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朝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23年8月,美国航空航天局最新研究表示微生物有可能在月球南极附近的恶劣条件下存活,探寻其生命是未来前往月球南极的探测器的重要工作之一。月球南极有着长时间的阴影区,并可能蕴含着大量的水冰资源。完成下面小题。1.相较于地球,月球上难以存在生命的根本原因是()A.距离太阳较远B.体积质量太小C.公转速度过快D.陨石撞击较多2.月球南极可能存在微生物的有利条件是()A.气温低,大气厚度大 B.岩浆活动多,地热条件好C.温差小,存在水环境 D.温度较适宜,存在液态水【答案】1.B2.C【解析】【1题详析】月球距离太阳的距离与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差异不大,A错误;月球相较于地球,其体积质量小,引力小,难以形成有效的磁场和足够的大气,造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极大,缺乏液态水,难以存在生命,B正确;月球公转速度过快和陨石撞击较多虽会对生命存在产生影响,但都不是难以存在生命的根本原因,CD错误。故选B。【2题详析】月球没有大气层,A错误;月球岩浆活动早已停止,其南极附近不存在地热,B错误;月球南极存在着长时间的阴影区,气温低,但温差相对较小,存在大量固态水,有一定的水环境,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C正确;月球南极气温低,不存在液态水,D错误。故选C。2021年2月10日19:52,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轨控发动机点火工作约15分钟,探测器顺利进入近火点高度约400千米,倾角约10°的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这一步也是整个火星探测任务中技术风险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后,采取了四次轨道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机动,轨道负责专家说:“与中途修正相比,深空机动是控制量更大的轨控动作,使探测器通过一次大转弯、或者说大漂移,从地球的公转面进入到火星的公转面上。”深空机动完成后,探测器经过约4个月的无动力飞行,于2月10日成功进入火星轨道。下图示意火星探测器飞行轨迹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天问一号”探测器多次进行轨控动作,主要因为火星与地球()A.绕日的公转方向相反 B.行星的质量大小不同C.绕日的公转速度差异 D.轨道不在同一平面上4.火星探测器进行深空机动的位置最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3.D4.C【解析】【3题详析】火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由材料“倾角约10°的大椭圆环火轨道”可知,火星轨道倾角的存在意味着火星轨道与地球轨道不在同一平面上,导致火星探测器会错过火星,所以需要多次调整轨道,D正确;两者绕日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A错误;火星和地球质量大小不同会产生引力的差异及绕日的公转速度差异,会对火星探测器产生影响,主要影响探测器的速度调整,因此质量不同和公转速度差异并不是多次进行轨控动作的主要原因,BC错误。故选D。【4题详析】由材料“深空机动是控制量更大的轨控动作,使探测器通过一次大转弯、或者说大漂移,从地球的公转面进入到火星的公转面上”可知,深空机动是在地火转移轨道的起始段进行,通过调整探测器的轨道仰角,以便探测器能被火星捕获。读图可知,③位于从地球的公转面进入到火星的公转面的起始阶段,C正确;①、②还在地球绕公转阶段,AB错误;④已经进入环火星公转阶段,D错误。故选C。读自然界主要太阳辐射能类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甲、乙、丙代表太阳辐射能在自然界常见的三种类型,则()A.甲类太阳辐射能包括水能 B.乙类太阳辐射能包括煤炭C.乙类太阳辐射能包括地热 D.丙类太阳辐射能包括石油6.下列现象中,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A.风的形成B.“磁暴”现象C.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D.极光现象【答案】5.B6.A【解析】【5题详析】甲类太阳辐射能是人类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水能是自然转换的太阳辐射能,A错误;乙类为生物化石储藏的太阳辐射能,煤炭属于化石储藏形成的太阳辐射能,B正确;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与太阳辐射无关,C错误;石油是化石储藏形成的太阳辐射能,不属于自然转换的,D错误。故选B。【6题详析】风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有关,A正确;“磁暴”现象、通信中断、“极光”现象均为太阳活动带来的影响,与太阳辐射无关,排除BCD。故选A。下图是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卫星(SDO)在2020年5月31日观测到的一次超级太阳活动(图中甲位置),这是近年来太阳发出的最强活动。完成下面小题。7.甲太阳活动及发生的圈层为()A.黑子光球层B.耀斑色球层C.日珥日冕层D.太阳风日冕层8.太阳活动有峰年和谷年,在太阳活动峰年()A.无线通信都受影响 B.火山活动频率增加C.农业生产倾向增产 D.地球无激烈天气现象【答案】7.B8.C【解析】【7题详析】考查太阳活动。图示太阳活动处的亮度明显大于周边,说明是一种增亮现象的太阳活动,即出现在色球层中的耀斑,故选B。【8题详析】考查太阳活动的影响,在太阳活动峰年说明太阳活动频繁时,可以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但是A项说法太绝对,A错误;火山活动与太阳活动无关,B错误;太阳活动高峰期,地球上会产生如极光这样的天气现象,D错误;太阳活动与地球上的降水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太阳活动峰年的时候,地球上的降水可能会增多,会增加农业用水,可能会增加农作物的产量,C正确,故选C。在美国纽约州一处已废弃采石场中,科学家发现了距今3.85亿年前最古老的森林化石,它是迄今为止仅有的已知古生代泥盆纪森林化石。