摆脱我自己!”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由于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预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生疏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掩盖着一切的黑暗突然裂开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快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其次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预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夫,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扫瞄过布满了苦难、虚伪、哀痛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光明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掩盖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头昏暗下去,永久熄灭了。(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无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有关情节的分析和概括。前五段是写安娜在火车站下车后的行动,开头时想着渥伦斯基给她的信,但接到信还未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看到信后“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可见她对二人的感情彻底无望了。全文内容是写安娜之死的,这里应当是表现安娜的苦痛哀痛和无望。【答案】尽管期盼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无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无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无望。[方法归纳]概括情节的方法与留意事项一、概括情节的两种方法(一)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1.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鲁迅的小说《家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回家乡→在家乡→离家乡;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概括可分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都德的小说《最终一课》,按时间线索概括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2.按故事进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进展可分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进展)→报仇(高潮和结局)。(二)表述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短的小说或试题中)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话进行概括。特殊是对高潮、结局部分概括,考查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完整的句子。二、概括情节留意事项1.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查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大事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2.答题时对情节概括的角度和方式:(1)完整叙述要素。依据“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缘由、经过、结果”。(2)从仆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简单、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开前后情节的相互交叉。留意把握住大事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穿。3.要留意题干的具体要求与概括的挨次,做到有的放矢、先后有序。答题模板: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依据题干要求机敏作答)[对型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鉴赏家汪曾祺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肯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作“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认真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情愿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陶民最厌烦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由于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宠爱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兴奋,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陶民于是开放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查找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由于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格外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开放。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美:“喔!喔!真好!真是神品!”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客人只好怅然而去。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恳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忱。假如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肯定会很精彩。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楚的线索、猛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精确     、洁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乐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E.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脾气。【解析】A项,“假如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肯定会很精彩”有误,这种假设于文无据;D项,“不失华丽”有误,本文语言朴实无华;E项,“表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不够精确     ,用词过重,过于夸大。文章中的这一细节是为叶三送果的情节做铺垫。【答案】BC2.