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方案_第1页
工业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方案_第2页
工业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方案_第3页
工业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方案_第4页
工业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方案TOC\o"1-2"\h\u8488第一章概述 336751.1项目背景 3194831.2项目目标 3139531.3项目意义 312624第二章现状分析 4256122.1现有生产线状况 4119822.2现有生产线存在的问题 4852.3改造需求分析 59804第三章设备选型与配置 553573.1关键设备选型 5222513.1.1选型原则 563983.1.2具体设备选型 5259953.2辅助设备选型 617303.2.1选型原则 643403.2.2具体设备选型 6249713.3设备配置方案 6143853.3.1配置原则 6228333.3.2具体配置方案 619656第四章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7240444.1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7224574.2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7204364.3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712137第五章生产线布局优化 840095.1生产线流程优化 8117435.1.1流程梳理 888455.1.2流程重构 8291865.1.3流程优化实施 8268365.2生产线布局调整 8193895.2.1布局原则 8102665.2.2布局方案 9128415.2.3布局调整实施 9274525.3生产线物流优化 9236045.3.1物流分析 938175.3.2物流优化方案 959855.3.3物流优化实施 1018403第六章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1055176.1信息化管理需求分析 1061896.1.1信息采集与处理 10291556.1.2生产调度与优化 1047866.1.3设备维护与管理 10282566.1.4质量控制与追溯 1023536.1.5供应链管理 10139826.2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 10241726.2.1系统架构设计 1165816.2.2功能模块设计 11181566.2.3数据库设计 11318686.2.4系统安全与稳定性 11217296.3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 1136906.3.1系统部署 11204396.3.2软件开发与集成 11242956.3.3系统调试与优化 1180366.3.4培训与推广 1176376.3.5后期维护与升级 112043第七章节能减排与环保 12270207.1节能减排措施 12131827.1.1优化生产流程 12239777.1.2能源回收利用 1228947.1.3管理优化 12290227.2环保设施配置 12225007.2.1废气处理设施 12269107.2.2废水处理设施 12312957.2.3噪音治理设施 13324787.3环保管理措施 13301197.3.1环保制度 13156927.3.2环保监测 13298407.3.3环保设施维护 1311674第八章安全生产与人员培训 1324758.1安全生产措施 13135288.1.1安全风险评估 14139248.1.2设备选型与采购 1494608.1.3安全防护设施 14190348.1.4安全操作规程 14263238.1.5应急预案 1429698.2人员培训计划 1436218.2.1培训目标 14219138.2.2培训内容 14278718.2.3培训方式 1534158.3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5111388.3.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15314838.3.2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15216528.3.3安全生产培训制度 15240418.3.4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15299498.3.5安全生产报告和处理制度 1530261第九章项目实施与进度安排 15164189.1项目实施策略 15222209.1.1总体策略 15240469.1.2具体实施步骤 16117319.2项目进度安排 16312879.3项目风险管理 1723814第十章项目评估与总结 171026010.1项目评估标准 171898510.2项目实施效果评估 1829110.3项目总结与展望 18第一章概述1.1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制造领域对生产效率和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自动化生产线作为现代工业制造的核心环节,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但是在当前我国工业制造领域,许多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仍有待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能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提升我国工业制造的整体水平,本项目旨在对现有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绿色化。1.2项目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1)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升级改造自动化生产线,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手动干预,实现高效、稳定的生产。(2)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引入先进的检测、监控和控制技术,保证产品质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3)降低能耗: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设备选型,降低生产线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提高生产线适应性:通过模块化设计,使生产线具备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5)实现智能化生产: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1.3项目意义本项目具有以下意义:(1)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升级改造自动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推动产业升级:本项目将推动我国工业制造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降低能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4)促进技术创新:本项目将引入一系列先进技术,为我国工业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5)提升员工素质:项目实施过程中,员工将接触到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第二章现状分析2.1现有生产线状况本节将对现有生产线的状况进行详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线规模与布局:现有生产线规模较大,采用流水线作业方式,布局相对紧凑,但存在一定的空间浪费。生产线主要包括原材料仓库、加工区、组装区、检验区、包装区等。(2)设备状况:现有生产线设备以国产设备为主,部分关键设备为进口设备。设备整体运行状况良好,但部分设备已使用多年,存在老化现象,影响生产效率。(3)生产效率:现有生产线的生产效率较高,但受限于设备老化、人工操作等因素,实际生产效率与理论生产效率存在一定差距。