下图为该森林化石标本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与此化石同时期形成的是()A.始祖鸟化石B.恐龙化石C.猛犸象化石D.珊瑚化石10.对于此植被所生活的地质时期,说法正确的是()A.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 B.欧亚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形成C.大量铁、镍等金属形成 D.喜马拉雅山脉基本形成【答案】9.D10.B【解析】【9题详析】由材料可知,该森林化石形成于古生代;始祖鸟化石形成于距今1.5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A错误;恐龙化石形成于中生代,B错误;猛犸象化石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C错误;珊瑚化石形成于古生代,与该森林化石的形成时期相同,D正确。故选D。【10题详析】该植物生活在古生代。中生代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A错误;古生代中后期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B正确;大量铁、镍等金属矿产主要形成于古生代之前,C错误;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新生代,D错误。故选B。人们通常称地层和化石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研究地层和化石可以读懂地球的历史,探求生命发展的规律。下图为“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关于两地各地层形成时间描述正确的是()A.F、Y可能形成于同一时期 B.F地层形成时期联合古陆形成C.F地层可能形成于晚古生代 D.B、W不可能形成于同一时期12.G地层形成的地质时代()A.蕨类植物繁盛B.联合古陆开始解体C.高大山脉形成D.是主要成煤期【答案】11.A12.C【解析】【11题详析】据图示可知,F地层和Y地层所包含的生物化石类型完全一致,这说明F、Y可能形成于同一时期,A正确;F岩层中有恐龙遗迹化石,应是在中生代,而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B错误;F地层内含有恐龙足迹化石,这说明该地质时期爬行动物盛行,应为中生代,C错误;B、W所包含的生物化石类型完全一致,这说明B、W可能形成于同一时期,D错误。故选A。【12题详析】据图示可知G地层内含有哺乳类动物化石,该地质时期应为新生代,新生代对应繁盛的植物是被子植物,蕨类植物繁盛于古生代,A错误;联合古陆开始解体于中生代,完全解体于新生代,B错误;高大山脉形成是在新生代,C正确;地质历史时期两次重要的成煤期分别是古生代和中生代,分别代表植物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D错误。故选C。2019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1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14.若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有一艘船,则船上的人的感觉是()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答案】13.B14.B【解析】【13题详析】考察地球的圈层结构特点,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平均厚度只有5-6千米,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海洋上,且震源深度11千米,那么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故本题选择B。【14题详析】本题考查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波速比横波快。地震发生时,附近船上的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而无左右摇晃。故本题选择B。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下图为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关于地球内部圈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厚度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 B.地球磁场形成可能与内核有关C.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来自岩石圈 D.地核主要由铁和镁等金属组成16.关于图中D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地表能量转换中起到重要作用B.是一个有机圈层C.是连续但不规则的D.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答案】15.A16.B【解析】【15题详析】地壳的厚度与海拔高度大致呈正相关,海拔越高的地方地壳厚度越大,A正确;地球的外核可能为液态,地球磁场的形成可能与外核有关,B错误;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C错误;地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组成,D错误。故选A。【16题详析】读图可知,D圈层不单独占有圈层,而是渗透到其他圈层,可知D圈层应为生物圈。生物圈是一个有机圈层,是各个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B正确;自然界中的风能、水能都是由太阳辐射能转换而来,是通过大气的运动实现的,因此大气圈在地表能量转换中起到重要作用,A错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错误;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下图为太阳系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天体系统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属于巨行星的是E和______(填天体名称)。