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者这样支配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阅读小说时,要思考小说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常用的表现方法有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在阅读“鉴赏家”时,只有了解了作者描写“叶三”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答案】①体现叶三有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趣(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有生活见闻积累和超群的审美力量);②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生活中渐渐获得和养成的,为下文品评季陶民之画,能一语中的做铺垫(为他是个懂艺术的鉴赏家做铺垫);③新颖的果子是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借此也可传达出他对季陶民的知己之情;④他作为“鉴赏家”的对美纯粹肤浅、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活中乐观的、热忱的、才智的、诚恳的人生态度的反映。★3.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做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梳理小说情节时,要留意两点:一是认真阅读每段内容,对各段段意有精确     的理解;二是抓住小说的线索或主要人物,选准概括角度。从小说内容看,“叶三”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以“叶三”与“画”为叙述对象进行概括。【答案】①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②叶三能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③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④叶三与画共存亡。4.小说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结尾,有人认为他的做法值得赞扬,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欠妥……请联系文本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探究的是“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的行为。对于“叶三”这一行为,可以持确定态度(重情意、重知己、重文化和重精神),也可以持否定态度(自私、埋没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文本从上述几个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在探究时,肯定要结合现实,言之成理即可。【答案】要点一:他的做法值得赞扬。这是他重友情、重知己的表现,是全文的升华。是他们懂得对方、珍惜对方的表现。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要点二:他的做法欠妥。这是叶三自私的做法,会让季陶民作品永久不见天日,不再有被观赏、认可的机会。这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之一,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将《兰亭序》带进坟墓,却让作品永久不见天日。(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考向二分析情节的作用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进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进展等。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①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②写景式。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楚,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做的提示或示意。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致,前后呼应。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支配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气;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制造。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④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⑤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加悲剧颜色;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⑥大团聚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宽敞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仆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出奇特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简洁引起读者的共鸣。[典例剖析](2022·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报复[法]雨果·克里兹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由于我想把它开放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具体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登记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心情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四周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观察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生疏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生疏人渐渐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观察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颤抖。“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最终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珍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友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久闭上它的嘴!啊,你兴奋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马上举起手枪:“别动!”“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知我,你到底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确定有一场误会。”“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友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我根本不生疏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曾经是!由于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由于他的表演,真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圆满……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消灭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久四处飘游,不得安家!’”