(4)产品质量:现有生产线采用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稳定,但仍有部分产品存在质量问题,需要进行改进。(5)人员配置:现有生产线人员配置较为合理,但部分岗位人员存在技能不足、责任心不强等问题。2.2现有生产线存在的问题在分析现有生产线状况的基础上,本节将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老化:部分设备使用年限较长,存在功能下降、故障率高等问题,影响生产线的正常运行。(2)生产效率不平衡:生产线各环节之间存在效率差距,导致整体生产效率受到影响。(3)质量控制不力:尽管采用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但部分产品仍存在质量问题,需加强质量控制。(4)人员培训不足:部分岗位人员技能不足,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5)生产线布局不合理:现有生产线布局存在空间浪费,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升。2.3改造需求分析针对现有生产线存在的问题,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改造需求进行分析:(1)设备更新与升级:针对设备老化问题,需对部分关键设备进行更新或升级,提高生产线的整体功能。(2)优化生产线布局:对现有生产线布局进行调整,减少空间浪费,提高生产效率。(3)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生产线的整体生产效率。(4)加强质量控制: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提高产品质量。(5)加强人员培训:对生产线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6)提高生产线智能化水平:通过引入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提高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第三章设备选型与配置3.1关键设备选型3.1.1选型原则在关键设备的选型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1)高效性:优先选择具有高效生产能力的设备,以满足生产需求。(2)稳定性:选择具备良好稳定性的设备,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3)可靠性:设备应具备较高的可靠性,降低故障率,提高生产效率。(4)先进性:选择具备先进技术的设备,以适应行业发展趋势。3.1.2具体设备选型(1)自动化控制系统:选择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与调度。(2):根据生产需求,选择具备相应负载能力、运动范围和精度的。(3)检测设备:选用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检测设备,保证产品质量。(4)输送设备:根据物料特性,选择合适的输送设备,实现物料的自动化输送。3.2辅助设备选型3.2.1选型原则辅助设备的选型应遵循以下原则:(1)实用性:选择符合生产需求的设备,避免过度投资。(2)节能性:优先选择节能型设备,降低生产成本。(3)安全性:保证设备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标准,保障员工安全。3.2.2具体设备选型(1)供电设备:根据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供电设备,保证电力供应稳定。(2)冷却设备:根据设备发热量,选择合适的冷却设备,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维修工具:配置必要的维修工具,便于设备维护与保养。(4)防护设备:根据生产环境,选择合适的防护设备,保障员工安全。3.3设备配置方案3.3.1配置原则设备配置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布局:根据生产流程,合理布局设备,提高生产效率。(2)模块化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3)预留空间:预留一定的设备扩展空间,满足未来生产需求。3.3.2具体配置方案(1)生产线布局:根据生产流程,设计合理的生产线布局,实现各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2)设备连接:采用先进的连接技术,保证设备之间的稳定连接。(3)控制系统:配置高功能的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与调度。(4)人员培训: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保证生产线的稳定运行。第四章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4.1控制系统架构设计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系统架构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生产线的稳定性和效率。本方案提出的控制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感知层:负责实时采集生产线上的各种数据,如温度、湿度、压力等,并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层。(2)数据处理层:对感知层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融合、数据分析等,为决策层提供有效数据。(3)决策层:根据数据处理层提供的数据,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实现对生产线的实时控制。(4)执行层:根据决策层的控制策略,驱动执行器完成相应的动作,实现对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4.2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器:选择高功能、高可靠性的控制器,如PLC、PAC等,作为控制系统的大脑,负责处理数据、制定控制策略。(2)传感器:根据生产线需求,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用于实时采集生产线上的数据。(3)执行器:根据控制策略,选用相应的执行器,如电动阀、气动阀、伺服电机等,实现对生产线的驱动和控制。(4)通信设备:选用合适的通信设备,如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等,实现各部分之间的数据传输。4.3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编程环境:选择合适的编程环境,如组态软件、PLC编程软件等,用于编写控制系统程序。(2)控制算法:根据生产线的实际需求,设计合适的控制算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实现对生产线的精确控制。(3)数据接口:设计数据接口,实现与上位机、数据库等外部系统的数据交互。(4)监控界面:设计直观、易操作的监控界面,实时显示生产线运行状态,便于操作人员监控和管理。(5)故障诊断与处理:设计故障诊断与处理模块,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并给出相应的处理建议。第五章生产线布局优化5.1生产线流程优化5.1.1流程梳理在生产线布局优化过程中,首先需对现有生产线流程进行详细梳理。分析各工序之间的先后顺序、作业时间、物料流动路径等,以便发觉潜在的问题和优化点。5.1.2流程重构根据流程梳理结果,对生产线流程进行重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并或取消部分工序,简化生产流程;(2)调整工序顺序,提高生产效率;(3)优化作业方法,降低作业时间;(4)减少物料流动距离,降低物流成本。5.1.3流程优化实施在流程重构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流程优化方案,包括:(1)明确各工序作业标准;(2)优化生产计划,保证生产顺利进行;(3)加强工序间的沟通与协作;(4)定期对优化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5.2生产线布局调整5.2.1布局原则在进行生产线布局调整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2)充分考虑设备、人员、物料等因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3)提高生产安全性,降低风险;(4)满足未来生产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5.2.2布局方案根据布局原则,制定以下布局方案:(1)设备布局:按照生产流程,合理布置各设备,减少物料流动距离;(2)人员布局:根据生产任务,合理分配人员,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3)物料布局:优化物料存储和配送方式,降低物料流动成本;(4)安全布局:加强安全防护措施,提高生产安全性。