(2)图中小行星带位于______、______两大行星的轨道之间(填字母代号)。(3)八大行星公转各行其道、方向相同、轨道近似于圆且几乎在同一平面,为生命的活动营造了安全的____________,此外太阳光照的稳定也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必不可少。(4)图中______天体是地球,从图中可看出其表面温度适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答案】(1)地月系太阳系土星(2)CE(3)宇宙环境B(4)日地距离适中【解析】(1)本题考查天体系统的判断,图中天体系统有由太阳及其八大行星构成的太阳系及地月系。太阳系中木星和土星属于巨行星。(2)根据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A为金星,B为地球,C为火星,D为小行星带,E为木星,F为土星,G为天王星,H为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3)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过程中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的运动特征,八大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行星运动有序安全,地球处于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中。(4)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根据第(2)小题的分析知,B为地球;从图中可看出其表面温度适中的原因是由于日地距离适中。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琥珀是地质时期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由于地壳运动埋藏于地下,经矿化后形成的有机化石。缅甸北部的胡康谷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白垩纪时期,火山活动剧烈,当松脂类树木受到损害时,会从伤口处流出树脂,有些树脂会浸没一些昆虫,形成虫珀。下图为胡康谷地位置示意图和虫珀景观图。(1)简述胡康谷地虫珀的形成过程。(2)白垩纪也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评价该时期火山活动对煤炭形成的影响。(3)说出白垩纪所属的中生代,在陆地上占优势地位的动物类型和植物类型。【答案】(1)地质时期,胡康谷地植物茂密,昆虫繁多,火山活动频繁,大量火山灰石块坠落砸击树木,松脂类树木伤口处流出树脂,包裹住一部分昆虫后掉落地表,随后发生地壳活动,树脂没入地层之中,经矿化作用形成虫珀。
(2)有利影响:煤炭由古代植物遗体埋在地层下或地壳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火山爆发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温室气体增多,大气温度升高,加速植物生长;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灰,有利于提高周围地区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不利影响:火山爆发,大量岩浆涌出,烧毁周边地区植物,减少植物数量;火山灰大量覆盖植物表面,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层,大气浑浊,不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等。(3)动物:爬行动物;植物:裸子植物。【解析】【小问1详析】历史上该地应该要有众多的松脂类树木和大量的昆虫,而该地湿热的季风气候让其有这种可能,使该地森林茂密,松脂类树木和动物广泛分布,且树脂分泌多;形成虫珀的另一条件是要有树脂流出,而材料中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爆发时落下的火山灰石块砸击或动物撞击等可以加速树脂流出,从而让昆虫得以被树脂包裹,并且由于树脂分泌多,树脂浸没动物的机会大。剩下最后一步,还需要地壳运动导致被树脂包裹的昆虫得以埋藏于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经矿化后形成。【小问2详析】火山活动对煤炭形成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利影响:煤炭是亿万年前大量植物埋在地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后转变成的。火山活动会释放二氧化碳,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促进植物光合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的形成;火山活动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同时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气温升高,热量条件变好,有利于植物生长;火山活动产生的火山灰,肥力较高,能够提高周围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生长。不利影响:火山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岩浆,会焚毁周围的森林,导致植被减少;火山灰沉降到植被叶片、枝、茎的表面,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植物的生长;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平流层,短时间内难以沉降,会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小问3详析】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有的高达数十米,到了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才逐渐繁盛。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们常常使用地震波来测定地球的内部圈层。如图示意地球的圈层结构,a~g为地球的圈层,M、N示意两个不连续界面。(1)指出M、N的名称,并描述地震波在向下经过M、N界面时发生的变化。(2)判断c圈层的名称,并简述该圈层的基本特征。(3)用图中字母说明生物圈的范围。【答案】(1)M:莫霍面;N:古登堡面;经过M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均明显增加;经过N时:纵波的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地壳: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陆地地壳的厚度一般在39-41千米之间;陆地上一般海拔越高,地壳越厚;而海洋地壳的厚度一般只有5-10千米。