“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老头大声地称赞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的风光威猛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友爱的先生,假如你肯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终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行,我成全你!”生疏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午夜的钟声响了。老头怪叫一声,抠动了扳机。硝烟散后,生疏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友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某一情节的作用。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是在文章的开头,分析其作用,首先要考虑小说首段的一般作用,比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等等;其次要考虑情节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彭恩打电话时语气严峻、措辞犀利,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位言辞尖锐的剧评人。【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彭恩的身份;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④为下文做铺垫。[方法归纳]“四步走”做好情节作用题第一步:阅读全文,梳理情节脉络并作概括。从开端、进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梳理情节脉络,每一阶段可接受这样的语言表述形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其次步:细读所给文字,分层,抓住其层意或关键词语。这一步工作是基础、前提,绝不行粗略读之。第三步:分析所给文字在情节上发生了哪些关联。所谓关联,就是情节发生进展的依据,或者因果关系。第四步:作答,留意使用术语。指向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供应依据。指向人物→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指向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答题模板:(1)指向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供应依据。情节说明要具体,不能笼统地说。(2)指向人物: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3)指向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对型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丢失的套鞋[前苏联]左琴科大家知道电车上很简洁挤丢套鞋,特殊是旁边有人稍稍用劲一挤,后边再粗鲁地踩你鞋后跟一脚,这样一来,你的套鞋就没有了。丢掉一只套鞋,原来也不过是小事一桩。我的那只套鞋一转瞬的工夫就没了,简直快得惊人。我记得,上电车的时候两只套鞋都在脚上。可是,下车后,我看了一下脚:一只还在,另外一只却无影无踪了。靴子还在脚下,袜子也没丢,衬裤也在身上,可套鞋不见了,就少了一只套鞋。去追电车,这怎么可能……我脱了剩下的那只套鞋,用报纸包上,就这么上班去了。我想:下班后再找吧,鞋应当不会丢的,能找回来。一下班,我就去找套鞋。我先找了一个生疏的电车司机,和他商量 怎么办。经他一教导,心里踏实了。他说:“算你运气好,把鞋丢在电车上,你要感谢老天了。要是丢在别的公共场所,那或许就不保险啦。丢在电车上,保险没事儿。我们局里有个失物招领处,到那儿就可以领回失物,没问题。”“噢,太感谢你了,”我说,“现在我心就定啦。唉,我的套鞋差不多还是新的呢,才穿了半年多。”其次天,我到了失物招领处。“伴侣,我的一只套鞋在电车上弄丢了,不知能不能让我认领回去?”“可以,”招领处的人回答说,“您的套鞋是什么样的?”“套鞋嘛,就是一般的,”我说,“12号。”“12号的鞋,我们这里能有一万二千多只,你说说特点吧。”“特点嘛,也没什么特殊的,后跟已经被磨旧了,鞋里的衬绒也没有了——被蹭光了。”“这样的鞋我们这儿也有上千只,还有别的特殊记号吗?”“还有……鞋包头快要掉了,牵强还连着。鞋后跟也快被磨秃了。鞋帮倒还可以,将就着没掉。”“您在这儿坐坐,我去看看。”瞧,我把那只套鞋拿来了!我兴奋得要命,为他们的服务态度而感动。我想,这里的工作真精彩,为了一只套鞋他们真是不厌其烦,服务态度竟这么好。“感谢,”我说,“同志们,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快给我吧,我这就穿上。感谢你们啦。”“不行,敬重的同志,还不能给您,由于我们不知道这套鞋到底是不是您的。”“是我的,我不会说假话的。”“我们信任您,也格外怜悯您。很可能这就是您丢的那只套鞋,但不能现在就给您。请开个证明来,以此证明您真是丢了鞋。让居委会开个证明,有了证明,我们马上将东西归还失主,决不拖延。”“同志!”我说,“好同志,问题是我的邻居并不知道我出了这档子事,他们可能不给开这样的证明。”“会开的,这是他们应当做的事,否则要居委会干什么?”我朝那只套鞋又看上一眼,只好出去了。其次天,我找了居委会主任,对他说:“请给我开个证明,我丢了一只套鞋。”“真丢了吗?你不是有意这么说的吧!是不是想捞个非分之财?”居委会主任说。“真的,”我说,“我的确是丢了鞋。”他说:“可是,空口无凭,我不能什么都信,要是电车公司能证明你丢了鞋,我这就给你开条儿。把证明拿来我就给你开个条。”我说:“就是他们让我来这儿开证明的。”他说:“那你打个报告吧。”我说:“怎么写呢?”他说:“你就写:某年某月某日我在汽车上丢失套鞋一只……还得写上保证:在事情未弄清以前不擅自外出。”我照他说的内容写了报告。其次天给我开了一张正式证明。我拿着证明又到了失物招领处。他们很爽快,就把套鞋还给了我。当我穿上这只套鞋时,心里万分感动:“瞧,他们的服务态度多好!要是别的单位,谁肯为一只套鞋花那么多时间!说不定会从车上扔出去了。我奔跑还不到一星期,就物归原主了。”唯一圆满的是,正值我为失物奔跑之际,不巧另一只套鞋又弄丢了——一星期来我把它照旧包在报纸里始终随身带着。这次可记不得丢在哪里了。确定不是丢在电车上,所以这只鞋是丢定了,再也找不回来了。最终找回了另一只。现在我把它放在五斗柜上。每当心里郁闷时,只要朝这只套鞋看上一眼,我就心平气和了。那时我心里总会想:我们的办事机构真是堪称模范机关!我把这只套鞋留下做纪念,让子孙后代也来观赏吧!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一开头极力描写办事机构的认真负责、热忱周到,结果却是让仆人公奔波了近一星期。B.“我”最终尽管没能穿上一双完整的套鞋,但是却找回了一只值得纪念有警示意义的套鞋,小说这样支配用意深刻。C.“我”是个心态比较平和的人,面对只剩一只套鞋的结局,还是心满足足的,并对挂念自己的办事处心存感谢之情。D.小说叙述了一只套鞋失而复得的故事,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作者却小题大做,特地写文章来纪念。E.作者用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地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既让人开怀又让人深思的故事,幽默之中带着一点点讽刺。【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力量。C项,“心满足足”“心存感谢”错,作者对这样的办事机构持批判态度;D项,“作者却小题大做,特地写文章来纪念”错,并非小题大做;E项,“幽默之中带着一点点讽刺”错,作者对某些部门工作作风僵化,办事效率低下的讽刺意味是很浓的。【答案】AB★2.小说一开头就说“大家知道电车上很简洁挤丢套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句子作用的力量。作用类试题一般需要考虑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电车上很简洁挤丢套鞋”,所以“我”的套鞋才会丢;才有“12号的鞋,我们这里能有一万二千多只,你说说特点吧”。从结构上来看,为下文“我”的套鞋丢失张本;从内容上来看,也使情节的进展具有合理性,让人信服。【答案】①为下文“我”的套鞋丢失张本。②“12号的鞋,我们这里能有一万二千多只,你说说特点吧”也有了可信的理由。③使下文情节的进展具有合理性,让人信服。★3.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在故事情节的支配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顺文章结构思路的力量。本文以“套鞋”为线索,情节主要是“丢——找——又丢”,文章手法是欲抑先扬,一波三折。“我”的套鞋丢失了,然后就是找套鞋;一开头办事机构认真负责,办事效率高,但接下来的过程就慢了,一拖好几天,最终“我”的另一只套鞋又丢失了,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一波三折,吸引读者。