5.2.3布局调整实施在布局方案确定后,进行以下实施工作:(1)制定详细的布局调整计划;(2)对现有设备、人员进行调整;(3)加强新布局的宣传和培训,保证顺利过渡;(4)定期对布局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5.3生产线物流优化5.3.1物流分析对生产线物流进行详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料流动路径:分析物料从入库到出库的流动路径,找出瓶颈和优化点;(2)物料配送方式:分析现有物料配送方式,评估其效率和成本;(3)物流设备:评估现有物流设备的功能和适用性;(4)物流信息化:分析现有物流信息化水平,找出改进方向。5.3.2物流优化方案根据物流分析结果,制定以下物流优化方案:(1)优化物料流动路径,降低物流成本;(2)改进物料配送方式,提高配送效率;(3)更新或优化物流设备,提高物流功能;(4)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提升物流管理水平。5.3.3物流优化实施在物流优化方案确定后,进行以下实施工作:(1)制定详细的物流优化计划;(2)对现有物流设备、人员进行调整;(3)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管理水平;(4)定期对物流优化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第六章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6.1信息化管理需求分析工业制造自动化生产线的升级改造,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需求日益凸显。以下为信息化管理需求的具体分析:6.1.1信息采集与处理生产线运行过程中,需对生产数据、设备状态、物料库存等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处理。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分析,为生产决策提供数据支持。6.1.2生产调度与优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具备生产调度功能,根据生产任务、设备状况、物料库存等信息,自动进行生产计划的编排和调整,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6.1.3设备维护与管理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应能够预测设备故障,提前进行维护,降低故障率。同时系统应具备设备维修、保养等管理功能。6.1.4质量控制与追溯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具备质量控制功能,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觉质量问题,能够迅速定位并采取措施。系统还需具备产品追溯功能,以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追溯需求。6.1.5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应涵盖供应链管理功能,实现对供应商、物料库存、采购计划等方面的管理。通过优化供应链,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6.2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根据信息化管理需求,以下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内容:6.2.1系统架构设计采用分层架构,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应用层和展示层。数据采集层负责实时采集生产线数据;数据处理层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应用层实现生产调度、设备维护、质量控制等功能;展示层为用户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6.2.2功能模块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设计以下功能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生产调度模块、设备维护模块、质量控制模块、供应链管理模块等。6.2.3数据库设计构建生产数据库、设备数据库、质量数据库、供应链数据库等,存储实时采集的数据和历史数据。数据库设计应遵循规范化、标准化原则,保证数据安全、可靠。6.2.4系统安全与稳定性为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采用以下措施:防火墙、病毒防护、数据备份、权限管理等。同时对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升级,以适应生产线的变化需求。6.3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6.3.1系统部署根据生产线实际情况,合理布置数据采集点、服务器、客户端等硬件设备。同时对网络进行优化,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6.3.2软件开发与集成根据设计文档,采用合适的开发工具和编程语言,开发各功能模块。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模块间的接口设计,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6.3.3系统调试与优化在系统开发完成后,进行功能测试、功能测试、安全测试等,保证系统满足设计要求。在试运行阶段,收集用户反馈意见,对系统进行优化调整。6.3.4培训与推广为提高生产线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开展系统培训。通过培训,使相关人员熟练掌握系统操作,保证系统顺利投入使用。6.3.5后期维护与升级在系统投入使用后,定期进行维护和升级,以适应生产线的变化需求。同时关注用户反馈,及时解决系统问题,提高系统稳定性和用户体验。第七章节能减排与环保7.1节能减排措施7.1.1优化生产流程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本方案将针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合理布局生产线,减少物料搬运距离;(2)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操作失误;(3)采用高效节能设备,降低能源消耗;(4)优化生产计划,减少生产线停机时间。7.1.2能源回收利用在生产过程中,本方案将采用以下措施实现能源回收利用:(1)余热回收:通过回收设备排放的余热,用于加热、供暖等用途;(2)余压回收:利用设备排放的余压,驱动其他设备或用于发电;(3)废水回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实现循环利用。7.1.3管理优化为降低能耗,本方案将从以下方面加强管理:(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2)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提高设备运行效率;(3)开展节能培训,提高员工节能意识。7.2环保设施配置7.2.1废气处理设施本方案将配置以下废气处理设施,保证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符合环保要求:(1)废气收集系统:采用高效收集设备,减少废气排放;(2)废气处理设备:采用先进的废气处理技术,如活性炭吸附、光催化氧化等;(3)排放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废气排放情况,保证达标排放。7.2.2废水处理设施为减少废水排放,本方案将配置以下废水处理设施:(1)废水预处理系统: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预处理,去除悬浮物、油污等;(2)废水处理设备: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如生化处理、膜分离等;(3)排放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废水排放情况,保证达标排放。