(3)a的下层,c的上部和整个水圈b。【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图中M面的深度判断可知,其深度较浅,位于c地壳和d地慢之间,为莫霍界面;N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位于地慢f和内核g之间,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横和纵波在大陆地下平均39-41千米以下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在地下2900干米处,横波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降低后继续向下传播。【小问2详析】c圈层在莫霍面以上,所以是地壳,地壳的厚度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世界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陆地地壳的厚度较厚,一般在39-41千米之间;陆地上一般海拔越高,地壳越厚,而海洋地壳较薄,厚度一般只有5-10千米。【小问3详析】生物圈融合在各圈层中,包括了大气圈a的下层,岩石圈c的上部和整个水圈b。辽宁省朝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23年8月,美国航空航天局最新研究表示微生物有可能在月球南极附近的恶劣条件下存活,探寻其生命是未来前往月球南极的探测器的重要工作之一。月球南极有着长时间的阴影区,并可能蕴含着大量的水冰资源。完成下面小题。1.相较于地球,月球上难以存在生命的根本原因是()A.距离太阳较远B.体积质量太小C.公转速度过快D.陨石撞击较多2.月球南极可能存在微生物的有利条件是()A.气温低,大气厚度大 B.岩浆活动多,地热条件好C.温差小,存在水环境 D.温度较适宜,存在液态水【答案】1.B2.C【解析】【1题详析】月球距离太阳的距离与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差异不大,A错误;月球相较于地球,其体积质量小,引力小,难以形成有效的磁场和足够的大气,造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极大,缺乏液态水,难以存在生命,B正确;月球公转速度过快和陨石撞击较多虽会对生命存在产生影响,但都不是难以存在生命的根本原因,CD错误。故选B。【2题详析】月球没有大气层,A错误;月球岩浆活动早已停止,其南极附近不存在地热,B错误;月球南极存在着长时间的阴影区,气温低,但温差相对较小,存在大量固态水,有一定的水环境,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C正确;月球南极气温低,不存在液态水,D错误。故选C。2021年2月10日19:52,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轨控发动机点火工作约15分钟,探测器顺利进入近火点高度约400千米,倾角约10°的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这一步也是整个火星探测任务中技术风险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后,采取了四次轨道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机动,轨道负责专家说:“与中途修正相比,深空机动是控制量更大的轨控动作,使探测器通过一次大转弯、或者说大漂移,从地球的公转面进入到火星的公转面上。”深空机动完成后,探测器经过约4个月的无动力飞行,于2月10日成功进入火星轨道。下图示意火星探测器飞行轨迹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天问一号”探测器多次进行轨控动作,主要因为火星与地球()A.绕日的公转方向相反 B.行星的质量大小不同C.绕日的公转速度差异 D.轨道不在同一平面上4.火星探测器进行深空机动的位置最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3.D4.C【解析】【3题详析】火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由材料“倾角约10°的大椭圆环火轨道”可知,火星轨道倾角的存在意味着火星轨道与地球轨道不在同一平面上,导致火星探测器会错过火星,所以需要多次调整轨道,D正确;两者绕日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A错误;火星和地球质量大小不同会产生引力的差异及绕日的公转速度差异,会对火星探测器产生影响,主要影响探测器的速度调整,因此质量不同和公转速度差异并不是多次进行轨控动作的主要原因,BC错误。故选D。【4题详析】由材料“深空机动是控制量更大的轨控动作,使探测器通过一次大转弯、或者说大漂移,从地球的公转面进入到火星的公转面上”可知,深空机动是在地火转移轨道的起始段进行,通过调整探测器的轨道仰角,以便探测器能被火星捕获。读图可知,③位于从地球的公转面进入到火星的公转面的起始阶段,C正确;①、②还在地球绕公转阶段,AB错误;④已经进入环火星公转阶段,D错误。故选C。读自然界主要太阳辐射能类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甲、乙、丙代表太阳辐射能在自然界常见的三种类型,则()A.甲类太阳辐射能包括水能 B.乙类太阳辐射能包括煤炭C.乙类太阳辐射能包括地热 D.丙类太阳辐射能包括石油6.下列现象中,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A.风的形成B.“磁暴”现象C.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D.