【答案】本文故事情节脉络清楚,围围着找套鞋开放情节。丢——找——又丢,接受了欲抑先扬的手法,一波三折。一开头写办事机构认真负责,办事效率很高。但是接下来跑手续的过程慢了下来,一拖就是好几天。“我”言语之间带有明显的对工作人员办事僵化的讽刺。最终故事情节发生戏剧性的转折,作者的另一只套鞋又丢了,可以说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4.“我”要把这只套鞋留下作纪念,让子孙后代也来观赏。请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及共性化解读文本的力量。这是一篇具有讽刺意味的文章,作者以“我”丢失套鞋的一系列大事来讽刺有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办事程序烦琐。所以把套鞋留作纪念,让子孙来观赏,目的就是要牢记这件事情,并且期望这类事情不再发生,有提示和警示的作用。【答案】①以此作纪念,让世人牢记发生在“我”身上的往事,并期望类似的事情以后不再消灭。②以此作纪念,意在提示精简办事机构,简化办事程序,便利他人;假如我们贵重的时间都花费在办手续等结果这样的事情上,那便与铺张生命无异。③以此作纪念,意在警示有关工作人员转变僵化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考点二鉴赏形象考向一概括人物形象(包括物象)的特征1.如何推断小说的仆人公(1)仆人公应贯串小说情节的始终。仆人公出场并与四周的人或事物发生冲突冲突是小说情节的开端。仆人公性格的进展推动小说情节的开放,仆人公应是小说中各种冲突冲突的中心人物,是小说中主要冲突的主导方面。(2)仆人公的表现及其性格打算小说的主题。小说中诸多人物中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是仆人公,其他人物起陪衬、烘托、补充作用。2.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势、风度和服饰等。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犹如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鲁迅在《祝愿》里对祥林嫂的三次眼神描写。(2)语言描写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共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精神成功,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呈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它直接揭示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做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就表现了林黛玉的当心谨慎。(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冲突、焦虑、担忧、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进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5)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大事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微小事实所做的具体、深化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呈现人物的某一特征。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读书”问题的两次不同的回答,就呈现了林黛玉当心谨慎的性格。(6)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四周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亮突出。[典例剖析](2022·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鞋刘庆邦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按当地的法规,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峻 起来。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观察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合适吗?”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你疼我也疼。”那个人问她哪里疼。“我心疼。”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她抓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第一次观察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宠爱什么样的……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刚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肯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自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办法,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感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迟疑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或许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刚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始终没跟母亲说话。后记: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细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与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始终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肯定损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有删改)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观赏作品的形象。守明对彩礼的羞怯态度、对男方的想象都表现了她的朴实,守明最终还是做了一双合脚的鞋表现了她的和善,不要求男方试鞋表现出她的柔顺。守明内心的甜蜜想象表现出她对生活和爱情的憧憬。“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担忧男人走远和约会回家时的缄默,都表现了守明内心的担忧。【答案】第一问:守明是一个有着朴实、和善、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的青年女性形象。其次问:①对奇特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②对将来人生和未知命运感到担忧。[方法归纳]1.精确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征五要点(1)读懂故事情节,了解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是赞扬还是批判,是确定还是否定。(2)抓住文中某处具体的人物言行、细节分析时不能孤立地分析,而应着眼全篇、前后观照,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景来分析。(3)分析时要参考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所处的环境,防止任意拔高或贬损。(4)使用概括形象特点的词语要字斟句酌,认真推敲,最好能借助原文中的词语。(5)要具有依据历史时代、文化社会和民族特点去评判人物的思考视角。像概括、分析外国小说中的人物,就不宜照着中国的文化观念和审美习惯进行,而要有西方的文化视角,要站在他们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去评判。2.人物形象特征分析概括要点齐全三留意(1)要留意有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