7.2.3噪音治理设施为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噪音污染,本方案将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低噪音设备:在设备选型时,充分考虑噪音指标;(2)隔音措施:在噪音源附近设置隔音板、隔音房等;(3)绿化措施:在厂区内增设绿化带,降低噪音传播。7.3环保管理措施7.3.1环保制度本方案将建立健全环保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环保法规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环保法规培训,提高环保意识;(2)环保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环保责任;(3)环保考核:将环保指标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环保工作。7.3.2环保监测为掌握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情况,本方案将采取以下措施:(1)定期监测: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噪音等指标进行定期监测;(2)在线监测:采用先进的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掌握环保数据;(3)数据分析和反馈: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觉问题并及时整改。7.3.3环保设施维护为保证环保设施正常运行,本方案将采取以下措施:(1)定期检查:对环保设施进行定期检查,保证设备完好;(2)维修保养: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提高设备运行效率;(3)更换配件:对损坏的配件及时更换,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第八章安全生产与人员培训8.1安全生产措施8.1.1安全风险评估在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过程中,首先应对现有设备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分析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措施。8.1.2设备选型与采购在设备选型与采购阶段,应优先选择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设备,保证设备质量和安全性。同时对设备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保证其具备良好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8.1.3安全防护设施生产线上应安装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如防护栏、限位器、紧急停止按钮等,以防止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8.1.4安全操作规程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对操作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保证其在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守规程,降低发生的风险。8.1.5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处理流程、应急措施和责任分工,保证在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8.2人员培训计划8.2.1培训目标为保证生产线顺利升级改造,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制定以下培训目标:(1)使操作人员熟悉新生产线的操作流程和设备功能;(2)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降低发生的风险;(3)培养操作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生产效率。8.2.2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线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2)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知识;(3)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4)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8.2.3培训方式采用以下培训方式:(1)理论培训: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形式,使操作人员掌握生产线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安全操作规程等;(2)实操培训:在模拟生产线环境中,让操作人员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其操作技能;(3)定期考核:通过定期考核,检验操作人员的学习效果,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8.3安全生产管理制度8.3.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8.3.2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对生产线的设备、安全设施、操作规程等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8.3.3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制度,保证操作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8.3.4安全生产奖惩制度设立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奖励,对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8.3.5安全生产报告和处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报告和处理制度,对进行及时报告、调查和处理,防止扩大。,第九章项目实施与进度安排9.1项目实施策略9.1.1总体策略为保证工业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本项目将采用以下总体策略:(1)明确项目目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生产线升级改造的目标、规模和具体需求。(2)细化任务分工:根据项目特点,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3)分阶段实施:将项目划分为多个阶段,逐步推进,保证项目进度和质量。(4)强化沟通协调:建立项目沟通机制,保证信息畅通,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9.1.2具体实施步骤(1)项目启动:成立项目组,明确项目组织架构,召开项目启动会议,传达项目目标、任务和实施策略。(2)需求分析:与相关部门沟通,了解生产线的现状和需求,确定升级改造的具体内容。(3)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方案。(4)设备采购与安装:按照设计方案,采购所需设备,并组织安装、调试。(5)人员培训:对生产线操作人员进行新设备、新工艺的培训,保证顺利投入使用。(6)试运行与优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完成后,进行试运行,针对发觉的问题进行优化。(7)正式运行:生产线优化完成后,正式投入使用。9.2项目进度安排本项目进度安排如下:(1)项目启动:1个月内完成。(2)需求分析:2个月内完成。(3)方案设计:3个月内完成。(4)设备采购与安装:46个月内完成。(5)人员培训:2个月内完成。(6)试运行与优化:1个月内完成。(7)正式运行:1个月后开始。9.3项目风险管理本项目在实施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