极光现象【答案】5.B6.A【解析】【5题详析】甲类太阳辐射能是人类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水能是自然转换的太阳辐射能,A错误;乙类为生物化石储藏的太阳辐射能,煤炭属于化石储藏形成的太阳辐射能,B正确;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与太阳辐射无关,C错误;石油是化石储藏形成的太阳辐射能,不属于自然转换的,D错误。故选B。【6题详析】风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有关,A正确;“磁暴”现象、通信中断、“极光”现象均为太阳活动带来的影响,与太阳辐射无关,排除BCD。故选A。下图是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卫星(SDO)在2020年5月31日观测到的一次超级太阳活动(图中甲位置),这是近年来太阳发出的最强活动。完成下面小题。7.甲太阳活动及发生的圈层为()A.黑子光球层B.耀斑色球层C.日珥日冕层D.太阳风日冕层8.太阳活动有峰年和谷年,在太阳活动峰年()A.无线通信都受影响 B.火山活动频率增加C.农业生产倾向增产 D.地球无激烈天气现象【答案】7.B8.C【解析】【7题详析】考查太阳活动。图示太阳活动处的亮度明显大于周边,说明是一种增亮现象的太阳活动,即出现在色球层中的耀斑,故选B。【8题详析】考查太阳活动的影响,在太阳活动峰年说明太阳活动频繁时,可以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但是A项说法太绝对,A错误;火山活动与太阳活动无关,B错误;太阳活动高峰期,地球上会产生如极光这样的天气现象,D错误;太阳活动与地球上的降水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太阳活动峰年的时候,地球上的降水可能会增多,会增加农业用水,可能会增加农作物的产量,C正确,故选C。在美国纽约州一处已废弃采石场中,科学家发现了距今3.85亿年前最古老的森林化石,它是迄今为止仅有的已知古生代泥盆纪森林化石。下图为该森林化石标本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与此化石同时期形成的是()A.始祖鸟化石B.恐龙化石C.猛犸象化石D.珊瑚化石10.对于此植被所生活的地质时期,说法正确的是()A.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 B.欧亚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形成C.大量铁、镍等金属形成 D.喜马拉雅山脉基本形成【答案】9.D10.B【解析】【9题详析】由材料可知,该森林化石形成于古生代;始祖鸟化石形成于距今1.5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A错误;恐龙化石形成于中生代,B错误;猛犸象化石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C错误;珊瑚化石形成于古生代,与该森林化石的形成时期相同,D正确。故选D。【10题详析】该植物生活在古生代。中生代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A错误;古生代中后期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B正确;大量铁、镍等金属矿产主要形成于古生代之前,C错误;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新生代,D错误。故选B。人们通常称地层和化石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研究地层和化石可以读懂地球的历史,探求生命发展的规律。下图为“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关于两地各地层形成时间描述正确的是()A.F、Y可能形成于同一时期 B.F地层形成时期联合古陆形成C.F地层可能形成于晚古生代 D.B、W不可能形成于同一时期12.G地层形成的地质时代()A.蕨类植物繁盛B.联合古陆开始解体C.高大山脉形成D.是主要成煤期【答案】11.A12.C【解析】【11题详析】据图示可知,F地层和Y地层所包含的生物化石类型完全一致,这说明F、Y可能形成于同一时期,A正确;F岩层中有恐龙遗迹化石,应是在中生代,而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B错误;F地层内含有恐龙足迹化石,这说明该地质时期爬行动物盛行,应为中生代,C错误;B、W所包含的生物化石类型完全一致,这说明B、W可能形成于同一时期,D错误。故选A。【12题详析】据图示可知G地层内含有哺乳类动物化石,该地质时期应为新生代,新生代对应繁盛的植物是被子植物,蕨类植物繁盛于古生代,A错误;联合古陆开始解体于中生代,完全解体于新生代,B错误;高大山脉形成是在新生代,C正确;地质历史时期两次重要的成煤期分别是古生代和中生代,分别代表植物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D错误。故选C。2019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1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14.若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有一艘船,则船上的人的感觉是()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答案】13.B14.B【解析】【13题详析】考察地球的圈层结构特点,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平均厚度只有5-6千米,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海洋上,且震源深度11千米,那么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故本题选择B。【14题详析】本题考查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波速比横波快。地震发生时,附近船上的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而无左右摇晃。故本题选择B。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下图为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关于地球内部圈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厚度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 B.地球磁场形成可能与内核有关C.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来自岩石圈 D.地核主要由铁和镁等金属组成16.关于图中D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地表能量转换中起到重要作用B.是一个有机圈层C.是连续但不规则的D.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答案】15.A16.B【解析】【15题详析】地壳的厚度与海拔高度大致呈正相关,海拔越高的地方地壳厚度越大,A正确;地球的外核可能为液态,地球磁场的形成可能与外核有关,B错误;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C错误;地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组成,D错误。故选A。【16题详析】读图可知,D圈层不单独占有圈层,而是渗透到其他圈层,可知D圈层应为生物圈。生物圈是一个有机圈层,是各个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B正确;自然界中的风能、水能都是由太阳辐射能转换而来,是通过大气的运动实现的,因此大气圈在地表能量转换中起到重要作用,A错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错误;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下图为太阳系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天体系统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属于巨行星的是E和______(填天体名称)。(2)图中小行星带位于______、______两大行星的轨道之间(填字母代号)。(3)八大行星公转各行其道、方向相同、轨道近似于圆且几乎在同一平面,为生命的活动营造了安全的____________,此外太阳光照的稳定也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必不可少。(4)图中______天体是地球,从图中可看出其表面温度适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答案】(1)地月系太阳系土星(2)CE(3)宇宙环境B(4)日地距离适中【解析】(1)本题考查天体系统的判断,图中天体系统有由太阳及其八大行星构成的太阳系及地月系。太阳系中木星和土星属于巨行星。(2)根据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A为金星,B为地球,C为火星,D为小行星带,E为木星,F为土星,G为天王星,H为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3)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过程中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的运动特征,八大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行星运动有序安全,地球处于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中。(4)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根据第(2)小题的分析知,B为地球;从图中可看出其表面温度适中的原因是由于日地距离适中。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琥珀是地质时期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由于地壳运动埋藏于地下,经矿化后形成的有机化石。缅甸北部的胡康谷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白垩纪时期,火山活动剧烈,当松脂类树木受到损害时,会从伤口处流出树脂,有些树脂会浸没一些昆虫,形成虫珀。下图为胡康谷地位置示意图和虫珀景观图。(1)简述胡康谷地虫珀的形成过程。(2)白垩纪也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评价该时期火山活动对煤炭形成的影响。(3)说出白垩纪所属的中生代,在陆地上占优势地位的动物类型和植物类型。【答案】(1)地质时期,胡康谷地植物茂密,昆虫繁多,火山活动频繁,大量火山灰石块坠落砸击树木,松脂类树木伤口处流出树脂,包裹住一部分昆虫后掉落地表,随后发生地壳活动,树脂没入地层之中,经矿化作用形成虫珀。
(2)有利影响:煤炭由古代植物遗体埋在地层下或地壳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火山爆发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光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务规划的基础知识计划
- 2025年租房签订合同注意事项及流程
- 出国工人劳务合同范例
- 全款房屋代购合同样本
- 2025 年绿地转让合同模板
- 2025最权威的工程承包合同模板
- 产品集中销毁方案范本
- 入户台阶修建方案范本
- 项目进度监控计划
- 养殖租凭合同标准文本
- 2024年10月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MOOC】儿科学-滨州医学院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八年级信息技术上学期 第三课wps的辅助功能 说课稿
- 隧洞施工安全教育培训
- 2024年度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合同2篇
- 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
- 2024年设备改造更新管理制度(4篇)
- 2024年湖北宜昌猇亭区社区专职工作者招考聘用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
- 2018年湖北宜昌中考满分作文《别样的长安情》
- 2024年贵州省高考历史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